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反驳胡圣虎-------我对张海先生的评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9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而不思则殆

                艺术需要创作,创作需要思考- b, g% ~. v# Z" x2 f# q1 i& _1 P+ r
                思而不书则罔,书而不思则殆
. X. Z* R% r9 ?8 {% A                             西中文
6 |5 U' c2 w& I, r2 H2 d! Y- C% o& s6 u
书法是一门艺术,这早已为大家所公认。然而尽管如此,对于书法有没有创作的问题,仍然引起一些争论。有一种竟购认为:历史是文人的余事,过去的大文人从不以书法为职业,但由于其学问大,书法的品位自然就高,随便一写便是艺术品,简直是咳唾成珠,何须专门的运思创作?
0 t! Q" F9 q% |) Y这种说法是否符合事实,姑且不论,然而有一点是明明白白的:即使这种情况在历史上确实存在,现在也已经不适用了。因为现在的知识系统分工越来越细;学问和艺术早已不在一个门类,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不再是学问的附属(至于说艺术需要学部的涵养,那是另一个性质的问题),艺术自有其自身的规律,它要调动一切技术语言、形式因素,以增加艺术效果,增加艺术感染力,而这种构思、操作、表现的过程无疑就是艺术创作的过程。6 q! N) g* x5 B' h
创作的基础是思考,所以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必须善于动脑子,小到一幅作品怎么布局,怎样突出个性,富有视学冲击力,怎样和自己的其它作品拉开距离而又表现联系;大到艺术的路子怎样走,怎样不断超越自己,向更高的境界攀登,都需要思考。一个成天光知产道拿笔写字的人是危险的。孔夫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想把这句话借用过来说:“思而不书则罔,书而不思则殆”。8 V3 b, t7 u% R- x, s' A$ |
看过张海的书法集,尤其是系统地看过他近十几年来出版的系列作品集的人都会有一个突出的感觉: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书法家。他总是隔几年来出一本作品集献给读者,并且总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最近出版的《张海书法精选》是他1998年以来创作面目的展示,和1998年出版的《张海新作选》相比,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的不同。作品的艺术的水准如何,无须笔者赘言。相信读者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我想说的是,张海写的每幅作品都是有想法的。他不原意做无意义的类的重复和技巧展示,他力图在每幅作品中突出一个艺术主题。我们从作品的选题、形式到用笔、布局、节奏,处处可以看到作者的艺术匠心,看到作者为我们画出的一段“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文心雕龙》语)的心路历程。
1 h9 B2 R* m4 `, r: l# s从《张海新作选》到《张海书法精选》,作者都采取了作品附以自解的形式。这种形式上的创新使我想起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的改革。以前的“天气预报”都是一个客板的语外音,像背书一样把各地天气背完了事。后来改成播音员当面对你说,那感觉就亲切多了。而且说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从近期天气走势到各地天气预报,从气象知识介绍到世界各地天气。信息量的提升和亲切感的增加,使这全本来不起眼的栏目一下子变成了收视热点。我认为,张海书法作品集中的自解,不仅是形式上的出新,更体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人性化的交流,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作者运思的匠心。
4 t$ [' M8 X. I. t& A; d欲自解者,当然首先需要有想法;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想法,那当然是解不出来的。尤其是创作每幅作品想法都有所不同,这就更难能所贵了。我想张海先生这种作法的意义,不啻给书家一种启示,创作是要动脑筋的,书法艺术需要思想观念的支撑。古人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是读书要思考,随时把思考的内容记下来。这句话借用过来是否可以这样说:不动脑子不拿笔。- w3 A! c7 O! `7 V% U1 \
