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王燕

学术有多累----说开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0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潜规则”这一学术名词并不是我的发明,而是思想家吴思先生首创。“潜规则”意即潜在的运行规则,吴思先生的“潜规则”主要是针对于中国的权力运行模式及权力代理模式而言的,吴思认为,中国的权力运行模式及权力代理模式构成了中国历史社会中的真实游戏,而这个真实游戏就是一种“潜规则”。与“潜规则”截然相反的是“明规则”,“明规则”是用以掩护“潜规则”顺利运行的合法性规则。而“潜规则”逐渐转变为“明规则”的过程,就是通过权力获得权利的过程,也即“潜规则”获得其合法性认同的过程。
那么中国书坛的潜规则是什么呢?那就是,书法家往往通过其在非书法领域的权力与地位资源来获得其在书法领域的权利与地位,也就是说,其在书法领域的成就与地位往往是借助于非书法非艺术非审美的因素来获得的。对于书家的合法性认同也就是对于其在非书法领域的权力地位的合法性认同,这一认同恰好构成了中国书法界所普遍默认和遵循的一种隐型规律。在中国的其他艺术门类虽然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是远没有书法明显。
在传统的社会语境中,书法本来是一种文人的余事,是文人用以表达个体情感意识及社会建构意识的一种线条表达载体,而古代的文人虽然也是官僚,但是古代的文人与官僚在人格上基本上是重合的,文人做官与否,对其文化人格都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与影响。所以,我们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人格,基本上与其文化人格、仕途人格是一致的。但是现代社会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书法家的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和功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随着展览的勃兴,书法家的文化人格逐渐消失,书法越来越脱离文人性,不但越来越脱离了文人,而且还成了一些非文人和假文人的专利,不但成了非文人和假文人的专利,而且还成了他们攫取书法资源、攫取权力资源、攫取书法财富的重要手段。中国书坛所有的书法资源,几乎都被这些非文人和假文人控制着,而他们却恰恰是以争当文人作为旗号的。经常出现的现象就是,一些人一拿毛笔往往就是书法家,一放下毛笔往往就是官僚政客,一有展览活动就出现在主席台,一有剪彩仪式就戴着红花、拿着剪刀,一有工程建设他们就挥毫泼墨。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书法为何物却大谈畅谈书法艺术,一谈书法艺术就高谈什么文化修养啊人格历练啊弘扬国粹啊等等之类假大空的套话,把自己装扮成古代儒家式的文人君子,而实际上却是利欲熏心、蝇营狗苟之徒,而且这类人往往能够在书坛呼风唤雨,字的价格要多高有多高,而普通的书协会员,尽管字写得再好,却无人问津,于是只有靠拼命地炒作和宣传来获得地位、提升人气。
纵观当代书法发展史,似乎越来越表现为一部中国书法的扭曲史。
1980年代甚至1990年代的时候,书法还基本上处于正常发展的状态,可是越往后走就越来越偏离了艺术发展的轨道了,越来越成为一种权力运行与权力代理的工具了,真正有水平有实力的书法家的权力和权利逐渐被转移,转移到非书法领域的书法家的身上,而这部分人恰好又回过头来控制着书坛的格局。而正是因为权力因素的存在,才导致了书法市场的长期低迷。书法市场的低迷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书法市场被垄断、被控制、被横加干扰,这就正如中国的医疗改革一样,中国的医疗改革之所以失败,并不在于其市场化之弊,而是在于权力化之弊,医改的诡异之处正在于,一些利益集团假借医疗的市场化改革路径而大肆地聚敛财富,大搞医药垄断,使医疗及医药市场不能流通,这就导致药价飞速上涨,人们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医药市场看似是市场化了,而实则是权力化、垄断化了。
书法同样如此,看似每个书家的作品都是明码标价,都是在平等地进入市场,而实际上所谓的书法市场根本就只存在于一些“权贵书法家”身上。但是书法市场与医疗市场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医疗改革导致了药价的猛涨,而书法的权力垄断却导致了大部分书家书法价格的低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8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来据悉很多人当选为各省书协副主席,特在此表示热烈祝贺!祝贺之余,斗胆和他们谈谈我对书协主席团特别是副主席这一问题和现象的看法,属于就事论事,不针对任何个人,希望各位不要对号入座。

 

