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7117|回复: 11

[热点] 迎接3届隶书展就隶书创作,汲古斋主人对话张青山、张英俊、史焕泉、曹向春、常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迎接3届隶书展就隶书创作,汲古斋主人对话张青山、张英俊、史焕泉、曹向春、常秦$ I8 o6 r- ~' [
  
# h7 O+ N+ g) q7 |; E1 m
                                    引子, H0 B& z, C! Z/ b5 t, `
  , G; e- ~: ?! I, w, u! E; D" d
  前几年在书法网络和名家对话,这几年和国展高手对话做了一些。最近我偏重于对书法创作本体的对话。因为和名家对话可以让网友接触一个真实的书家,走进他的世界。和高手对话创作可以让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在创作中有帮助和启迪。上一次册页展,我和曹端阳、黄继革、余继忠、张勇、纪松做了一个命题作文,后来一个书家专门告诉我,就是因为看到我这个贴解决了他对册页展的一些困惑,对他的思想是一个开放,他入展获奖了,我觉得很有成就感。马上又要在天津举办3届隶书展了,所以我就接着邀请了5位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隶书高手谈谈创作,和他们就隶书的一些问题进行交流,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谢谢以上五位的辛苦劳动,给网友的启迪。" u* ~# I% ~4 K+ d2 d' D
  【排名不分先后,按年龄排序】  Z% P/ e+ x) }9 \) P' _2 D
  

8 L2 R: O2 L8 @( @
3 L* |, R1 v0 C% R8 J/ o  j

# w+ n4 s. D1 G1 I$ G

9 ?+ I1 v+ K& p5 I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该贴已经同步到 汲古斋主人的微博
 楼主| 发表于 2012-7-2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青山简介; ]; K4 d; B' I0 f1 h* p9 c0 j
  张青山,男,河南镇平县人,1967年12月生,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青年书协副主席,河南省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清新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四个一批”人才。  M/ v, ]0 E4 ^& `& M
  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提名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提名奖;全国首届大字书法展一等奖;全国首届篆书展一等奖;“中华情”书画展“全国奖”;西泠印社首届国际艺术节书法十大精品奖(最高奖);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书法展三等奖;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书法展三等奖;全球华人书法展三等奖;《书法》杂志2010年度风云人物金奖;国家教育部书法辅导教师一等奖;河南省政府文艺成果奖;河南省“五四”文艺奖金奖。2 F7 y$ i- }( p
  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专项展览数十次。在专业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三笔字教材》一部(合著)。
+ r$ @: x3 c$ N! C0 s, };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汲古斋主人:
* Y2 ^, T- Q' a. }一:诸位都是在隶书上有深刻研究的书法高手,我们既然是谈投稿和创作,那我请诸位就不谦虚也不狂妄的谈谈自己对于隶书的看法,当今的隶书创作和3年前的隶书创作有了那些的不一样。古人说笔墨当随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隶书在您们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发展趋势?0 ]' o5 v8 C9 X$ a
8 O" r) {- s( M( J/ z
张青山:
% P, F$ D, [1 w4 S. o/ W0 n8 C
     首先,谢谢《当代书法网》及汲古斋主人给我提供这次与道友们交流的机会。声明一点(绝不是谦虚),自己对隶书的学习目前还仅仅限于表层和局部,差的还很远,更不是高手。对于篆书,我持一种敬畏的心态,同样,写了这么多年隶书,步履维艰,困惑多多,同样也持一种敬畏的心态。隶书资源极富,名碑琳琅满目,入门较易,但真正能表现出汉隶的质朴气息,特别是把自己的个性特点表现出来却难之又难。; Q8 I% y) _9 T  q' I6 n* ~% s
现在和三年前的隶书创作应该没太大的变化吧,可能会存在个体创作观念上的某些变化,技术层面肯定都在积累中进步。
* E! R6 j5 a( C( h( }

3 Q9 c: Q$ D8 @: n9 n9 c
3 `! f  [$ T% j9 q( f7 D. Z汲古斋主人:
; s: i1 q" @7 x) s' ]二:3届隶书展说白了就是一次隶书的创作考试,那我想问问诸位应试高手,您们是怎么考虑如何迎接这一次考试的?关键想听听您们对投稿作者有什么好的建议和看法?还想继续问,您们考试和平时的创作肯定不一样,考试最关键的要注意的是什么?
1 A" \' r  p, |9 i- v( J
1 `* i# ]6 J) b" A
张青山:
" I0 b, N9 @$ d/ z  l% }     其实对于展览来说,隶书也罢,其他书体也罢,归根结底要寻到源,依托一母系。没有传统碑帖作支撑,创作出来的作品会缺失技术含量,少内蕴,品位低。建议投稿朋友,一定要在平时所临汉碑的基础上找准位置,不可信手涂抹。至于考试的关键,我想无外乎一种心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作的心态。当初自己准备某一展览时,只要说开始创作作品,纸一铺在案子上,心情马上就开始纠结了,“一个字”:紧张! “刚才那张写的不错,可惜一个字写坏了,哎,又浪费一张纸。”……为写错一个字,这幅作品没写成,就弄坏了心情,不行!创作时还顾及用几张纸,或纸的价钱,也肯定不行!因此,创作时,一定要放松,保持或接近平时临帖的心理状态。当然,这需要一个磨砺过程。二是投稿后的心态。只要努力了,尽心了,结果就交给评委。上则不过喜,不上也不忧,毕竟自己经历过。在用纸方面,不一定非要买好纸不可,关键是要选择自己用着顺手,便于控制的纸。当然,好一点的纸质便于发墨,入纸效果会好些。一朋友讲述过一则故事:一书法爱好者,生在农村,经济条件有限,但酷爱书法。为迎接一大展,没钱买纸,夫妻商量把养的一头猪卖掉,买回纸,精心创作,虔诚投稿。评审结果出来后,得知自己没入展,夫妻俩失望地抱头痛哭了一场。这则故事,暂不考证是否属实,但起码揭示一个问题,就是创作、投稿时的心态问题。- m$ P4 q1 Y8 v+ H' k

