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15-3-29 20:44 编辑
* V- E$ W8 o& w9 E
9 n' N( p' r, H x8 r1 o- N附录:
【特写】“起点与生成”邱振中作品展展厅里观众的对话+ j* {& Y9 v* c
% h+ v3 E( u6 N. {% o0 p( I6 y! h: o1 E3 D一、美术馆圆厅
. L& ?/ Z [4 G- |
% R3 ]- a2 ^) c8 S% j
9 i0 S9 ^& |/ X* \/ m% z& R' R, ?按照惯例人们首先进入美术馆圆厅,这个显要位置皆以小幅作品为主。作者告诉你:伟大的书法作品,它的字体、尺幅都很小,但是在任何一个展厅里它都是能够撑得满的,因为它能吸引人们的目光、注意、感觉,并且给你震撼,让你对其他的什么都注意不到。”在封面作品——“渡”的前面。我听到几个观众的对话:# T( p) B% e( }9 u
1 k5 K3 \5 U* F u1、“妈妈,为什么带我来这儿?”儿子问。
2 J8 S* z* [7 L8 A, x% u
" V% T' Z3 |- J" Y* ~* G母亲答:“我想让你知道画画其实是很容易的。”“是的,我回去就这样唰、唰地画。”儿子说。“对,就这样,画好了我挂到客厅里”。母亲说。$ x: o, i1 } g
; [ n) i% Q7 V8 S) [: Q4 |
2、“这是什么?是狼吗?”女儿问。+ f% ^8 ^6 D! F! L* n* o* i6 T
& M/ W% a2 c) T5 s R+ X* b
“是的。”父亲答。“好像是虫子。”女儿又问。“是的”。父亲答。“到底是狼还是虫子?”女儿再问。“都是。”父亲再答。/ t9 @+ T6 b( }9 Q) J( x
很显然,在这里能够给观众带来的是一种好奇,一种幻想和创作的冲动。就这一点来说,这两位家长可能不是艺术家,但可以做是艺术家的父母。- \8 G& M; V+ k; U& |
4 P& l* r" L0 f2 X& v" ], ~二、传统书法作品展示厅
$ R' w2 J: [4 k) K b; b4 g5 w$ ^# ]
, G$ n6 o/ S1 m
如果从这里开始只能从传统走向传统。作品很精彩,作为观众我认为作者在他曾经指出的第一条路上做得非常出色,确实为书法史增添一些有价值、有新意的作品。但无法让人们“感觉到一位先行者的思考脉搏”。# Q6 V& ?: f% S! `3 g: x7 T
我在这件作品前遇到两位先生,他们试图去解读作品的内容,但有很多字不认识,后悔没有带《唐诗三百首》来看展览。这里是“过去”,不是“起点”。
5 m. Z( W8 q# a3 Y$ P 这两个虽然没有进入书法艺术神秘的法门,但他们是传统艺术忠实的探索者。
& M' u% V t1 J1 F1 ?
: G8 ?) m9 @0 [, n- n5 c8 ~' z7 o0 c三、展厅出口处8 M2 ?6 ~2 H* v! n9 M& ^
# x% P9 P' ~3 G! n! P2 u$ d
在展览的结尾之处的一段话,作者说这是他最想告诉观众的:“因为过去已经变成传统,所以具有权威性;因为权威性以历史的面貌出现,所以变成了传统。本雅明知道发生在他的有生之年的传统的断裂和权威的丧失是无法修复的。他的结论是,他必须找到新的方法来处理过去。——汉娜·阿伦特”
" [9 k/ R2 a$ |& Q1 C
% z! Z5 \2 A% ]" ?这时,来了一组学生和几个老师,一个老师叫一个学生把墙上的那段话读一读,学生开始大声朗读,读完了,学生问“老师,谁是本雅明?”。4 Z$ h7 y6 J* ?% f" r
4 o3 `. H6 F) l$ F* ]
“喂,谁是本雅明?”老师又问其他人,没有回答。
6 B' ?2 q$ D2 G2 B
/ \) U* ~/ x9 x% I 这些都是热爱艺术的人们,都是中国艺术的未来,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眼睛欣赏艺术。
$ l0 }" g2 C) g 2015年3月于京华
- X; e/ O3 \: c( h' ^) ^$ m9 g, i) v% |" [( l: x1 K4 R
, w5 i, c R# _3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