 其中有的作为相交多年的好友,我知道你们这个副主席的位子非常来之不易,所以要备加珍惜。这个“副主席”虽不是什么职称认定,但对于书法人而言,却是一个“不错”的职位,也是很多人“求之而不可得”的一种“无上荣誉”。作为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我们那时候曾经对各级书协尤其是省级以上书协主席、副主席们敬仰有加,内心中充满着一种向往之情。因为他们一般都是书法界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名家。展览评选;他们担任评委;展览开幕,他们负责剪彩;举办讲座,他们为大家释疑解惑;出书上报,他们为人们作序述评。

  

总之,主席、副主席们上镜率非常高,露脸的机会很多。主席主席,就是在各种书法活动中的主要角色,是他们占据着主要席位。展览上,要安排他们发言,研讨会要请他们讲话。我们要提升自己,就要考虑是否能得到他们的关心,是否能得到他们的爱护。哪怕是和他们合张影,或者得到他们只言片语的表扬,也可能会因此带来好运,使很多人兴奋开心好多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8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的作品,即便写得没有会员的精彩,但一直以来,也不乏人们对他们的超乎寻常的追捧。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总是“主席的最好”!说句实在话,那时候,很多主席、副主席们的作品写得也的确很好,不然,我们也不会毫无来由地为他们叫好。

  

某种程度上,是这些主席、副主席们决定着大家在书法上的命运,我们的作品要入展获奖得通过他们的首肯;我们要加入协会,一样要得到他们得批准。可以说,作为一个普通书法人,你要想在书法圈出人头地,你就不可能轻易地绕过他们。绕过他们,你就很可能连一个会员证的小本本都拿不到手……于是,书法人开始铆足了劲,拼命地参加各种展赛,希望借此解决自己的身份,改变自身的命运。

 

 就这样,展览越办越多,会员也越来越多。而书法协会的性质也在随之发生着戏剧性的变化。一级协会的主席虽然只有一个,但副主席却人满为患,有的甚至多得令人瞠目结舌!这说明啥问题?说明副主席这个位子,至今在很多人心目中还是某种“水平”的体现,“炙手可热势绝伦”,身影到处众人拥。有时候,主席对于某个协会而言,往往只是一个象征甚至是“摆设”,尽管主席的市场一直是一片火热,但他很少直接参与协会的各项工作。协会的工作,多是由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或秘书长来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的。曾经记得,某位书协副主席带领众多评委举手表决的场面,那情景俨然是特殊年代“站队”剧本的生动体现。试想,面对一件连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也就是实质上的展览评委会主任(也可能是副主任,但却可以代表主任,实施生杀大权)都已经举手表示通过的时候,你敢不举手,那可不就等于和人家领导对着干吗?你那样,今后评委名单里恐怕就再难看到你的大名了。

  

我不知道具体的某个人是怎么当上副主席的,但我却知道很多协会竞选的内幕。书协换届,说是民主选举,其实哪是啊!分明都是领导提名,上级指定。选举就是走走过场,代表们无非就是充当充当举手和鼓掌的道具,如此而已。至于普通会员,怕是连充当这样的道具的机会和资格也没有。对于广大普通会员来说,你取得了好成绩,要是遇上好的书协领导,还能在年终总结会上,对你鼓励表彰一番,说某某同志坚持学习,不畏困难,在几次大展大赛上取得了好成绩,为自己添了彩,为书协争了光。鲜花、掌声、荣誉、头衔也会随之而来;你要是遇上“武大郎开店”式的书协领导,你取得再多的成绩也很难得到他们的承认,至于什么表彰奖励你就不要奢望了,人家能不明里暗里地排挤打压你就算烧了高香。君不见,很多协会在年终总结会议上,对主席团那些上不了台面的乌七八糟大书特书,津津乐道,描绘得出神入化,俨然是“丰功伟绩”;而对不断出成果、真正取得好成绩的同志及其事迹却只字不提。如今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事情早已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诸位有幸当上了副主席,心情一定非常激动吧?因为你们已经成功完成了从非会员、会员或者理事向领导阶层的“绚丽转身”。也许你们的书法功力还是昨天的水平,但你们的润格标准肯定是及时加以调整了,至少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一倍翻番是毫无疑问的。多少年以来,很多书法人不乏幼稚地认为,只要自己把字写好了,在国家级展览上入展获奖,解决了会员身份,就可以在社会上左右逢源、呼风唤雨。其实,事实上远非如此!仅仅拥有一个书协会员的身份还是差强人意的。有的会员在全国各地溜上一圈,连一日三餐都得自己买单,遑论像主席、副主席那样入住五星级大酒店,有专车伺候,专人陪同,前呼后拥,赚个腰包鼓胀,满载而归呢?!可见这会员和主席、副主席之间无法相提并论,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呢!无怪乎人们挤破脑袋也要弄个至少是副主席的位子坐坐,退而求其次,再怎么也要争取个副秘书长干干。可是,副主席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得了的。当副主席未必需要你有多高的书法水平,但一定需要你有直接的上级领导关系。没关系的花钱也要去建立关系,否则,你八辈子都和主席、副主席无缘!如今什么都是人家领导同志说了算,搞不清这个,就等于还没有混明白。

