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7897|回复: 18

【研讨会现场】董玮书法展研讨会记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1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研讨会现场】

董玮书法展研讨会记录


2 F% k  O& ]  C; x" v5 h4 y2 U, K$ ~
; z% o6 A6 R; t) ~1 ?. U&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该贴已经同步到 网站编辑的微博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 O8 o( o% ^6 y- E9 v' J主持人肖文飞(中国书法院学术部主任、《东方艺术•书法》杂志编辑):! P. x. O6 N. ^

! y# C# I  ]/ D我不擅长做这种主持工作,感觉有点赶鸭子上架。感谢董玮给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办个人展很难,一是要写得好,几十件作品,风格要拉开,二是还要人气旺。今天的这个展览,是对董玮平时为人的一个检验。这么多老师、朋友,这么热的天,大家都来了,人气很旺,说明董玮各方面都是很成功的。董玮05年来北京到书法院学习,七年了。有句话叫“七年之痒”,意思是说,结婚的头七年是很关键的七年,磨合好了做长久夫妻,磨合不好,散伙。董玮在北京这七年,就是磨合期,虽然过程比较艰难,但是痛并快乐着。时间证明,董玮顺利通过磨合期,在北京扎下了根,好日子就要来了。正如王镛老师在开幕式上所说,这既是董玮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又是一个新的起点。5 T& \' N: Z) Y, V4 `
前几天董玮跟我说,研讨会能不能定几个议题,就拟了几个。有三个议题,一个是如何师法近当代书法家,因为董玮最近转向了于右任。二是师师迹与师师心,作为学生,前段时间董玮的书法跟王镛老师靠得比较近,最近脱开了,关于这个问题,大家也可以做一些探讨,就是跟老师学,到底学什么?从哪方面入手?第三个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个人性格、成长背景与学术视野等对书法风格的影响。大家可以根据议题,通过董玮的书法作品联想到的一些问题,展开一些讨论。下面我就把话题交给各位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 p4 @& U( ^+ [0 i4 e. G  R- {蔡大礼( 中国书法院副研究员、北京印社理事):
& N7 Q3 K  _/ ?6 H* E" h5 x, }% i- }+ z
! E" o' ?1 [3 z1 R; a6 P% }
我先说吧,抛砖引玉啊。% H) o7 d. E, d" j6 X' l7 z- ~
我与董玮应该说很早就认识,交往很多年了。对他的书法有一些了解,但这次展出的作品确实变化很大,刚才我还特意问了问,问他展出的作品是不是近作,他说大都是最近写的。对他早期作品的印象,主要感觉与王老师贴得比较近,学生像老师或学习当代人,我觉得并不是什么坏事,只是你学的时候要把持一下,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学,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因为这些卓有成就的书法家离咱们比较近的,包括于右任;他们作品所表达的对于书法的理解、对于传统的理解,对我们来讲比较亲近,比较容易接受,所以说呢,学习他们应该说是一条比较上手的捷径。现实也是如此,很多人是通过这个捷径尽快地先上路,我觉得这个方法是可以用的。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用这种办法的过程中,自己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了学习对象的取法与风格,他们身上的哪些东西是我要学的,哪些东西是我要警惕的。应该说,从古到今,这些“大家”的法力都很大,常常容易学进去之后就出不来。我自己学书也有一点体会,比如咱们入手时候学的楷书。