张海先生作为一个组织领导型的书家,为人处事的足够的理性,但这并不妨碍他同时是一位心地坦荡的“性情中人”,他的自解给人的印象是,作者以一颗坦诚的心与读者交流。其中并无不着边际的自吹自擂,也无故作客套的酸文假醋,对自己艺术上的长短,其实自己也就该最清楚的。比如他对自己关于篆书的自解:“篆书的结构通常以竖长为主,创作这几件作品时,原希望改变这种方式,变竖长为扁平,却又面临着与隶书体势雷同的问题,得失如形随影,难以兼顾,遂舍弃了这一想法,转而注重笔法的草化,并吸收篆书功夫不深,聊作调剂而已。”把自己在艺术探索中的追求与无奈、长短与得失,一古脑的倾述出来,丝毫没有名家的矜持和大师的高深,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襟怀。8 K# k: \  k$ t5 @
关于这一点,我还有一个想法,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比如百年之后,千年之后,这种书法自解的文字无疑给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彼时他们进入前人浩瀚的艺术世界的时候,这种可贵的路线图。试想如果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米南宫的那些名篇佳作,都能留下作者的自解,那么今天的研究者,将能得到多大的便利呀!羲之曰: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也。6 y) c: f' _8 L) Y+ u) q
艺术需要创作,创作需要思考;思而不书则罔,书而不思则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9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海书法艺术访谈录
" O$ R2 x0 |- R4 B9 x0 `) ~                                        李刚田
/ H& {- G, X+ i7 ~
$ x9 h# S* g( k3 D: b% ^5 T- z
0 R7 L! K/ R4 {8 D6 E# t5 a“张海书法展”即将开幕了,张海先生的新著《张海书法精选》及《增广汉隶辨异歌》之前刚刚出版,在书法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报记者就张海书法艺术的有关学术问题对李刚田先生进行了采访,访谈录如下。; w9 R( M2 K$ P/ e: Z: g3 K

$ D6 G4 \' @; z/ I1 ^/ x问:李先生,您好。《张海书法展》即将开幕了,他的书法精选等两本新书刚刚出版,这两件事将会引起了书法界的强烈关注。现向您提几个问题,请谈一谈张海的书法艺术。张海先生成名很早,从1974年起,他的书法作品就不断在各种重要展览会、各类专业报刊上发表,我们研究张海书法艺术几十年来的探索之路,总的感觉他不断在新变,隔一段时间,都会拿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这种不断地变化出新,意味着对过去的不断扬弃,这对于一个作品已经给人留下印象的成名艺术家来说,是得还是失?
3 p# q' `- q& \7 ?" b1 i( @& H! I' {5 X2 g' I
答: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义,抓住了张海书法创作的重要特征,同时也触及了艺术创作中较为深刻的问题。变与不变,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从宏观上讲,变是根本的,就如同辩证法认为运作是永恒的一样。康有为说:“天地江河,无日不变,书其至小者。”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变化是合乎宇宙万物总的规律的。康有为又说:“变者必胜,不变者必败。”他强调艺术的不断探索,反对株守古人,重复自我。但变与不变又是相对的,其间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如果停留在一个局部去观察这变化的过程,就会发现这变的过程是由许多相对不变所连接成的。