. M1 e( u8 U8 j' C! q$ x4 ^' U9 h% C" l
汲古斋主人:1 k/ Z/ w! `7 X: X7 [( K
三:一些国展评委在文章中说,现在的国展装饰的太过,对书法本体的重视很不够,但说是这样说,如果真的有谁不装饰,不拼接,不用色,好像很难入展。过犹不及说很容易做 很难,不知道诸位在这一次3届隶书创作中是如何使用装饰的,能不能提前透露一下,或者说说自己平装饰时的一些装饰心得,给网友们一些启迪。

& q: h; C* D9 K# ~. v* T8 N" Q
: u9 f; t% t, {/ s张青山:) j" g" C6 O, k: j, I/ I
     拼接、染色、做旧在当下的展览中已经很普遍。自五届中青展之后,愈演愈烈。不是评委“好色”,即使一般观众,也会觉得经过适当装饰的作品比没有装饰的作品更易“刺激眼球”。如一清纯女孩,穿着得体,靓而不俗,走在大街上,不免会增加几多“回头率”。若换上一身脏兮兮的衣服,效果可想而知。这种现象,其实是人正常的审美心理的一种反应。当然,装饰需要有度,不可过,如色相中的互补色: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不能直接拼接。
* ?/ q; J' n" i4 K8 l8 @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真正有实力的作者很少去装饰,一任自然,,作品的内在韵味和气息通过白纸黑字更能彰显的淋漓尽致。行草高手王乃勇,隶书高手王增军就很少对作品进行装饰。4 j; l/ A8 i% f5 b3 N) H5 v
自己平时的创作也有过装饰,如打格、印格、拼接等。对于三届隶书展,目前自己正处于困惑期,没有一个清晰的状态,到时再看吧。

1 W9 E' ~7 X8 m/ ^  O0 _$ j
6 O: Z$ h$ j0 n2 ]. p( o; D( y( K- o- u
汲古斋主人
6 h) Z2 F# M* G) W- v5 ~7 e9 _% l4 F( n四:中书协***先生一次接受我对话时就说,许多评委的水平不如投稿作者。所以现在的许多国展中,中性的作品或者特工的作品入展获奖比例很高,而有个性的作品反而容易落选 ,但这一次我看了我邀请的五位作者,里面有好几位的个人风格还是很强烈的,我想请教诸位,您们是如何尽量让评委能读懂您们的艺术语言,个性和共性之间您们是如何把握的?

. G4 ^0 d0 l) F: i- k& ]: }4 J! O! ]! s+ z
张青山:
$ v7 y) f$ d1 J0 b7 D4 I% y( H      首先,人无完人,评委也一样。每个评委都有其各自的实力或特长,不要对评委的要求过分苛刻。其次,应该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作品上。“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通过长期对传统碑帖的理解把握,创作时只要能展现出自己的某些想法或者某一个想法就算不错了。创作要关注当代,但不太赞同跟风,也不要刻意去迎合评委。尽量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获奖、入展了,说明你的探索值得肯定,路子可以,可以继续往下走。落选了,可能你的作品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充实和整合。
- E6 `* i- q' T
; W7 d8 b* i- }5 w8 h( n
, o4 {& l2 ], J: C汲古斋主人:2 A4 O- l+ x! E/ }4 I1 o
五:书法中的美术化的成分越来越重,隶书尤其突出,反观我们当今一些成名成家的隶书大家,我觉得他们有的人的创作都已经走向了程式化和美术化。您们五位都是目前中国隶书创作的高手,您们肯定一直在思考如何创新和突破,但都知道难,我想知道您们目前创新和突破难的瓶颈在那里,您们对自己隶书的优劣是如何评价的,剖析别人容易,剖析自己较难,想听听您们真实的想法和看法。

: p6 R* F: Q- z5 m3 q5 h( T# G5 I5 F2 Q2 s$ Q
张青山:9 h- l/ n& y' N2 ~/ F5 }1 H
      个性和程式化之间的关系本身就很微妙。程式化的东西未必是个性,但个性化的东西是否就隐含有程式化的因素呢?因此,没有必要担心谁的作品走向了程式化或美术化,关键看他的作品是否在其原来的风格模式中不断地在调整,融合和突破。至于说到创新和突破,还不如先回过头来从继承切入。我赞同一位老师说过的一段话:关于继承和创新,当下不是你创新到哪种程度的问题,而是你继承的到位不到位的问题,隶书的现状也当是如此。我们反复强调回归经典,深挖传统,面对快节奏的生活状态,有多少朋友能真正坐下来潜心把某一个帖临上几十遍、几百遍,我坦言,我自己也没有做到。传统的功课都没有做好,谈何创新。也有位书家曾说过,现在的书法创作大多是“集字创作”,或叫“准创作”,其实,真正能把“集字创作”做到位也不易!1 `( @% J" ^# K
     于浩瀚的书法长河中,自己最钟爱的还是隶书。就二届兰亭奖获奖作品和三届兰亭奖提名奖作品来看,同是隶书,在风格和取法上却不一样,曾力图突破自己,但直到现在,还是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仍在混沌、迷茫、焦虑中前行。自己知道,临帖缺失是根本问题,基调不准是方向问题。* y6 `  a* K$ W; j4 D: F' V7 m- G
/ l, B5 L$ u, M% C0 S
7 X) ]4 a2 b2 m5 R8 E& W
汲古斋主人:
, w3 a- Y- x% S/ r+ e7 ~" R+ q六:投稿也是一门学问,您们一般是什么时候开始酝酿投稿作品,如何确定投稿的内容,如何决定投稿的形式,什么时候寄出,一般寄出几幅?
. l$ u  V% M1 r- d  m
4 B" O! ^* a! ?7 R+ h张青山:
+ C$ L2 d5 p8 ]( |    关于投稿的时间,我习惯于中后期进行,甚至在截稿时间临近时着手 。首届篆书展、首届手卷展都是在最后两天时间准备的,这是我的个人习惯。建议朋友们平时在感觉好的时候,可按照常规征稿要求创作一部分作品,当征稿启事刊出,只需要部分微调即可。这样做,时间从容一些,准备充分一些,创作出的作品质量肯定比临时迎战要高得多。一般作品出炉后,尽量挂在墙上一段时间,反复进行调整,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0 ?* s! G4 V" L" g* z    关于投稿内容的选定,没固定模式。有的喜欢写熟内容,便于字形、章法的的把握。有的习惯写生内容,更容易激发创作冲动,因人而异。在投寄作品时,有的朋友建议投稿时可分时间段寄出,如前期或中期投寄一幅,到后期再投一幅,这样,两幅作品在分组时会分到不同组别,增加入选概率。但现在征稿启事一般要求作者一次性投寄,那就应该按照启示要求来做。
! A+ N8 f  o& r; ?" o( @3 H' D: Y( J8 n6 j7 R# q4 L* {9 ]- i1 t

