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121|回复: 24

王铎书法研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这个贴子最后由红荆藤在 2005/11/08 04:22pm 第 1 次编辑]

[UploadFile=CDF5EEECCFF1_1130896258.jpg]
王铎,字觉斯,号嵩樵、痴庵、烟潭渔叟、十樵、石樵、宗伯学士等,河南孟津人,生于1592年,卒于是1652年。明天启二年三甲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授检讨少詹事,经筵讲官,东宫侍班,礼部尚书等。入清封礼部尚书,充修明史副总裁,加太子太保,晋少保,谥文安。王铎一生聪颖慧敏,博学尚古,工诗善画,长于书法。著名法帖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等,还有大型条幅,长卷墨迹百余幅。画有山水,梅兰竹菊百余幅。其书法正书出钟瑶,行草宗二王,得力颜米,博采众长,法古入化,笔力雄建,神韵飞动,纵而能敛,放而能收,以险取胜,长于布白,风格独特自成一家,素有“文安公书法妙天下”和“神笔王铎”之美誉。他是明未清初的著名书法大家,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极重要的地位。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铎书法研修

   [UploadFile=CDF5EEECCAE9B7A8_1130896510.gif]
   王铎书法馆,位于孟津县城北,占地九千平方米。该馆坐北向南,全部建筑为明清模式。正面大殿七间,两翼配殿各五间,全长60米,高14米。室内宽敞明亮,外观金碧辉煌。王铎书法刻石全部镶嵌于此。东西两侧封闭式碑廓18间。全国现代名家收法镶嵌其中。牌坊大门,斗拱挑角,彩绘装饰,流金溢彩。
                   
  馆内收藏有:
   1、王铎书法石刻共300余件,其中大型条幅100余幅。碑帖方面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龟龙馆帖》、《少陵秋兴帖》、《天香楼帖》、《二十二帖》、《王铎临书帖》、《送岚如老亲翁巡江南帖》、《为玉调亲翁博正帖》等10余种,石刻长卷五种。
   2、王铎遗墨真迹,奏章草稿,诗稿手迹,亲书王氏家谱、书画、自画像等。
   3、当今海外书法名家作品380件,刻石290余方。
   4、99年又在馆内兴建了“沈鹏艺术陈列馆”,占地勤00余平方米,馆内镶嵌和陈列着沈鹏先生近年的精品代表作80余幅,集中展现了一代大师的艺术风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铎书法研修

有明书法推第一
一一论王铎及其书法艺术
赵宝琴
中国的艺术传统和丰厚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先哲智慧的结晶。中国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奇特的艺术。书法艺术在数千年继承、发展及开拓、创新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位又一位杰出的书法大师。在明末清初的书坛上,就有一位最具个性,独领风骚的书法大师—王铎。
王铎,字觉斯、觉之,号蒿樵、石樵、痴庵、雪山。别署烟潭渔夫等,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卒于清顺治九年(1652),终年61岁。今一般谓为河南孟津人。然王铎的先世本是山西太原的望族,自从王铎的十世祖王成始由山西太原府的洪洞移居洛西,遂籍河南。在太原市晋祠博物馆珍藏的王铎行书作品中,其落款为“洪洞王铎”。此款在王铎一些书法作品中常可见到。《山西通志》中,道光、光绪亦皆谓之为洪洞人。洪洞王氏为大姓,王铎当是徙居于孟津者。明崇祯十二年(1640),王铎48岁曾书一条幅,回忆其年轻时过中条山到河东书院登高远望之事,称“尧封”为“吾乡”,为其原籍洪洞之确证。王铎经筵讲官等职,崇祯十七年(1644)攫礼部尚书。时清军攻陷北京,未能就职。清兵入关后,至南方任福王弘光朝东阁大学士。顺治三年(1646)仕清,为《明史》副编修,后为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顺治九年(1652)病逝于故里,赠太保,谥文安。
王铎博学好古,不仅工诗文,尤擅书法绘画,以书法闻名于世。他的书法功底极深,数十年,遍临魏、晋、唐、宋名贤书迹,诸体悉备。他注重学习传统,认为“书不宗晋,终入野道”。楷书师法钟繇,又学颜真卿及柳公权,笔力洞达,既端正庄重,又显灵气俊逸。行书草书最为世人所重。行草书宗法“二王”,后得力于宋米芾,其手卷苍劲跳跃,布势连绵,变化神出。六尺到丈二长条巨幅立轴,写来得心应手,一气呵成,雄健恣肆,骨力畅达,运笔浓淡虚实变化多端,不见端倪。其师承与董其昌相近,但两者却形成截然不同的书风。董书尚柔媚秀逸,以韵取胜,王书则以苍郁雄畅见长,以力取胜。他长于布局取势,章法奇特,为明末清初在草书上最具成就的书家。他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书家一道,提倡取法高古,开展复兴书坛的活动,一扫明末书坛因循守旧之气。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神笔王铎”之誉。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一位书法大师,同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勇于开拓、创造新美境界的巨匠。