我发现学欧阳询和学柳公权的,好多人都是学进去出不来,为什么呢?一个是他们法度特别的严,特别的精微,再一个是特点突出,技术要求高,很多的技术细节,你可能学进去之后很难摆脱它;后世的、离咱们比较近的、有成就的书法家,书法都有自己个性化的东西,你在学的时候必须注意鉴别。为什么呢?在他那儿是一种艺术个性,在你这儿如果不能很好地消化,就变成了一种习气,而且学进去就很难摆脱,很难出的来。因此,应该是透过这些人,去追溯他们的渊源,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学习途径。比如说于右任,透过于右任去看魏碑。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树立一个观念:我不是只学于右任,而是看看于右任是怎么从魏碑里继承和发展的。我觉得董玮这方面的消化吸收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而且自己对自己有这方面的要求,这是看展览时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
$ m( ?8 ~, s. O' |& \另外,就是碑帖结合的问题。我觉得于右任是非常了不起的,应该说在碑帖结合、融合方面做到了一个相当高的、一个极致的层次。学碑极容易被碑的一些表象所迷惑,因为碑毕竟经过了“二度创作”,如何在学碑的时候,思考怎么样抓住碑的真正的精华,如何把碑与帖的长处结合好,这是一个考验。现在很多人学碑,还是描摹刀刻痕迹这种东西比较多一些,直白一些,这也是多少年来很难摆脱的一个东西。于右任给咱们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碑帖融合的标杆。所以,我觉得董玮这个借鉴、这个途径应该是很有道理,很有想法,也有很大的空间,这是我想到的第二个问题。1 u+ R# A: ~9 o. ^3 @
再一个就是看到他个展作品面风格多样,临古的作品也很精采,有些还是能看出来王老师的一些用笔特色,我觉得这个无可厚非。只要是你有自己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方法,你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判断,将来自然就会脱化出自己的一套办法,这需要一个打磨的过程,也不用强求。一下要改得多么彻底,去得多么干净,我觉得没有必要。5 D: N+ r; U' A
董玮的今天已经相当出色了,我相信以他的基础和能力,加上在他现在这种环境下,他书法未来的前景会越来越好,而且肯定会越来越深入。以前那些不太成熟的东西,在他不断地领悟、深化认识的过程中会慢慢的被提纯,逐渐地找到自己,显得更加老到,表现更加出色,这就是我的一个初步的感觉,就说这些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 q$ n3 F2 g; W0 x, X- G
肖文飞:) Z5 u+ E, F% |: L& c- V7 w

  Y- g$ _4 y( Q% u- V感谢蔡老师!其实我们当代人学书,都是从不懂到懂,经历的都是由近及古这样一个过程。记得我当时学书法,学的是韩绍玉、舒同,可能很多人一开始都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董玮同样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四十岁不到,对于一个人的经历来说,才刚刚起步,五六十才有点规模。(蔡大礼:不到四十岁就写的这么好!)对呀,起点比以前的很多书法家高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 t# H2 C5 z& E2 `' D6 w9 R
邵岩(中国汉字艺术中心主任、著名书法家):' Y$ x8 |- U1 K9 N" R
  ~. J) _, m" p, b: ~$ q
这个展览非常好,对董玮作品的感觉很深刻,展览的作用就在这里,给大家一个整体的印象,能够看到他的书法路数、风格,一个整体的面貌。
