-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5-5-1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393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5-9-2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马王堆汉简中的“茅”字,已将撇画放到了右边,还去掉了向左的钩,这完全是出于阴阳八卦的考虑。
9 z' e# d1 M( l, A6 |" r马王堆中的“步”字,从阴阳八卦考虑,将向左的撇改成了向右的捺;
6 e% G( q5 |6 o( w( u& u- ?2 Y《还镇帖》的“在”字只因左边短竖五行相克,则将其改写在坎位来代表;( b, u+ @# T8 t2 j2 ^; C* q
《初月帖》中的“道”字,则极力将“走之”向右移,写到了坎、乾位上,出于同样的原因,怀素把《自叙帖》中的“走”字,省略向右的笔画;# p5 K" a, ?6 _ S( J
同样在草书中,如顿首、叔、等、卿、实、甚、门、雨、南等字,为了符合八卦要求,多将左边的偏旁或笔画省略,如《客舍帖》的“耳”、《玄度何来帖》的“耶”等;1 p( @+ u% |; o5 x, B! `
如不得已写在左下角时,则尽量弱化它,如《奉对帖》的“是”、《还镇帖》的“何”等,这样既简化又顺适,也可将几个部分连贯成一体;
, R3 P8 h$ z& P4 `6 Y u草字“叔”为了突出右下部,更是对字形做了较大的改动,类似的还有智永《千字文》的“使、闻、仲”,怀素《圣母帖》的 “符、间、闾”及《律公帖》的“藏”等;
3 g9 A; c2 P4 z3 k在《十七帖》中,“都”字因五行问题,就都省去了其中的“日”并加重右下角的笔画;# u9 c9 J7 z4 M- m8 V2 ]
颜真卿《东方画赞》碑额上的“中”字分别在左上角和右下角添加了短横,这是篆法的延续,以对应阴阳图中极阴阳之处,象征着阴阳在相互寻找,仿佛成了不知不觉的圆周,表示着运气和财富的兴旺与发达;
; W- c0 ]$ F k- z在邓石如《阴符经》中“于”字的竖钩,其原本向左的“钩”,却改向了右,这完全是出于阴阳八卦的考虑;
8 K3 W/ F1 U2 u& A, S( j草决中有“玉出头为武”一句,为何?2 m/ j& w7 d5 K% z) w; E
因为:“武”字原是先写“戈”,下边再连写一“止”。这里面就有了问题了,戈字反绕颇为不顺势,而且这种反绕不小心就会把止写到艮位上,使得左下角凸出来,造成风水上的不吉利。因此,古人将其改为顺绕成势,写为了“出头的玉”,这就有了一个竖为界限,以确保止字能写在坎、乾位上,而使突出的部分放在右下角。: j, |/ I* ^5 x Y) J q
草书中的精彩之笔常常是出在上下字间由坎至巽位和由乾至巽位。如《二月八日帖》的“消息”、贺知章《隔日不面帖》的“事势”、《秋月帖》和《七月一日帖》中的“羲之白” 、孙过庭《千字文》的“辨色”等,笔画由坎至巽位,为涣,意为分解,是风吹水上、水波离散的景象,且五行相生。因此,这一笔就不要过分依赖于人的精心安排,任自然变化,以应水的涣散之象;而且笔出坎位时,必须有“奔其机”的意识,即急速离开危境到安稳的地方去,这也是人面对自然的本能反应。对书法讲,这一笔的表现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能重复的情感外露;
! r) f3 K! S7 N. W7 T- }笔画由乾至巽位,为小畜,是刚与柔的象征,但五行相克(金——木)。所以,在草书中这一牵接(萦带)应以乾带(制)巽,多采用笔断意连或增加波折,取意为“牵复,吉”(即因受牵连而返于本位,当然是吉的)。从乾位出之的实笔统摄着整个字势,且左右下一个字的状态,如《大道帖》的“未然”、《奉对帖》的“可识”、《圣母帖》的“灵纵”、董其昌《琵笆行》中的“知数”等,小畜意为克制,有“密云不雨”之态势,要和缓地发展,尚未“沛然下雨”。所以,这一笔最理想的效果就是“既雨既处”结体和运笔要顺从笔墨的自然运动,不雨的密云化为滂沱大雨,旋即停止,绝不能放纵无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