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网站编辑

【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王墉(第二十七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墉作品妄评

汪 钧

王墉是近几年崛起的有影响的青年书法家之一,在我们几年的交往当中,使我受益匪浅,从他的艰苦奋进和冥思探索中,不但给我以生命价值的启迪,更多的是他不随波逐流坚守一方净土勇于垦荒的志气、勇气和才情。王墉兄生长在古城正定,是一个深浸古文化气息中的宝地,历史遗存下来的碑刻残片不可胜数,这些弥漫着远古苍茫淳朴气息的文化资源自然而然地侵入了他的心灵深处,既影响了他的生活,也对他的艺术创作道路产生了影响。他生活朴实勤奋,不求奢华,他的作品朴厚凝重,苍茫独立,做人为艺相得益彰,为书界同道所称道。王墉兄的作品涵盖面很广,篆隶楷行草都很了得,且能融会贯通,化物为我,颇能“囊括万殊,裁成一象”,不管用何种书体出现,用什么形式语言去表达,都能够充分体现自我本真的情感和审美意趣。在共性和个性、传统与现代、广涉和博取的取舍拿捏上,王墉兄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总能够从千军万马中探索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蹊径,使作品以新奇的气象展现在观者面前。这些都是建立在一个从书者对传统、审美、自我、自然等多方面清醒深入的把握上所喷发出来的,我认为,王墉兄不但是从书的智者,还是一位从书的践行者。但愿王墉兄探索创作出更多令人激动的作品!
IMGP031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王墉书

王乃勇

王墉兄如晤!近期忙于公务,多有怠慢,请谅! 与兄相识于洛阳二届隶书展,兄之初次印象为人敦厚周慎,书风朴茂厚重,字里行间流露出灵动之气。后于五台山全国隶书创作研讨会,相互交流更进一步,感觉兄在隶书创作方面更有想法,吾实感汗颜。近期欲出作品小集,嘱为写几句,着实恐慌,多有个人臆测之言。请斟酌。一是取法高古。在全国隶书创作研讨会上,中国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的各位同道、老师将隶书的取法定为汉以上,意在纠正目前隶书创作之时弊,尽可能恢复隶书的高古,兄之取法从《开通褒斜道》、《石门颂》等,取法纯正,运用自如。二是笔法苍劲与厚重。先前兄隶书创作居多,后见又多有篆书问世,其间篆隶交融颇多,特别是笔法,在隶之间用之篆书的中缝,且有时破锋为之,逆入涩行,更显苍茫之气与金石厚重之感。三是结体中透着灵气。兄之书法,结字方面一避时人之造型与线条媚弱,结体收放有度,线条舒展,期间有时杂有篆书结体,给人以活泼新鲜之感,展露在篆隶创作方面的思想与灵感。另有想法与兄商榷,吾虽隶书创作不多,但也有些思考。欲使隶书现高古厚重,又有灵动秀韵之感,不知可否?一是用笔,更加注重逆入涩行,提高线条的高古与金石之感。二是参入行草之用笔方法,在线条的行进当中,多有绞转,使隶书的静态之中具有动感。观兄之篆书,有同感。三是,加强墨法的运用,调和整幅作品的气氛,在点线面与动感之间进行矛盾的调和,使作品更加生动。四是,在篆书的用笔方法当中,如何探讨与行草书之创作结合,不敢妄言碑与帖的结合,只是一个想法,请兄指正,此亦是我近几年的追求!兄在篆隶方面屡屡获奖,多有成就,今草草数句,若有妄言,请海涵!祝兄书艺精进!
王墉的下载 05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拙生奇气