他以其独特的书风和书学成就,确立了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他的书法早在清代就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如今仍为国内外有识之士赞誉有加。清人梁喻《评书贴》云:“王铎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苍老劲健,全以力胜;然体格近怪,只为名家。”清王宏撰《石氏斋题跋》》:“文安学问才艺,皆不减赵承旨,特所少者,蕴藉耳。”清昊修《昭代尺犊小传》:“铎书宗魏晋,名重当代,与董文敏并称。”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其“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虽以钟王为模范,亦能自出胸臆”。袭鼎孽说,“文安公书法妙天下,真得晋人三昧,……海内宝之如有拱璧。”近代书画大家吴昌硕对其推崇备至,曾赞誉“文安健笔蟠蛟螭,有明书法推第一”。启功先生曾盛赞“(王铎)可谓书才书学兼而有之,以阵喻笔,因一世之雄也”。并有句云:“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沙孟海先生也曾说“(王铎)在于明季,可说书学界的‘中兴之主’了。”林散之先生更认为他是“自唐怀素后第一人”。王铎生活在明清之交一个社会剧烈动荡、江山易帜的特殊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他充满矛盾而苦难深重的内心世界。而这一切同时又激发了他的杰出的艺术创造性。
王铎书法风格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正如孙过庭所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王铎曾言:“余于书、于诗、于文、于字,沉心驱智,割情断欲,直思彼室奥,恨古人不见我,故饮食梦寐以之。”只此我们知道王铎对书学的痴迷达到何等程度。王铎出生在一个中小地主家庭,少时家道中落,苦读寒窗,自幼酷爱书法,十三岁始专攻王羲之《圣教序》,自言“临之三年,字字逼肖”。十五岁时他能钻精《兰亭》,对“二王”“饮食梦寐之”,甚至做到临“二王”“如灯下取影,不失毫发”。以后也始终以“二王”为其书法渊源。18岁时,己进河东书院就学,28岁书写的《吴养充先生并孺人张氏墓若表》,即一本右军行楷的规范,此是目前所见王铎最早的书法作品,用笔圆厚遒劲,楚楚可观。29岁作行书《唐诗轴》;31岁才经殿试而获进仕,至京师供奉翰林。内府秘藏多所阅研,他独宗羲献,推崇颜米,从“二王”的神韵和创造精神中得到了极大的启悟。
青年时代的王铎,由于受到明末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很早就表露出惊世骇俗的审美意识。其美学著作《文丹》,虽不是一部专门探讨书风的著作,然其书法见解却从此书中曲折反映出来。王铎提出作文即作字的审美标准与当时文坛和书坛的要求大相径庭。如他赞誉“怪”、“狠”、“斩钉截铁”等,在明末众多大书家中,他是最有个性的一位。他认为创新应立足于继承古法,否则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王铎所学“二王”诸体,并非今人所见各种墨迹摹本,而是“阁贴”中之“二王”。在34岁至36岁时,他乃作《王羲之修载帖》,《为思玄先生书王羲之瞻近贴轴》及一些草书帖轴。这个时期,王铎以忠实原作,学习博览为主。崇祯元年(1628),王铎37岁,他的拟山园建成,作《成拟山园》五言律诗一首,又自作行书《五律诗轴》。从王铎40岁书写的《手启》墨迹看,已稍有个人面目。如43岁行书《郑谷华山作》条幅,锋芒毕露,酣畅淋漓。正如傅山先生论其书谓“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能大家。”王铎的书法创作,正是在48岁至50岁这段艰难失意的时期,完成了“五十自化”(黄道周语)的重要变革,铸成了自己突崛而成熟的个人风格。王铎在54岁降清之后,自然要被世人轻视甚或唾弃。然而,虽然他身为贰臣,政治上“大节有亏”,但书法声誉却未减。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云:“王觉斯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也就是说他在中国书法艺术方面的成就,是无法抹杀的。此实为中肯之词。政治上的无所事事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大为改善,伴随着王铎七年的余生,同时也使他得以有充裕的时间集中精力投人他所酷爱的书法艺术中,一系列气吞千里、前无古人的巨幅立轴就产生于这一时期,优秀的横卷也不乏其数,其创作仍以前述个人艺术风格为基质,但更为酣畅、自如、精粹、超拔。如行书作品《书画虽遣怀文语轴》《题画三首之一轴》、《为宿松书诗轴》等,草书作品《临王羲之蔡家宾贴轴》(56岁,本人注,下同)、《临王献之省前书帖轴》(44岁)、《临阁帖》(59岁)、《临王昙昨服散帖》(55岁)与王铎五言律诗草书轴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其书法纵而能敛,大巧若拙,以使转纵横为形质,以点画狼藉为性情,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清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被称为“书道中兴”的一代。清代书法在其前期完全是沿袭明代摹古的“帖学”道路。书家出于对故国的眷恋和身世的哀痛,有倾池积悻的要求,这便决定了他们在艺术旨趣上要走与清统治者不同的道路。他们崇尚表现,追求独特、倔强的意趣。因此,作品个性强烈,笔法、结构都很奇崛。他们的革新,在明末至清代300年间影响虽然有限,但从今天来看,其在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中仍是很有生命力的。
