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邢秀山 于 2013-10-16 06:50 编辑
古有“竹林七贤”,大多才华横溢,气节高标,声气相投,吟风啸竹,名士风流,共传美谈。七贤者何人?三国时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及王戎是也。今有“沈门七子”,师出同门,风流倜傥,意气昂扬,墨海弄潮,摘金夺银,纵横书坛。七子者何人?乃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成员王厚祥、刘京闻、龙开胜、周剑初、李明、张志庆、方建光是也。他们皆于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书法大展获得过一等奖,且各有所长,各具风貌。
王厚祥最擅大草,刘京闻、龙开胜、方建光长于行书,周剑初尤精小楷、大草,李明、张志庆擅长行草书。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能深入传统,且能入古出新,自成家数,引领时流,开一代风气之先,以“沈门七子”名义合力举办多次书法联展,在开幕式现场,七位作者分别身着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服装闪亮登场,形成了一道亮丽的彩虹,博得了在场嘉宾的阵阵掌声,引起轰动效应。于是,一时之间,传为书坛佳话。
由于我在2011年7月开始撰写《第一阵营——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系列评论》在《青少年书法报》开辟专版连载,课题班48位成员,48篇评论连续写下来,就对这个书家群体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由于他们七位在书界一直呈现出一种活跃态势,业绩不断,活动不断,且有数次面对面的接触,因此对他们就难免给与了更多的关注。
沈鹏先生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的十六字教学方针,意在教导后学立品立人,澄神静虑,深入经典,变化气质,观照传统,心正笔正,任情恣性,体悟书道,孜孜以求。而沈门的众多弟子们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刻苦自励,勤勉精进,在各自的主攻方向上不断取得好成绩。“沈门七子”是沈老的得意门生,由于他们七位志趣相投,且综合实力旗鼓相当、不相上下,伯仲之间,各有特点,所以自发组合,相濡以沫,彼此激励,以团队的形式在书坛频频亮相,形成了一个特殊现象,引人注目。
其实在中国书法史上,便常有书法家以群体的面目出现,形成较为强大的书家阵容,显赫当时,影响后世。如魏晋时期、唐代、宋代、明代、清代乃至民国,书家全体屡见不鲜,及至当代,书法协会纷起,社团林立,成为一时之盛。然亦不免乱象纷呈,鱼龙混杂,结社者多而卓然有成者寡,喧嚣者众而实至名归者鲜矣!但“沈门七子”则不然,联盟之初,即已知己知彼,惺惺相惜;结盟之后,彼此提携关照,齐心协力,共创辉煌。
“沈门七子”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王厚祥、刘京闻、龙开胜、周剑初、李明、张志庆、方建光七位我都不同程度有所接触,除了和周剑初、方建光只有一两次谋面之外,其他人都有多次接触,特别是和王厚祥、刘京闻、李明、龙开胜、张志庆多次交流,颇为投缘,大有相识恨晚之感。他们不仅书法功底好,而且具有较高的综合艺术修养,有思想,敢作为,且能与人为善,低调处事,显得极为难能可贵。
在书法上,他们七位在古典与现代互相结合的分寸与尺度的把握上做得非常到位,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朝斯夕斯,好之不辍,苦心孤诣,孜孜以求,都到了一个极高的艺术层次。
下面我不妨对他们七位的书法进行简略的分析评点:
王厚祥,书兼诸体,主攻大草,对张旭怀素情有独钟。他能在名师的指点和自我的感悟之下,深入大草艺术的内核,特别对怀素《自叙帖》和张旭《古诗四帖》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功夫。他不仅能创作出形神俱似的张旭怀素面目的大草作品,且能参合二王行草,以《自叙帖》和《古诗四帖》为基调,写出多种感觉多种面目的大草作品,而在精神气质上又是那样的和谐统一,诚为不易。以他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和形成的实际影响力来看,王厚祥应该是当代书坛从事大草创作书风最纯正、最具发展潜力的屈指可数的几位作者之一。