% H5 P4 r: E: o# M. w以此来观张海先生的书法,总体来讲,从自身发展中看,三十年间其书法创作是一个不断变化出新的过程;则明显表现出其风格恒定与表现语言的独特性,尽管其风格主线一直贯穿始终。再从他每一个阶段的创作中看,却有着一个时段的相对恒定, 一种形式的自完自足。张海早期的成名之作,是那种隽美、文雅、具有明显汉碑意味和隶书,以成熟完美的作品风格展示给世人,给书法界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一个时期的相对不变。后来他糅合汉碑、汉简及至行草书笔意创立了不同于古人又不同于时人的“草隶”,打破了原来隶书样式的不变与完善,得到了新的不变与完美。又如他的行草书,早期作品是带有魏碑楷书功底的行书,达到那个时期的定式。后来他在临池过程中融合碑贴、酣畅笔墨,渐渐打破了既成样式,在全国五届书展中拿出了自己的小字行草书,以其连绵不断的笔意与清刚雅健的风格,成为得到最高选票的获奖作品,又完成了新一个时期的不变与完美。此后他在行草方面又作过很多探索,如一笔草的形式等,在这不断探索变化之中,渐渐积淀了张海用笔雄健恣肆、气息刚健沉稳的行草书风格。
& e" Y  G, j2 f  P& d: H2 }0 {% u- w张海书法有着变与不变的两重性,不变者,整体看是其一以贯之的风格基调,具体看是不同时期相对稳定的形式特点;变者,是数十年不断探索求新变的过程,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张扬。其不变之处,展示着一个著名书法艺术家的成熟与自信;其不断新变,则表现出作者的想象力与创作力。如果说其不变体现了张海书法艺术厚重的基本音质,那么其不变则展示了其书法表现力的宽阔音域。4 E* U, P  e- f! X" @

) r7 T1 r: Z3 g) P3 m) M' V! s1 e# |问:刚才您谈到,张海先生几十年的书法创作过程中,尽管其作品样式不断变化出新,但其中有着一贯之的风格主调,希望您就张海书法作进一步的描述公析。7 g/ Q% N8 m3 d
  z$ {/ g8 Y6 u2 p) C: e5 X/ T
答:风格是一种审美感觉,不是物质形态的,只可意会而难以言状,只能通过比较的方法使其风格特征凸现出来。总的感觉,张海书法体现着一种健美,体现着一种正大气象,一种时代的阳刚之气。这种美与明清以来文人士夫所追求的金石书卷之气不同,所谓的书卷气,其思想基础是儒家的中庸观,表现着不激不厉、中正冲和之美,追求的是“萧散自有林下风”的味道。而张海的书法是以淋漓自然的笔墨为表现,笔下驰骋纵横、生辣雄健,而感觉上又是可赏可会,可解可读,与读者之间有着艺术上的亲和力,如同老妪可解的白居易诗歌。文人所谓的金石气,追求斑驳古厚,用笔往往迟滞艰涩,意境往往隐晦幽深。而张海的追求与此迥然不同,他笔下表现的是“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美,这种美不是那种“东晋士人,互相陶染”式的远离社会人群,而蕴含着一种“沛乎塞苍冥”的浩然之气。张海书法的健美胎息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层里,生发于我们之这个生机勃发的时代中,从汉化的简牍、敦煌壁画、魏晋雕塑, 一直到今天现代化电子建筑物挺拔晨快的线条中,我们都可以说是与从颜真卿、邓石如到齐白石这一脉相契合的,这种健美与文人的“中正冲和”有距离,但这健美却是与老子所说的“自然之道”相通,与艺术创造的本源相通,与人心本性相通。1 L+ I3 n0 E) D& ~: ~$ P9 b2 Y% m
张海先生书法中表现出的健美,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张海长期生活的河南文化圈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作者个人的气质禀赋在其创作风格的形成中也发生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健美这个审美主导,张海对书法历史的遗存有着独立的选择,其作品形式与相应的技术特点有着不同于时人又别于古人的表现。
5 h! [: j0 h4 E' b4 V3 Q% E9 t! H总的来说,张海的书法表现着强烈的时代感,其艺术风格是健美,是阳刚大度,与时下一些作品以奇巧取胜或以病态为美者形成鲜明反差。张海书法展示着一种明朗的情调和健康的创作心态,其表现出的美是沐海而出的朝阳,而不是如火的骄阳;是旭光下秀发的青松,而不是盘郁的古松,更爱不是杨柳依依。这种美的情调使人娱悦,合人开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9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从接受美学方面讲,艺术大概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是所谓的“雅”;一种是老百姓可解可亲的“下里巴人”,是所谓的“俗”;还有一种是所谓的“雅俗共赏”表现出文人性与庶民性、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和谐统一。以上三种表现并无高下好坏之分,只是种种不同的审美选择。以这三种类型来观照张海先生的书法艺术,您将作如何评说?
& S3 ?% u& x" y! Q* }& [7 Z% w# G0 |  x" ?
