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4-8-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6106
- 点评币
-
- 学币
-
|
清末贵州书家--莫友芝
莫友芝与影山文化
清代社会发展到乾、嘉年间(1736--1820)已达鼎盛时期。社会基本稳定,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所发展。学术上重考据的乾嘉学派形成主要流派。“海内矜言考据,宗尚实事求是之说,号曰汉学”(曾国藩:《莫与俦墓表》)。因贵州地处西南边陲,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学术界尚不知有汉学(亦叫朴学)。虽早在东汉章、桓年间(76--149),尹珍(治在今独山人)(字道珍),青年时北上求学,先后拜汝南(今河南郾城)许慎(字叔重)、应奉(字世叔)为师,学五经、图纬。后回郡设馆教学,开创西南之学风。但晋后,由于历年政局多变,战事频仍,学术文献资料荡然无存,千多年来的学绩已不可考。明代以后,贵州建学,也只知读经、应试、做官,学术上的成就却少见。明弘治十七年至万历三年(1504--1575),黔中、黔南地区虽有被贬谪来黔地的学者王阳明、张鹤楼、邹元标等传授王门理学和古文经学,因时间短,仅囿于局部范围的影响。清康、雍年间(1715--1736)翰林院检讨独山州人万民钦回乡传授浙江学派万氏(万斯大、万斯同)之学,虽曾盛极一时,培育出不少人才,但万民钦殁后,仍未形成学风。直到嘉庆初年(1806),独山翰林莫与俦崛起西南,才“以朴学倡导士林,洗南中之陋”(黎庶昌:《莫芷升墓志》)。莫与俦在贵州南北各地,前后执教达46年,在教学实践中,融合了历代大师学术之精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书、育人、精研苍雅,诂训,钻经治史,学以致用的莫氏家学,留下不少有价值的学术和文学著作。与俦殁后,其子友芝、庭芝、祥芝和后辈子、侄及门人等前后相继,传莫氏家学,经历了道、咸、同、光近百多年的政局多变时期。其间尤以莫友芝不畏艰苦危难,漂泊异乡,除教书育人外,还锲而不舍地钻研祖国历代经、史、子、集、诗词、文字 、音韵,旁及农技、金石、书画、目录、版本之学,还整理、校勘和保存了大量古籍、文物,并以精湛的考据,训诂成书数10余种,在众多学术领域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对发展祖国文化做出卓越贡献。清末民初的教育家严修(天津人,字范孙)曾说:"自友芝兄弟以朴学名天下,独山一邑,遂为西南名区,余少时心向往之(见严著《胡氏三世述略序》)。"因莫氏一家在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以及藏书、著述等的地方,包括友芝在江南各地的住所,均始终以“影山草堂”为榜额,故后人称莫氏家学为“影山文化”。
________独山文化网
影山文化
“影山文化”是黔南的奇葩,也是贵州的奇葩.“影山”的得名,系从晋代著名诗人谢脁的诗句“竹外山犹影”化用而来的.莫友芝喜读谢脁的诗,特别钟情于谢诗中的意境,这“竹外山犹影”句,正是一种高致、雅淡、闲适的境界,在莫友芝心中产生共鸣,于是欣然向其父莫与俦先生请示,让居室取名为“影山草堂”,其父当然应允.从此以后,“影山草堂”便成为莫氏居所的称谓,不管友芝先生到哪里,甚或南京等地,其居所均称此名.而“影山文化”,则是以莫友芝先生居所之名,并以他为首的一个文化群体所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这里,既有其文化人,又有其文化精神,更是其文化成果,它地域性,也有全国性,它的基本品格是人文的,同时也是时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