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6-7-1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475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6-7-26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 张 海
0 A2 ]2 D3 q9 @; s 孟会祥
" Q, C9 u) u) V$ J; _% w: Z" K% B1 W+ X, f% ?9 Y+ ~- R
张海先生书法作品集目前出版,又将于7月1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书法艺术展,欣喜之余,不由想记下些张海先生书法的体会.张海先生犹如一本书,结构宏大,内容丰赡,令人仰高钻深,流连忘返;张海先生又如一条大河,波涛千里,令人望而兴叹,不可度量。他卓越的成就本来已不可赞一词,而这些感受,或许可以标示我作为一个普通爱好者的学习之路吧。, y+ Q( x% S" l$ M' L* u/ p
一) ~; p$ A% a9 R& y; z
张海先生书法盖有三变:正书阶段,行书阶段,草书阶段。6 N+ a$ R9 o4 a t
若粗略划分,则从1974年张海先生参加河南美术书法摄影展览算起,正书阶段止于1985年前后;行书阶段,从1986年"墨海弄潮"算起,止于1995年前后;其后为草书阶段。第一个阶段,皆是十年艰辛。当然,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言说的方便,不同时期的风格,是相互渗透的,特别是后期可以涵盖前期,这是不言而喻的。
|5 K, j3 h; n9 y4 U$ d 正书阶段,张海先生楷书以《张猛龙碑》为基本面貌。他初从龙门造像入手,刀意历历可按,圭角分明,铺毫行笔,正是典型的碑法。如果与当时人相比,自然也不失为能品,但与碑碑相比,则少了些高秀清峻之气,多了些应规入矩。张海先生当时的隶书,已有相当的水平,"以临摹汉碑见长",姿媚之意,如清风扑面。这在《张海隶书两种》的第一种中,有充分的表现。"此种隶书精美可人,有《曹全碑》的丰腴,有《礼器碑》的峻拔,也有《封龙山颂》的宽博。但这诸多渊源不是杂烩菜式的凑合,而是化合物式的融会。"(《张海隶书两种》)张海先生既以龙门造像为入门功夫,以常理推断,其隶书应似《张迁碑》以方笔为主,铺毫行笔而有涩意,但其实并非如此,他浸淫汉碑,但不为石刻所囿,这为他迈入行书阶段奠定的基础。. W0 z" T0 [; E( x e3 @" z
典型的"张海风格""草隶",当然以"墨海弄潮"展中的《隶书五条屏》(司马迁句)为代表。这是汉隶加汉简的风格。这个风格虽然被称为"草隶",但我认为应该是其"行书阶段"的作品。汉简的包容性极强,有近于正书者,也就是汉隶;有近于行书者,也就是通常说的汉简;有近于草书者,发展而成为章草以及后世的今草。张海先生在汉隶基础上,略加跳掷,自属隶中"行书"。"此种隶书以汉隶为体,以行草为用,用笔随意大胆,取汉简气息却不斤斤于形胲,涵纳百川而鼓荡之,故能兼百味而为一"。(《张海隶书两种》)张海先生这一阶段的隶书,既是对正书阶段浸淫汉碑的总结,也是突破。其"草隶"形态取正势,结字宽博但并不迷恋横势,为他以后的隶书发展奠定了调。1989年至1991年,张海先生行草书已受到交口称赞,则其行书的起步阶段应该更早一些,只不过早期的行书,而那种略嫌矜持的行草书, 也正是张海先生行草书的"成名体制"。行书阶段,张海先生的楷书,也带有行意,不复以规矩为念了。