答:我想从艺术接受角度如此分类,未尝不可,从理论上讲,宏观地看,也确实存在着这种特点,但一旦指向具体的作品,就不好作出绝对化的判断。一切都是相对的、比较之中的,此时之俗,或为彼时之雅,此地之俗或为彼地之雅。我们且不可机械的对张海的书法艺术作出非俗即雅,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
9 w4 j9 l$ Y9 O6 b! V我们不可沿习过去的习惯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其取法师承:张海书法是属于碑派,或是贴派?又不可以用如此方法去分析其技法:张海书法用笔是中锋,或是非中锋?也不可以这样去分析其审美风格:张海书法是到致力表现文化内涵,可是以笔墨形式为上?是古典式的,或是现代式的?是可解可亲的“下里巴人”,或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用这种简单的归类方式,会使我们陷入片面性,不能全面、立体地对张海书法进行评价。研究张海书法,固然我们可以选择多种角度,可以有许多参照面,但立足之处应是其书法作品本身。张海书法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他并不囿于书讼中所谓的碑派、贴派,而是横跨在碑、贴两派之上去塑造自己的风格;他用笔也不拘泥于所谓的中锋、侧锋,而是极尽笔锋的变化,“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惟创造丰富的线条之美是用;在创作中他有很强的用墨意识,以丰富的墨色变化去增加表现力,这具有一定的美术属性,但又分明是书法的表现语言;在以展厅艺术为特性的书法创作潮流中,张海非常重视形式效果,为求得新颖、动人的形式,在用笔、用墨、章法方面对前人有许多突破与发展,但他没有走向“美术化”,而是固守书法本体,通过形式传达出内蕴的文化风格,张海书法具有明显的专业性,是少数专家才能完全解读的“阳春白雪”,但又具有社会性、人民性,一般爱好者,甚至不识汉字的外国人,也可以各以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层面上去感受书法美,通过黑白交错、通过线条的节奏变化去感受力量与气势。
# d- y3 A5 S, x; K7 \  F3 I7 D4 Y对您所说的三种类型,如果将张海书法作较为牵强的定位的话,那第张海书法更接近“雅俗共赏”这一类。但张海书法中体现出的雅俗共赏并不是一般意义上、庸俗化的雅俗共赏,而是具有明显专业性高度的雅俗共赏。一方面他在作品中把千古以来的书法中的那种神秘的美,文人书法中的曲折隐晦的意境美,化解为今人可以解懂的“白话文”,其表现性、抒情性的主调是自然明朗的。另一方面张海书法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启发性,他以对专业神秘的化解和对社会进行不同层面的审美提升,表现着雅俗共赏。没有专业高度,作品奖难以通过历史的验证,没有广阔的接受面,又难以获得社会性的认可,张海作品中表现出的雅俗共赏,是在艺术创作中对历史与社会的双重关注。
* b/ f5 \0 C" g4 r; M  U" `$ G" r: L+ i- y
问:成名的书法家有两种类型,一处是在守成中逐渐完善,这类书家的作品可能更能体现出传承的厚度;另一类是在探索出新中、不断扬弃中达到所追求的高度,这类书家的作品可能更具有时代的广度。以此去看张海先生的书法,您作何评说?5 U; y- r4 S% V2 E
8 c' Q& {: Y8 ^0 A+ y7 T' ?
