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6-7-1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475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6-7-29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从接受美学方面讲,艺术大概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是所谓的“雅”;一种是老百姓可解可亲的“下里巴人”,是所谓的“俗”;还有一种是所谓的“雅俗共赏”表现出文人性与庶民性、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和谐统一。以上三种表现并无高下好坏之分,只是种种不同的审美选择。以这三种类型来观照张海先生的书法艺术,您将作如何评说?
$ O. r/ j* y: {( L1 u7 h0 u$ r$ B4 T% l' ?' H5 V: J6 J3 B. J8 K
答:我想从艺术接受角度如此分类,未尝不可,从理论上讲,宏观地看,也确实存在着这种特点,但一旦指向具体的作品,就不好作出绝对化的判断。一切都是相对的、比较之中的,此时之俗,或为彼时之雅,此地之俗或为彼地之雅。我们且不可机械的对张海的书法艺术作出非俗即雅,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
- A K/ n7 g3 T我们不可沿习过去的习惯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其取法师承:张海书法是属于碑派,或是贴派?又不可以用如此方法去分析其技法:张海书法用笔是中锋,或是非中锋?也不可以这样去分析其审美风格:张海书法是到致力表现文化内涵,可是以笔墨形式为上?是古典式的,或是现代式的?是可解可亲的“下里巴人”,或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用这种简单的归类方式,会使我们陷入片面性,不能全面、立体地对张海书法进行评价。研究张海书法,固然我们可以选择多种角度,可以有许多参照面,但立足之处应是其书法作品本身。张海书法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他并不囿于书讼中所谓的碑派、贴派,而是横跨在碑、贴两派之上去塑造自己的风格;他用笔也不拘泥于所谓的中锋、侧锋,而是极尽笔锋的变化,“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惟创造丰富的线条之美是用;在创作中他有很强的用墨意识,以丰富的墨色变化去增加表现力,这具有一定的美术属性,但又分明是书法的表现语言;在以展厅艺术为特性的书法创作潮流中,张海非常重视形式效果,为求得新颖、动人的形式,在用笔、用墨、章法方面对前人有许多突破与发展,但他没有走向“美术化”,而是固守书法本体,通过形式传达出内蕴的文化风格,张海书法具有明显的专业性,是少数专家才能完全解读的“阳春白雪”,但又具有社会性、人民性,一般爱好者,甚至不识汉字的外国人,也可以各以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层面上去感受书法美,通过黑白交错、通过线条的节奏变化去感受力量与气势。6 ]! D- c! B5 j5 m
对您所说的三种类型,如果将张海书法作较为牵强的定位的话,那第张海书法更接近“雅俗共赏”这一类。但张海书法中体现出的雅俗共赏并不是一般意义上、庸俗化的雅俗共赏,而是具有明显专业性高度的雅俗共赏。一方面他在作品中把千古以来的书法中的那种神秘的美,文人书法中的曲折隐晦的意境美,化解为今人可以解懂的“白话文”,其表现性、抒情性的主调是自然明朗的。另一方面张海书法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启发性,他以对专业神秘的化解和对社会进行不同层面的审美提升,表现着雅俗共赏。没有专业高度,作品奖难以通过历史的验证,没有广阔的接受面,又难以获得社会性的认可,张海作品中表现出的雅俗共赏,是在艺术创作中对历史与社会的双重关注。& _6 ~' A* b+ c( r6 Y) u( t9 ]9 c
5 e7 ~! N8 x1 |3 b g0 B0 `$ Q. A, L问:成名的书法家有两种类型,一处是在守成中逐渐完善,这类书家的作品可能更能体现出传承的厚度;另一类是在探索出新中、不断扬弃中达到所追求的高度,这类书家的作品可能更具有时代的广度。以此去看张海先生的书法,您作何评说?