8 D4 F, w& m' N/ [  ^董玮在书法院工作这么多年,接触过很多老师的学术观点、创作思想,应该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我觉得可贵的是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主见,这个从作品中能看得出来。我觉得他作品中王镛老师的东西不多,看不大出来,甚至别的老师的都看不出来,包括在坐的刘老师、何老师,或者是到书法院上课的沃兴华先生,当代创作能力比较强的一些老师的影子都找不到。这说明董玮还是有自己的主见的,有一定的定力,自己知道怎么样发展,在古人跟现代人之间做一个取舍。
: I5 v& t1 V8 B( i! \我觉得他写于右任非常好,适合他的性格。他性格比较稳健,做事考虑比较周全,为人和善,不激不厉。于右任是学碑的,他的书法是从汉魏特别是墓志这条路出来的,笔画的转折部分很有特点,很值得学习。但是,从以后的发展考虑,我觉得董玮是不是还要强化自己的个人风格。如果从展览中抽出几张作品,放到当代书家的作品中,还不是很明显看得出这是董玮的书法,个人面貌还不是非常强烈。
, B6 @7 D5 C2 a1 [3 {. C1 c. L. {个人面貌的确立,我觉得应该是从两个极端往中间走,从高度理性的建构到高度感性的书写,然后往中间走。我觉得这是一个折中的办法。我这么多年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 h, T, C6 P0 T1 y; _未来书法的发展,从文化品位和格调上我们都无法和古人比,我们能找到的空间,就是自己的风格面貌。只要还有人类,书法不灭亡,这个空间还是有的,永远存在着。个人风格这个空间,像音乐中哆来咪发梭来西七个音符,书法中永字的八个笔划,它永远存在着变数。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你这个书法的风格,最后落实到一个品位跟格调上,我们确实没法跟古人比,文化品位没法跟古人比,我们可以跟古人比的就是一个形式感,就是一个形式意味,书法就是有意味的形式。所以我认为别的书法团体强调书法的文化,强调它的诗词是错误的,书法就是有意味的形式,是汉字依靠诗文连接,进行书写性的书写。它的词意和词句已经不存在意义了,只是我们还必须依照诗词的文字内容来连贯性书写它,但这些统统都是媒介。所以,强调书法的形式感,强化我们的个人风格,是未来书法的发展方向。根据材料,根据书写的媒介的改变,书法还可以做别的跨界的一种探索。2 G! V$ ]5 Y" Y: M
目前对董玮来说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个人风格,强烈的个人风格,而不是等到人书俱老,到六七十岁以后,这是马上就能找到的,这个必须在做理性建构的基础上去寻找,它的转折,它的横、竖,这个字的上大下小、左疏右密,这个横、这个竖,我用长锋怎么写,用秃锋怎么写,用干笔怎么写,用浓墨怎么写,速度快了怎么样,等等,一一抽离出来,拿来考量,做一些理性的、科学的考量,这样才能打造属于你的完美的造型。当然,在你的风格里面还有更多的变数,都必须照这样去研究,科学的研究,要量化它。这是高度理性的建构,然后再做高度感性的书写,一次性书写,把所有的矛盾,那么多年科学的研究在瞬间统一起来,和谐起来,把自己的风格树立起来,我是这样想的,不知道对与错。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7 x  V* P: D( L/ R! H% d" R9 U, i
肖文飞:* T: @! r7 F! f( C
  y' I7 C5 _" j" ]/ `
谢谢邵老师!邵老师从他本身的艺术实践,提出了跨界,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议题。按惯常的思维模式来看书法,会有很多盲点。在美院上学的时候,我经常请画油画的同学来给我看书法作品,有时候换种思维模式,突然会发现书法还有这么多好东西。(邵岩:现在墨也在发生改变,北京生产有菜籽油烧出来的墨,还有宿墨,宿墨里还有添催化剂的,还有白墨。毛笔也在改变,现在生产的有像水笔一样的,一写四尺整张的,不用醮墨。还有台湾生产的那个数码笔,在速写板上写的,像毛笔一样,哗,打印出来,你要丈二都有。一切都在改变,我们要随着改变。传统书法里面的文化品味,里面的书卷气,里面的文人情怀,我们现在都不同了。如果王羲之、徐渭他们都起死回生,坐在这儿的话,他们会傻眼。现在一打电话三小时从广州飞过来了,他不可能,他要走一年。一看电视,这是啥玩意?一打电话就知道他老婆在家干啥,傻了,三天就要进精神病院。所以说在我们不考虑艺术的当代环境下怎么可以?)