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3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3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薛元明

[原创]书法三部曲:临摹——创作——批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6-23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书法三部曲:临摹——创作——批评

书法美学中的“正”与“奇”
5 m- L% C& w# M5 |                                                                                                ■薛元明) \; c1 G' c! W1 ?4 P8 H& M1 C4 `
   在书法美学范畴里,“正”与“奇”这一对概念,最为重要而不可忽视。 正与奇,始出于《老子 道德经》十六章,其中说:“以正治邦,以奇治兵”。“正”指“正中、平正、不偏不斜”,“奇”为异,是不群之谓。作为兵家的代表作,《孙子 势篇》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又说:“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正”原义是指“正道”,是指顺应事物发展自然“无为而治”,也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奇则是“正”的对立面。老子强调,正与奇必须达到统一,同时也可以达到统一,“必得其道,奇生相生,然后为善。”光有正道而无奇招,则会失之偏颇,奇与正必须相辅相成而辩证统一。
9 }/ [) o) F  \- n9 B0 {  在美学理论中,“正”首先出现于《诗 大序》:“正始之道,王化之基。”《诗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正”被奉为诗美的境界,“正始之道”是“正统”的代名词。“奇”用于审美评价,东汉书家崔瑗有“畜怒怫郁,放逸生奇”之句。随着文学自觉时代魏晋时期到来,“奇”开始和风神、意象等美学范畴联系在一起。鲍照《飞白书势铭》中有“超工八法,尽奇六文”之语,诸如此类的书论中也屡见不鲜。将“奇”与“正”结合起来运用的,是南朝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常以奇正而论,“因方以借巧,即以势会奇”,“望今制奇,参古定法”;《知音》篇中说:“是以将阅文情,先观六标,三观通变,四观奇正。”《定势》篇中谈及创作论时说:“然渊乎文者,并总群势;奇正虽反,必兼解以俱通。”又说:“旧练之才,则执正以驭奇;新学之锐,则遂奇而失正。”2 z4 }  ^  K& k: }
  在书论中,将“正”和“奇”作为一对范畴提出来的,是项穆的《书法雅言  正奇》,指出“奇即连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奇之中。”从这里来看,“正”和“奇”两个概念,进入书法领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并不是毫无根据。“奇”与“正”作为对立统一的范畴,可以归纳出书法艺术中的某些判断和界定,书法艺术欣赏往往带有模糊性、抽象性和虚拟性,不是很数量化、数字化和科学化的,品论和欣赏书法,借用此道合乎情理。4 A! L% o! E% N* F8 R( [
  第一、从法度上来说,出入规矩为正,能自驰骋为奇。古人对于凡符合统治阶级规范、符合道德伦理要求的作品,都以正统冠名,正如《十三经》为“正经”,科举出身为“正途”,读书博取功名为“正道”,而类如蒲松龄之类则为“离经叛道”。书法中,王羲之、颜真卿和赵孟頫为正,而民间书法,残纸帛书瓦当,乃至金农、郑板桥等为奇。刘勰提出“宗经征圣”,凡是符合传统儒释道思想的为“正”,其余则为“奇”,苏东坡所提“胸中绝无尘俗气,下笔不作寻常语,不步人脚后跟。”倡导的就是“能自驰骋,不落蹊径”的艺术。由此而言,“正”是从法度上是有章可寻的,而“奇”则是不守故常。% c3 C) ^- i# h5 y
  第二、从风格上来说,雅润端直为正,出人意料则为奇。雅,即是正,“雅言”,即为规范之类,但凡就风格“正”而言,即是“常规、本色、雅俗共赏”一类,而“奇”则是“出乎意料、与众不同”的概括。王羲之的“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和颜书端庄雄强虽属不同风格意象,但都属正统无疑。“奇”是出乎意料,不类他人,直抒胸臆,体现真实的自我,如八大山人和弘一的书法。“奇”来源一般有二,一是由书家个人的性格和才情所致,二是同社会环境有关。需要指出的是,奇不可刻意而为,否则无疑会落入形式的泥潭中难以自拔,达不到实现风格“奇”趣的目的,并且取法“正”,并不一定风格就“正”、如徐渭虽习二王,但风格狂诞,无疑是奇崛放浪的。, N6 A6 m1 h# E2 e! M+ Q; E
  第三、从形式上来说,循体成势为正,穿凿取新为奇。“循体成势”和“穿凿取新”二词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书法艺术的外观形式,包括墨色、字形等各种外在因素,内在形式,即是字迹中所蕴含着和透露出的书家的才华和气质。书法虽没有现实和浪漫之分,书家情感却有两者之分,“正与奇”是二者的分水岭,反映在作品形式上,便有法帖和手札之分。法帖一般是应景之作,需要流传铭世,歌功颂德,即便是书法大家,也会心有挂碍,注重法度、风格上的正统,从创作心理上来讲,顾及了别人的感受和评价,在正统法书里,看不出创作者的心理变化感受;而手札则不然,多为书家个人心态的自然流露,看历代书家的手札则奇趣乃生,即便如颜真卿、徐生翁之辈,亦有殊异之面目。
  C) B8 C' V8 ?! U. P   了解把握“正”与“奇”这对书法美学的重要范畴,需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任何美学范畴,如风神、骨气和意气等,虽涉及风格,和性情相关,却不达政治,唯有正与奇较为深刻地涉及到,实质上是儒道两家思想分别影响的结果。其二,真正一流的高明书家,是主张形式的新颖,取法的正途和风格的奇特联系在一起的,提倡奇正相生,正与奇辩证统一,而不执其一端,将二者结合起来,盲目地去寻求“苟异者”,只能归入荒诞作品之类。怪异的作品,尽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在书史中只是一个点,不会形成流派。其三,正与奇的创造有一定的要求。正通常指初入门径,奇则是寻探幽微,但机械刻板的恶道不为正,而离奇古怪也不为奇。如果仅仅只有形式上的造奇,而无奇势、奇情、奇气和奇境随意而生,则不过是猎奇图怪而已。刘勰《文心雕龙》提出“夫通衢夷坦,而多行捷径者,趋近故也;正文明白,而常务反言者,适俗故也。然密令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强调认为,文章只有“因情立体,即体成势”,才能“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而失“自然之趣”,只会“逐奇而失正”。大凡文艺,总有相通之处,书法最重要的是性情有参与,通过个人的修养、才情来提领。只有充分了解哲学传统和政治文化心理,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这对美学范畴,揭示其中要旨,才会获益良多。. ^4 A4 R! g$ s4 L. _
  
* u# n6 N8 i& i9 T: 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3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书法三部曲:临摹——创作——批评

真神人也,如此多,如此好,如此系统的理论,只得俺学一段时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4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书法三部曲:临摹——创作——批评

收益匪浅,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4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书法三部曲:临摹——创作——批评

初识书法,不得入门,希望您的这些理论能给我带来一些启迪。希望各位老师以后能够多多指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4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书法三部曲:临摹——创作——批评

真知灼见,诚如杨士林先生之“倚帖创作”理论,反复读来,深受教益。非常感谢薛先生的指路明灯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4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书法三部曲:临摹——创作——批评

好贴,值得细细品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24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书法三部曲:临摹——创作——批评

多批评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5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书法三部曲:临摹——创作——批评

不亏是精品,百看不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6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书法三部曲:临摹——创作——批评

薛先生不仅印刻得好,文章也精彩.4 m% M- S2 l6 T! ?
拜读了.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6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书法三部曲:临摹——创作——批评

这些学习贴都不能错过/ c( w- t( w( X: M% r/ _/ O2 R
认真专心地去读去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