- ]0 l) p& q) N2 f/ V! \5 v: K& d知道诸位很忙,就此打住,谢谢诸位百忙之中的回答感谢诸位的辛苦。
: z& e' j# P5 |+ ^, _* k
4 f7 L# n. E6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英俊
- {1 k. T2 v: b* c9 y2 C
    字逸农,号龙岗居士,斋号两忘轩、一苇居,河南尉氏人,河南省隶书创作委员会委员,东京蓬池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08/2009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书画专业,现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专业。* K2 d3 l+ z6 }& L2 S
                   }/ ?. w( Y* l* T1 q4 |
参加主要展项
) q7 [* |! L% m7 S5 ]3 ^+ }2 @$ @( C获“新宏杯”全国书画大赛二等奖;  H; [6 t. {( h* g+ _4 }! F& r1 x
获第二届“艺海杯”全国书画大赛二等奖;
3 F  h, {! n0 a获全国楹联书法篆刻大赛创作一等奖;
* q$ l$ v+ ~% Q9 ]! S+ {8 ~* d) x获书法导报首届全国手卷展一等奖;
; |6 h3 V' D  O! {% ?" s% q. B第四届“商鼎杯” 全国书法大奖赛金奖;/ a( Q  K, Q  A/ w* J3 s: b" p& c2 ?
入编2005、2006、2007河南省书法年鉴;
! \6 t+ _: ]5 u% [. z' a9 u入编河南书法五千年;
) }. U7 _( L6 j' {; C; |* w. t0 B参加中国书协所办展项;
# p/ z1 Z& J) I# P$ y“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 e* b) _% z$ k  K7 [) n- K“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
0 _3 H( F" z$ e, w; E% H“全国第四届正书展”;4 m' |8 ~! i2 ~; R0 ?& G$ \
“全国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
; @' a. [& Q6 X; w全国第二届扇面展;
+ @1 M+ M1 t/ z. L- `; y5 Q, j第二届全国隶书展;; _# R: Q8 \; c  L* W3 F2 q; W, L
全国第五届新人新作展;) z* K  U& _$ w0 J! s1 @" p9 ^
全国第二届“杏花村杯”电视大奖赛;
/ Z. t1 |9 K, ^2 D. V“三晋杯”首届公务员全国书法大展”;
6 P+ a% |- t0 P) r8 y“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
7 f" F: _8 }" M# h全国首届“走进青海”书法展;% L% B+ J- g% V
“高恒杯”全国书法大展;3 L) g" b& Q6 s8 B$ ]4 |
庆建党85周年全国书法展;
) N/ e4 ~2 d/ U3 x* v4 B4 G2 g纪念长征70周年全国书法展;
0 k* h$ b4 y! z  X' v+ \" i) N4 Q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法展;& d  E: ^' n  O2 g/ j
“邓石如杯”全国书法展;0 z# v# L) o0 Z: Z
获庆祝中国××成立90周年“全国职工书法作品展”优秀奖;
! A2 w) C! D( f* F) Z* U# b! U获全国第二届册页展优秀奖;
. [7 [; z1 n* @9 C5 O5 y" ]- S获九届全国展提名奖;! f: [- {9 @  m4 J  e. A, w, r
第三届“兰亭奖”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7 k6 e  n$ I; H5 M# r5 \
获全国书法艺术大赛“冼夫人奖”全国一等奖;
  P7 u4 c  G/ {0 U  R“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五百家书法精品展”;* t+ H6 U$ F! E- P) E* |
全国著名书法家作品进奥运场馆;4 T: h- Z6 X8 [- q6 O% ^3 R
全国千人千作书法作品展;5 K4 ^. t% @  d' P7 Q) r* u
获“华鹏飞杯”全国书法电视大奖赛三等奖;
9 @4 y9 H; d/ {8 U+ @( n8 [被特邀参加弘扬荔枝文化全国百位书法名家展;/ ], ~  @6 A6 z! m1 v
被特邀海峡两岸书法家邀请展及高峰论坛;
# F3 L1 y" l" f9 C$ h* ~被特邀参加“兰亭群星荟中原”书法展;, a, G2 h9 {# n. H. O. X* \
被特邀参加走进苦禅故里兰亭获奖名家展;
1 n, v* [3 T) e, m7 x8 L被特邀参加湖南省第十一届全运会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 q  s2 g9 e* u
被特邀参加中国宝鸡翰墨石鼓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