王铎的传世书法作品,散见于国内外著名博物馆以及个人手中,数量众多。仅笔者所见,总数在百件之上。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临帖,一是诗文应酬。但临帖与创作贯穿在王铎书法艺术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中。王铎所临之帖,绝大部分是《淳化阁帖》中的羲、献诸帖,上及张芝、钟繇、下至南北朝诸名家,以及唐、宋诸家法帖。王铎与《阁帖》可谓是朝夕相处,爱不释手,形影相随。他自己曾说“《淳化》、《圣教》、《褚兰亭》,予寝处焉”(《宋拓〈圣教序〉笺跋》)。顾复《平生壮观》亦载:“闻其临《淳化阁》数部,非功力如此,焉能精妙如此。”可见《淳化阁帖》对他一生之影响。王铎自定日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他能继承传统,又能博取众长,取精用宏,其草书在不失“二王”法度的同时又渗入张旭、怀素的气象,把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临帖中加上创作的发挥,每一件临帖都不失为一件好作品。从中可见其用功之勤,也可见其学书主张师承来自临古。
明代书法家黄道周曾称赞道:“行草近推王觉斯,觉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康有为也给他以很高的评价“宋人讲意态,故行草甚工,米芾得之,而后世能学之者,惟王觉斯耳。”王铎临《阁帖》的显著特点,便是以连绵草形式临习张芝、二王法书。如《临王羲之秋月帖轴》、《不审清和帖轴》、天启七年(1627)《瞻近帖轴》及顺治二年(1645)《临古法帖轴》等。这批作品纵横挥洒,一气书来,极为精熟,大有“气吞山河如虎”之势,将张芝《冠军帖》、王献之《中秋帖》以来的“一笔书”形式法则发挥到极致,为他“五十自化”以后的草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种连绵草书“一笔书”式的临摹也是书法史上的一大创举。可见其对《阁帖》精熟达到何等程度。我们从王铎34岁时《临王羲之修载贴》到60岁临王羲之的《润别帖》、《秋月帖》、《蔡家宾帖》,王献之《敬祖帖》、《省前帖》等,都属临习《阁帖》中的“二王”法书。对于宗晋学古,王铎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他在《良华馆帖》中云:“今易古难,今浅古深,今平古奇,今易晓古难喻,皆不学之故也。予从事此道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王铎书法之所以得以大成,正是抓住了《阁帖》中之“二王”这一文人书法流派的源头,深人钻研,再广博历代诸家法书,遗貌取神,刻意求新的。沙孟海先生亦风趣地称其“一生吃着‘二王’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够得其正传,矫正赵孟颇、董其昌的末流之失,于明季书坛可谓中兴之主”(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王铎是一位卓有才华的书法家,他以数十年辛勤的探索,创作出了大量的在形式上既饶有意味又十分优美的佳作。他的书法无论是伟岸豪遒的大楷阁书、高古朴厚的小楷书,还是他那飞腾跳跃的行草书,置之于晚明清初的书苑中,都应是当仁不让的第一流精品之作。
王铎楷书作品不多见,书法崇魏晋,源于唐人而能自出胸襟。其楷书主要吸收了颜柳风骨,表现出古拙的风格,用笔劲健而利落,显现出大方、洒脱、铁骨铮铮,把自我的个性融会于其书作之中,形成自家的风貌。如王铎大楷《善建城碑》雄强宽博,丰筋多骨,出自颜真卿、柳公权之法。清张庚评其楷书“觉斯为袁石愚写大楷一卷,法兼篆隶,笔笔可喜,险劲沉着,有锥沙、印泥之妙,文敏当逊一筹。”王铎《李成小寒林图楷书跋》凡5行,共..字,前三行,楷书字迹稍大,楷法与运笔出自于唐颜鲁公之法。其势雄浑,如巨石当空,大气磅礴,刚毅之气照人。此题作于清顺治三年(1646),王铎时年55岁,当是其晚期楷书少见之佳作。如王铎小楷《跋宋拓淳化》,清劲秀润,古朴典雅,大巧若拙,具有篆隶笔意,实出自钟太傅的《贺捷》诸表。小楷《题画诗》作品,给人一种苍郁雄畅的韵趣。此为顺治七年(1650),属王铎59岁时跋自作山水册页,凡12行,共160字。此作运笔不求其温润、精粹。其整篇多为楷书结构,又间以行书笔,顿挫分明,结体严整,时而杂以欹侧;字形以瘦长为主,又偶以扁平参与其间,其用墨不类于明人小楷那种润泽,而是偏于浓墨枯笔,但行笔涩而不滞,表现出一种苍劲老辣的墨韵来。又如《王维五言诗楷书卷》,此诗卷无论是字形的大小、结构、字画、字距,皆给人一种奇特的感受。字迹看似生涩笨拙,然细观却又觉涉笔成趣。结体多险劲奇古,笔既有颜的浑厚,又有汉碑和篆籀刚健古朴,这正是王铎大胆创新的体现。