黄岳洲

当代书坛二王书风盛行不衰,成为各类展览评选中的风向标,在每次展览评选中,二王书风获奖入展已成为书家的不二法门。而河北的王墉却自始至终坚守着二王之外的书风,他以六朝碑版为座标,以篆隶为主攻方向,且在近几年的全国性书法大展中频频获奖入展,着实让书道同行刮目相看。第二届全国隶书展、全国首届篆书展、六届楹联展等展事中,都以他拿手的篆隶书体获奖。他的隶书取法石门的苍茂,礼器的遒劲,更有张迁篆额的遗韵,浸淫传统之深,传承经典之精,已达到相当高度。古拙生奇气,让王墉在师古不泥的经典法贴的养分中有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元素和创作源泉,古朴的隶书稍作上溯则即刻可达篆意之境。难怪他平常不多出手的篆书一写亦能达到高致意韵,绝不流落俗套,在全国篆书展中获奖也就驾轻就熟,不感到意外了。王墉生于北方,其个性却有南方人的温柔和随意,这使其作品中更增其随意性和率真感。他休闲而轻松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其对书法作品的创作形式格局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每每见他的作品形式都会有不断的新意和灵感,让好多书法家可望而不可及。相对其行书作品,我更喜欢他的篆隶,篆书的古拙之气格拓展其行书领域,则生阳春白雪之新境。当然我一直在思考“书不入晋唐终入野狐”实则是对行楷而言。其行书取法上,对“古拙”这个度的追求上应该如何来把握,始终困惑着我们。其实书法作品的变化和五体书之间的拓展,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解决这些矛盾才能让自己的书法艺术达到一个理想的统一。随着文化综合素养的提高,人生修炼的积累,必将会改变和提升书法的审美观。我想王墉会和我的想法是一致的,或许会比我更深刻。
与石开先生.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墉隶书印象

马德田

2011年秋,我来河北美院讲课,期间结识了河北正定王墉兄。兄为人谦逊,且少言语,但只言片语中体现着其为人真诚率性,对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体悟与思考。汉碑封龙山颂、楷书龙藏寺碑都在正定一带,此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王墉兄生长于兹,一定是受了滋养,所以其隶书作品中既有汉人沉雄之气,又不乏魏碑之古拙灵动。他在全国第二届隶书大展中一举夺魁,当是名至实归。其作品我观后有如下所感:一、章法有新意,其章法不是常见之章法,而是取其“纵有行,横无列”之法,通篇显得浑然一体,且字字珠玑。两边再配以小行书题跋,更显古色古香,处处透着王墉兄的睿智;二、结字古朴,大方中流露着拙趣,其结字法体现了其于隶书涉猎极广,遍临汉碑诸帖,又加入魏碑造型之生动变化,整体中又不失汉人之大气象。此又是王墉兄于隶书胜人一筹处;三、其线质绵厚苍涩中充盈着灵动之韵味,可见王墉兄于隶书之外,对于行草书有着深厚的理解与把握,所以其线质有如此之神韵;这和当下隶书创作中加入行草书笔意有着本质的不同,当下很多作者为追求隶书中的变化而加入行草书,其线质显得漂浮、支离破碎,失去了汉隶中的古意。这是当下隶书创作中的普遍现象,于此更显现了王墉兄高人之处。以上三点,是我对王墉兄隶书作品的一些感受,也使我受益良多。最后祝兄艺术精进,更上层楼!
与王镛先生.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水土
——致王墉兄随笔

王芾笠

清明过后,淫雨洒过几许,滋润了京城久缠着的干躁和阴沉!乡村祭拜族亲返京,带着乡情依恋,亲情眷恋,继续坚守艺者漂泊生涯!虽已定居京都,但心总还是牵扯着生养身体的那方贫瘠土地!就象难割难舍的书法情结,走上了这条清寂之路,明明知道清寂难耐,可举手投足,哪里离得开她!书法若有性别,在我辨别中,她定是婀娜又野蛮女友!疼她爱她亲近她,她却常常调戏着你!爱悠悠恨悠悠啊!这篇唠嗑杂字是送给你的,王墉仁兄,有同感否?为什么说这么多跑题话送给兄呢?原因就是兄羡慕着我所谓"成功京漂"!我也羡慕着兄守家守业,安居乐业!都是同行同道,太多的学术高论怕让你疲累,故谈谈心也末尝不可!放松一下有时会让你忘记一些!兄这些年创作成绩斐然,创作状态清淡,和兄生活环境清雅,心境清幽是分不开的!固执一门艺事,专业伎技固不可薄,但滋养环境若不具备,终为攀高之缺憾!王墉兄技及八法,足踏八方,乐守正定一方热土,成就一方艺者大成!安安静静、温温和和,抄经千卷,施乐十方,感化道友学辈,深为其谦谦好学所动!世者修行,呼声赞声,仅为皮毛!自养心净,旁汲善恩,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功德不在大,无为方为大为也!王墉静守净造精研,善美本体,感化同好,实为无求而品自高也!愚弟为难以乞及兄之一二而捶足啊!改日来京,我们草堂一聚,也来感召我们一下!
照片 00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朴拙与率真的寂寞之路