  X5 k$ u8 j6 {1 A/ I( 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汲古斋主人:
8 a7 v2 j# U- l, F1 C( n一:诸位都是在隶书上有深刻研究的书法高手,我们既然是谈投稿和创作,那我请诸位就不谦虚也不狂妄的谈谈自己对于隶书的看法,当今的隶书创作和3年前的隶书创作有了那些的不一样。古人说笔墨当随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隶书在您们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发展趋势?1 }0 V1 x  [8 o2 U. |5 A
& e7 r  Q1 t9 f$ W
张英俊:. y3 o; O8 v5 W0 T# j7 s9 _7 @+ ]
      感谢汲古斋主人的邀请。- P$ B2 k' X: K4 f" @: ]
      首先可以肯定地说,我不是一个隶书高手。只不过是和大家一样,是一个普通的书法爱好者,仅仅习隶时间久点而已。% a7 R6 |; a+ s) H6 F
      隶书孕育战国时期,产生于秦代,成熟并流行于西汉。然而,隶书在汉代以后,唐、宋、元以及明末的发展,可谓每况愈下,直到明末清初隶书创作才重换新颜,清代隶书创作也是隶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8 X) \6 v* E7 l* S+ G     当代隶书创作热情和全国书法热一样,逐年有增无减。诸书体在全国书展中出现狂热现象时,隶书亦然。特别是二届隶书展之后,作品的广泛取法,为广大书者提供了新的学习路径。0 }, Z. l/ S* Y4 K7 H& m
     当今隶书创作和三年前隶书创作有质的区别。三年前的隶书创作,大都局限于师徒式、地域式和获奖跟风式。近年来,碑版资料的大量发掘,影印水平的提高,为书家学习传统提供了清楚逼真的取法资源。当前各大院校书法专科培训,各种专题书法展的展览,为书家交流对话提供了平台。使书法爱好者在学习过程中,从对书法艺术的懵懂,渐次清明。$ O6 v( Z% d/ y. N; ]% [
    笔墨当随时代,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当代应在尚趣、尚味上去寻求发展。现代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信息的便捷、资源的丰富,加速了南北书风的交融,有效地促进了全国书法发展热情的高涨。隶书创作也不再停滞于某家单调的取法上。在浩瀚的书法资源中,广摄博取、多元并存。我认为,当下应是历史上隶书发展的再次峰起。资源的丰富,有时也会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从。但是有一点必须自清:书法创作一定要根植于传统、根植于书法经典,在继承传统与经典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 o6 @0 _* f3 Q
: M# q3 o! Q& F
' l: E4 z! e' G5 I
汲古斋主人:* q7 h/ v- h* T' B/ Z* c' e
二:3届隶书展说白了就是一次隶书的创作考试,那我想问问诸位应试高手,您们是怎么考虑如何迎接这一次考试的?关键想听听您们对投稿作者有什么好的建议和看法?还想继续问,您们考试和平时的创作肯定不一样,考试最关键的要注意的是什么?

' Z7 L0 p/ W* Y: ]) Z% n" W0 g7 F& b- d' h
张英俊:& ^3 G, m" C1 I+ l+ f- l' ^0 u( U6 d
      每次全国书法展赛,都是一次无情的搏杀。说严重点,是书法作者之间生与死的争锋。不过,参加展览也是一次学习,也是展览对自己书法创作水平的一种检阅。就我个人而言,我对参加的每次展览都很认真,精心创作每一幅作品,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h: t; F: n5 G
     这次隶书展,我心里也有压力。我还和汲古斋主人逗乐,我们是所谓的“隶书高手”,现在大谈隶书创作、谈参展经验,一旦我们都选不上,自己不得笑吗?展赛就是战场,战场就有胜负。抱有平常之心,获奖或落选,乃是常事。获了奖、入了展,也只能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小结。在属于昨天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奋进。落选不气馁、不灰心找出差距和原因,收获也未尝不小。我对这次展赛和往常对待展赛一样,会尽力而为。参加展赛心态很重要,心态要静、要摆正,更不能急于求成。从行动创作上重视它,在思想上要淡然,免得对自己创作造成压力。
6 D9 [- R$ c' e8 s1 u4 ~) a    我对同道投稿的建议,也是我参展的一贯做法。平时学书应有自己的主调追求,距某专题展赛时间较近时,应把创作取法由广度上向精度上调整,找出适合发挥自己性情的契合点,在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异于他人的个性作品。

! a  l7 W3 L. ~4 }" o6 t! }2 i% u" q4 o. ~0 q3 d
/ }" ?8 h% R" a7 H  \
/ T5 y# z+ F+ G, V; j' N. f8 f
汲古斋主人:
4 j3 E/ Q$ [# l4 x. i三:一些国展评委在文章中说,现在的国展装饰的太过,对书法本体的重视很不够,但说是这样说,如果真的有谁不装饰,不拼接,不用色,好像很难入展。过犹不及说很容易做 很难,不知道诸位在这一次3届隶书创作中是如何使用装饰的,能不能提前透露一下,或者说说自己平时的一些装饰心得,给网友们一些启迪。
& t* o. M1 h/ f
6 F% s  v! m" F7 n- f) O( S8 p
张英俊:
& f) j* f5 F, j4 G; t      国展中作品装饰度的把握,非常有难度。无则不足,过则失衡。评委“好色”也是事实,适当的作品装饰,会增添作品的丰富性,避免成千上万幅作品清一色的单调。) P8 A; A( j, y. e  f" W
     我在参展前,一般是把重点放在创作上。细研征稿启示,在遵循征稿启示要求的法则下,挖掘自己创作的潜力,作品本身不能再进一步深入时,开始考虑作品的形式问题。我的作品装饰讲究同类色的和谐。作品装饰不管是单色还是复色,是冷还是暖,一定要简、雅。有时我们在作品装饰点缀上不大讲究,容易过度,造成对主题作品的喧宾夺主或使观者产生厌恶心理。作品装饰太复杂,容易乱;用色反差太大,主次容易不分。我认为,装饰上要讲究简朴和谐,尤其要在“雅”上做文章,做到装饰是对作品内容的增彩。
& I: a8 H, l- R" J6 B
7 L! |$ P! j  b% R
2 H1 `- j2 p3 M$ K
汲古斋主人
( v9 D5 A  q( X6 ?% S- n) \9 h四:中书协***先生一次接受我对话时就说,许多评委的水平不如投稿作者。所以现在的许多国展中,中性的作品或者特工的作品入展获奖比例很高,而有个性的作品反而容易落选 ,但这一次我看了我邀请的五位作者,里面有好几位的个人风格还是很强烈的,我想请教诸位,您们是如何尽量让评委能读懂您们的艺术语言,个性和共性之间您们是如何把握的?
* o1 w  R  p; n) g6 K% o
( k, }' I1 {, p
张英俊:2 u! a- k% y: i& ~
      全国书展应该是公平的,评委的水平应该是被认可的。当今书展之多,评委调换之快,我认为跟风不如坚守。评委调换评审取法就会变化,所以要想在书法大军中胜出,以静制动是上策。* t( l7 }1 E# x+ i* i' @0 p% Z
    对风格的形成,不能太刻意。风格的形成不是想出来的,它是书法学习“技”向“艺”的转化,是渐修渐悟的过程,更是“技”由“形而下”向“形而上”的升华。通过个人的学养、修为、胸襟、造化等诸多成因去完备,是一种水到渠成的修为。, Y3 o! A% X' ]/ Q# U- q! R9 K& p9 y' P
    我对自己隶书创作风格是一种随缘式追求。风格会在不断学习传统的过程中形成,学书者的学养、修为、悟性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个人风格。书法创作中,书者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审美、人生观、世界观融入创作,技法表现通过心性流露出来,我想这应该是区别于他人的风格吧。我的作品尚没有形成什么风格,偶尔会在近期取法不同时,偏向某方面追求。# i# X% L. t$ x' k& ^. ^) A. r: O- k0 A
     书法有共性和个性之分,共性是大家的、时代的,个性是自己的,也是区别于他人的。我认为,在继承经典传统的基础上,坚守作品优秀共性元素的同时,建立自己的个性,在共性的基础上寻找个性。

