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3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3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邢秀山

“沈门七子”书法展在江苏美术馆隆重开幕(10月15日 江苏美术馆 )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沈门七子”书法展

在江苏美术馆隆重开幕

0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沈门七子”书法展

在江苏美术馆隆重开幕

0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沈门七子”书法展

在江苏美术馆隆重开幕

0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邢秀山 于 2013-10-16 21:18 编辑

“沈门七子”书法展

在江苏美术馆隆重开幕



创作照片_副本.jpg

李明字明之,1971年生于安徽怀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草书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2007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硕士研究生班。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精英班成员,国书会副会长,沈门七子之一。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导师工作室和曾来德工作室助教。

  作品三十余次在全国大展中参展获奖,曾获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二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九届国展提名奖,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一等奖,全国二届扇面展提名奖等。书法作品被全国多家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收藏。出版发行《李明书法作品集》、《李明小楷册》、《李明书徐渭小品文四则》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邢秀山 于 2013-10-16 21:31 编辑

“沈门七子”书法展

在江苏美术馆隆重开幕




李明副本_副本.jpg

艺精理明
    ■ 曾来德



         古往今来,尚人名相合者,多为贤能之士,李明或可当之。

         李明弟天资聪颖,好学不辍,犹于书法殷勤研习,日益精进。

         数年前,李明曾屈居于愚之门下学习书法,后又甘为助教。重在他先后于沈鹏先生课题班、精英班之教诲,深得沈先生艺、理、人之精髓。继而发之,势不可遏 。李明其人俊逸儒雅,敦睦诚恳,崇职敬业,谦逊和善,知行合一,触类旁通。做人、习艺、为学处处尊师慎行。既入门庭又登堂入室,并为沈门七子之一。其善教践行,学为人师,行多示范,被同学誉为明师。李明其书,源清脉正,尽得二王法帖之精髓,诸体兼备,广采众长,自成一家,已然成为青年书家之榜样。苦心修炼,持之以恒,必获正果。李明先后获得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以及众多奖项,专辑叠出,文论发表亦丰,可谓水到渠成。

          李明主张道艺契合,既重形美又重内美,心性通明。契则通,悟则得,艺既精,理自明。故为艺精理明耳!
是为序。

                                                                                                    癸巳  来德



陶然其间  独抒性灵
——我看李明及其书法状态


■ 傅德锋






  书法家李明先生给我发来他的相关资料,其中有一篇文字,名曰《琢庐夜话》,内容为其在学习书法当中的诸多感悟。在看完他的书法作品之后,乘兴读之,觉语句清新,见解独到,古雅含蓄,颇为可观。不由使人马上想起经常翻阅的前人名篇《围炉夜话》来。

  《围炉夜话》,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这本书是作者王永彬“于清·咸丰甲寅二月,于桥西馆”的“一经堂”完成的。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使该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并由于其独到见解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围炉夜话》正如其名,疲倦地送走喧嚣的白昼,炉边围坐,会顿感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宁静安详。在如此宁静而温暖的氛围下,白昼里浊浊红尘蹇塞的种种烦闷,会不自觉地升华为对生活、对生命的洞悟?

         而李明的《琢庐夜话》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将自己的书法生活当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简练隽美而颇能启人心扉的语言娓娓道来,足见其日常生活之充实,文学修养之丰厚。这在很多书法人大多都趋于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当下,显得何其难能可贵。这就使得他和当下有如“书工”“字匠”而乏综合修养的那些书法人之间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而这种素质也恰恰是深为我所看重的。

  李明学书从元明入手,特别对赵孟頫书法有过很深的研究。尽管他后来逐渐脱开了赵孟頫,但赵氏书法那种温文尔雅的气息还是挥之不去的。

  李明后来转向对墓志和米芾书法的心仪,充分表明,追溯和求变心理永远都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书家的必然选择。从对米芾和墓志书法的研习,他从中得到了奇崛多变的灵机,从对魏晋书法的参悟临习,进一步提升了自身书法的品位和格调,同时也为日后进一步拓宽自己的书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课题班的成员里边,李明是那种从外表看起来就颇有一种“书生气”的人,当然,这里的书生气不是“文弱”,更不是“迂腐”,而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气质。从其外貌到他的《琢庐夜话》,再到他潇洒俊逸的书法作品,感觉很统一,颇有“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的感觉。在他的书法里边,没有太多的波澜壮阔和起伏跌宕,而是在一种相对平和的心理状态下对艺术理想的精微表达。

