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 c+ \% Z9 R2 }; {7 l汲古斋主人:
5 n" a; F5 G: X% }: u一:诸位都是在隶书上有深刻研究的书法高手,我们既然是谈投稿和创作,那我请诸位就不谦虚也不狂妄的谈谈自己对于隶书的看法,当今的隶书创作和3年前的隶书创作有了那些的不一样。古人说笔墨当随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隶书在您们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 Z4 w5 D* ?$ u: e5 O% e
# O7 {3 G. F! t( K
常秦:高手说不上!我只是选择了自己喜欢又符合自己审美情趣事情坚持了许多年而已!说到研究好像也缺乏深刻!所以只能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简单的谈一谈。当代书法空前繁荣!隶书也不例外!然而隶书的发展又显示出和其他书体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是伴随着书法史的发展自然形成的!大家都知道隶书是字体演进过程中的产物,魏晋至明代的书法创作鲜有深入者!不像行草书那样传承有序,代有名家且面目纷繁!入清以后随着考据学的发展隶书创作才蔚然成风!涌现大批名家!如金农、伊汀洲、何绍基等等。我曾经就隶书的技法能否突破如何突破的问题请教我的恩师徐利明先生!得到的回答很写意“可说有,也可说无……”当代书法进入写意时代!而隶书要想发展必先入古!当代做得比较深入的隶书名家里我比较推崇天津的张建会先生!入古够深!面目够新!关键是他看问题的方法和视角!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5 z# K" e8 u! O; ~
0 H8 J4 D, k$ J% K& k
& ]# Q7 u6 g& u
6 H$ _* T& A! q
M: j2 w5 U+ L1 W1 Q% g
汲古斋主人:
- T% v' }) m/ u+ D! O+ |# L3 T二:3届隶书展说白了就是一次隶书的创作考试,那我想问问诸位应试高手,您们是怎么考虑如何迎接这一次考试的?关键想听听您们对投稿作者有什么好的建议和看法?还想继续问,您们考试和平时的创作肯定不一样,考试最关键的要注意的是什么?
/ U* R+ o# L: K# F+ I
; j2 }. ?+ w) Q- F* y% ]
* M% A1 X) V' Q8 H; f, z. ^ G 常秦:我觉得心态很重要!创作考试太言重了!结合平时日课,选好适合自己发挥的内容是关键,适当考虑一下形式!比如对联还是中堂还是条屏等等,不要刻意求新,发挥正常水平就行! l2 e! E }$ b; e' z
) K; E# |$ o( p9 I7 v& v; p* x! U1 ^( z
0 i8 V+ q, y$ y+ n! O, \4 ]* w/ L" p9 F
汲古斋主人:
g3 X3 c. ~- @' D1 B三:一些国展评委在文章中说,现在的国展装饰的太过,对书法本体的重视很不够,但说是这样说,如果真的有谁不装饰,不拼接,不用色,好像很难入展。过犹不及说很容易做 很难,不知道诸位在这一次3届隶书创作中是如何使用装饰的,能不能提前透露一下,或者说说自己平时的一些装饰心得,给网友们一些启迪。
o! q! d; R4 e& q
9 N5 s, f- i+ U" y# K
# _& A- C) o3 S/ e3 M0 S7 D
常秦:从我个人来讲重视形式不重装饰!篆隶书体本就属于大朴不雕的东西,过分的装饰反而华而不实、画蛇添足,不可取!形式大于内容、本末倒置的事情不会长久!不利于我们自己的书法事业健康地向前发展!1 J: r. u9 ? }* s5 {. ` N
8 y5 h7 l+ H3 P
. f* _- n, r' r+ c" [
8 m8 `9 V# e, {" H
汲古斋主人
; M) m& u5 B( N @1 }$ I四:中书协***先生一次接受我对话时就说,许多评委的水平不如投稿作者。所以现在的许多国展中,中性的作品或者特工的作品入展获奖比例很高,而有个性的作品反而容易落选 ,但这一次我看了我邀请的五位作者,里面有好几位的个人风格还是很强烈的,我想请教诸位,您们是如何尽量让评委能读懂您们的艺术语言,个性和共性之间您们是如何把握的?
6 ~$ E3 ]& |+ |$ ?; ?. X
! T \: G1 ~5 }5 G0 k' a- g
9 [1 q. F: K& E' ?