  

如今的书法协会已经演变为商业公司,主席团已经等同于公司董事会,主席就是想当然的董事长,副主席们自然就是董事,都属于大股东,手握决策大权。会员就是“打工仔”。你要到公司来打工,除了和领导们有特殊关系之外的那一部分,其他人就要接受各种严格的考核。笔试、面试都是必不可少的,完了还得入股。你如果进入不到决策阶层,那你永远只有打工的份,永远都不可能享有控股权。而且这样的打工,还基本没有工资,很大程度上还属于“义务工”。至于能否挣到外快,那就看你的造化和本事了。如果和领导们处好了,人家进工厂、下基层的时候,叫上你,领导吃肉,你跟着喝汤,到底多少有些好处。无非是脑子灵活一点,手脚勤快一点,负责给人家领导背包、裁纸、加墨、鼓掌、叫好,如此而已!这样一来,你或许一不留神,也能在新闻媒体上露上一小脸。那种受领导关怀的幸福感,甭提有多美了。

  

当领导多好,发言稿不用自己写,车不用自己开,一起吃饭必定会坐上座,集体合影绝对会站前排,举行笔会他们肯定会写卷首。你会员写得再好,润格的红包绝对不会比主席副主席们多。开个研讨会,基本都是领导讲话,你会员就是有再怎么充分的准备,有再怎么精彩的发言稿,恐怕主持人也不会给你发言的机会。因为时间有限,人家排排坐的主席副主席们都没轮流完,哪能挨上你的份?领导们个个打着官腔,煞有介事,说着大致相同的套话。上面讲的没完没了,津津有味,下面听得没滋没味,昏昏欲睡……唾液横飞,掌声不断,这就是中国式的开幕式和研讨会。

  

领导基本都是“老虎屁股摸不得”,才德再差,马屁自然有人会拍,要批评怕是会惹火烧身。轻者给你时不时穿穿小鞋,重者立马来个“跨省追捕”,教你吃不了兜着!权力在他们手中,已经不亚于一只放出笼子。可以随时吃人的猛虎!即便是小小的书协,也是奇招怪术接连不断,噱头笑料多得惊人。论资排辈,集体润格,山头林立,犬牙交错。各自都有很深的社会背景。看似是一个普通的“书官”,背后撑腰的往往是政府要员,何况很多书官本身就是在职和刚刚退职的党政干部。因此,当下的书法家协会之类的群团组织,实质上已经演化为政府权力部门的另一种延伸,与最初的性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书法展览越办越滥,而精品佳作越来越少。书协领导越来越多,而他们的书写水平越来越差。煞有介事的学术研讨越来越多,而学术却越来越江河日下……这一长串的“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少”形成极大的反差,这一切正是当下书坛乱象纷呈的具体表现。也许,对于那些主席和副主席等等的书协领导们而言,个人利益的既得,固然可以使自己生活得更加有滋有味,富丽堂皇,但留给后世的,恐怕不是自己的“无价之宝”,更多的应该还是他们在有生之年争先恐后人为制造的太多的笑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屈指行程一梦间,强追好梦独倚栏。

