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时趣 大有古风 ——读朱荣贤老师山水画 我知道朱荣贤老师早年随我市老书家张乃田先生学书法,现在手上还有一张荣贤老师早年的书法小品,但朱老师山水也画的这么好,而且是龙瑞先生高足。我熟悉的另一人也是龙瑞先生国家画院班里的,两年回来丢掉了自己,也改学黄宾虹翁了,可谓“不善学”。朱荣贤老师在宾虹面貌大行其道的龙瑞先生班里,还能不随时趣,传统味道越画越浓,越画越纯粹,可谓难得,可谓“善学”。 古人论画,向来是将山水排为第一,此言不虚。荣贤老师作山水却也独标高调,能于收处见精微,放处见气势,墨气淋漓,不随时趣,大有古风,这是我对荣贤老师山水的最初印象。宋人黄休复将画作分为“神品、妙品、能品”,最后是“逸品”。称逸品“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读荣贤老师山水画,自有一股逸品的气息扑面而来。 荣贤老师的山水,随意点染,重勾淡皴,即使平尺小品,开合揖让,也有咫尺千里之势(具体见这次展览的那16张平尺山水小品)。随机布势的章法,让人感到一股清新烂漫的生机扑面而来,顿觉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无意于佳乃佳”逸品的最好诠释吗? 随着展览机制的引入,国画的装裱款式,小心翼翼,刻意安排,一次不成,反复多次。或者先拼接后再画,无论采取何种手段,颇有些展览的制作味道,人为制作的痕迹已与艺术的本质大相径庭,而荣贤老师山水的可贵之处正在这里,观其山水画作,无不称心适意,在从心所欲的刷刷点点中,全然一派放旷随情、豪迈不羁、率意淋漓的气概,完全和看惯了的展览作品味道迥然,显示的却是才情,流露的却是智慧。 赵孟頫那首著名的诗《自题秀石疏林图》:“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此论一出,大受欢迎,从宋代的苏、米开始,就有很多书画兼修的文人,莫不如此,而荣贤老师正是在这一点上,承续着历代书画大师的书画兼修的精神,注重风骨,崇尚简约,不斤斤纠结于一点一划,而从宏观上把握艺术精神。抛却雕琢和造作,体现心性和情感的自然流露,契合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传统”的范畴。 朱荣贤老师敢言,且看文章《宋庄还会好吗?》“由于有体制平台的优势,许多体制内的画家,官越做越高,名气越来越大,虽然作品水准每况愈下,但画价却高到离谱的程度,他们成了大小政客的洗钱的助手,如杨晓阳、潘公凯、苗重安、张海、曾来德等人的作品,用惨不忍睹来评价,绝不过分。”最近又翻开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我越来越觉得当艺术圈日渐芜杂的时候,我们越是要沉淀下来,走向传统,深入传统,不趋时流,不跟风潮,一步一步,一笔一笔去做基本功课,练线条,练笔力,只有练就了基本功,才能谈得上融会贯通。 今天的书画界太过于强调这样那样的“创新”了,却忽视了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殊不知,有时,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最复杂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最复杂最重要的问题往往也是一些最基本而且最易被忽视的问题。不多说了,我觉得荣贤老师算是一个清醒者,他的重视传统,他的坚守传统,他的书画作品或许能给这么芜杂书画界带来一丝清凉风。 安徽蚌埠市胜利路中粮大厦15楼 经济运行部 马晓宁 136555255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