  李明在五体书法当中,小楷和行草书属于其长项,在众多展览当中,这也就成为了他的一种招牌式艺术语言。无论何种书体,李明首先对最基本的技术问题给以足够的重视。书法既然特别注重“由技进道”,那就需要首先解决好最基本的技术问题,否则,“道”就无从谈起。反过来,心中有“道”的概念,在解决技术问题的时候,就不会把技术当做死的东西来理解,在“道”的精神统摄下的“技”,应该是一个鲜活的内容,而不是纯粹的工匠式劳作。假如只是从技术到技术,由形式到形式,怕是永远也走不出技术的藩篱,从而使自己无法进入一种更高的境界。对此,李明有着比较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说:“我观古人小楷经典作品,精神流露处与草书作品无异,神采逼人。”所以,“我写小楷与写其它书体一样,离不开古雅的感觉和各种矛盾关系的处理。”(李明《古雅为尚》)他笔下的小楷,法度俱在而神采毕现,楷法草情,自然显露,非常耐人寻味。赵孟頫的灵巧,唐人的机趣,魏晋人的高古、简淡都能和谐统一地反映于作品当中,且于不经意之间,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意识。这样的作品,也就具备了较多的艺术含量,不至于落入直白和浅陋。

  李明的行草书在经过一番比较取舍之后,最终落脚到了魏晋,钟情于二王的经典法式。他所希望达到的艺术境界应该是精准的技法技巧和高雅的品味格调的高度结合。目前来看,他的实际状态和发展趋势是令人欣慰的。

  当下以二王面目一路书风活跃于书坛者,并不乏人,但有两种不良倾向值得引起大家的注意:一种是始终停留在二王书风的表面,技术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笔法、结体、行气、章法等等,在二王时代,是以手札、书信的小尺幅来表现的,而当下要面对高大的展厅,尺幅变大之后,这些具体问题就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所以,目前展览里边有相当一部分学习二王的作品,尽得二王皮相,未能深入内核。另一种不良现象表现为“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很多作者企图在一幅作品当中承载太多的信息,且技术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其用心不可谓不良苦,但与晋人清逸超绝,简约为尚的本意相去甚远。作者们太多倾向于“炫技斗巧”,从形式到形式,千篇一律,热衷于制造“假古董”,正所谓“七窍开而混沌死”,恰好走向了事物的反面,并不为真正的识者所看好。

  但李明在这一方面似乎有着较好的表现。他的作品不是不考虑技术和形式问题,但更为注重思想内涵的表达。他懂得把古人的东西化作自己的表现能力,敢于在学习和融汇古人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的创造性发挥。用笔讲求精确但不乏率意,行气注重畅达但懂得节制,墨色追求丰富但力避花俏,形式讲究精美但远离低俗。因此,李明的作品,无论何种书体何种幅式,都能体现出一种清逸自然、法趣兼容的美感。他的作品所要体现的那种视觉张力不是十分外露的类型,而是相对比较内敛。用笔沉着大胆,提按转折自然而然,绝无拖泥带水之感。笔法方圆兼备,既保持了行笔的流畅性,又体现出线条的力度和质感。分行布白和谐自然,没有那种刻意和做作。

  其实,李明的行草书在二王的基础上,把元明人的审美意趣和唐人草书的飞动之势都做了适当的消化吸收,同时对同时代人特别是课题班里同道书家的一些长处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借鉴,作品给人的感觉很独特,古今结合,收放自如,行云流水,气息古雅。

  我尝以为,作为一个称得上优秀的书家,书内功和书外功应该是同步而表里如一和谐统一的,对书道精神的理解也应当是系统而深入的。对于古人,既要心存敬畏,但绝不能一辈子匍匐于前人脚下,亦步亦趋。更要充满一种自信,不宜妄自菲薄。而是要以最大的勇气打进去,然后再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对于当下的年轻书家而言,现在最需要的是首先“打进去”,深入到古人经典里边去汲取营养,现在尽管不十分需要马上打出来,但必须要有早晚一定要“打出来”的思想认识。