# j7 o/ A% I) r

' j6 ^5 C; [7 n- b7 |/ M! _6 P" B* a9 y4 y  D, J0 w9 x2 b/ I
汲古斋主人:5 h4 J$ p7 _2 w! K4 p% W
五:书法中的美术化的成分越来越重,隶书尤其突出,反观我们当今一些成名成家的隶书大家,我觉得他们有的人的创作都已经走向了程式化和美术化。您们五位都是目前中国隶书创作的高手,您们肯定一直在思考如何创新和突破,但都知道难,我想知道您们目前创新和突破难的瓶颈在那里,您们对自己隶书的优劣是如何评价的,剖析别人容易,剖析自己较难,想听听您们真实的想法和看法。

+ \4 `" D7 z5 [" A3 h* r; D
1 l* A# @7 s. [- T$ u张英俊:, B" w) Q! Z1 ?0 b' N
       书法本身就兼具美术化成分。隶书从篆籀脱化而来,本身便蕴藉着装饰成分。至于有些人创作进入程式化过程,个人认为,应该是后期学养不足造成的。
+ m5 U5 C1 N) s: B' W     我的隶书创作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一直在寻觅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多在《张迁碑》、《西狭颂》、《衡方碑》和《石门颂》等厚重、拙朴、野逸的风格中讨生活,不足之处甚多,总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取法对象和书写状态,尽量走出自己的创作之路。
, r/ A  N& r! N8 s" l! \

; S: Z/ g& X, g, t2 x  R2 r! s8 \" w9 O# W( q7 p3 n
汲古斋主人:
' K- [% [4 Y' W. b" f! Z六:投稿也是一门学问,您们一般是什么时候开始酝酿投稿作品,如何确定投稿的内容,如何决定投稿的形式,什么时候寄出,一般寄出几幅?

  `3 b0 Z) n5 W0 f& t" y+ Z! ?4 q: h6 ^9 q7 B/ p1 N2 ^  A+ I
张英俊:8 _5 |. _; k& B
      投稿确实是一门学问。我这个人不大讲究,总是在截稿前逼迫自己交卷。有一点,创作作品前,一定要细看征稿启示,对征稿时间、地点、形式、主题等方面的要求熟知于心。尽量结合主题,张扬自己作品的个性,做到不逾规矩。) p6 U1 u1 x0 U
    作品的内容,尽量和展赛主题有关,后期评奖有可能加分。重大展赛我会准备两到三幅作品,单项展和商业展一般一幅即可。参展数量可据自身情况酌定。作品不在数量,在作品本身。幅数太多,易分散精力。因此,不如把精力锁定在一两幅作品的创作上。把创作向专、精、尖上下功夫,做到尽量完美。  F! v+ u/ J+ L1 U+ K3 w0 @
一孔之见,请同道批评指正。
- Z: \4 h, c+ @. F! p
6 _4 s# v7 Z) 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史焕全简历8 ?% O0 h2 I) Z8 h1 P+ z
史焕全,别署史焕泉,1970年出生,河南省社旗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书法考级总部考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艺术研究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青年书协副主席。( R0 X5 n. n. {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三等奖
% i/ @3 E+ G+ a  全国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三等奖" S* L$ ^  y) v; k! \8 N/ I; V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
& a/ {8 p8 T0 E. w: T3 e* }. ]  《 中华情》全国书法美术作品展全国奖/ T, B- r1 |# W# h: _7 h& f
   全国首届草书展提名奖' H2 g- ~5 G: w0 Y) d
   全国第二届隶书展提名奖
) x* l2 ?: {# P- a/ B# d( Z   纪念老子诞辰2578年全国书法展一等奖
  W# U$ [% J2 N% Q9 I6 g- g4 Y$ C   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法展一等奖* z0 F" t9 w2 a* r. Z( U
   江南文化艺术节-翁同和奖6 v- }1 p- n, j1 H8 Z+ k( `* H7 C2 _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展二等奖. [* P: g3 x( h$ x
   冼夫人杯全国书法大展三等奖& P/ g$ h6 n# E2 O9 ]; K
   河南省优秀文艺成果奖
$ N: n7 @0 a! V  f# O, r河南省“五四文艺奖金奖”7 t# j* J  {) e
作品曾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专业展览30余次,在专业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中职学校《书法教程》一部。作品入选《共和国书法大系》。1 n) n  x$ S' E. ]
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 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通讯》《 书法导报》、《 书法报》、《 青少年书法报》、《 青少年书法》等有专题、专栏介绍
1 f" |3 \: ?! P- R7 w$ @( s1 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汲古斋主人:
1 ^2 t0 Y7 h; I0 ^一:诸位都是在隶书上有深刻研究的书法高手,我们既然是谈投稿和创作,那我请诸位就不谦虚也不狂妄的谈谈自己对于隶书的看法,当今的隶书创作和3年前的隶书创作有了那些的不一样。古人说笔墨当随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隶书在您们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R! B7 e" ~; S, G
2 x7 K6 m4 g1 i, g9 q3 c  E1 g
史焕全:我个人认为当今隶书和三年前的隶书创作没太大不同,只是当今的隶书创作会对隶书的精神内涵要求更高一些,当然对技法精准程度也会有更高的要求。这个时代的书法应该是以正大气象为主。
3 c4 K& n8 s4 t& ?3 Z. N+ G
! E, d1 n1 j5 {0 c( @% a. ^
& R. K: x9 a4 B1 g$ h4 d# ^( s" `
汲古斋主人:
/ Q4 D; q  U; t; h8 _& k3 R" E二:三届隶书展说白了就是一次隶书的创作考试,那我想问问诸位应试高手,您们是怎么考虑如何迎接这一次考试的?关键想听听您们对投稿作者有什么好的建议和看法?还想继续问,您们考试和平时的创作肯定不一样,考试最关键的要注意的是什么?
! N9 N( }  R9 P. o9 _3 B
* A: j" z$ K" @  S0 E$ M史焕全:正如您所说,每次展览作品的创作(包括本届隶书展)其实就是一种考试,他是对作者审美取向、作品的格调、技法的含量等方面的一次综合考量,而且是通过一幅作品呈现出来 。
4 k1 u" \. U3 t. w说实话我不准备参加本届隶书展,(其实也好久没参加比赛了)您可能会问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近期对隶书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但是并没能较为成熟的把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就不参与了。但作为曾多次投稿的作者,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些相关的经验:
9 I1 X! T4 v! d& P  X; u" D4 o1 w1、隶书是由篆书演化而来的书体,故可以借用篆书笔法,但篆书的线条匀称,其字内空间、行列空间也相对匀称,会削弱视觉冲击力。因此在隶书创作中要适当强化对比,使作品更富感染力。: m# P; N' T3 P. D) L% Q: u
2、隶书作品要有古意。古意的呈现是与作者的技法和素养是息息相关的
( A% O6 M6 h) x9 |1 `8 b2 {# B,这就不多说了。
4 g6 B/ y7 w: Q
! L3 Z: J4 ?' c* {/ V# r