答:从理论上似乎可以去这样分类,但针对具体研究对象时,就不好作如此截然的划分。宗主成与创新、厚度与广度都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相互对应,又相互依存。以此去研究张海先生走过的书法创作之路,我认为相对来说他是属于后种类型。张海先生从事书法创作数十年,是个不断在古曲中汲取,又不断扬弃、不断变化出新的过程之中。但这动态的过程是由许多阶段性的相对静态所组成的,其作品每一个时期都有者自完自足的特点,整个数十年却又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过程。% k! @* g1 e0 S( V  s
所谓厚度与广度,也可说是时光的厚度与空间的广度,具体在书法作品中,可以说是古典样式甩沉积的厚度与时代的包容性、贯通性、表现性,张海书法创作相对倾向于后者。看张海的书法,追求的不是古意盎然,而是意气风发,不是以摹古为目的,不是以表现古典样式而是将古化为今,古典的碑贴只是他创作的出发点,而归宿是时代特征与个人气质的契合处。他不是种单一守成的书法家,不是单一对传承样式积累、叠加而成的高度,而是将许多传承样式揉碎作素材,重新塑造自己的艺术之塔。例如,张海的书法创作不是单一书体的完美,而是兼擅诸体,谐体之间相互交错渗透。他把魏碑、隶书的静穆、浑厚贯注于行草创作之中,使其作品能在使转纵横之中得点画狼籍之妙,飞动之中有沉静;又把行草书的用笔映带、势态向背贯注于楷书、隶书创作之中,使静态的书体得到“草隶”便是诸体融合出新的典型。孙过庭《书谱》中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张海先生在创作中很善于把握这种书体中广泛的包容性,兼收并蓄,贯通融合而生新意,这是他习惯的创作方法。- o* \' [. ~% M$ \
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他将深邃化解为时代的广博,此时对张海先生书法艺术的整体观照,在具体的时间阶段,针对具体古典对象,他也曾有过多次对古典作品的“守成”,如他早期的对汉碑《封龙山碑》所下的深入功夫,后来对汉人简帛隶书的研究等等。所谓的古典形式,是今人从艺术创作立场对前人遗存的看法。今天看来,张海的书法具有时代感,没有在形质上去追摹、依傍古典样式,但随着时光的延伸,后来视今,张海之新或许又变成后人眼中的“古典样式”,不信请看历史遗存的所有经典,在当时都是具有创作性和明显时代感。
1 Z2 i3 z0 h! E) m) K' }! q- _
$ z# ~8 C4 X0 `1 k' I# F) g: n问:张海先生是著名书法家,又是河南文艺界的领导人,可谓功成名就。社会给予他许多荣誉,同时也赋予他许多责任。在社会责任与专业创作之间的矛盾他如何处理?这矛盾有两方面,一是时间方面,他对工作岗位投入许多时间精力,势必会挤占他书法创作的时间;二是在心态上,行政领导工作面对的现实与理性,会不会影响艺术创作的***与想象?/ N' f& e8 g! k

$ U- A5 m5 V' U答:以上所问及的几个问题,如变与不变、雅与俗、宽度与广度、古意与今意等等,以及这里又提出的社会责任与专业创作的问题,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艺术创作与社会分工,处世的理性与为艺的***,相互矛盾,同时又相互生发。张海先生为书法事业及至河南文艺事业贡献了他数十年的时间精力,有着许多开创性的业绩,在这个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也使他的思想逐渐宽阔,虽然挤占了他许多艺术创作的时间,但使服养成了善于从宏观角度观把握艺术规律的思想方法,他理性地把握自己,在漫长的书法史中,在当代书坛高手如林之中,明确自己创作定位。社会与艺术本来就是息息相通的,社会实践是艺术实践潜在的基础。这方面在历史上不乏杰出者,从书圣王羲之一直到近代的于右任,都是肩负社会重任的人,同时都是成功的书法艺术家。
; [8 {0 L6 i  T  L9 l0 s/ r1 `- T1 @张海先生理性地把握人生、对待工作、从事艺术,但当他一但秉笔濡墨,面对一张宣纸的时候,他会物我皆忘,返虚入浑。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就能明显地体会到创作都情绪的律动、个性的张扬,通过淋漓的笔墨而直抒胸臆,无挂无碍,理性是他创作的潜在,而***则是其创作中的表现。张海先生已是年逾花甲,但从他的笔墨中却感到朝气蓬勃。他很勤奋,工作再忙,每天都要临池,他把别人休息的时间投入到书法创作之中,也许他感觉到这是最好的积极休息。" }# @3 F% R1 W' q1 t( y9 ]1 s
( |# s2 }4 E. B3 e
