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 d, J0 O- T: E' @——陈振濂书法批评9 P- ~+ J% }, L; i5 ?/ U; \7 v
二泉 5 s9 g, K5 V) P: j2 r1 |% ~. v- t
陈振濂先生才华横溢,思想活跃,但在其书法艺术的创作中,大多数行草作品依然没有脱去明初书家“书不人晋,固非上流,法不宗王,讵称逸品“的书学思想。
. p/ \/ g. ?& a- C 有人认为,一部狭义的书法史,归根到底也就是“二王”书风的流变史。而在其流变的过程中又逐渐地分出两个风格各异的帖学流派,平正的一路有智永、虞世南、杨凝式、赵孟頫、董其昌等,欹侧的一路有米帝、傅山、王铎等。陈振濂善于从宏观上理解和把握他们书法的深层机理,“书外”强于“书内”,浏览多于临习,因此很难说其作品属于哪一类风格。他凭着艺术家特有的敏锐感觉和丰富的感情,灌注了足能展露其个性和才华的现代意识,形成了“清、畅、洒、逸”的艺术风格。
& p! F5 e7 ^: i% k( v2 Q2 ~[UploadFile=CAE9B7A8_1136270848.jpg]
& Z3 g4 c# u u% ~ 这幅作品(见下图)是他前不久在沙孟海书学院个展中的一幅作品,笔至清隽郁勃,洒脱奔放。某些笔画很长,个中也有弯曲部分,但由于行笔爽利,丝毫也不拖沓、迟滞,十分干净利落。细察之,藏露(如“花”字起收笔和“坡”字起收笔)、方圆(如“蜩”和“柳”字转折处)、刚柔(如“十”字和“花”字的用笔)、收放(如“柳”字和“荷”字末笔)、疾徐(如“日红酣”和“三十六”等)之变化,随机生发,优存自如。结体上也每每打破常规,出奇制胜,从对“柳”、“绿”、“花”等字倾斜的处理上,便可见端倪,“柳”字使其上仰,“绿”字固其一边,而“花”有周围“落”、“头”两个作为强固的依托。所有这些都非刻意而为,而是于不经意中水到渠成。
+ E, f0 x- l) D/ O' K: ] “腹有诗书气自华”,陈振濂之书的根基,全在其七百多万言的著述。他在孜孜不倦指导别人的同时,却忘记了自己在用笔上犯了“用腕”之忌,所有笔画末端皆有虚尖,成为一种习气。另外,有些字的结体也还欠推敲。对于这些,陈先生来不及也没有时间长叹“吾腕有鬼”了。因此,“陈旋风”的效应,更在于其书法学的构建、日本书法的研究和书法教育学上。2 ` e y3 _8 r0 U! F% r9 u- T#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