错把夕阳当朝日,漫将楼市比南山。

台上台下戏中戏,花开花落年复年。

人算岂能胜天算,鸡虫得失谁超然。

遥知世外有真趣,陶令呼我画桃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31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01-19  来源: 人民网
  2013年各大艺术品秋拍已落下帷幕,纵观2013年中国书画市场走势,可用“先抑后扬,行情渐暖”来概括。艺术品市场经历了深度调整之后,可谓迎来新一波回暖浪潮。然而,回暖并不代表市场全面复苏,根据北京各大春拍的交易数据显示,各大板块表现有冷有热。那么, 2013年的陕西书画市场行情如何呢?2014年又有哪些新动向、新变化呢?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陕西的几大拍卖行和业内人士,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藏市走访
  画廊私下交易捉襟见肘
  记者在民乐园书画一条街采访时发现,都过中午十二点钟了,仍有约三分之一的画廊大门紧闭。开门营业的画廊里,有零星的几个顾客在闲逛,记者随即采访几位,问他们是来买画的吗?他们告诉我“随便转转”,显得很匆忙。记者随后走进几家画廊问今年的生意怎么样?几位老板都大吐苦水,说今年的生意用惨淡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先不说生意怎么样,来逛画廊的人少之又少,加上近来天气寒冷,几乎没有什么生意。偶尔有几个客人都是来询问某某画家最近市场行情如何,有的还准备把自己收藏多年的书画藏品拿出来卖,但一听最近的行情,都摇摇头,感到不可思议,笑称等市场行情好时再出手。一位姓杨的画廊老板坦言,要不是自己下手早,投入大量资金买了许多一线画家的精品书画,现在肯定关门大吉了。
  一位叫刘永刚的店老板声称,他打算过完年做别的生意去,到年关了,掐指算算自己2013年开画廊的收入,除掉租金、水电、吃饭等开支,不但没挣钱,还倒贴了好几万块钱。一家经营刘文西、王西京、赵振川、崔振宽、徐义生等名家作品的店老板胡先生告诉记者,他的生意今年总体来说还行,小赚一把,但比起前几年还是差远了。胡先生称这几位画家是陕西书画市场的晴雨表,好在自己有些多年前的存货。记者问他的藏品主要销售渠道有哪些?他坦言,有部分固定的大客户,但大多是在画廊内部熟人之间流通,利润很小。记者问他有没有想过送拍卖行拍个好价钱?胡先生说,刚开画廊那阵送过几次,效果不怎么好。记者问及原因,胡先生坦言,刚开始觉得新鲜,拍卖行的朋友来征集,也卖朋友一个面子,但效果不如意。一来拍卖会周期太长,卖了还好说,但有的拍卖行付款周期太长,让人觉得太麻烦,没卖掉的藏品,来回搬送,有的把画磨损了,有的弄坏了,有的在拍卖现场明明落锤成交,但拍卖行却告诉你没卖掉,原因是买画的老板一次拍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画作,老板只付了部分款项,都是老客户,催得紧,人家不高兴了,怕得罪人,你若急先把画拿走。胡先生说,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也很无奈,都是熟人,也不好说什么,只好先把画拿回。
  行业现状
  拍卖行绞尽脑汁各显其招
  陕西诚挚拍卖公司经理张涛告诉记者,2013年整个艺术品国际国内市场大环境不好,庞大的礼品市场相比往年缩水很多,加之好多藏家手中的藏品,急于变现又找不到真买家,除非是大师级画家的代表作,要变现,只要价位合适,还是有大买家愿意接盘。张涛认为,相比艺术品市场的其他种类,比如瓷器、玉器,书画收藏未来升值空间还很大。艺术品投资专家薛洪涛感同身受,他说,陕西书画2013拍卖市场整体平平,由于没有新买家和新资金入场,有实力的企业家个人和藏家大多处于观望和惜售状态。但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出现回暖迹象。
  综观陕西几大拍卖行,除了几家坚持走长安画派精品路线的拍卖行成交额还可以外,其他拍卖行均处于保本,甚至倒赔状态。尽管各大拍卖行在征集和营销方面使出浑身解数,及时调整拍卖策略,全力打造专场品牌效应,在做专做精方面下足了功夫,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大藏家嫌当前整个大环境不好,不愿将好东西出手转让,送拍的藏品都是普品,甚至是画家的应酬作品。现在整个拍卖市场出现一个怪象,那就是拍卖行征不到上好的精品,即所谓重器,藏家缘于各种原因不愿意拿出好藏品上拍,想转让的藏家又找不到买家。藏家老杨说我又不缺钱,急着变现干嘛?那样只会让自己后悔。
  业内声音
  2014下半年有望回暖
  陕西大德拍卖公司总经理王征告诉记者,用一句话来概括2013年陕西书画市场,那就是整个一年还处于调整、爬坡的状态。他认为中国艺术市场在连续经历了近两年的低潮后,已出现了向好发展的势头,2014下半年整个艺术品市场大浪淘沙回暖在即是大趋势。
  薛洪涛提醒广大投资者,2014年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大名头作品继续保持盘整。虽说中国字画占据着拍卖市场半壁江山,在近现代名家字画作品中,虽然潘天寿、傅抱石、张大千、李可染、石鲁、赵望云、黄胄等人作品表现依然坚挺,齐白石、徐悲鸿、吴湖帆、黄宾虹等大家均有作品流拍,而部分二三线的艺术家却异军突起,拍卖价提升较快;二是古代字画板块渐受市场青睐,如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的沈周作品《仿梅道人山水树石册》,以5060万元成交价刷新本人拍卖新纪录,尤其是清代画家董邦达作品受到市场热捧,有数件作品高价成交,显示出古代字画价值逐渐被市场挖掘,其价格正在理性回归;三是2013可谓是黄胄年。现代画家黄胄可谓2013年最耀眼的明星,成为继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之后又一位进入亿元俱乐部的中国画大家。黄胄是20世纪后半叶最杰出、最具首创精神的中国画家之一,他擅长中国人物画和动物画,他的人物画精品拍出亿元天价可谓实至名归,2014年更是重点关注对象,尤其占中国书画半壁江山的其他长安画派大师们的作品,也更值得有眼光的藏家和有实力的企业重点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
一个讲自己心里真话的人
对自己的作品也毫不客气
不但自己找毛病