李国胜

认识王墉兄弟有几年时间了。王墉的书名早就显名于书坛,从过去的中青展一直到现在的国展、兰亭奖、各种单项展、商业展,王墉都屡屡显名,而且多次获奖。王墉是河北书坛在我心目中占有份量的一个人,于是带着这种情结和期待,08年我们在北京的某个展览上第一次见面。王墉长发,穿甲克,脸型像毛主席……朋友吹捧和自我吹捧完之后,我就上前去打招呼,我当时的印象是这个人眼都没多眨一下,话都没多说一句……唉呀,这个人太目中无人,太那个了。以后又见了N次面,N次面王墉都眼不多眨一下,话都不多说一句。于是我总结出王墉是一个不多言谈,不善言谈,不愿多说话的人。不愿多说话的人却有时话也很多,那就是他在谈到书法,谈到书法作品的时候。他不像我的许多其他朋友,他们社会、商业、家庭事务多,没空搞书法,但谈到书法却头头是道。王墉谈书法,谈书法作品……是一个让我信服,佩服,让我折服的人。每每谈到王墉,谈到王墉的书法,我就想到王墉的环境,他的家庭环境,他的工作环境,他的书法环境,他的社会环境……现在一切虽然有所改观,但依然还是没有工作,家在农村,租住着一间简单住所但书法却不简单,带着两个孩子讨生活的书法人—唉呀,兄弟,在这种环境下,你怎么写出这样的奇字妙书,你又怎么向着一个个全国奖迈进的呢?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书法家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当今书坛,行草写二王的是一大路,楷书写魏碑和小楷的是一大块,隶书写时人东西的是时尚。而王墉的隶书却直接取法泰山金刚经、四山摩崖、上溯汉碑,孜孜矻矻,终成正果,造就现在的朴拙、野逸、大气而又不缺乏娴雅的格局。我喜欢王墉对书法的感觉,不故作,不强制,自然写来而一派天真。我喜欢王墉笔底下的线,一个毛笔楂子在他手底下一弄,立刻生发出朴厚、生涩的线条来,如万岁枯藤……王墉选择了这样一种取法,这样一种用笔,就选择了一种个性,选择了一种面貌,选择了一种风格,也选择了一种孤独和寂寞。孤独和寂寞的人对行书也有一种独特的感觉,那种独特的品味令人耳目一新。我很早就关注王墉的行书,散淡而古意盎然。王墉在古代碑帖上下了大量的功夫。隶书于汉碑汉简,行草于二王手札、书谱、章草,篆书于甲骨、钟鼎文、石刻都下了大量的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十载的修炼,造就了王墉书法的这种古拙,朴厚,野逸而又蕴籍的风格。朴厚、蕴藉的王墉兄弟,我祝福你,祝你在这条古拙,朴实,野逸而又蕴藉的寂寞书法路上走得更深,更久,更远……
照片 00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墉书法之我见

齐玉新

王墉的书法走的是一条荆棘之路。很多人都以为王墉的创作带有很大的自由性意味,以为是野狐禅。其实这就是欣赏这对于什么是书法的传统理解的盲角。一直以来,二王、颜柳、宋四家才是传统,岂不知自从远古文字形成以来,尚有大量的先民文字遗迹没有被认识到。随着近年考古新发现以及国内外存世的中国文字资料被披露,那些金石文字,诸如买地券、刑徒砖、简帛书、汉砖、墓志、民间书风等,何尝不是传统中的一部分呢?王墉的书法就是取法了传统经典中少为人知、鲜为人见的一部分,他的创作建立在这种传统上,不以华丽外表取人,追逐着那种自然天性的书写,这种书写融入这是他对于远古文字自然形态的认知和把握,同时把那种苍茫、大气、浑穆的气质通过笔端流露出来,这就是他骨子里面的东西,这就是字如其人的气质和气格。王墉的书法,不是一下就能够品尝出来他的美味所在的,这需要用心来慢慢地品,这样的书法如陈年的普洱,一口下去,回甘很足!
照片 00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王墉