. s5 n5 U: L$ @+ [* X- D  F0 [汲古斋主人:
; d& u7 n, R& O: G  B) J/ N8 K% x三:一些国展评委在文章中说,现在的国展装饰的太过,对书法本体的重视很不够,但说是这样说,如果真的有谁不装饰,不拼接,不用色,好像很难入展。过犹不及说很容易做) A, Y! R4 r$ u6 ~
很难,不知道诸位在这一次3届隶书创作中是如何使用装饰的,能不能提前透露一下,或者说说自己平时的一些装饰心得,给网友们一些启迪。5 W0 L8 H4 @9 C  q7 `" h

! {$ W- k9 J6 C: [8 h+ _' N& T! g史焕全:我创作的作品几乎是没有经过精心装饰的。“老子展”、“傅山展”一等奖、二届兰亭奖、二届隶书展获奖提名的隶书作品无一不是素面朝天,顶多是加了格子而已。4 z- `. ^0 x2 _# L) V
我认为作品质量的好坏,更多的是取决于作者对书法本质的理解和表现程度,而不是装饰的“豪华”。装饰是装裱师的职责,我们只对书法本身负责。
  `: |0 V2 Q  O
; u1 d) @2 N( T' w3 o( k
' Q4 j9 _/ I( R- F2 @* p
汲古斋主人6 W4 \# h& g- L0 W  S' P. f; L
四:中书协***先生一次接受我对话时就说,许多评委的水平不如投稿作者。所以现在的许多国展中,中性的作品或者特工的作品入展获奖比例很高,而有个性的作品反而容易落选
2 L! h0 |! ]1 L! a1 I,但这一次我看了我邀请的五位作者,里面有好几位的个人风格还是很强烈的,我想请教诸位,您们是如何尽量让评委能读懂您们的艺术语言,个性和共性之间您们是如何把握的?
6 _" W( O, J' r" d( \7 {8 v2 p
) c# g0 s3 L$ \( d史焕全:我个人认为,我们创作作品的目的有三:
5 v! }  G) {- j* i) {' w1、  为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凭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感悟,随心所欲、随情就性地创作,自己抒情舒心就行。
/ @/ H8 R8 B9 H2 A5 |2 ^' Y2、  为百姓。也就是说我们的作品要挂在别人的厅堂里。此时的创作要实用性大于艺术性,尽量做到雅俗共赏 。3 Z6 |. i0 ?" M1 h" l2 b3 P/ E1 K0 y
3、  为展览。也就是让评委认可。此种创作的作品要“入古出新”。这四字说着容易做着难。“入古”不多谈,说下“出新”,其实真正意义的创新是没有的,只是出新而已,作为创作者对所学书体一定要有较强的洞察力、感知力和表现力,发现前人和今人尚未发现或很少使用的审美元素,并把它有效的应用于自身的创作中去,由此而产生的作品便有了个性化的审美和语言,便显得与众不同,而这种在共性基础上又有新的审美元素的作品是评委最易认可的。
5 V( r% [7 `1 N0 h! J/ n0 T$ L" }/ `0 d, ?9 \5 R3 b' ^
: i$ R9 _) f1 a" P( Y5 K1 g
汲古斋主人:
* t0 }% F; ^* J9 y, ^1 V五:书法中的美术化的成分越来越重,隶书尤其突出,反观我们当今一些成名成家的隶书大家,我觉得他们有的人的创作都已经走向了程式化和美术化。您们五位都是目前中国隶书创作的高手,您们肯定一直在思考如何创新和突破,但都知道难,我想知道您们目前创新和突破难的瓶颈在那里,您们对自己隶书的优劣是如何评价的,剖析别人容易,剖析自己较难,想听听您们真实的想法和看法。
. N7 \, D" Q4 m6 J6 f( F. B9 \; O* l% o+ S9 i" ]
史焕全:到达瓶颈状态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指这可能是黎明前的黑暗,坏事是指这可能是黑暗前的黑暗。但我们相信每一位有上进心的书法家都不甘蜷缩于黑暗之中,都会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奔跑。我的作品在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等方面都有诸多缺憾,我也正在奔跑。

4 m* m4 C: n* w2 b6 z/ Q6 t4 B$ g+ i' }8 G, {5 z( R

1 q( o* I1 B! i& n/ M汲古斋主人:
4 J2 [' N. L8 t( ]6 a六:投稿也是一门学问,您们一般是什么时候开始酝酿投稿作品,如何确定投稿的内容,如何决定投稿的形式,什么时候寄出,一般寄出几幅?
4 J$ U. j4 j! y1 {
) G2 L0 _7 U7 }% F' H史焕全:投稿的确有一定的学问。我一般是于截稿前一个月开始酝酿作品,确定似熟又生的文字内容。根据征稿启事决定投稿的幅式,一般按启事中最大尺寸作为首选,在截稿前一周寄出,投稿数量以自己擅长的每种书体各一件为宜。