邵老师提到的主张,对我们有启发。每个人都是屁股决定脑袋,屁股是什么呢,是个人的性格,学术背景,成长经历,它决定你的思想。我想每个人都会建立一个自己的书法系统,去看待书法。这个系统到底有多大,它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有的人,他的系统只能局限于二王,那么碑的东西他可能就接受不了。有的人只能接受传统书法,他的系统就只有这么大,像邵岩老师的那种他就接受不了。我有个观点,就是从清中期到现在,其实就是书法系统不断扩大的一个过程。清代以前是以二王帖学为主,清中期碑学兴起后,秦砖汉瓦、“穷乡女儿造像”等等都被纳入到书法系统,把这个系统扩大了。到当代,这个范围可能还得扩大,扩大到书法要跟其它的艺术门类,诸如绘画、设计、建筑等交叉,只有立足于不断扩大的书法系统,才能消解互相之间的冲突与对立,书法才能从当代艺术门类中汲取对自己有价值的营养,参与到当代生活、当代文化建设中去,并对其他艺术产生影响,否则,书法自娱自乐、固步自封,最终就只能呆在博物馆。(邵岩:话得分两开,看是对什么样的书法人说,是对有责任感的,有使命感的,有书法创作意识的,要做书法家的人来谈,还是对另外一种人——我不听你的,我不参加研讨会,我就想写写字,加入中国书协,卖些钱,买个官,买上车买上房子,养着老婆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搞书法可以修身养性,可以考学,可以利用这个升官,这些都可以理解。但是,还是我刚才说的有没有使命感。你写了一辈子字要树立自己的风格吧?风格要力求高品位吧?这就把你的责任感,使命感都流露出来了。对于个人的追求我觉得应该分开讲,不能够一锤子打死。人各有志,人都要生存,都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 D( _1 f5 `7 ~2 @
何应辉(中国书协副主席、四川省书协主席):: n+ t  u. V# [1 V
( {' o1 F. y# o3 V) z
难得来北京。小董的展览作为一个学习和探索的阶段性总结,我觉得还是很成功的。刚才小肖说到他过去在王镛老师那里学到不少东西,在这个基础上转向于右任。但就像邵岩说的,已经看不到太多王镛的痕迹。于右任,民国以来的书家我认为是第一人。所以我觉得这个选择还是挺好。关键是下一步怎么办?现在我觉得从风貌和结字、章法来说,还是学的蛮像的。那么差一点的是什么呢,就是于右任的那种雄逸、博大的整体精神气象,这个要差一点。这也就是要师其心吧。但是这又跟学习者自己的精神特点、性情状态有关系。我们很难要求他一定要在内在精神上也很像于右任。但是可否从中领略意气、蒙养情性、吸取营养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和审美素养呢?其实这正是临帖的一种重要方式,较之形式技法的临习更难。下一步的发展,我建议小董顺着于右任这个线索往上追溯。于右任的行书主要是从北魏出来,那么能不能直接在秦、汉、魏这个源头上去发掘、选择、化取呢?北魏书法相对又是一个大的系统,根源则在秦汉,北魏的东西非常丰富:碑铭、摩崖、造像题记、墓志等,仅墓志一宗即极为丰富。于右任书法的总体精神气象,除来自他特殊的社会经历和本人的气质、性情、人格、修养之外,就书法本身的承续关系而言,更多的是受北魏摩崖的影响。他在摩崖里面吸取了很多东西,当然他也很重视墓志,但他展现出来的气象是摩崖的气象。所以我建议顺着这个路子往上追,在北魏的系统里面再仔细的去进行研究、选择、提炼、发挥,再适当涉猎相关的其他东西,逐步化出自己的面貌。这当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我觉得学于右任在形貌上像到这个程度,已经差不多了,如果再“像”下去,可能就难于摆脱了。另外从展览的临作看,北魏部分还不错,但是从篆书和隶书的临作来看,我觉得还不是太好,这当中还需要进一步用功。我们看王镛的行书,实际上主要是从汉隶里面出来,特别是通俗隶书这一块,他把自己的根扎在秦汉,吸取既深广,神会而能通变,创造出成功的个人风格,这对于你应该是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的。我就简单地谈这些。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 F3 g( }9 U, [. `% W  X
肖文飞:( g/ z6 E; _" a+ r# x( _