常秦:风格强烈不怕!纵观当今隶书大家哪个风格不强烈?关键这种强烈的风格是自然抒发还是刻意强求!但是我有认为有风格比没风格好,有风格说明作者在思考在表现!听起来似乎很矛盾!其实在平时临帖过程中间,我们在接受经典法帖带来的信息的同时,会自然而然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自觉地加以发挥!这个过程即所谓的再创造或者叫演绎!有经验的作者会在临习中不断地总结这种感受,加以归纳总结,为以后的创作积蓄灵感!为建立自己的风格奠定基础!逐步走向成熟!这样的过程有助于我们的作品在把握好共性的同时又有适当的独特风格!
+ r; u+ f; E/ Q6 ]3 z" o- ]2 d
* b* I: O! q. k2 R: j. h
% @+ A7 y% m& r* V4 b% e# g, _ a; h( @) S. u0 @' Q
汲古斋主人:
3 F# h) X2 A: W0 U
五:书法中的美术化的成分越来越重,隶书尤其突出,反观我们当今一些成名成家的隶书大家,我觉得他们有的人的创作都已经走向了程式化和美术化。您们五位都是目前中国隶书创作的高手,您们肯定一直在思考如何创新和突破,但都知道难,我想知道您们目前创新和突破难的瓶颈在那里,您们对自己隶书的优劣是如何评价的,剖析别人容易,剖析自己较难,想听听您们真实的想法和看法。
8 R. E+ D2 r( H; Y
2 Q0 A3 O, ], g$ j5 q: o: p
常秦:书法应该放到大美术当中来观照!当代有些隶书大家的创作走向美术化和程式化,恰恰说明他们充分注意了传统当中的某一部分长期侵淫并将其不断放大!最终实现了个人风格的确立!这个过程是值得我们后来者学习和借鉴的!我觉得参加各种展览只是我们书法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检验我们短时间书法创作的一种方法而已!一个优秀的书法作者应该放眼整个书法史,想着为整个书法史做点事情才对!尽管它很遥远让人无法捉摸!我们必须这么想和做!我觉得这是一个书法人对书法事业的担当!之前、现在直至以后的阶段,我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就是两个字“入古”!展览时代是我们表现自己的大好时机,但也是检验自己定力的大好时机!要学会在展览中找准自己的创作定位不能盲目跟风!认准方向后不断深挖,不断积累创作经验!做到足够的深度,作品自然打动人!!我认为关于优劣的问题是该交由历史来检验的!我与自己与别人只存在各自的定位不同,各自的审美趣味不同而已!前几年我始终坚持“平中寓奇”“静中寓动”的创作理念,取汉碑中最经典的庙堂碑作为基石,因此作品或收或放皆无出其右者!近两年,我开始考虑将作品中的矛盾对比加大,营造强烈视觉感受!所涉碑帖自然不能局限于庙堂端庄一路,而是在汉砖、碑额、瓦当、摩崖、石阙以及清代和近现代的隶书大家作品中寻找一切适合自己审美需要的信息和灵感,不断提炼不断糅合,从字法、章法到形式都从大美术的角度考量,坚持的做下去以期新面貌的出现.
0 m/ [! D8 v5 k' W$ \* c# X
% e1 U a7 S( B. x- d! n& i
" W$ Q. `; N7 k8 N4 R2 t
) G' p" S) w% D, S5 m
汲古斋主人:
0 \* t; ]9 F2 s& ?' ~六:投稿也是一门学问,您们一般是什么时候开始酝酿投稿作品,如何确定投稿的内容,如何决定投稿的形式,什么时候寄出,一般寄出几幅?
7 [; G, }% M. m- H1 X9 r
9 _% Q ~1 f+ q2 y常秦:关于投稿我觉得早点准备好一些!平时日课要求要高!可根据自己的临习范本做一些形式的尝试,多进行一些模拟创作,积累一些创作蓝本,省得临时准备缺乏灵感!考虑不周不说还没时间调整!同一内容和形式的寄一件就够了,如果有多种形式可择其优者投上两件,切忌盲目多投!!考虑投递的过程问题可提前一周寄出!现在很多展览都要求寄退稿费,这是好事,所谓敝帚自珍!我觉得自己的心血不要乱丢,不能入展一定退回!
7 x+ e1 _5 X2 s2 ~; k u) U5 `
3 ?" g$ h! p9 H$ C: m1 y
知道诸位很忙,就此打住,谢谢诸位百忙之中的回答。
6 L O4 y6 `: p-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