5 ?. {" _0 O4 d9 n) H8 p5 C  }5 [' l+ {* b3 {. X; I
! M8 O3 m8 t3 _% h% Q/ h- n7 b
知道诸位很忙,就此打住,谢谢诸位百忙之中的回答
9 E8 H1 u  g1 M2 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向春,1972年生,中国书协会员,九三学社社员,河南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郑州市政协书画院专职副院长,曾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墨舞神州”全国电视书法大赛特等奖(第一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汲古斋主人:
# V: m. D! ]( t7 y) F7 `一:诸位都是在隶书上有深刻研究的书法高手,我们既然是谈投稿和创作,那我请诸位就不谦虚也不狂妄的谈谈自己对于隶书的看法,当今的隶书创作和3年前的隶书创作有了那些的不一样。古人说笔墨当随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隶书在您们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e' u4 W) q: E

# w4 A7 T. |  s
曹向春(以下简称曹):我对隶书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深刻!这不是我故弄玄虚,隶书入门恁简单,但放眼全国,真正让我们普遍敬佩的隶书高手又有几人?我对隶书的钻研可谓处心积虑,但这么多年下来,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相当无知。汉碑林立百数,却又各臻妙境,自认为弄懂了这个碑,但某天忽然看见另一个碑,自己好不容易总结的笔法、字法、章法便顷刻显得苍白无力了,好,再下大力气钻研这个。这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学着这个忘了那个,或者说谁也没忘,但却没办法融会贯通,只能食而不化。
4 @# y/ [1 ?; b% H1 J7 [+ v   今天的隶书创作和三年前的没啥区别,不是因为时间太短看不出差别,而是在这整个时代里,隶书的总体气格都不会有太大浮动。就像清隶和汉隶一样,往那儿一摆,差别立现!
) Y+ `0 w; X7 Y3 H0 ?   我也说不清当代隶书的发展趋势。总感觉现代人写隶书很可怜,下劲再大也是隔靴挠痒,因为没有了那个文化环境,所以也就没了那个文化心理,光研究汉代书法却没办法弄懂汉代文化,以及汉人的精神内核,我觉得这有点儿东施效颦的味儿。当代人写隶书,不论往平实写也好,往趣味写也罢,总体上不会达到太高的高度。4 Y7 ~) P$ c# m5 l- Y. {2 K0 b, W: \
8 F0 Q6 i6 q4 I! O
: N  c$ K/ E. ]: t7 T2 A$ d
汲古斋主人:
! ~. b, o+ W: C5 \: y二:3届隶书展说白了就是一次隶书的创作考试,那我想问问诸位应试高手,您们是怎么考虑如何迎接这一次考试的?对于投稿作者您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和看法?还想继续问,您们考试和平时的创作肯定不一样,考试最关键的要注意的是什么?

# b$ g* }9 `3 W6 N/ N' N


. o& c" g3 e$ r$ Y# t曹:我还没想好如何迎接这次考试。对投稿作者我真的没啥鲜招可以建议,因为我本人也是“自身难保”啊!
  B6 v$ N1 E& n9 [   就最后一问我谈几句:当然,平时创作跟投稿的确不一样,平时创作只考虑自己,投稿必须考虑别人(评委和竞争对手),谁都想出奇制胜,但请不要忘了,当别人都在玩“拼接”的时候,你一张大白纸也许最能打动评委。我还是更倾向于来自书法本体的竞争力。主体内容写的不好,拼接得再花哨也没用!因为评委最终还是看“字内功”的。6 W2 w6 L6 r, f% ?

7 _- }. U! w3 c% q# o- l' F
  R; H3 `* O5 N6 B) R' Q' x
汲古斋主人:
. V9 j; X4 i# S. l: [三:一些国展评委在文章中说,现在的国展装饰的太过,对书法本体的重视很不够,但说是这样说,如果真的有谁不装饰,不拼接,不用色,好像很难入展。过犹不及说很容易做很难,不知道诸位在这一次3届隶书创作中是如何使用装饰的,能不能提前透露一下,或者说说自己平时的一些装饰心得,给网友们一些启迪。

4 d% x5 [0 g8 O. X* K

0 W; s+ I3 H, Z: ?, T  b
曹:这个问题上面已经说一些了,不见得,不装饰、不拼接、不用色,入展获奖的也不少,我投“墨舞神州”全国电视书法大赛的那件就是一张大白纸。当然,我这两年也常用“拼接”,我是看情况而定,主体创作很满意时就不再“画蛇添足”,主体创作较平却又实在写不动了的时候,就找点儿色纸、写些小楷“提味儿”,就像炒菜放味精一样,适可而止,切记喧宾夺主,眉毛胡子一把抓。
9 ]* Q9 `- b0 V& g. H+ ^+ u/ z- [
汲古斋主人
& I* ]' ?2 y4 d1 l  G$ s四:中书协***先生一次接受我对话时就说,许多评委的水平不如投稿作者。所以现在的许多国展中,中性的作品或者特工的作品入展获奖比例很高,而有个性的作品反而容易落选,但这一次我看了我邀请的五位作者,里面有好几位的个人风格还是很强烈的,我想请教诸位,您们是如何尽量让评委能读懂您们的艺术语言,个性和共性之间您们是如何把握的?

