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七十年代书家20人作品展
【白锐·刘建国】
潜心书印 艺道情深——刘建国书法篆刻漫谈
地处大西北的甘肃,远非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似乎满目荒漠戈壁,处处人烟稀少。这不过是未曾到过甘肃者之猜想而已。其实,甘肃也有山清水秀之地,亦有出类拔萃之才。甘肃文化底蕴厚重,自古至今,名家辈出,人文荟萃。就经济发展现状而言,虽不及先进发达省份,然甘肃人喜好艺术,收藏书画作品之风一度盛行,至今不衰,以致时下凡活跃于书坛的人士几乎都争先恐后前往“走穴淘金”,多有满载而归者,从中亦不难看出个中端倪。 近年来,甘肃优秀书家不断涌现,或以书法创作,或以理论研究活跃于当今书坛,为业界人士所推重,反映出甘肃书法在当下良好的发展态势,令人欣慰。 毕业于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的刘建国先生,即属于从甘肃大地走出去的书坛“弄潮儿”,他不仅是甘肃书法界的骄傲,也是全国书法界的佼佼者。 刘建国之家乡甘肃平凉,古称渭州,非凉州(凉州乃指甘肃武威)也。地处于黄河、渭河和泾河交汇地带,是陕、甘、宁的三角区。此地物阜民丰,文化厚重。中国最早的诗 歌集《诗经》中《公刘》、《风月》、《皇矣》等都是出于当时平凉、泾川、灵台、崇信一带的民歌。展览文化盛行三十年以来,平凉出了很多书画名家,大家所熟知的书法 篆刻家、甘肃省书协常务副主席翟万益先生即是。而刘建国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喜欢上书画篆刻艺术,情有独钟,孜孜以求,想来亦是顺其自然之事。 刘建国书印俱佳,兼习国画,皆有可观。其人刻苦勤勉,聪慧好学,为人低调,处世豁达,在书法圈,颇有口碑。他学书先自二王入手,后对钟繇、杨凝式、苏轼、米芾、王铎及黄道周、傅山诸家皆有涉猎,并致力于金文、魏碑、简牍、帛书等,以古为法,广取博收,为自己的书法篆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虽早年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硬是凭着自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艺术的执着,一路打拼,在中国书协举办的诸多展事上显山露水,摘金夺银,成为甘肃在全国书展当中入展获奖次数最多的作者之一,诚属不易。 对于刘建国的书法,偶然在相关报刊和书法网络见过一些,但印象并不深刻。因为相较于他的书法而言,其在篆刻方面之成就则更为突出。这次因为为他撰写《第一阵营》评论文章,他从北京给我寄来自己的一本新出版的《刘建国篆刻选》和两件书法作品,细品之后,则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他的书印创作之印象。 刘建国书法,以篆隶为主,亦作行草。总体上以苍浑朴拙之风格追求为旨归,局部上也存在一些相应的变化。其篆书创作以金文为主,参以隶意,古朴自然。其隶书多出自于《乙瑛》、《华山》、和《石门颂》,有朴厚之气象。其行草虽植根于二王,而最终落脚于明清。近来似乎对傅山书法颇为用心,从他给我寄来的这张拟傅山笔意的四尺行草中堂来看,用笔稳健沉实,行气洒脱自然,墨色枯湿并用,可谓颇得傅山书法之机趣。但其不足者则在于对傅山行草结字之大小、欹侧之变化略有差失。然,好在其有深厚的篆刻功底,字里行间自有一种拙辣厚重之金石气息存在,也就冲淡了某些不足。由于其印风格古朴,富于变化,钤盖于书法作品之上,也为其书法作品增色不少。 由于篆刻是刘建国之强项,也是他赖以生存并藉此成名成家之根本。且书界知其书法者少,而知其篆刻者多,故接下来重点谈谈刘建国的篆刻。 