+ b! s9 ], F) y [9 p. w7 J1 ~
6 n G, X9 P }% ~6 p: d9 _答:从理论上似乎可以去这样分类,但针对具体研究对象时,就不好作如此截然的划分。宗主成与创新、厚度与广度都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相互对应,又相互依存。以此去研究张海先生走过的书法创作之路,我认为相对来说他是属于后种类型。张海先生从事书法创作数十年,是个不断在古曲中汲取,又不断扬弃、不断变化出新的过程之中。但这动态的过程是由许多阶段性的相对静态所组成的,其作品每一个时期都有者自完自足的特点,整个数十年却又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过程。2 e$ P( v- n; H2 P, f8 w) R- q
所谓厚度与广度,也可说是时光的厚度与空间的广度,具体在书法作品中,可以说是古典样式甩沉积的厚度与时代的包容性、贯通性、表现性,张海书法创作相对倾向于后者。看张海的书法,追求的不是古意盎然,而是意气风发,不是以摹古为目的,不是以表现古典样式而是将古化为今,古典的碑贴只是他创作的出发点,而归宿是时代特征与个人气质的契合处。他不是种单一守成的书法家,不是单一对传承样式积累、叠加而成的高度,而是将许多传承样式揉碎作素材,重新塑造自己的艺术之塔。例如,张海的书法创作不是单一书体的完美,而是兼擅诸体,谐体之间相互交错渗透。他把魏碑、隶书的静穆、浑厚贯注于行草创作之中,使其作品能在使转纵横之中得点画狼籍之妙,飞动之中有沉静;又把行草书的用笔映带、势态向背贯注于楷书、隶书创作之中,使静态的书体得到“草隶”便是诸体融合出新的典型。孙过庭《书谱》中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张海先生在创作中很善于把握这种书体中广泛的包容性,兼收并蓄,贯通融合而生新意,这是他习惯的创作方法。
" s+ v5 j/ {3 ], S ?& K+ O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他将深邃化解为时代的广博,此时对张海先生书法艺术的整体观照,在具体的时间阶段,针对具体古典对象,他也曾有过多次对古典作品的“守成”,如他早期的对汉碑《封龙山碑》所下的深入功夫,后来对汉人简帛隶书的研究等等。所谓的古典形式,是今人从艺术创作立场对前人遗存的看法。今天看来,张海的书法具有时代感,没有在形质上去追摹、依傍古典样式,但随着时光的延伸,后来视今,张海之新或许又变成后人眼中的“古典样式”,不信请看历史遗存的所有经典,在当时都是具有创作性和明显时代感。
! y+ u) f }4 C# d2 ]7 L$ i8 W f. v1 V4 j4 }4 {
问:张海先生是著名书法家,又是河南文艺界的领导人,可谓功成名就。社会给予他许多荣誉,同时也赋予他许多责任。在社会责任与专业创作之间的矛盾他如何处理?这矛盾有两方面,一是时间方面,他对工作岗位投入许多时间精力,势必会挤占他书法创作的时间;二是在心态上,行政领导工作面对的现实与理性,会不会影响艺术创作的***与想象?+ @( O) C" [3 K+ G! K, O/ v" z' M. |
6 A+ I" [. P0 w* u$ t8 z
答:以上所问及的几个问题,如变与不变、雅与俗、宽度与广度、古意与今意等等,以及这里又提出的社会责任与专业创作的问题,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艺术创作与社会分工,处世的理性与为艺的***,相互矛盾,同时又相互生发。张海先生为书法事业及至河南文艺事业贡献了他数十年的时间精力,有着许多开创性的业绩,在这个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也使他的思想逐渐宽阔,虽然挤占了他许多艺术创作的时间,但使服养成了善于从宏观角度观把握艺术规律的思想方法,他理性地把握自己,在漫长的书法史中,在当代书坛高手如林之中,明确自己创作定位。社会与艺术本来就是息息相通的,社会实践是艺术实践潜在的基础。这方面在历史上不乏杰出者,从书圣王羲之一直到近代的于右任,都是肩负社会重任的人,同时都是成功的书法艺术家。& U7 V1 i& F, d8 K. R! H
张海先生理性地把握人生、对待工作、从事艺术,但当他一但秉笔濡墨,面对一张宣纸的时候,他会物我皆忘,返虚入浑。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就能明显地体会到创作都情绪的律动、个性的张扬,通过淋漓的笔墨而直抒胸臆,无挂无碍,理性是他创作的潜在,而***则是其创作中的表现。张海先生已是年逾花甲,但从他的笔墨中却感到朝气蓬勃。他很勤奋,工作再忙,每天都要临池,他把别人休息的时间投入到书法创作之中,也许他感觉到这是最好的积极休息。
: ~+ q c7 V2 t2 ], p3 i, c4 _9 v; w, C$ Y
记者:谢谢李先生接受采访,对张海先生的书法艺术作出学术意思上的评价。我们祝即将开幕的张海书法展圆满成功,祝张海先生身体健康,艺术创作永保青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