记者:谢谢李先生接受采访,对张海先生的书法艺术作出学术意思上的评价。我们祝即将开幕的张海书法展圆满成功,祝张海先生身体健康,艺术创作永保青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9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海书法
pic.jpg
xin_110902221641953292085.JPG
xin_130902221641265167318.JPG
xin_140902221641125105310.JPG
xin_150902221641875290014.JPG
xin_cf020907b73448b8ae8143e44acc99e6_7.jpg
zh.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9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这些作品, 用笔都不对, 真是糟蹋中国书法, 如果张氏是一位平凡人那也就算了, 但他佔了书坛的领导地位, 那我们不能不喊声打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30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aidi 于 2006-7-29 23:25 发表
- z7 m+ A* G7 [) M) x: m& A看看这些作品, 用笔都不对, 真是糟蹋中国书法, 如果张氏是一位平凡人那也就算了, 但他佔了书坛的领导地位, 那我们不能不喊声打倒

4 a5 ?3 j$ v3 t; v+ v: n哈哈,张主席不会用笔?2 I, V' l- w& s6 y$ N/ l
不愧白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30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不容易看了一遍,楼主煞费苦心的、连篇累牍的、絮絮叨叨的、默默叽叽的、罗哩罗嗦的……喊了一头口号,结果恰恰相反,让观者有拍马之惑,看看回帖自知
3 e; M/ t) M- |8 b  也罢只能怪现在的世道……人心不古啊,不要这样评价你的偶像,很不妥,张海先生的政治功过、书法成绩自有后人公论,你现在说实在欠妥,急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30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海的书法虽逊于组织能力,然而水准还是蛮高的.:D:D:DSample Tex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30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省第一座以艺术家个人的名字命名的艺术馆--张海书法艺术馆于4月16日洛阳牡丹花会期间正式开馆。 上午10时,座落在偃师高中新校区的张海书法艺术馆张灯结彩,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来自全国各地市以及港台和海外的艺术界朋友1000多人集聚此地,出席这一艺术界的盛会。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及有关方面领导出席开馆仪式。 张海先生是当代著名书法家,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南省文联主席、书协主席,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二十年来,张海先生在河南书法家协会的领导岗位上,以创造性的工作,使河南书法由中下游地位跃居全国先进行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河南被书法界公认为书法大省。与此同时,张海先生的书法艺术水平也不断提高,曾获全国最高奖。他在艺术上永不满足,不断探索,时时出新,受到书法艺术界的普遍推崇,是当代全国屈指可数的书法艺术家之一。 前些年,偃师地方政府和张海先生的母校偃师高中就酝酿为主张海先生修建艺术馆。后来,根据张海先生的建议,该馆不仅仅展示他个人的艺术成就,而是建成了一座能展示当代书法艺术风貌的综合性展馆。 该馆占地10亩,建设面积约3000平方,有当代书法泰斗启功、沈鹏先生题写馆名。馆内共设五厅一室,除专门展览张海先生艺术作品的展厅外,还有国内名家作品展厅、港台及海外名家作品展厅、三老(费新我、王学仲、沙曼翁)作品展厅、国内著名理论家学术成果展厅。此外,张海先生还捐出自己一生收藏的名砚50余方,另辟一室专门展示。像这样类似于书法博物馆性质的艺术馆目前在国内尚属首家。目前馆藏各类艺术精品数百件,其中国内、国际书法名家的作品不少是作者赠送给张海先生的,有些作者早已作古,作品弥足珍贵,如舒同、林散之、楚图南、陈叔亮、陶博吾、刘炳森等。还有当代名家启功、沈鹏、刘艺、张飙等的作品。 此前河南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创作力的实现--张海书法艺术评论集》和《张海行草书佳作解析--〈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河洛书法奖励基金会》将正式成立,张海首次捐资二十万元。