* o$ l! w8 n0 V5 g8 I: y
感谢何老师!何老师对于董玮的书法,既有肯定又有建议,像从流追源,如何取法于右任等,非常中肯。! H( T+ g: K/ o: @6 q
在座的有很多都出自书法院,对董主任有比较深的了解,大家有什么看法都可以说一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7 G  p' @* X+ C! L; z; C
许飞飞(《中国书画博览杂志副主编):. |# \! a1 N/ J- h
4 }2 F. I6 y0 M& k+ {5 Y# T
我与董玮是中国书法院首届的同学,记得刚入学时,董玮写的是潇洒的二王杂以米芾一路的,且写得很娴熟,成功率极高。他的临帖功夫更是了得,当时我们“五号线”书法社团在书法网上办了个临帖展,其中董玮在书皮上临的王羲之手札,形神兼备,简直和仿真印刷的一样,得到了网友的一致好评。" ^( q$ y1 A: |
可没想到,在将近毕业时,他渐渐将二王、米芾一路的“拿手书体”改变了,越来越像王镛老师,曾一度遭到同学们的否定,建议他不要学今人。对于同学们的“好言相劝”,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他曾说过:古人的书法和今人的书法能不能学,关键是好与不好。如果很差,即使是古人的也不能学;今人的东西只要好,并且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东西就能学,古时候同时代的人相互学习影响的例子很多。& {8 Y2 D- n/ _$ F4 U
这次展出的作品基本上找不到二王、米芾和王镛老师的影子了,这证明董玮是清醒的,他是有目的的学,有舍弃的学,是有独立见解和想法的。
; i" T3 _+ ]+ e3 ?* [! [7 P当然,细细观察,他的行草书除于右任之外,还多多少少有二王的韵味,同时,也有王镛老师率意的用笔和横向开张的势。
& e/ O  L+ O% R0 Y我们翻一下他的作品集不难发现,他四分之一左右的作品是临作,从秦汉诏版到汉隶摩崖,再到晋唐真行草,五体皆有。创作上受于右任影响最多,从中可见他取法很广,且于碑学的朴拙大气、开张沉雄一路更有侧重,这也大概确定了他以后的风格方向。
9 t3 |1 L, c2 t# _% \凭着他坚定的艺术信念和善于思考、勤于临池的学习精神,董局写出属于他自己独有的笔墨语言是早晚的,也是必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2 y) H6 l& E0 {* C7 ?
刘正成( 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著名书法家):
! |4 y% x" j5 }0 g+ F: q. H! \4 P) G( Y2 n! t- j7 E' S, w( S3 u
刚才开幕式的时候,王镛先生对董玮的书法作了一个很好的评价,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就是“我非常看好董玮”!这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艺术家和教师观察后作出的这个结论,我觉得这个评价已经很高了,但为什么看好他,他没有说,他有事先走了,开讨论会他没有来,导师曾翔也没出现,其实他应该解释为什么看好董玮。
  c, o3 o- U7 d4 m我为什么把发言往后拖呢,因为我没有想好说什么。给作品提一点意见好说,最难的是给别人指路治病,而别人最想听这一点。刚才发言里有两位给我印象最深,一个是邵岩先生,一个是何应辉先生。邵岩先生下的药呢,我认为是西药,何应辉先生下的药是中药。我认为这两副药都好,但要我向董玮先生建议吃哪个药好呢,我到现在都没有想明白。/ V& u$ ^& b- D/ v9 p