行书,相传为汉末刘德升所创。早在一千三百年前孙过庭曾在《书谱》中告诫人们“趋变适时,行书为要”,真是一项震古烁今的预见。南宋姜夔认为行书“以笔老为贵,少有误失,亦可晖映”。被书坛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在王铎先生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他对王羲之仰其人,更慕其书。王铎的行书,径取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与专攻王羲之《圣教序》,同时也学习王献之。我们认为王铎行书可以说是“二王”的正宗遗绪。王铎行书浸润“二王”、米芾,既有“二王”的秀逸,又有米芾的洒脱跌宕,其书法纵横驰骋,笔力雄健,线条方圆兼备,墨色由浓及淡到枯,层次丰富,行笔走势连贯,字忽大忽小,笔画忽粗忽细,自然率意,无做作之态。起笔、收笔及运行中,轻重、顿挫、起伏变化较大。结体连笔较多,章法错落有致,具有苍郁雄畅之态。王铎一生临帖与创作的行书作品传世较多,其优秀作品有长幅立轴与手卷、扇面及碑帖等。如首都博物馆珍藏的王铎《书画虽遣怀文语》行书轴作于顺治七年(1650),观此幅作品首先感受到的是恣肆跌宕的强烈风采。字形大小错落,缀连成行,在跳跃的节奏中,左右起伏,犹如醉仙舞剑。尤其值得玩味的是行款的疏密排列,虽不垂直,但仍纵势流贯,通篇行、草参半,其行草相杂的体式,略有变异。整幅章法安排随心所欲,在相当随意的布白中,表现出奇特的艺术效果。作品中的行距有宽有窄,字距有松有紧,试看第一、二行之间空白甚大,第三、四行相比较之下,就显得非常紧密,这样就呈现出了上空而下密的变化。这种行与行之间的造白本领,确实为王铎所擅长。王铎在晚年以他扎实的功力,创作出了自成一家的艺术佳作。如王铎《五律诗行书轴》(开封高氏藏),书于顺治四年(1647)。从此件作品可见王铎行书少有游丝连绵之处,即或二三字一笔而下,也是字字独立,点画分明。线条走向呈多种姿态,但不失其所。字势跌宕起伏,笔沉墨饱,枯湿互见。他善于在参差错落中表现通幅连贯的气势,真可谓神贯、气足、韵厚。再如王铎顺治八年(1651)60岁时所作的行书《题画三首之一》条幅(河南博物馆藏)。此幅为王铎逝世前一年所作,可谓王铎一生的精品之作。其作品笔酣意足,雍容大雅。运笔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转折之处,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形成外圆内方的妙用;在运用墨法上,根据书写点画的疏密,来灵活掌握墨的浓淡与字笔画的粗细,给人以气韵洞达、灵动爽朗的美感。他通过流畅的节奏把一些独立的字结构融为整体,使其整篇作品通达豪放、神奇浑朴、气势磅礴,并集中地体现了王铎的书法艺术风格。此件作品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还如王铎的大字行书轴,不多见,也可谓是对联。此件作品,自署书于庚寅年,为清顺治七年(1650)他59岁时作。王铎此幅作品,他的笔有如神力遣使,正、侧、顺、逆、轻、重、虚、实、无不如意。在用笔上粗劲、迟重、圆活、劲健苍老;在用墨上,墨汁淋漓,温润酣畅。他由于笔墨饱满,中锋行笔,故其点画圆润,意境深厚,显现出温润中见老辣的艺术效果。山西省博物馆珍藏的王铎《七律诗轴》,此作品书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王铎50岁时所作的行书条幅,署款“洪洞王铎”。其书用笔沉着凝重,意态含蓄。时而纵笔飞动,气息清畅而潇洒。笔力遒劲老辣,线条方圆兼备,神态各异,笔画刚柔相济,自出新意。他用自己精工独到的功力表现了一个书法大家的非凡气度。同时还有晋祠博物馆珍藏的王铎《五言诗行书轴》与王铎其他行书作品《望白雁潭作》、《临王僧虔帖轴》、《杜子美赠陈补阀诗》、《为宿松书诗轴》等。
中国草书艺术经历了不断发展变化的两千多年。行草书的发展至明清之际,各种创作表现技法均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王铎正是这种具有创造性的古典草书的集大****物。其行草初学“二王”,甚得笔意,后又受米芾、颜真卿、张旭等人的影响,终于人古而出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明代中叶后浪漫主义书风的影响下,他以自己的胸臆化古法于笔端,线条遒劲苍老,艺术风格具有个性特征。以他的线条与明代另两位草书家徐渭、祝枝山作比,则他的遒劲既有异于徐渭的粗放,也有别于祝枝山的生辣。明末清初的草书,大都纵笔以取势,可是王铎运笔,却是纵而能敛。因此,他的草书,既痛快,又沉着,以沉雄顿挫为主体,以飞动变化为用,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当时,在书坛上涌现出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变古出新的书法家。他们以行草彪炳书史,把行草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而其中艺术成就最为卓著者,又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则首推王铎。王铎书法以排山倒海之力、横扫千军之势、雄强豪迈之书风,总领群芳,名重朝野。