  而李明作为一名青年书家,目前已经在展览文化的洗礼下取得了令人称羡的艺术成绩,展览上的摘金夺银并没有让他忘乎所以,而是使其更加冷静清醒,理智地看待所取得的一切荣誉。他钟情翰墨,陶然其间,朝斯夕斯,笔耕不辍,用一管毛锥自信而洒脱地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理想,我虽不能说,他已经获得了极大的书法艺术的真谛,甚至可以说,他还需要不断调整,需要进一步加强各方面的修炼。但我坚信,以他这种内外兼修的学书方式和谦虚低调的为人品格,将来一定会获得更大的真实意义上的成功。       
        

        

        愚观之(《李明书徐渭小品文四则》小楷册页)颇为震动,全篇洋洋洒洒,数以千字,一气而成,精微入扣,法度谨严,始终如一。当今书坛能以小楷成文者已稀而罕之,时代之浮躁、功利之逼人,谁又能平心静气焉!唯雅人和高人耳!愚愧不及也,唯羡赞而已。期再观者认同。
                        
                                                             ——曾来德《跋李明书徐渭小品文四则后》
                                                                    2009年4月于中国国家画院





        大凡成功之书家,未有以一帖终其生者,就书体而言,亦未有从一而终者。李明虽行草了得,而楷书尤是方家里手,深得识者垂爱。其楷碑法较浓,墓志之趣尽在其中,而早期以元明为基调者已荡然无存。魏晋楷法乃书家必经之路,李明直入殿堂,苦心经营,临习不辍,已得上乘之法,加之行草二脉已通,将其融于楷体,故灵动而严谨,古拙而飘逸,抒情达意,令同侪羡煞。

                                            ——王金泉《寻常斋书法漫笔》





         李明书法诸体皆擅。其小楷书强调骨法用笔,气息高古,章法上自然天成,笔下又隐然有魏晋风度,毫无当世写小字骨力怯弱的弊病。李明早年能写一手极好的赵吴兴味道的小楷,我曾见到他多年前发表的小楷作品,通篇严整工致,深得松雪三味。后他又在北朝墓志中浸淫多年,对《司马景和妻墓志》、《吐谷浑墓志》等用功最勤。近来,他又上溯魏晋人楷法,尤其是对右军的楷书,他一直苦心临习,欲直达本源,不断发掘其中的丰富内涵。观其近期楷书,以右军之体势,兼得赵松雪之韵致,严整而不乏灵动,古拙而每见匠心,与时下作干禄字书者,有霄壤之别也!

                                                    ——季 永《看似寻常最奇崛—李明书法印象》





琢庐夜话(节选)
■ 李  明




◎丙戌之秋,吾负笈北上,游学于京华,不觉已四年矣。京都乃精英荟萃之地,艺事展会络绎不绝,大家名角出没其间,此皆目之所未及也。吾蒙师友指教,茅塞顿开,受益良多。又常与知己二三子聚,谈书论艺,须臾间忽有所悟。拙书不工,生性愚钝,然有不移之志;吾虽顽石,难以成器,唯存自律之心,因以琢庐自励。

◎吾性喜静,每爱独处。自居于京,离乡背井,竟尔烦扰渐远。当夜幕以降,周遭车马趋静,孤灯与我相伴,遂闲啜清茶,漫临古帖,真人生快事,恍惚天地之间,唯吾独在。或尔心游于书籍之中,犹与高人雅士相接,每遇有动于心者,皆记之二三语。既倦而眠,酣然不觉东方大白。

◎案置碑帖,如晤对古人,提笔展纸,颇有思接千载之感。吾每临此时,心灵忽尔沉静,古人须眉表情亦恍若眼前。故下笔点画似有由来,如放矢有的,纵马有缰。烦杂之虑亦化为乌有,身心顿作物外之游。

◎吾学书有年,早不得其要,幸遇吾师杨士林先生,始入门径。杨师博学识高,性若幽兰,不与人同。近年居京一隅,专注古玩书画鉴定,于陶瓷最为钟爱,因自号“陶隐”。尝自题陶隐草堂诗:流韵万年式不同,抟泥还赖古贤功,而今遂我本初愿,陶隐游心无念中。语含沧桑,其意萧然。吾从杨师时,先生曾作《游心集》,去此恍然十余年矣!