銮金广

中国书坛上北京有个王镛,河北也有个王墉。北京的王镛自不必说,因出道早,又以诗书画印俱佳而声名远播。河北的王墉出道虽没有北京的王镛那么早,但也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最早知道王墉还是在网上看到王墉的书法网展。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当时我记得王墉是写了一本册页《心经》,写的格调很高,也看出他心境的平和,跟时风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可以说独辟蹊径。和王墉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是在河北,周广胜兄策划的燕赵行全国书法五十家雅集采风活动,在河北书法会馆,记忆相当深刻,当天晚宴时王墉让我见识了燕赵人的酒量,当时中国书法家网的老总齐玉新对我一顿怂恿,准备和我一唱一和把王墉喝倒,没想到这一圈下来不但没把他喝倒,却把桌上的好几个哥们儿都给放倒了,也给大家来了一个不小的震惊。这一下让我对王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北方人的豪爽性格,加上深厚的燕赵文化对他的熏染,所以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是一种高古的气息。王墉的话不多,人群中很少听到他和谁说几句话,但恰恰就是这样的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可能就跟其他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地方,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平时做的功课和思考。其实书法艺术的学习不单单是要学会临帖、简单的创作等等,更主要的还要学会思考,用脑子写字。思考其实也是悟道的一部分内容,如果说悟道是一种境界,那么思考就是悟道的前奏。王墉的作品就是这样,比如后来的全国第二届隶书展和全国第六届楹联展中他的作品,气息高古,在古拙中又透着灵巧,形式又非常新颖,在作品选材、搭配、设计等方面又动了不少心思,所以获奖也是理所当然的,成功往往都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期待王墉兄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我会一直关注你!

王墉印象
谢部生
初识王墉,是在其获得全国六届楹联书法展一等奖之后,揣摩着王墉作品,映入眼帘的是,大气、雄强、空灵兼而有之,秦汉遗风乍现眼前。有缘人自会相见。就在龙年春季,赣西小城新余,春雨绵绵,淅淅沥沥,整整下了几个月;在这样一个淫雨霏霏,连月不开的季节,心里始终有一种阴霾,挥之不去。当得知王墉要来新余的消息,意外惊喜,那种感觉让我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有一种新的理解。连月来笼罩在心头的不快也荡然无存。恰似久别重逢的老友,见面之后,自有说不完的话题,尤其是书法方面的心得、感悟。古语有云: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王墉个性诚笃,敏事慎言,朴实无华,让人感觉非常踏实,不多的话语却时时迸出思想的火花,蕴含着深邃、简远的道理,兼有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式的幽默。王墉多年来一直驰骋在当今书坛,屡屡获奖,靠的是什么呢?从他早期、中期和现在的作品中,你会发现,从这条山阴道上走来,显然经历了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书法的临摹、创作和风格的形成,首先必须做到到位,即是对传统的把握必须到位,兼收并蓄,此是第一关;其次是要有味道,即是在吃透传统的东西之后,自然而然地写出自己的风格;再次要赋予作品以时代精神,无疑,王墉在这些层面都结合得非常到位。他的笔下,充满灵气,笔法活脱,章法新颖,形式更是别开生面,境界非同一般。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王墉书法以篆隶为主,以张迁碑为基,得其高古、雄秀和劲健的骨力;又参以好大王碑之用笔简散、古朴肃穆;化三老碑之空灵、稚真,论者皆以为如此。而我感受最深的是,王墉书法的神韵,更来自于散氏盘。散氏盘,有“草篆”之谓。与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的谨严、肃穆不同,线条圆润而凝炼,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单字犹如一匹匹脱缰的野马,左冲右突,皆欲摆脱长期的束缚,几欲破栏而出,但却被一个个技艺高超的驭手用意念控制着,虽然桀骜不驯,却始终处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之中,最终让人觉得有千军万马之势,却寂静无声。这种放与敛、静与动的控制,在王墉的作品中你能感受到,这也是王墉作品神韵之所在。王墉的书法实践,仍然在探索之中,这也是每个书法人不断超越自己所应持有的秉赋,愿王墉的书法艺术更上层楼。