邵岩先生的讲了什么呢?他认为要作者当务之急是追求风格。我有点不同的看法,风格其实是自己不太清楚的,是不会明白的。朱自清写了一篇散文叫《背影》,当他看到背影他就知道是他的父亲,风格就像是背影,别人看得见,自己看不见。风格,严格意义上是评论家的语汇。风格是艺术家的生命,但你有什么风格,往往又不是自己去找到的,按王国维的说法是蓦然回首,不期而遇的。自己想办法找到的“风格”,也许只是一种花样。陈传席、杨飞云都说过“风格不是花样”这句话,意思是说作品要有个性,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並不是耍小聪明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自我发泄不是艺术表现,表现必须有一套系统,就是一种完整的形式符号系统。邵岩认为,作品的文化内容已被古人做绝了,已经没有今人的空间了,我们的任务只在形式风格上找到新面目,包括从笔啊,墨啊,工具的制作上去寻找新办法。他的意见的实质,就是打破书法既有的符号系统,去寻找新的符号系统。我常常说,书法必须创新,但有一个底线就是汉字。拿邵岩先生的创作来说,凡是有汉字的艺术作品,我就非赏赞赏。凡是离开汉字的人的作品,我就把他归入实验艺术。什么意思呢?就是还不能下结论是好还是不好的艺术探索。他的意见我觉得从董玮的创作角度来说,吸收一点也好,怎么样来变化,去寻找新的追求,用现代的各种形式语言作品去摸索他,丰富他,不管像王镛先生也好,像于右任先生也好,最后你还得找到自己,这就是一个发展中的一个状态定格。
4 @2 B8 t# ^3 U9 q何应辉先生这个中药呢,我认为也有道理,他认为从于右任走到北魏。我想呢从王镛、于右任他们从中国的汉碑和魏碑的研究和取法上,都走到比较高的境界了,那么王镛吸收的是以汉碑和汉代砖文为主,于右任吸收的是北魏墓志,他的墓志也写得很好。他们两人学古人的经验很值得吸收。他们学了以后呢,你看不出他具体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他们把汉和魏,化为自己的血脉,我想呢,这一点,是值得学习的,是其书法的价值所在。因为要把汉和魏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很难,我们往往在最初写文章的时候,最容易是学生腔,为什么是学生腔呢?就是他的语言还是老师的教科书那儿来的。所以他学王、于两人都是有道理的,关键在要学习他们什么?我认为就是要学他们能“隐藏”它的“出生地”,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去学的,怎么样来化汉魏为己身的。王镛的法门呢,主要是把他的汉代的隶书去掉蚕头雁尾,用篆书笔法去写隶书,故显得高古;于右任写北魏碑志,他用圆笔代替方笔,用圆转去掉方角顿挫,进而改造草书,故显得凝炼。他们就是改造了这些东西,让这个符号语言系统有所损益有点变化。因此,我觉得这副中药和这副西药可以一块参考,比如你到中医院去住院,他先给你打吊瓶,这中医院为什么要打吊瓶呢,他就是觉得西药见效快可治急病。但是我觉得有一个底线,就是中医的病理学和中药学不能废掉,要中医为“体”,西医为“用”。书法要用“西药”治病,但不能把它原有这个符号系统完全破坏掉,这个符号系统可以增加他的语言词汇,甚至他的语言形式。为什么?我们祖祖辈辈花了这么多精力去学颜、学柳,做了几千年积累你一下子给他彻底打破了去创造另外一种符号系统,这当然不行。我觉得可以损益,而不是完全去否定,应该做减法和加法,而不是一笔勾销,这个“西药”不是去完全取代“中药”,而是去维护这个原有符号系统的积累与发展。8 a: _6 T% N7 c0 y2 p& [
我曾先后拜会了两位中、西学术界的重要人物。一位是十多年前拜访的饶宗颐先生,他给我说了一句话,就是“书法不是视觉艺术”,这个谈话发表过。最近我到牛津大学拜会了艺术史系主任柯律格教授,他说什么呢?他说“书法不是抽象艺术”。这个结论既使我震惊,又使我兴奋!柯律格教授这个话是在什么情况说的呢?我请教他,我说中国艺术家为了“与国际接轨”,在西方展出的作品往往创作有点接近西方抽象主义的作品,迎合两方的审美习惯,我指的是称之为“现代书法”这样的作品,请问你如何评价?然后他回答我上述这句话的。7 T- C# r4 _+ y+ R8 P5 E0 L% r  d. U
我这次也应邀拜会了伦敦最大的一个做水墨的画廓老板,因为他要约见我,告诉我想给我作一个三人展览,即两个现代派,一个传统的。见到他时,他说,虽然我们比较客易接受“现代书法”这样表现线条节奏变化的作品,但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我们也希望逐步接受有较深文化含量的传统作品,我们想通过你的作品展销来做一种尝试。末了,他还补充说到,我不是学者,我是老板,一切要看商业效果。那天,我去他在伦敦西区的往所,在他那豪华客厅里就挂着古干的作品,当然是古干典型的非字非画的“现代书法”作品。这几天,就是我们现在已在开会的时侯,在伦敦还有一个展览,就是他策划的。女婿给我发来了展厅照片,我看展览的作品就有徐冰的,也包括王冬龄、古干的。