◎今观董玄宰书《玉鸾谣册》,冲和温润,气息清逸。尤其笔墨精良,令人犹见其挥运之随心从容。此老格调如山中清泉,云中白鹤,清绝高旷,逍遥自在。然其牵丝联结处,虽纤如毫发,却尽显风情曼妙。此册后有虞山钱谦益跋:“思老风度俊逸,才艺兼绝,其作书作画,一超直入,不凝习气,如禅家之得悟机,时人咸不能及。夏五月笥中展观一过识此。”禅家之得悟机一语,正得其妙。

◎明中季姜逢元《草书纪游诗册》,吾省博物馆所藏。先前未有印象,今春于庐城古玩市场旧书店觅得此帖,吾视为傥来之物。姜氏此书为绫本,笔画提按有力,尤为生动。面目颇类陈继儒,结体稳健,笔触细腻,又有取法十七帖痕迹。其书虽未能比肩董思翁、黄道周诸家,然笔墨为典型明人特点,自有可取可观之处。唯不能自成面目,太过着力,故未至高境。可叹历史无情,黄沙漫漫,不知湮没多少才人!姜尚存此册于世,幸者也!

◎何谓经典?其特征有四:一具典范意义,二具美之价值,三能导人以正,四能恒常存在。余尝观当代某名家展览,其规模之大,造势之强,鲜有匹者。其人其书其名皆为当代佼佼者,余常敬慕之,因怀惴惴之心,乘兴而往。然作品多于形式用心,大者皇皇巨制,小者满目眩然,静观揣摩,则令人心意顿灰,若以经典论之,无一可堪者。忽忆西方哲人黑格尔语:斯若一庙,装饰堂皇,却无圣神。故琢庐主人曰:书之道在于内,动人者更不在多,得一经典之作足以名百代,少少许则胜多多许耳!

◎明清两朝文人,独赏自性,向慕精神之优越超拔。面对四时风景,巡目烟霞空谷,手摩金石字画,游心禅意道旨,避负重而得轻隽,舍物障而为无迹,故所作散文小品多有闲雅之趣。余甚爱之,案头常置明清小品文选,感其天真自由,独抒性灵,竟陶然其间。因作书多抄录之,亦书亦读,岂非两全其美乎?

◎近日读《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古之文人,吾最赏苏子瞻,近代尤喜林宰予。东坡有诗:事如春梦了无痕,一语感动古今。东坡居士尝尽人生百味,参透生命之道,随遇自适,悲天悯人,人品之正,艺境之高,令人高山仰止。林氏此传,亦益彰语言之妙,若清泉出涧,白云卷舒,宛如春雨,润物无声。

◎草书贵简,简即不多余也。古人曰“大道至简”,君子藏器,身无长物,固一理也。简约质朴,意到即止,点画之外亦当慎重,此中之要,不可不辨。

◎世评赵吴兴,多讥其媚,盖以人论书耳!吾以为大谬也。子昂大才,博艺专精,生不逢世,故陷尴尬之境。假令他人若此,又当何取也?逃避实为抗争,无奈唯有面对,此智者之举。赵吴兴挽时风之既下,成百代之楷模,处逆境而有大成,实可敬也!其书平淡中见奇崛,点画沉厚蕴蓄,绵里裹铁,直入魏晋,坡仙之下当无出其右者。

◎米芾最重技法。早年集古字,几于乱真,深得二王神髓,世传子敬书多为其所临仿。吾爱米老翰札,爽爽有魏晋风气,轻松自得。味其书,确有“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之意。盖全仰历练之功,才得解牛之术,吾辈多不侪矣,故去之远甚!

◎当代书法,并非缺乏个性者,“强调自我”与“张扬个性”已为当下喧嚣浮躁之注解。人各有性,物各有主,不可强加。窃以为个性当以道显,道愈深,性愈显。离道而趋性,若杀鸡而取卵。书,寂寞之道,万物同理,皆归之于常。常,道之基也。知此,人所得失取舍盖自明矣。

◎学书各有其道,然不可本末倒置。今有藉西方之图式构成,解我传统之书法者。作书重视觉,下笔“点线面”,故点画难免造作。每观此种,往往乍睹甚佳,细品无味,观一而知百。余谓之“黔驴”,终将“技穷”。中国书法,与人之心灵相关,人之精神、情性于笔墨相接,因人因时因境而变,故无以穷尽。书贵自然书写,乃能发于本心,合于书道本旨。若以安排设计,下笔定式,必僵死无疑也。

◎读南田画跋,颇有会心处。南田清逸绝俗,淡雅幽隽,为余叹服。其论曰“不落畦径,谓之士气,不入时趋,谓之逸格。”,又引山谷论文“盖世聪明,惊彩绝艳,离却静净二语,便堕短长纵横习气”。“逸格”,“静净”亦可用以论书,书无新旧,唯有高下,当今能得此二境者几人哉!

