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 V' Y& O o: d" I2 g
4 F; [% f' ?4 N. W2 C
黄惇$ ?5 i4 k! D5 b" h' r) r1 G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艺术学)评议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47年生于江苏太仓,祖籍江苏扬州。1982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1985年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等。- o2 T! H8 I2 m
8 |( e, G4 i k% H' i; G
主要著作:《中国古代印论史》、《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中国书法全集•董其昌卷》、《中国书法全集•金农郑燮卷》(与周积寅教授合作)、《中国书法全集•赵孟频卷》。编著:《中国古代印论类编》等。主编:《中国历代印风系列丛书》2l卷(总主编)、《中国历代印风系列丛书•元代印风》、《中国历代印风系列丛书•明代印风》、《中国历代印风系列丛书•明清瓷器押印印风》等。
张公者:康有为抬出来的两个人物:刘墉、张裕钊,都算不上一流书家。张裕钊的字和美术字差不多。清代及民国有一些人物学碑学成了做、描、画,这就失去了书法的本体。但是也不能简单地说到现在碑学没有发展。& w! g6 f' r# d
# A7 a8 v" ]9 [7 Q, U$ C
黄惇:现在的碑学还在发展,而且我认为碑学在中国历史上是有价值的,是在往前走的,支撑它的条件就是两条,一个是无名书家,一个是碑、金石文字。近三十年来出土了很多东西,都是碑学的取法对象。碑学不是取法王羲之、米南宫、褚遂良,也不是赵孟緁、董其昌、王铎。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新挖出来的东西,只要地下出土的古代书法遗迹都可以取法,从这个角度上讲碑学在前进。有的人不大同意我的观点,也可以理解。或言汉简怎么算是碑学?明明写法跟汉碑不一样,也没有刻成碑,是写出来的嘛。这话不错,但他不知道汉简一类遗迹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不知道它是谁写的。在明朝以上,只要不知道他是谁写的,书法家是不会取法的,这个历史现象非常明确。比如说赵孟緁学锺繇隶书,谁见过锺繇的隶书什么样子?没人知道,实际上他学的是曹魏时候的碑,没有作者也要附会到名家身上。王羲之的这套系统是帖学,是以历史上沉淀下来的大书法家的作品作为取法的支撑材料,而碑学的支撑材料主要是无名书家。有人讲近代学习写经曾有过一个高潮,来自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以为这与碑学无关。其实不然,因为写经尽管是写,但是其中取法无名书家作为重要的观念,在整个碑学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而这样的观念在帖学系统中却一点地位没有。明代以上基本没人学抄经体,王羲之、赵孟緁等人的抄经作品与经生抄经性质也不同。所以如果从取法的系统讲,而不从写和刻的角度讲,它应该是属于碑学系统,因为碑学系统的人取法无名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