/ ~2 x1 g9 T  t2 ]' l


. f% ?+ z& F+ {/ H; i( b曹:“如何尽量让评委读懂你的艺术语言的?”我没办法让评委读懂我的艺术语言,更确切地说,我不考虑评委能否读懂我的艺术语言,因为相对评委来说,我完全是被动的,入展、获奖与否,完全看运气。实话说,我经常落选,甚至非常小的一个商业展,收稿只有一两千件,我也照样落选。
' T9 J$ S8 T7 u: P/ y! f( _“个性和共性之间你是如何把握的?”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也确实想回答,甚至想答得很好,但限于学力和篇幅,我就简单谈几句吧:所谓“共性”就是传统、就是从古人那里讨得的真经,这个是必须过硬的;但是“个性”就不好讲了,我的理解是:1,在传统功夫非常扎实的基础上,得敢于“破坏”,用我们老家的话说就是“不往人上混”,别怕别人说你“瞎胡写”,一定要边“瞎胡写”边整合、边完善,如果运气好的话、才气足的话,用不了很久,你就能跳出某种“窠臼”而会出现一点儿“面貌”,而这点儿“面貌”时日一久,慢慢被人认可了,那就是“个性”。要问我是如何把握的?无他,“带着镣铐跳舞”,在“镣铐”许可的范围内,使尽浑身解数,力争舞得完美。7 h( U2 b: u1 M( o4 |

" q# Y& N  S- B* u9 e2 T: k& t( R% R# g/ c) `) s7 Y
汲古斋主人:6 p: b! ~0 N* D$ `( T' D4 ]7 I' ?
五:书法中的美术化的成分越来越重,隶书尤其突出,反观我们当今一些成名成家的隶书大家,我觉得他们有的人的创作都已经走向了程式化和美术化。您们五位都是目前中国隶书创作的高手,你们肯定一直在思考如何创新和突破,但都知道难,我想知道你们目前创新和突破难的瓶颈在哪里,你们对自己隶书的优劣是如何评价的,剖析别人容易,剖析自己较难,想听听你们真实的想法和看法。

+ W. i8 `% M9 W


, l* g' M  K' [! [* |曹:“创新和突破难的瓶颈在哪里?”所谓创新和突破,我的理解是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也就是个人风格,这是每一个书者的终极追求。瓶颈在哪里?我以为在书者的学养、眼界、胸怀以及才情。这是综合因素使然,这就像任何一个小零件都能阻止一架飞机的起飞一样。一个书者最终没能写出来,谁能说清到底是哪个“零部件”出了问题呢?书者本人也说不清!
! T, E3 Q. O0 e( ~, Y( k' A7 Z- N   我的隶书优点是敢于“破坏”,当然,这恰恰也是我的缺点;我这个人的优点是敢想敢干,当然,这恰恰也是我的缺点。
3 _- q  ^( `6 \. X; P0 s, Q   再多罗嗦一句,我不跟时风,勇于把古人的东西“乱炖”一气。
9 @* c/ @, G2 U) c' L* N: F3 H  H* S4 w9 H( K! x; p
汲古斋主人:/ ^4 m% b3 ]3 |% ^1 a
六:投稿也是一门学问,你们一般是什么时候开始酝酿投稿作品,如何确定投稿的内容,如何决定投稿的形式,什么时候寄出,一般寄出几幅?
; P0 ]9 C% J* J+ P3 c; D8 Y

3 I  z8 l8 K, c  g+ V" T) e  ~

曹:每次的情况都不一样啊,我咋能捋出个规律来呢?
' l2 G" g( H+ H. f


" d0 S* m# i$ C0 a% u% J, q, @5 ~& H9 s* G+ F7 e
9 d5 [) ?7 H& F/ b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常秦  男  1979年出生于靖江  字逸禾  斋号从心堂
' `. L" e2 M; b; ~1999年拜乡贤陆振岗为师,学习书法。行书以米芾入手继而学习王觉斯。同年夏,参加中国书法高级创作班,得陈振濂、张继、张韬指引,视野大开,始学汉碑《礼器》。2001年始赴天津工会学院书法大专班学习,先后得高昭业、张韬、洪厚甜、张雨翔、李强诸先生授。其时,遍临秦汉名碑,并将篆隶作为主攻书体,兼习魏碑、楷书及宋人手札。2004进入中国美院从吕金栓先生进修篆刻。以临习西泠诸家及赵之谦、黄士陵为主。2005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书法本科班,得季伏昆、金丹、马士达、苏金海、薛龙春诸先生授。开始系统临习中国历代书法经典,深入了解中国书法史。在接受学院书法训练的同时,坚持自己的隶书创作。以张迁、石门为基,辅以鲜于瑛、张景,及简牍墨迹,将清代金农、伊秉绶、邓石如诸大师作品作为参照,追求汉魏雄浑、质朴艺术背景下典雅、流美的艺术风格。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靖江市政协常务委员、靖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靖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创作室副主任。
! C; E+ ~( V8 v4 I5 O/ x) `7 m% ]; D
% g( b9 I& w, u% M% c  V
书法获奖情况:                                                   书法入展情况:
# v! q, A8 J7 q4 a# I6 I% z" m  ?, b全国首届青年书法展         最高奖              全国三、四届正书大展
# x2 }7 J1 ?5 K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      三等奖                 全国五届新人书法展5 [5 ~  C& X; e: r  |
全国建党85周年书法展      三等奖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书法展
. x  n8 C* d9 k1 h' |1 V# G$ c* N" j4 n全国首届林散之奖            佳作奖               全国冼夫人奖书法展
* E9 I5 w. l$ `: X  R$ O2 O梁披云杯全国书法展        优秀 奖              全国第九届书法展- x& [( L. H( r3 o' }* q8 D/ i: S
  2008年泰州市政府文艺奖   二等奖             全国第二届书法兰亭展9 A3 ~* \3 w4 z- r  p+ {( r" b
                                                                          全国第二届隶书大展
7 r% N5 m' b4 P                                                                          江苏书法精品晋京展" }' R: _" h1 i" X8 m4 v0 O
                                                                          “我与经典”当代名家行书邀请展2 b' _( R) e9 \  e; F$ m9 K/ b
                                                                           全国名家工程千人千作书法展
9 P! u6 k' @! W+ A+ z                                                                        全国千人千作五百人精品书法展. [& @% j  v% b
                                                                           第二届中国书法百强榜5 U/ w5 V; A$ v" E' @2 d& f) I
                                                                            全国第十届书法展
& m; U- A! S% W* Q0 ~& k8 A; K                                                                        全国第三届“林散之”书法展
0 W0 |0 D% t- h7 r. q; s3 C% p                                                                     全国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5 ?. c) S1 P+ K; t, D) |; d5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