照片 00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王墉

刘国强

书法作品的品评离不开对作者(主体)的客观诉求。离开作者的切入,作品品评将毫无意义。虽然作品形式本身即是书法内容。我们可以对作品的表现技巧,诸如笔墨运用、空间构成、线条质量等有着不同的审美见解或建议,但对于作者情感向作品中的内化,我们却不能“断章取义”。情感的不可逆性决定了作品的独一性特质。鉴于此,我在品读王墉的书法作品时关注的不是如何从经典中走来的王墉,而是生活中的王墉。因为,情感源于生活。情感的深层美学意义在于作者假以笔墨借以汉字来隐抒胸臆,这有点像我国的古典诗歌。情感的复杂多义性直接影响和作用于艺术作品。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借用与书评:情也者,书内之重旨者也。一外一内,虽异趣而实同工。王墉的作品在于此乎?古人常把书法看作是表现内心情感的意象艺术,即所谓的“心学”。而康有为则提出“形学”。探其究竟,“心”与“形”,看似对立,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形”、“心”相合,“意”有“形”表,正是中国之书法艺术,是一种渗透自我、表现自我的高层次艺术。移情入书,情与境的交融,心与形的相契,是王墉书作较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在二王伪书盛行、取媚献宠的当下书坛,王墉作品则多取法于古籀汉隶。古文、篆、籀,书之祖也。隶垂大汉之象,真气弥漫。将古合道,书理自明。亦养高古朴拙之精神,绝与浮华,书欲浑成。在笔者看来,这正是王墉会意圆通的性情之所在。故其书如其人,如其行,如其言,隐其内而发于外,不期然而然。正如宋郭熙《林泉高致》说:“身即山水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此时于艺术境界中的画家究竟是山水之意,还是己意,已非实相。王墉书作的表“意”或是书家自己的秉赋、性格和情感在创作中的升华!此谓真性使然。余尝观其作书,印象极深。作品在空间形式上的匠心独运与信手拈来兼臻妙境,彰其驾轻就熟、愈巧愈拙的书道理念。率性而为,无意乃佳。虽不经意,俏然天成。或取意于魏晋六朝,生动古拙,奇逸纵阖;或暗合于民间理趣,童稚天真,意味隽永;或狂狷,或沉郁,此皆王墉也。石开先生尝喻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心电图”,此非不信,是谓非常态矣。诚然,对于书家而言,天地万物的“接乎视听”、宇宙品类的“悠然心会”,都与艺术创作有着潜移默化、日渐积累有关。并非所有书家能深谙“玄”奥,得“天机”之助。王墉作品的审美取向大致倾向于高古清逸、淳朴静雅一类,与之内在相呼应。有如山野林风,和甘入口,耐人寻味。君卜居古真定城内一隅,没有了都市的喧嚣,隐意瞻深。书法作为王墉生活的意义所在,正在打造自我的精神之梦。多年国展的冲刺,愈战愈勇。何以至此,对艺术的执着是也。祝福王墉!
照片 00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  薛元明
此王墉非彼王镛。然而在书法取法上,宗法汉碑晋砖,存效法之意,风格形式亦有暗通声息之处。此件作品能在隶书大展中脱颖而出,自有可取之处。用笔、结体不守故常,可见功夫不浅。书写正文与落款之间拉开距离,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出手不凡。但是,所谓“成也形式,败也形式”,除正常的落款而外,尚有四处“题跋”,作者想象力不能说不丰富!只不过,古人的题跋,常常是一人多次完成,或多人多次完成,也可能是多人一次完成。这件作品则是一人一次完成。所谓“多次”表明,要相隔很长一段时间,书家的心态、技法已经发生自然变化。一件参展作品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不免刻意,甚至会显得多余累赘。相比之下,照相存在“二次曝光”,书法其实也有“二次创作”,比如青铜金文与汉印,但有特定的条件。材质本身具有工艺性,可以再加工。宣纸需要的是“书写性”,一次性完成。草稿形式虽有涂改脱漏补充,不过是在整个书写过程中发生的,不能在结束之后再加以填补。从本质上来说,书写的时间性无法更改。不过,仍能看出这几处“题跋”的笔墨变化,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书写功力,存在一种有意味的对比,但未能浑然一体。也许,这就是形式的局限。