zhao20810_20050419_357.jpg
zhaopian00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30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创造力的实现 
' N9 r  ?5 v+ `0 w# Q: O6 d/ f
) V& `1 j1 V! h" ?6 n 沈 鹏6 B7 X& U2 X6 @0 B, x

$ Q9 [6 h6 {! `0 l* c1 r8 o  读张海同志自述学书的文章,几乎是一种享受。我从这篇文章了解他的经历,更因为找到了许多切近的观点而感到兴奋。若能早看他的文章,我新近发表的《自我的发现与肯定》可能会写得更丰富些。) C* X. }  E) E
  张海所说“只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能有一点明显异于前人之处就算成功”,我以为是关于继承与创新关系的一种很好表述。这种表述既表明了继承与创新的一般规律,也有他独到的体会。这种表述可能有人以为“不过瘾”,然而却是真正对待“创造性”的诚实态度和认真精神。需要说明的是:张海所追求的“有一点明显异于前人之处”,是实在而不是虚妄的,是高标准而不是低水平的,是从传统中来而又努力超越的,他由此确立了心目中“成功”的标杆以及为达到成功采取的方法。3 ^: A' d2 l/ U; a# K" Q
  作为书法事业的组织活动家,张海同志以河南省为基地并扩大到全国,已经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他以火一样的热情运筹帷幄,深谋远虑,情感与理智的结合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河南省书法界在他和他的伙伴的努力下受到全国瞩目。我不知道张海书法有没有被他事业名声所“掩”的现象,当我读过张海自述学书的文章,觉得他一直以同样高度的热情与理智,逐步把握创作规律,登上艺术的殿堂。书法创作是一门表现性很强的艺术,比之组织工作更需要悟性与灵感。但是即便如此,书法创作也没有绝对地脱离理性把握的“纯粹”感悟。比如:“技”的修炼便不能不带有较多的理性成分。“翰不虚动,下笔有由”这句话便体现了理、法、情、趣的高度统一。张海热爱书法早在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大学学习期间,课余活动除了打球便是练字,他把浓厚的兴趣建立在一点一画的基本功夫上,单是汉碑,《乙瑛》、《史晨》、《曹全》、《礼器》、《孔宙》、《张迁》、《衡方》、《鲜于璜》都一一临写,直到专注于《封龙山碑》,才觉得真正投合自己的口味,原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谈为学第三境界)。至此,张海的“发现”,真正其乐也夫穷了。张海自己分析,在这个“发现”之前已经有过“观千剑”、“操千曲”的经历,所以虽然“一见钟情”,却是长期选择的结果。这里我觉得仍旧可以回归到王国维谈为学三个境界的第一境界,上述张海长期临习汉碑的过程,也即是“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原来,第一境界已经为第三境界做了重要的准备。没有最初的境界,后来的成功是无法想像的。
2 k: W& d% |1 t3 z. B$ ^, T  从第一境界到第三境界的转移,单以艺术心理学来说便包含了复杂的过程。书法史上留下来那么多名牌巨迹,对于书法家来说常是“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千万朵是大千世界的客观存在,尽可以游目骋怀,但是真正赏心、会心、可以的只有“两三枝”,当然这与眼前“千万朵”并无冲突,恰好互为补益。此中道理,也正是古人常说的“博涉”与“反约”的辨证统一。