◎吾读古今书论,唯重书家书论。书家论书,言之有物,言简而意赅,每能发人深省,启人心智。书之道,言未能尽,传之以意。未有体验者而言意,犹隔靴而搔痒。虞永兴《笔髓论》、苏东坡《论书》、孙过庭《书谱》、米元章《海岳名言》诸篇,皆可谓至论也。

                                                                                                           2010年6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沈门七子”书法展

在江苏美术馆隆重开幕

序言-曾来德副本_副本.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邢秀山 于 2013-10-16 21:36 编辑

“沈门七子”书法展

在江苏美术馆隆重开幕


旋转 DSC_3348_副本.jpg




李明书法作品集序

地域与书艺闲话


          二十年前,我在关注书坛变幻时,曾写下这样一段文字:近十年,中国书坛的转换更替,可谓热闹非凡。撞击、选择、迷惘、失落,一忽儿电闪雷鸣,一忽儿巨浪狂波;陡然间山重水复,一眨眼柳暗花明;乍听去新声悦耳,转瞬间已成陈迹……。眼花缭乱的选择,选择的呼天抢地!美丑冶于一炉,真伪泥沙俱下。沉浮升迁,得失荣辱,似乎来之容易,失去也快捷。然而,大潮的起落,卷去的,是浮沫尘垢,最终留下的,却是一些令人沉思的东西。

          世事沧桑,烟云幻灭。之后的二十年间,我选择退避自适,渐行渐远,于“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至于,书坛有无留下一些令人沉思的东西,已经无所关注了。

         然而,门临通衢,窗对街市,声息岂能断绝!耳闻书坛有了别一番热闹,似乎创新了一套运行模式,结网者,猎渔者,皆大欢喜,相与弹冠。这所谓“沉思”,更属多余了。

        无庸置疑,艺术可以速成运作。凭现代的聪明和智慧,找到一条门径是可能的。尤其在人类高科技的今天,连食用的动植物,都可以用激素催其速生,还有什么不可以速成的?但是,现代的感官又是很贼的,很快便能尝出,催生的东西往往含有剧毒,反季节的东西终不如时令的或野生的耐品味。当然,不能排除这里夹杂着个人感官偏好的因素。

         三十余年间,在书坛的潮汐摩擦中产生了一批年轻的书家群,这是一件极为可喜的事。

          李明当属这批书家群中的一员。这个群体,机遇、幸运,共渡彼岸的舟楫,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我所了解的李明,可能在时间的轨道上滑行更久,驻足野外泥土陷入更深,于古典的坚守更苦。有鉴于此,一经步入主流,便可能更有独立思考的余地,选择的空间或会更广阔。其生存方式,也可能会引起别样关注。

          当然,李明的坚守,不是某漂,更不是居于空中楼阁,而是脚踏实实在在的泥土,那,便是其生于斯长于斯的芬芳的淮域泥土。那里道家文化深厚的沃土,有一群志同道合默默无闻的追求者。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世界所谓文化趋同的今天还有没有地域文化存在的空间。历史上,正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兴盛,才造就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多元和色彩的斑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去年,莫言作品获诺奖,人们尽管可以作出众多释读,但我观察,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高密东北乡的风土人情,当是其作品中的一大亮色。其地域文化价值,显然得到肯定。文学作品如此,艺术创作的地域坚守与体现,难道不值得重新获得关注吗?

         李明作品中深蕴的清新质朴之风,以及其对古典的体认与把握,相较于同时段书家,其中的差异与优势,应该同其植根的泥土是不无关连的。
李明拟出作品集,要我写几句话。一个早已边缘与书坛之外的旁观者,又能说些什么呢?好在李明的作品将推出,相信识者从中会有心解。

                                                                          杨士林癸巳客燕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沈门七子”书法展

在江苏美术馆隆重开幕

IMG_5728 19-2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沈门七子”书法展

在江苏美术馆隆重开幕

IMG_5729 19-2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沈门七子”书法展

在江苏美术馆隆重开幕

IMG_5732 19-2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