, j/ y% X- g! q5 |% }) ?( B+ a 真正的隶中草书是不存在的。隶中之草,也就是简书、帛书中的草写者。在民间书法中,后世的残纸,或多或少有些遗存。而在书法发展史上,则化为章草、令草、狂草。草法是草书的本质内涵,它来于快写的要求,也来于审美的要求,经过符号化,而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这种模式不再依赖于正书的写法,所以草书有很大的构成意义。愈是狂草,愈表现为空间的分割。这在张旭、怀素、黄庭坚的草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所谓"草隶"实际是对隶书的既有程式的突破,而不全是对草书的皈依。这种突破,与草书的精神是一致的,它是对正书宁静氛围的叛逆,而张杨书家的主体精神。隶书草化并不从张海先生始,前辈书家是有所探索的,然而,评心而论张海先生在这方面,可能走得最远。张海先生对自己"张海风格"的突破,也正在于隶书草化的方向上又迈出了一步。之所以说这一阶段是草书阶段,当然是以隶书的进一步草化为着眼点。其实,还有两点心理因素不可不知:其一,在这一时期,张海的行草书,完成了由略嫌矜持向从容洒脱的过度,特别是张海先生的草书,其一"一笔书"虽没有王铎的波澜壮阔,然而漾溢着流丽的旋律;其二,张海先生在长期的文艺工作和艺术实践中,逐步奠定了草书的心理准备。大凡善草者,必有超人的自信,或竟谓之清狂,无此不足以作草。张旭、怀素自不必说,黄庭坚"于无佛处称尊"时,是何等心高气傲;林散之何其寂寞之时,已念念与古人争一座席;毛泽东又是如何问苍天大地,谁主沉浮?张海先生说:"每当我引笔挥洒行草书时,一扫隶书创作时的平静心态,热血沸腾,思绪奔涌,笔随意转,行于当行,止于当止,自觉一任感情的澎湃,笔下自然多姿多态,生气勃发。"此语虽专对行草而言,但也正是其草书化心态的写照。
8 R$ a: \% p A! J 二/ [" F8 S( w! z- Z: S4 Q+ G7 j, L
张海先生于每种书体,又能三变。! L6 l& n/ [" }" l
张海先生兼擅四体。对于楷书和篆书,他没有做过多的探索,这里说的每种,主要是指其隶书、行草书。
' f( ?4 l+ x: k: S% p# L 张海先生的隶书,有三种风格。其一,如《洛阳处天下之中五条屏》(即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这是在前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基本上是简书的面貌,比"行书时期"作品更加纵肆,墨色的变化也更多。其二,如《杜甫旅夜书怀轴》。张海先生隶书得益于《封龙山颂》,《封龙山颂》宽博、浑厚,而又不乏生动、张杨,这种风格即是在《封龙山颂》的的基础上形成的,那种既醇厚、又恣肆的气息宛然犹在其突破之处,则不可不令人叹服。首先,行笔的草化是十分明显的。干、湿、浓、淡、飞白,体现了速度的多变,张杨了书家的精神。其次,以长锋作字,点画上更加丰富多彩;张海先生的这种风格中,其实还融入了魏碑的成分。截锋直下形成了独特的起笔,翻折笔形成了峭拔的肩,以及矩形结构的呈三角状,都显然是受了《张猛龙碑》影响。用笔如此大胆波辣的草隶,可谓前所未有。期三,如《听鸟问花联》。同前两种风格相比,这种风格其实更加恣肆。他不取简书的基调,也不取羼以北碑的味道,在基础的层次上,实现了对汉隶的回归。当然,这种回归是又一个层次的回归,此前积学所得都蕴蓄其中,结字似汉碑而非汉碑,用笔似行草而非行草,已经很难指出其来龙去脉。也正是无法指明其来龙去脉,实现了他的独创性和价值,实现了"杂多的统一"。然而,这种风格的作品,目前所见不多。不过,明显可以看出,较之大家闭目能见的前一种风格,这种风格摒弃了一些"机巧",而更加恢宏大气。纵观清代隶书复兴以来的作品,金冬心以奇谲胜,陈洪寿以散淡胜,邓石如以朴茂胜,伊秉绶以宏大胜,何绍基以拗峭胜,赵之谦以流丽胜,吴昌硕以浑厚胜,而皆为隶中之"正书"。