( z! A' l( u( V8 i% G4 Z' ~  为什么有人爱好书法而尚碑呢?为什么爱好隶书而独钟某家呢?为什么钟情某家某派而取某一端呢?……这样一类问题是书法创作与研究中时常遇一的,我完全同意张海同志对待学书者提出“学哪种碑帖好”、“某种碑贴与另一种碑帖能否糅合”之类的问题不可能也不应当简单的回答。学书者能不能从浩如烟海的前代(也不排除现当代)珍品中选择与自己学养、气质、个性相近的对象作为学习的参照,其中既包含了悟性与才能的高下,也包含学书者的个性趋向。《曹宝碑》公认为偏于秀美,而王澍褒扬学《曹宝碑》而能“以沉痛求之”,“以清挺生辣求之”的书家。晋唐以来名手都渊源二王,梁同书指出:“却各有面貌,各自精神意度,随人所取。如蜂之采花,鹅王择乳,得其一友半体,融会在心,皆为我用。”这里的“得其一支半体”是在肯定前人丰富与多样的同时肯定自身,在确认自身的前提下确认前人虽然是“部分”在却是实际存在的价值。比之“全盘照搬”前代大家,这“一支半体”不仅真正尊重自己,也真正尊重古人,并且尊重书法本体——书法艺术从本质上说,是变革的、创造的,以文字为规范的书法艺术具有不可穷尽的开拓性。) N5 p! k% J1 n/ O8 W. e
  “找到某种书体与自己的气质的感应点”——张海从实践经验得出的总结,符合科学的理论。有这样一句名言:“靠探测深渊的办法来登上顶峰。”(费洛伊德)我们可以把寻找“感应点”的过程看作是探测心理深渊的过程,看作接触心灵深处敏感区的过程。艺术欣赏、学习与创作中对于某种风格趋同的倾向力应是深层心理因素的综合性反映,并且成为判断艺术家才能高下的一个标志。艺术的多义性,是作品特征的多样性质与欣赏者特殊的知觉和理解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善于找到与自己学养气质相对应的佳作以及佳作中的某一特质作为参照,这件事本身便意味着自身创作力的发现。当然紧接着需要实践,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找寻那个自身也在发展着的“对应点”,于是不断充实、丰富,攀登高峰。按照张海自述,在博涉多种隶书之后,他醉心《封龙山碑》的宽博凝重,然而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临习之后,他继续探测自我心灵的深渊,在严谨规整的汉隶中掺入任意挥洒的韵味,于是简书,行草书又进入了他的领地。
  ?. M" t3 ]. a: ^7 ?  现在我们看到的张海,是趋向丰富与多样。说丰富,主要指作品内涵不拘限某家某派某种风味;说多样,主要指张海掌握了多种书体。在他那里,为学的“三种境界”始终是螺旋式地上升着进入更高层次。张海最为人熟悉的隶书的面积是他“众里寻他千百度”得来的,这些年来又继续寻到了许多新感觉,取得令他与观者一起为之欣喜的收获。倘若观者不限于“先声夺人”的定见,他那近二三年来的若干行草书新作水平实际上超出了早些年的隶书,在早先隶达到的基础上登上了新的高度,都在挥洒自如中有意无意地融进了隶书与简书的笔意,融入了包括王铎在内的笔法章法。他那有录书作根底的行书与楷书,开拓出别一境界,比如团扇形小楷《春夜宴桃李园序》就不是单学某贴可以达到的。再是实践中经历了一番博与专、多与少、有我与无我等多种辩证关系的反复之后,张海早期学习掌握的隶书也出现了新面貌,偏爱他那幅四尺中堂《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这是在张海书法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当今杰作,是他长期积累达到的一个飞跃,我们没有必要用学究气的办法分析一笔一画的出处,杰作之所以为杰作,就好在它光彩照人,一新耳目,让你分辩不出笔画的由来。我们尽可以说它似某碑(如《石门颂》、《张迁》……),但如作这样的分析,反而降低了作品的高度,模糊了作品的价值。张海这件作品开辟了一个新的格调,用笔如屈铁,如游丝,布局成行不成列,萧散又严谨,空灵又凝重。这是在长期探索之后多种条件齐备时出现的“必然”中的“偶然”,有意中的无意。我在本文开头提到的《自我的以现和肯定》中说过这样的话:创作中发现新的东西要赶紧肯定下来,成为风格中相对恒定的因素,然后再充实,再发展……张海的书法实际上有的已经形成有的初步形成几种不同的风貌,几种风貌之间既可以互相渗透也可以稳中有各自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逐步通向灿烂的格局。9 k( c. Y5 R. m# ~/ u8 ?3 ?& y
  聪慧的张海懂得思维定式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重性,懂得稳定性与寻找新感觉的一致性,懂得从大处博观与从小处求精的辩证关系,他善于通过广泛学习总结经验,于返回到实践中锻炼出实际提高书法水平的能力。我与张海接触中感到他从不迫促、紧张,倒是潇洒和轻松。他的书法中的成功之作,也一样的潇洒、轻松。我深信张海的“有一点明显异于前人之处”因他的自信与谦虚、豁达与勤谨不断向更高的标准迈进。
zhsfysg139.jpg
zhsfysg14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