而且发动大家找问题
试问
有几人能做到
敢于自我否定的人
才有进步的理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归就是前进
——访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霍春阳
■本报记者 赵志成 特约记者 赵峥
霍春阳 1946年出生于河北省清苑县。196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现系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天津美协副主席,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美国内森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记者:霍老师,您好!大家对您的了解,缘于您早年与孙其峰先生合作的巨幅作品《山花烂漫》,当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还得了大奖。这幅画有划时代的意义,请您谈谈当时情景吧。
霍春阳(以下简称“霍”):当时文艺创作思想都很激进,都很注重深入生活、反映生活。画展的前一年,我和孙先生一起带学生到泰山写生。一到“后石坞”,景物处处入画,尤其是满山遍野怒放的迎春花,开得真是让人一看就很激动。孙老师说多画点这个稿子。
后来我和孙老师就开始合作了,画了一大批。搞创作的时候正赶上全国双庆展,就是庆祝粉碎“四人帮”,庆祝华国锋担任国家主席,全国组织一个大的画展。这个展览效果很好,开始在天津市展出时就特别引人注目。后来到北京展览也特别受关注。当时主持美协工作的华君武说我们的画看能不能改个名字,叫《迎春花开》,可是我们已经落上款了,所以最后还是叫《山花烂漫》。此画在全国一展出,立刻受到极大关注,现场总是有很多人围着研究、讨论,展览还出版了大型画册。后来苏联大使馆的外交官来看展览,也很关注这张画,他们猜想画迎春花,结合了粉碎“四人帮”的时代背景,是不是中国迎来了政治的春天?有记者就把这个猜想登到《参考消息》上,那影响就更大了。后来地铁挂了一幅,国家军事博物馆也找来了,要求画个丈二匹。到现在军博还挂着这幅画。当时国家殿堂里面好多地方都要画,全国大约有七八个出版社出版了好多样式的迎春花,包括贺年卡,各种版本的挂历、杂志等等。天津后来办了个专业刊物,名字就叫《迎春花》,就是现在的《国画家》,创刊时还把那幅画做了个封面。
记者:当时创作这幅作品的具体分工是怎样呢?
霍:花是我画的,石头是孙老师画的。就这样孙老师一下出名了,我也出名了。
记者:一幅画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历史上确实也很少见。
霍:后来首都机场改造,有关部门把我和孙老师也调去画画。华君武当时又通知我到中国画创作组画画,华君武又成了我的贵人了。那年我32岁,一下又被调到由文化部组织的中国画创作组,那里有全国调集的一大批书画界精英,有陆俨少、李可染、李苦禅、吴作人、叶浅予、许麟庐等,我最年轻,是个幸运儿。
记者:您后来又凭着一幅大写意作品《林间》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获了大奖。可《林间》所呈现的艺术风格和您原来的艺术风格相比变化很大,这种巨大转变当时您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
霍:那时候追求狂放,性格也奔放,喜欢粗笔的。当时喜欢崔子范,喜欢他那种“拙”,喜欢吴昌硕,也学日本的简笔画。后来孙老说:“我教你教不了了,改换改换老师吧,要不你跟于希宁学学吧。”他给于希宁先生转话,于老很欢迎,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没去成。孙老师又给我介绍其他的老师。孙老师在这方面不保守,他说画画有一两种像我就行了,其它的别像我了。
记者:作为老师这一点很不简单,他能鼓励学生脱开他,艺术风格上远离他,还积极推荐学生向别的老师学习,真是个好老师。
霍:是啊,孙老师鼓励我画大写意。他说:“我再给你介绍个老师,你跟崔老(崔子范)学吧,他是画粗笔头的。”后来孙老师跟溥佐老师讲:“春阳看来适合画粗笔头,就让他这样发展吧!”孙老师这一点非常高明,很不简单,有大胸怀。