刘京闻主攻二王行草,总体上微风细雨,波澜不惊,细节上却有许多微妙的变化,让你在细细品味中,感受到一种书卷之气,一种萧散之美。他自始至终有一个根本的目标,那就是自己的笔墨尽可能避开时风之影响,而向魏晋风度靠拢。他本身是一位很有分寸感的人,因此,他在书法上也能把分寸与尺度把握得比较到位。他对书法技法技巧的精心锤炼恰恰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家所远远不及的。他很有思想,在书法的临摹与创作方面都有很多独到的个人见解。因此,刘京闻堪称是当下书坛精研二王而能自成家数的代表性作者之一。
龙开胜在对二王书法的继承方面显然也是属于比较深入的,他从二王小楷、行书到行草,气息和格调上都尽可能追求形神兼备。但龙开胜又不是仅仅向二王取法,对历代名家名作都有广泛的参悟借鉴,龙开胜不属于那种刻意求新求变、标新立异的书家,他所走的路是一种深入传统、深入二王,旁参各家而渐悟渐变的过程。他在精熟的前提下又尽量写得更为洒脱一些,加进去很多个人的思考和理解,这就使得他的作品能够在诸多参展作品当中脱颖而出,并且因为他的屡屡获奖,他的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青年一代书人的追摹对象。
从方建光的学书历程来看,他所走的路子也是一条兼收并蓄,碑帖兼容的发展路线。用帖意来弥补碑书在气息上的不足,以碑的骨力和结体的多变来强化帖的内质。就方建光目前的学书状态来看,其作品之格调品味已远远领先于一般青年书家,作品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硬朗、劲利、恬淡、萧散,反映出他不同时期对书法的审美的倾向和取舍,也曲折地体现出自己思想认识的一个相对漫长的转变过程。方建光不仅写得一手好魏楷,而且行书也写得非常得心应手,融合二王米芾、杨凝式等,书风练达,见功见性,备受书坛关注。
周剑初楷书主要经意小楷,取法在钟繇、二王及唐宋元明诸家之间,贵在得其高古灵动之气。仅小楷一体,其笔下亦能呈现多种面目。周剑初草书其根亦在二王,于此基础之上,广泛涉猎唐宋元明清诸家草书,对黄山谷与王铎的取法尤为明显。所作开合有度,气势畅达,观之令人怦然心动。他的一些具有现代探索意义的章草味道甚为浓厚的草书作品,从用笔、结体、章法、墨色变化方面惨淡经营,用心良苦,体现出自身较好的综合能力,亦颇能打动人心。因此,周剑初是当代书坛创作实力较强的作者之一,日后必成大器。
李明的行草书钟情于二王的经典法式。他所希望达到的艺术境界应该是精准的技法技巧和高雅的品味格调的高度结合。目前来看,他的实际状态和发展趋势是令人欣慰的。他懂得把古人的东西化作自己的表现能力,敢于在学习和融汇古人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的创造性发挥。用笔讲求精确但不乏率意,行气注重畅达但懂得节制,墨色追求丰富但力避花俏,形式讲究精美但远离低俗。因此,李明的作品,无论何种书体何种幅式,都能体现出一种清逸自然、法趣兼容的美感。在我看来,李明不仅在当下书坛占据了一定高度,而且其未来将会更加广阔。
张志庆书法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以法传情”和“以情驭法”之间有一个很好的结合点。从他的作品里面既可以看到精妙的笔法,精准的结体,又能够感受到挥洒的快意和书者的激情,他的诸多作品既有总体上的统一风格,又有各自不同的艺术感觉。魏晋书风的简古萧散,唐人书法的情法兼容和宋代书风的意趣张扬,以及当代书法的形式美感,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形式古今结合,清新雅致。他将碑意自然融入,笔底毫端便有了几许厚重,重在体现艺术共性和自我个性的完美表达。因此,张志庆在书坛的脱颖而出实在是顺理成章。
他们七位不仅传统功底深厚,而且具备较强的创作实力。除此之外,他们还比较注重书外功夫的综合修炼。尤其是他们整合资源,集体向社会推广的有效方式,更会给年青一代书家以诸多启示。靠作品说话,以实力证明,才是书家得以行之久远的根本所在。因此,我在看好他们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未来寄予更多的期待。
(作者系书法评论家、多家书画报刊专栏作家、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