近人学隶有成者非鲜,而以来楚徕第一,来楚生的成就,盖在不失汉隶博大浑穆的基础上,而写意沛乎其间,睹之不禁有应节而舞之感。隶书当然是写出来的,能够笔笔写出,也就避免了"刻鹤图龙"之病,况且其味道醇和,意境隽永,所以来氏的隶书成就,比于清隶大家,洵于愧色。来楚生之后,擅隶者峰起,而可与来氏比肩者,何其寥寥!张海先生隶书的汪洋恣肆,纵观清初以降,得未曾有。这样,他首先在独创性上,就取得了书史上意义的价值。张海先生花甲初度,正冉冉迈入人书俱老之境,后来氏而来,侧身隶书大家之林,与其说是种期许,不如说是襟袖间事耳。 $ |4 }" T% s8 p+ Y6 p5 f
张海先生的行草书面貌更多。其一,小字行书。也就是张海先生行草书的"成名体制"。其二,如《屈原渔父》。张海先生自谓"力图借助手笔的长处,突出无大动作的微妙变化,构建另一种清新明快的格调"。这有点像先贤的手稿。前贤手稿一般以自然、醇和、洒脱胜人,是其襟怀、品格、技艺的流露,张海先生是以创作追寻这个境界,"以人复天"。其此类作品有隶意、清气的支撑,允为佳作。作为中国书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协主席的张海,尽职尽责,务实创新,是张海的一面;张海的另一面,是骨子里的清峻超拔的的书生本色和不肯后人的执着坚忍,有这样的背景,有老于笔砚的铺垫,他的行草书才能入手不俗,"入门自媚"。张海先生学过朱熹,也深有所得,但此类作品,终与朱熹不类,而在他第三类的作品中,倒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三,如《桃花源记》。宏伟畅达,当为张海先生行草书的代表。其中,融化了《张猛龙碑》、"草隶"、朱熹甚至王铎,也有近人如费新我先生的一些影子。即使没有隶书的成名,以此,张海先生仍不失为书坛翘楚。如果以"无过无不及"而论,其行草书或有过于其"草隶"处,简不病枯,驰不失范而得其中。有所显,则必有所掩,因为其"草隶"的独创意义更早、更多,人们先入为主,已经习惯于张海--"草隶"的思维模式,所以其行草书或终不及其"草隶"影响更大。其四,如《独持一意联》,实际上是在第三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笔墨效果,更加狂放一些而已。这一类形式感强一些,如果从视觉效果而论,可能胜过第三类,但以耐品读而论,或有不及。其五,是一笔书和小品等。其一笔书极有趣味,我们或许可以期待着张海先生这方面更大的成就。
2 j" O& E9 m. d1 ]; } 三& i, l5 |6 ]. L- [# i+ H8 i* Y4 f
书家平生事业,立德、立功、立艺。张海先生对河南书法、中国书法的贡献,功德彪炳,自不待言。就书法而论,书家首先争在面目一新,其次争在笔法惊绝。其面目则"张海风格"有口皆碑,犹自百尺竿头,奋发不已;其笔法则长锋入纸,破空入云,功力深湛,戛戛独造。历史的机缘和不懈的追寻,为他奠定了书史留名的一切务件。4 f$ @* o) m) c: K# N, [( f
张海先生引古人语曰:"一技之长,当尽毕生之力。"他是这样一个视书法为平生事业的人,当然不会在任何成就前止步。其草隶必将继续有一个愈肆愈醇、愈今愈古的丰收期。既淬既砺,功性俱笃,诣峻极之境,指日可待;至广至微,豪华尽落,享大家之目,势所必然。而其行草书,随着年高手硬,气定神闲,或许仍将以不期然而然的方式,悠悠圆满。
* e* z9 p( B4 O+ s5 A' Y2 L" q' w I7 z( Z) s% Q1 D
[ 本帖最后由 中国书法收藏 于 2006-7-29 21:05 编辑 ] |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