王铎的草书对国内外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在他的草书中有一个独特的“一笔书”,即连绵草。王铎的连绵草书在排比与穿插中,在左揖右让的关照与回护中,他的力度表现与气势表现是第一流的。当然,力与势都指向作品的大趋向、大感觉。王铎连绵草书适宜于六尺以上至丈二的长条巨幅立轴,一般不适宜为斗方册页与手卷、扇面,但他却能坦然作草书于手卷、扇面等,在每个连绵节奏中,都展示出一种精妙的节奏,还有变化多端绝不雷同的运锋,干枯浓润、迅捷迟缓、方折圆转的变化。每个变化的线条似乎都极为有序。他的技巧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们看王铎的大幅连绵草书有一种气势磅礴之感,有如我们看徐渭或傅山的大狂草一样。如《临王羲之秋月帖轴》为右军变法后的典型书体“今草”。王铎却运用唐代张旭、怀素以后才出现的狂草笔法临写,除了草法基本相同外,其笔势一落千丈,运笔恣肆而起伏。他在临帖时注意墨法,他蘸墨往往很饱满,一经落纸,墨向四周自然晕化。每个字用墨很重,渐次枯燥,直至墨尽,重新蘸墨。通篇墨色浓淡参差,燥润相映,很有韵致。王铎写狂草,显然是时代使然。他说:“凡作草,须有登篙山绝顶之意。”所以,王铎在临王帖之时,几乎也在用自家之法,但在艺术上能不随时俗,在赵、董书法风靡之时,自创一格。这正是王铎学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勇于创新的精神所在。我们从开封市博物馆珍藏的《临王献之省前帖草书轴》来看,此幅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为王铎56岁所作之精品。这里所谓的“临”,实际是一次再创造。王铎草书方面的创作,很多传世之作是临摹古人的作品。但是,他临古人,并不是一味照着临,而是把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认识融于作品中,使作品得到艺术的升华。此幅草书取法于山阴父子,又能入南宫之室。通篇运笔用墨浑莽淋漓,魄力雄迈,纵横跌宕,自然出奇,充满了狂放不羁的浪漫色彩和刚健恢弘的气概,不愧为王铎具有代表性的杰作。又如王铎 《临帖草书轴》,此作品宗法“二王”,得米带之笔意,以中锋为主。用圆转的篆书笔意来写转折,显得沉着含蓄,又时用折锋增添刚健之数起笔、转折处又多圆笔,提按顿挫变化较大时出颤动之笔,墨色由浓到淡及枯,层次丰富,呈现出奇肆的风骨结体疏密相间,章法大小错落有致,线条分外随意,自由奔放,却得欹侧优美,浑然天成,通篇气势雄浑,笔力劲健,大气磅礴,跌宕起伏。此作品于顺治三年(1646)王铎55岁时所书,是王铎写意书风的精品之作,至今还影响极大。
在王铎草书中有自创作品如《书商丘道诗》(开封市博物馆藏),此草书运笔为重,一点一画力求坚而浑。其宗法颜鲁公,得厚重沉雄腕力,学米芾则能摇曳生发奇姿异态,且将“二王”流荡优美的韵致贯彻始终,取法既高,出手亦不凡。他起笔陡峻,行笔充实,转笔畅达,落笔大胆果断,方圆尖诸法兼备,刚柔互济,自然生韵,收笔时更是一种力量的表现。此轴是王铎学识、功力、胆识、气魄相结合的艺术结晶。又如山西省博物馆珍藏的《游房山寺诗》。此草书轴风格独特,其运笔以方、圆两种笔法挥洒,行笔节奏明快,字与字连断自如,用墨浓淡相间,墨色富有层次变化,枯实互应,点画错综,结体长于易位,险峻挺拔。章法或东倒西歪,或头重脚轻,大小错落,笔势稳健,放而能收,纵而能敛。行间的呼应更为精彩,就此幅而论,第一、二行留白较大,显得疏朗,第三行与第二行之间较紧些,加之款跋密集,整幅气势以中偏左,给人的感受却疏不见疏、密不见密。此类作品在他众多的草书条幅中屡见不鲜,亦是他独有的风格。王铎草书还有在河南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等珍藏的《临王羲之蔡家宾帖)、《节临玄度帖》、《临阁帖》、《不审定何日帖》等。草书条幅,多为55岁后所临帖,可谓人书俱老,故能自出胸臆,在撷取张芝、“二王”的纵放、狂逸的写意书风与受唐宋之笔墨影响的同时以不经意的急速书写为契机,以求意料之外的视觉效果。这些作品首先给人的深刻印象是其连绵不断、一气流注的强烈运动感。王铎行笔素有“茂密”之称,大多数字笔画相连,字与字之间联结紧密,每三字或五字、十字可连在一起,甚至每一行仿佛一笔到底。其书法采用连绵大草,笔走龙蛇,飘忽多变。其笔力雄健,恣肆酣畅,神完气足,犹如江河奔腾巨浪,浩浩荡荡,其势实不可遏。这些作品堪称王铎晚年得意之作。
王铎的书法不仅在中国出现了“王铎热”,而且在日本与南亚“王铎热”也越来越高涨。日本有的书家甚至提出了“后王(铎)胜先王(羲之)”的看法。王铎书法对日本影响较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日本流行着一个现代日本书法派系“明清调”。这个派系以宗法王铎等明末清初的书风而得名。在日本明治、大正期间,王铎等书家被《书道及画道》杂志以及吉田苞竹的《碑帖大观》等出版物屡次介绍宣传,使他们在日本书法家的心目中地位甚高。日本的过本史邑、广津云仙、村上三岛、木村知石等书法家们都对王铎、张瑞图等人的作品进行认真研究,同时进行临摹。有时他们以试验的心情进行创作。一次,村上三岛在日本书道报国会展上把取法于王铎书风的作品展出时,得到日本书坛权威人士迁本史邑的鼓励。在王铎大幅书法作品的影响下,由用原对裁的四尺宣纸写条幅变为用九尺长条幅作书。以“明清调”为首的新时代的书法运动在日本得到迅猛发展,成为统领日本书坛的主流。
:王铎所流传下来的数百件书法作品,既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又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同时为中华民族书法艺术宝库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王铎的书法作品,现已被国内外有识之士与越来越多的书法爱好者所喜爱。以他的作品为书法之楷模,借鉴他的书学与艺术作品的成功经验,同时吸取中国古代优秀书家的营养,进而促进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的繁荣,这正是王铎书法与艺术的价值所在。
(作者系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铎书法研修

[这个贴子最后由红荆藤在 2006/01/21 11:54am 第 1 次编辑]

王铎书法艺术初探
丁楠(天水师范学院教育系,甘肃天水)