◎  万  力
对于书法的创作我更倾向于融会贯通,集众所成的一类作品,从中体现出作者的综合创作能力,对书法深度创作的理解亦有独特的认知,使之有迹可查,无迹可寻,从而使作品的内涵赋予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可谓道高一筹,法为所用。王墉兄善行,而攻隶,旁及诸体,其书风简朴细腻,灵动中不失沉稳,追求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之境。所书黄山谷跋语,以魏碑结体灵犀自运,使转擒纵自如,作品布局格调新颖,寓情于法度中,随心所欲不逾矩,动静相熔,疏密有致。体现出温文尔雅的书卷之风。
  
◎  马亚飞
我一向认为,书法的技术非常重要,但比技术更重要的是书法以外的东西,这东西包括读书行路,也就是综合素质。我与王墉认识多年,也曾数次看过他的临帖、创作,凭我的感觉,他的技术绝对是一流的,但技术好的人很多,所以书法光靠技术肯定是走不远的。在王墉的书法中,我们看到最突出的可能不是技术,而是一种气息,这种气息是属于王墉的。质朴不张扬,静怡不浮躁,不论是乱石铺路的密不透风,还是悠然落笔的闲散空灵,都透露出他对书法独到的理解,这种理解并不是随波逐流的盲从,而是自信与固守。试看当今书坛,二王一脉几乎一统天下,随处看到的是精巧与制作。而这些在王墉的作品中你是看不到的,他的作品中看到的是为作品服务的质朴而简练的点画,多变而不怪异的结体,一步一景的章法,正是这笔法、字法、章法构成了王墉与众不同的书法语言。王墉为人谦和,言语不多却能语惊四座,说实话看他写字我着急,慢慢悠悠不慌不忙,这些性格特点和他的书法有着惊人的相似,所谓不激不厉,风规自远。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看王墉写字你能感觉到什么是静,这静里面却蕴含着一种张力,这一点我非常佩服他,书如其人用在他身上好像非常合适。


◎  张明利
王墉兄书法取法古典精神,他用笔的跌宕变化、结字的匠心独运以及用墨的枯润相融乃至章法的独具新意,无不令人折服。然而,更让人心动的是他在深入古典之后的轻松书写状态,这是一种境界,一种书法达情写意的最高境界!非我辈能及。


◎  刘宏卫
王墉,河北人。宽厚仁爱,孝子,善书法。诸体皆能,尤以隶书见长。于《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展》荣获金奖,声震华夏书坛。获奖楹联作品雄浑古朴,大雅苍茫,谋篇布局启书法投稿装饰之先河,影响甚广。当今书坛行草盛行,兄亦精研楷、行、草且能独辟蹊径。深研汉隶,得其高古大雅之象,参以草意更添灵动之趣,实为吾之楷模!


◎  刘  斌
没有激情的重复是乏味的,好像一道精美的菜没有放盐。回忆起二届隶书展的作品,天真浪漫中有着坚定与执拗,这种鲜活的艺术情感不是练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大艺术家是生活在悬崖上的,一般人是上不去的,然而过一步的结果就是粉身碎骨!


◎  张青山
王墉兄是位非常有才情的书家。从他在全国大展中屡屡折桂的佳作中不难看出他在砖铭、石门颂、秦诏版之间游弋颇多。散淡、古拙中呈现出一种轻松、自然的书写状态。


◎  田九亭
在当今书法比较繁荣和热闹的时代,我们要追求一种什么样的书写状态,是广大书法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话题。石开先生曾说过,优秀的书法作品要有较高的防伪性,即一方面要有与众不同的独特面目,二是作品中要包含着较高的技术含量。王墉兄的成功也验证了这一点。情趣性是当今众多书法作者的重要审美取向,在积淀不深的情况下,追求情趣的手段大多是靠做作和取巧来表现的,造成的结果是开始使人耳目一新,细品却让人感到乏味。王墉兄的作品如同一壶老酒,愈品愈醇厚,细究其原因,我认为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情趣靠的是拙而不是巧,这种拙应该得益于他长期对篆隶的广泛涉猎与积淀,并把大智若愚的人生感悟渗透到创作中去,从而能够做到信手拈来,却情趣盎然。从他身上,我们应该学到点儿什么。

IMGP00372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