《林间》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获了大奖。在南京展览时,《江苏画刊》出了个专集,《林间》还被选为专刊的封面。那时候画大写意确实挺受关注的,可过了没几年我又转方向了,不那么“放”了,开始往回“收”。“收”什么?不是收严谨,不是收那种严密,而是收学问,收含金量。自己渐渐感觉画面空,空就得往里面加东西,于是我就思考怎样去增加内容,增加辩证,增加经营质量。那段时间正赶上“八五”思潮,我对新生事物感觉很敏锐,也想着变革,搞现代派,搞少字数,于是就搞了些像字又像画的东西。  
记者:我看过一些您那个时期的少量作品,感觉确实很新颖,也很有张力,很有个性。
霍:曾经有人对我说,你基本功那么好,你搞现代东西,没人能跟你比。好多报刊也争着要发表那部分画,但我没让发。我得思考思考,试验一下。但试验过后很快我就觉悟了,认为这不像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够气脉贯通。搞那种构成派、搞变形,搞一堆所谓的现代的东西,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割裂”!我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之后,就开始收了。当时如果我照着大写意的路子走下去,肯定也是全国知名大写意画家,可我内心变了,导致我的形象也在变化。后来办展览,在上海展完后又回学校办汇报展,溥佐先生看了以后说:“春阳你又回来了。”我说:“又回来了。”
记者:溥佐先生这句话很有意味,其实他老先生是不大同意您搞现代派的,希望您回来。
霍:对!从那时候,我在艺术上又产生了一次大的飞跃。后来在军事博物馆办展览,我完全用旧纸、用包皮纸画了一批作品,改变面貌。我就开始有回归的迹象了,开始寻求一种古意的东西了。
记者:是思想上找到源头了。
霍:对!找到源头了!那时候我开始读《论语》了。其实我在搞现代派、做实验的时候还在读《论语》呢!后来“八五思潮”的时候我为什么没有跟那个思潮?1987年为什么搞新文人画?那就是针对“八五思潮”的,因为“八五思潮”太激进了,我们要提出对中国文化的坚守,能这么做,就是因为那时候我已经有了较深的文化积淀。虽然1978年我在北京创作组画画,已经算跻身了名家行列,但我头脑特别清醒,我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是什么。“文革”时期,我没有能好好读书,欠缺的就是文化底蕴。我也知道很多大家都是懂《易经》,懂《论语》《老子》《庄子》《孟子》的。所以从那时我就开始学经典、看好书,下定决心,通过积累、储存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记者:传统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我们面对传统,面对古人,高山仰止,好像是不可逾越的。但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也是有新的思想和视野的,应该还要继续往前走,那这个走的方向和价值取向何在?
霍:我认为回归就是前进,发展不了。近百年来我们只是缺失,只是在一味地求变化。往哪变化?是在往肤浅里变化。我们一定要看清这个本质。我们现在缺失的是什么东西?孟子讲“盈科而后进”,就是前面是个坑,你把坑填满了,水才能往前流。前人的大坑有多大你不知晓,你填不满它,你怎么前进呢?你想超过,那是异想天开。不要把变化当作是进步,不要把不同看成是发展!这就是我对当前的一种方向性的判断——回归就是进步!
记者:您推崇和欣赏的艺术风格是哪一种?有什么标准?
霍:我推崇的应该是陶渊明式的、闲情逸致的、无为的这样一种风格和境界。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有这种情怀,应该有与自然合为一体的思想境界。
记者:一个艺术家,真正画出满意的作品还是比较难的。这些年来,您对您自己画的东西满意吗?
霍:可能这个阶段还认为是满意的,往后不敢说。百年以后甚至三百年以后还能让人记挂着你的作品,那你就算是成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