刘建国是曾翔先生的得意门生,在学习和创作理念上自然会深受乃师之影响。曾翔之篆刻,气息高古而善于变化,在古与今的结合上有诸多耐人寻味之处。而刘建国自入师门之后,算是真正步入了篆刻正途。他学篆刻先自秦汉印入手,旁参明清流派并及当代诸名家,最后仍然主要以秦汉印一路风格面貌示人,不失为一种聪慧之选择。 当代印坛的创作现状大致可分为古玺形式、汉印形式、宋元朱文形式和当代探索型形式四大类。秦汉印尤其是汉印形式,可以说一直是当代篆刻的一大主流,但伴随着篆刻审美风尚在当代的趋于多元发展,传统的汉印形式则相应地显露出了陈陈相因、因循守旧的劣势的一面,如何转变新的思路,力求找寻新的生成因子,从而给已有的秦汉印创作注入新的活力。而刘建国正是一位在秦汉印研究和创作方面身体力行,不断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的青年印人。 事实上,篆刻艺术,无论是从继承的的角度还是从出新的角度,都不外乎从篆刻三要素(即字法、章法、刀法)上进行着手和变法突破。抓住了这个关键点,也就可以首先通过系统临摹研究传统经典印作,特别是对秦汉印的研究取法,来进一步为自己今后的主攻方向确立下一个基本的调子。印宗秦汉是很多印家所极力倡导的,是一条最基本也是切实可行的路子,是本着“取法乎上”的原则,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取法乎上”实质上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年代的久远,也就是历史时期的“上”,为的是获取古朴之意;二是作品水准的“上乘”,也就是对经典作品的取法,为的是求得精微。当然,也有从明清流派印入手的,明清流派从年代上而言,无法与秦汉相提并论,但其中也有很多上乘之作,况明清流派也是从秦汉印中化出,事实上师法明清流派也是对秦汉印的间接师法。但我们必须搞清楚它的源流关系。 刘建国对传统篆刻自上而下的临摹学习,最终为自己定下一个基本的调子,这说明他对篆刻艺术的本质认识是系统而到位的。他的印,无论朱白文作品,最大之特点就是古朴与自然。从字法上来讲,他直取三代吉金,深加研习,广参秦汉名印结字之法,灵活变通,为我所用。对偏旁之搭配,线条之排叠,颇具匠心。在生冷之字的印化处理上尤见功夫。这与他对篆刻入印文字的较好的理解能力和对篆书有着专门而深入的临习研究是分不开的。因此,他的入印文字看上去既有三代吉金的原汁原味,显得古朴幽远,又进一步强化了文字线条的笔意(即书写性),使线条充满动感和生机。章法安排上,他能够充分借鉴古玺、汉印的优秀之作的经典范式,并吸收当代篆刻的一些新的构图技巧,在单个字的点画线条之间、在字与字之间、在所有印文与印框之间的疏密开合、虚实收放关系的处理上用意精深,视觉效果浑朴、大气、和谐、自然。刘建国的刀法更具自身特色,冲刀之爽劲利落与切刀之拙辣苍茫互为配合,入刀、走刀、收刀精益求精而能从容不迫,在和谐中求痛快,在痛快中求稳健。从他的很多印章来看,很少有那种因功力不逮而致迟缓苟且之痕迹。其用刀的成功,也就为他在字法、章法大局已定的前提之下的最后落实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再好的想法、构思,最终都要通过扎实而灵活的刀功去一一实现。 刘建国的做印手段也是不同寻常的,刮、削、划、磨、敲这些做印手法在他手里皆可驾轻就熟,因此,他的印作,几同古印而不露人为痕迹,令人钦佩。其边款朴茂苍浑,与印面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体现出良好的综合素养。 书印之外,刘建国还兼事国画,所作在工写之间,凡花鸟、山水、人物,皆力求避俗而务趋清雅,与其书法、篆刻之审美理念互为合辙,书画印三位一体,互相生发促进,用心至诚,涵咏不已。若更假以时日,则前途未可量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