摘要:王铎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大书法家。书法宗王羲之、王献之。狂草笔力雄键,结体险峻,节奏强烈,个性鲜明。他高举改变书风大旗,以挽救明末书坛由婉约尚姿渐至媚俗的颓风,卓然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关键词:王铎;草书艺术;笔法;结体;
中国书法艺术沉寂了半个多世纪后,上世纪70年代末,在振兴中华的声潮中开始了复苏与振兴。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书法艺术空前的繁荣,书法活动和参加的人数,开创出的辉煌业绩,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特色。正如人们常说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姿,清人尚变。这些特色的产生,无不受其当时历史文化、哲学、美学思想演变的影响。书法艺术正是在这历史文化发展,审美本质,人文观念变化中,人们不断地继承和扬弃得到发展和与时俱进的。

王铎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大书法家。他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 年),终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终年60岁,字觉斯,号痴庵,别署嵩樵、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仕清后,仍被授礼部尚书之职。
王铎书法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兼学颜平原、李北海、米南宫。他师古不泥古。崇祯朝时期是书坛万马齐喑的时代,他高举改变书风大纛,以力克时弊、振兴书风为己任,打破了当时那种由婉约渐至媚俗的书风。
王铎的书法,以其雄健的笔力、险峻的结体、强烈的节奏、鲜明的个性,独立苍茫,睥睨古今。他那神笔的魅力,深深振撼了每个读者的心灵。
王铎说:“余书独宗羲献”。他自#( 岁开始就临《圣教序》帖,( 年后,字字毕肖。终其一生他长年累月地学习二王、东晋。“饮食梦寐之”。甚至做到“如灯取影,不失毫发”。崇祯初年,他供职翰林院,在内府看到米芾“真迹书启约千余”,发现最得二王书法精神的却是宋人米芾。他题跋米芾吴江舟中诗卷时说:“米芾书本羲献,纵横飘忽,飞仙哉,深得兰亭法,不规规摹拟,予为焚香寝卧其下。”(《王铎书论选注》)从崇祯初年到崇祯八年期间,王铎留下了大量仿米之作,堪称仿米杰作。
崇祯十一年(1638年),王铎上书“言边事”,触怒了崇祯皇帝朱由检,几遭廷杖。他在政治上第一次遭到失败之后,却在书法创作上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常说:生活环境能改变人的一切。包括人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观念。“时代不幸文人幸”。从此使他登上了书法艺术的第一次高峰。他说:“每书,当于谈兵说剑,时或不平感慨,十指下发出意气,辄有椎晋鄙之状。”
如果说:“字为心画”。此时王铎失意于江湖,流离于战火(当时李自成义军已临洛阳),难归故里,正当盛年,却无“椎晋鄙”之事业可干。从而便挥毫泼墨创造出了一系列伟大的书法艺术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数崇祯十五年(1642年)《赠张抱一草书诗卷》狂草最为杰出。笔法矫健挺拔,书风凌厉飞扬,的确是一件震撼书坛的杰作。这是王铎把“意态”与“气力”这种能振帖学颓风的审美特质发挥到了极致,一种很难企及的境地。在中国书法艺术创造形式上引为骄傲的狂草杰作中,可以首引出张芝的《冠军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张旭的《草书四帖》、怀素的《自叙帖》、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的话,便可以毫不犹豫地添上这件《赠张抱一草书诗卷》艺术杰作。
清顺治二年(1645年)底,王铎随多铎到北京,被清廷授礼部尚书,管弘文院学士,充明史副总裁。此后他在北京又创作了一系列精彩条幅、诗卷,均华丽精美、轻松、流畅。这是崇祯末年未曾有过的气度。这时王铎已摆脱了颠沛流离、+ !惶恐不安的战火烽烟,恬然心境难以抑制,便即兴萧洒挥毫,纯熟技巧得以尽量发挥。
清顺治六年(1649年),王铎作《草书旧作五律野寺有思等十四首诗卷》,为此一时期的精美作品之一。以下就对王铎《草书旧作五律野寺等十四首诗卷》(以下简称《草书诗卷》)的艺术特点及笔法作以简要分析。二《草书诗卷》是王铎五十八岁时所书,这时距他故世仅三年。这时他“人书俱老”书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草书诗卷》虽无盛年凌厉飞扬之气,却书艺老练娴熟,挥洒自如,确是一件难得精品。据当代书法大家林散之说:此件早年流失日本,国内仅有珂罗版本印行。《草书诗卷》中,王铎把一泻千里和步步为营的气势有机地结合起来,神奇的笔法飞舞翻转,肯定果断,干净利落,笔笔到位,毫无犹豫的地方。险纵之笔,能见到运笔涩进的阻力,使作品更加生气勃勃。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这件作品中,他多用王献之的外拓笔法,使书体显得华滋、圆润,产生秀美的效果。
谈起中国书法艺术特点,总是离不开笔法、结体和章法三要素。现在就这从三方面探讨一下《草书诗卷》艺术特点。