: g* q4 V3 J6 ]' q( q* c在牛津大学柯律格教授的主任办公室兼书房里,我就问柯律格教授,我说西方人怎么来看待“现代书法”作品,因为我们的艺术家想迎合西方,融合世界,你们是怎么来看待的。柯律格教授说,书法不是抽象艺术,因为他有字,字就有意义,有意义的东西就不是抽象的艺术。书法当然有抽象性,书法也有视觉性,但他不是视觉艺术,不是抽象艺术,这就是原原本本的西方顶级的理论家所说的话。他有几本书最近在中国出版,一本是《论明代的图象与视觉性》,一本是《雅债——文征明的社交性艺术》,这两本书都在中国翻译成中文出版,一个是三联出版,一个是北大出版的,还有一本《中国艺术史》,也是马上要出中文版。
0 O9 l9 j- [4 I9 i+ j# ?$ t% g那个画廊老板选择了很多“现代书法”作品,最后他觉得还是喜欢沙孟海的作品。我们东方艺术家希望西方接受,而西方的学者他们有他们的看法。他让我参加他计划举办的三人书法展,一个传统的,两个现代的,一起来做这个展览看市场的反映。他觉得还是需要深层文化内涵的作品,,所以他还是让我拿出作品去试一试,能不能让西方了解认知。我觉得东方的艺术,还是需要原原本本地让西方来了解,就像明清的官窑肯定比外销瓷值钱,虽然外销瓷有西洋口味。书法这个积累了几千年的艺术符号系统的经验与魅力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有时候一个人的努力,很难去取代这个符号系统。最近《东方艺术•书法》发表了我的一篇关于徐渭一个手卷作品的考释,徐渭的那件作品就有四个体,写的苏东坡、黄庭坚和米芾,还有章草,就是徐渭这样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家都在看重积累,从前辈经典中吸取营养,寻求自己的艺术方向。所以有时候艺术家自己不太清楚自己的状态,别人提提意见也是很好。
% }. h" e' y, u% ^; N, o现在学术界很流行的一本书叫做《傅山的世界——中国十七世纪书法的嬗变》,这是一本艺术社会学著作,很有新意。但是,它说傅山在十七世纪开启了碑学书风,我觉得这个观点是有相当大偏差的,我不同意。为什么呢?傅山写的就是颜真卿,颜真卿并不是后来康有为所说的北碑学而是唐碑,康有为碑学的核心是要“卑唐”,从而否定晋唐经典成法的。这本书以其别开生面的人类学方法谈论傅山,在学术界和书法界造成很大的影响,不少硕士、博士写论文牵强附会也要提到这本书,就像当时这位作者批评“王小二书法”一样,给书法界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十七世纪的中国书法的嬗变当然首推导引者徐渭和主帅王铎,傅山只是王铎的追随者,是晚明六家的殿军。碑学书风的开拓者是阮元与包世臣,开派大师是邓石如,集大成者是康有为,这既是常识,也是事实。傅山没有写过北碑,他只是清初金石学术活动的参与者之一,十七世纪书风嬗变的旗手当然不是傅山。我与柯律格教授谈到中、晚明书法从创作、审美和社会流通等艺术生态发生的变化,我认为对当代书法的影响才是真正巨大和根本性的。" X2 G! Q# a2 a, v) K, E) D
所以有时候别人给你做一个结论或建议时,可以参考,把中药西药参照着吃,但是本身的符号系统的修炼要把持住,不要人云亦云,否则我们临帖就没有意思了嘛,所以把这点意见提供给董玮供参考。
0 o: P. [' X; G% a最后,我还是用王镛那句话,就是“我看好董玮”来结束发言。他看好你没有作具体的解释,但是我要说个理由出来,就是你的能力很强,因为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最近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招生考试,他就不出知识题,全是能力题,让从一写到三百,在七分钟把它写完,看谁写的快,写得准确,他就是考你的专注力,你的能力。董玮写王镛像王镛,写于右任像于右任,颜真卿的祭侄稿临得非常好,我认为就是你的能力。因为写别人的东西,能够抓住他的形式语言的要害处,就是你的能力。然后,思考这种能力怎么样来塑造你自己的符号系统。我觉得你还有很好的前景可以实现。王镛先生这句话不完全是肯定你的现在,而主要是肯定你的未来,所以我也像王镛先生一样看好你,你有非常强的能力,一定会有一个最终的突破,找到一个自己的书法创造的路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