1、从笔法上讲,《草书诗卷》笔法方圆兼有,具有劲撇直折、方峻遒劲的特点。中国草书是由楷、行变化而来。为了方便书写应用,传统草书多呈曲划圆折的特点。正是基于这一特点,书家往往由于技法纯熟,出现书风浮滑的缺点。《草书诗卷》中王铎掺以劲撇直折使字体劲健雄强、生气勃勃。笔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取法大令(王献之)外拓华滋笔法。草书笔法历来有内外拓二法。所谓右军(王羲之)内,直入中郎(蔡邕),大令(王献之)外拓,妙接丞相(李斯)。内精敛,外拓华滋。内行笔紧约束,外拓行笔流润放纵。《草书诗卷》的外拓笔法随处可见,作品华滋圆润,异常精美。
2、从书法结体上看,《草书诗卷》具有结体紧敛纵宕,厚重险峻的艺术特点。中国书法结体,素尚中宫紧敛,忌结体松散。唯有中宫紧敛,方显得书体厚重。王铎的《草书诗卷》可谓无字不敛。这是由于他精习李北海书体之故。近人马宗霍评其书云:“明人草书,无不以纵笔取其势者,觉斯则纵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若未尽、非力有余者,未历语此”,可谓知言。纵宕险峻,也是《草书诗卷》的特点之一。王铎的草书确是“无字不敛,无幅无纵”。试看他作的《草书诗卷》,通篇都敛纵结合,每几行中总有一两个险纵的字,这样方产生飞逸生动的效果。特别在拉长的笔划中,总是由于涩笔显现出速度与顷挫之间的张力,使整个作品显得生气勃勃,险峻无比。
3、王铎《草书诗卷》的第三个艺术特点是在章法上参差错落,节奏强烈。作草书切忌字形大小一律,笔划粗细一样,排列整整齐齐,这就是常说的“布算子”式书法,骤看起来美观,实际显得呆板,无有生动的感觉。所谓参差错落,即在一幅作品中,字形有大有小、有肥有瘦、有浓有淡、有疏有密、有奇有正。《草书诗卷》正是在参差错落上表现得突出,产生了抑扬顿挫、节奏显明的效果。王铎曾仕官明、清两朝。对其人品,历来有颇多争议。但就其书品而言,却是无可挑剔的。近代书画篆刻大师吴昌硕称赞他:“文安健笔蟠蛟螭,有明书法推第一”。书法大师林散之称王铎:“自唐怀素后第一人,非思翁(董其昌)、枝山(祝允明)辈所能抗手”。足见其成就之大,洵非虑语。他的影响是跨时空、跨国度的。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铎生存的年代,距现在已有400多年了。在上世纪70年代末,振兴中国书法艺术过程中,一开始就出现王铎书法热,这并不是偶然现象。有两句话可以道出其中真谛:“明珠自有瑰宝质,不须拂拭便生辉。”
总之,学习任何艺术必须先“要向古老文化汲取营养”(沈鹏语)。有继承,然后才能有创新。没有继承,创新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年书艺界有一种否定继承的“浮躁风”,认为继承传统的东西,就会束缚创新,只有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才能创造出好的艺术品来。孰不知“传统”永远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优良事物的积淀。否定继承传统,则永远创造不出什么优美的东西来。〔责任编辑刘保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铎书法研修

高古集成 魄力雄迈
王铎《草书唐人诗卷》评析
黄慎明
  杰出的书家王铎在他55岁时,创作厅一件伟大的作品——《草书唐人诗卷》。笔者迄今为止所见王铎作品,此件应是其艺术水平最高的一件。遗憾的是在《中国书法全集·王铎卷》中不知何因未能将其吸入。作为历史性、完整性的历代名家卷,无论如何,如此重大疏漏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误!有些理论出版物将这件作品定名为《王铎草书杜诗卷》,这是大谬其错,因为此卷王铎所录内容啻诗10首,后3首并非杜诗。从文字的准确性出发,这样命名之错就不言而喻了,窃以为上海书店出版的《中国历代书法墨迹大观》(笔十四卷、清)命名为王铎《唐入诗草书卷》才是正确的,此卷墨迹原藏上海博物馆,纸本,纵30.2厘米,横698.5厘米,书于清顺冶三年(1646年)。此卷共录10首唐人诗:第一首杜甫诗《题玄武禅师屋壁》,第二首杜诗《秦州杂诗》廿首之九;第三首杜诗《送远》;第四首杜诗《玉台观》;第五首杜诗《观李固言司马题山水图》;第六首杜诗《旅夜书怀》;第-匕首杜诗《登岳阳楼》;第八首,王湾诗《次北固山下》;第九首租咏诗《江南旅情》;第十首綦母潜诗《宿龙兴寺》。
  此卷书法艺术可谓真情流露,笔墨精良是他帖不可及有四。
  第一,此卷草书结体险峻,偏旁易位,造成险峻挺拔之势;左右结构或高低参差,或正斜交错,给人以奇险之感,纵横取势,变化掠入,借意写尢,非一般帖可比。
  第二,此卷草书沉着痛快,能放能领,草书字势险峻易失之于放纵。王铎此卷却能放能领,给人以雄健沉着之感:傅山曾经这样评价王铎:“王铎四十年前极力造作,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成大家。”其实孟津的书法正是按照先平正后险峻,复归平正最终达到纵领合度这条规律进行变化调整的,所以其书法最终达到不野不拘,以致从心所欲,不逾规矩之自由境界。观此卷草书,虽有游丝连绵,点画分明,勾环盘纤仍见豪放,点画狼籍中见凝重,无浮夸之习,线条啊娜多姿,摇曳而不失其所,飞白浓重融合有度,纵而能领,化险为夷,于枯淡中显雄健沉着的力度,在手法与技巧上有着超乎前人的胆略与神通。
  第三,笔力雄奇,气度恢宏,是此卷草书的真态。这种精神,书史上除了伟大的张芝,杰出的右军父子,便可数王铎了,更有何人与之匹敌?右军精神也脱胎于汉魏演变成凝重苍莽的线条,而此卷草书的线条又赋予了独特的风采。盂津将这种继承右军父子笔势说成是“用张芝,柳、虞草法拓而为大”而区别于怀素、高闲等前贤,孟津以忘情临古50载春秋之功夫的巨大创造,表现了四个字“拓而为大”、横观此卷从头至尾,气度恢宏,笔力雄健,草意十足,正是汉魏精神达到的一种高度发扬。
  第四,雄浑惨淡,节奏强烈是此卷草书最大特点。节奏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要素之一。具体表现在用笔用墨上。它体现了音乐美,诗韵美和绘画美等。从直观感觉说,此卷从头至尾,笔墨变化,波涛起伏,或雄浑或惨淡,节奏强烈,这似乎与书写者的思想情绪紧紧相联,主要来自于感情上的变化,从技法上说,王铎继承了张芝“一笔书”的笔法,即所谓“拔第连茹,上下牵连”,通卷自始至终,或三五字连属,或二三字连属,即使不连,也能笔有朝揖,气脉不断,因而真力弥漫,浑然天成。从章法上说,字的疏密组合,既体现了诗的韵律美,又体现了音乐抑扬顿挫的节奏美。王铎,特殊历史条件下叱咤风云的骄儿,正值天时地利偶而逢之,他创造的是一种不可重复的高境界艺术,对此他很自信地在此卷篇尾写道:“吾书崇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相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看来他也自认为此卷是得意之作了,妙哉之安,几百年来的历史证明,有此一卷,其书家重镇的重要历史地位也就奠定无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铎书法研修

王铎草书的特征(分析《王铎草书诗卷》):
http://www.shufa.org/cgi-bin/bbs/topic.cgi?forum=48&topic=149&show=0
1、字势峻密;2、无法之法;3、笔力惊绝;4、节奏分明.
另有:王铎巨幅书法特征
http://www.shufa.org/cgi-bin/bbs/topic.cgi?forum=48&topic=6&show=25[br][br
魏晋以来,行草书的主要创作样式是信札与手卷,幅式小、字亦小,其艺术功用也以案头赏玩为主。与之相应,风格上追求清雅灵动的韵致之美,笔法则采用相对含蓄的形式,各种用锋表现比较细腻、凝炼。到了元、明,轴类作品开始登堂入室,其时的大多数书家,用笔在卷札作品中能游刃有余,但由于技法研究尚不深刻,一写大字就力不从心。由手札而转大轴,幅式变长变大,小笔换成了大笔,书写姿势也由坐书变成了站立悬肘挥毫,客观上对笔法运用提出了新要求。这就像让一个乒乓球运动员去打网球,球由小变大,场地由桌面转向更宽更大的地面,不对运动员的能力及技巧进行调整,是无法适应网球比赛的。书写大字,不是仅把卷札中的小字相应放大即可解决问题,必须对笔法进一步调整。到了晚明,随着巨轴行草作品数量的增加,大字书写技法经验的积累,前述书家写大字不善用笔的情况,在徐渭、张瑞图、王铎、倪元璐等书家的手下,终于得以改观。而王铎是这一笔法变革中贡献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彪炳巨匠。现择《方石书话》书论数则,以此对王铎巨轴行草笔法特征略作剖析。一、笔势奔放,咫尺千里
二、“极笔势”而不失控制
三、熟极反生,迟涩沉重
四、险劲奇宕,烈气凛凛
五、独来独往,与古相抗
王铎的巨轴行草创作合乎心、应于手、顺其性、合其情。他所开拓及发展的大字笔法,已成为伟大传统的一部分,是后代学习大字行草的重要资源和“强身剂”。
他还说:“凡作草书,须有登嵩山绝顶之风。”其意想“嵩山绝顶”,无非是将创作状态进入“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庄子》语)的忘我之境,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艺术高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铎书法研修

。[UploadFile=CDF5EEECA1B6CAE9_1130947657.jpg]
首都博物馆珍藏的王铎《书画虽遣怀文语》行书轴作于顺治七年(1650),观此幅作品首先感受到的是恣肆跌宕的强烈风采。字形大小错落,缀连成行,在跳跃的节奏中,左右起伏,犹如醉仙舞剑。尤其值得玩味的是行款的疏密排列,虽不垂直,但仍纵势流贯,通篇行、草参半,其行草相杂的体式,略有变异。整幅章法安排随心所欲,在相当随意的布白中,表现出奇特的艺术效果。作品中的行距有宽有窄,字距有松有紧,试看第一、二行之间空白甚大,第三、四行相比较之下,就显得非常紧密,这样就呈现出了上空而下密的变化。这种行与行之间的造白本领,确实为王铎所擅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铎书法研修

[UploadFile=D0D0B2DDCEE5D1D4_1130947975.jpg]
王铎《五律诗行书轴》(开封高氏藏),书于顺治四年(1647)。从此件作品可见王铎行书少有游丝连绵之处,即或二三字一笔而下,也是字字独立,点画分明。线条走向呈多种姿态,但不失其所。字势跌宕起伏,笔沉墨饱,枯湿互见。他善于在参差错落中表现通幅连贯的气势,真可谓神贯、气足、韵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铎书法研修

标志王铎书法历程的几件作品:
1、这啬道兄诗卷
[UploadFile=CEAAD8C4B5C0D0D6_113129732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铎书法研修

2、赠张抱一行书卷1642年:
[UploadFile=CEE5C2C9CEE5CAD7_1131297474.jpg][UploadFile=CEE5C2C9CEE5CAD7_113129748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