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随艺斋主

【刘俊京艺术简况】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随艺斋主 于 2012-4-13 16:21 编辑

俊京“余事”

——刘俊京的书法情结/骆建宏


    “书本小道,要在属文明义,以达性情。至于以为艺术,乃是余事也。作字必有所宗,宗法既定,亦必有己意在焉。望俊京勿为他论所惑。”这是著名学者、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先生为其弟子刘俊京写的一段劝勉之言。此话既点透了书法的本质,又表达了恩师对得意门生的殷切鼓励。
    对身为北京中视台影视艺术广告中心总经理、北京四博连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刘俊京而言,用“成功经理人”这个称号好像更为合适一些,书法对于他来说的确是一件“余事”。但是以他在书坛所取得的成绩,其艺术水准决非在业余水平。近几年的国家级的重大展览赛事中常常能够看到他的精心之作,并且常能摘金夺银。他的书法作品还先后被毛主席纪念堂、国务院管理局、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市青年宫等多家单位所收藏,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也为他作过专题报道。其端雅闲和的书风从传统中抽绎出来,又融合了个人特色和时代特征,他遵循了恩师欧阳先生“作字必有所宗,宗法既定,亦必有己意在焉”的教诲,也刚好符合了孙过庭《书谱》中所载的“和而不同,违而不犯”书法境界,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公允和观众的喜爱。
    成绩的取得决不是偶然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刘俊京尤其如此。他一天的日程安排总是很满,公司里千头万绪的事物需要打理,还有许多社会应酬、公益事业,花费了他大量的精力。作为经理人,创造价值、获得收益是最主要的,他的企业已经成为了地区的纳税大户,千余名员工为他的企业服务。工作之余的时间已经很有限了,他还要挤出时间来潜心于书艺,大量临摩碑帖,搞创作,读书,这种精神令人折服。放弃了娱乐消遣、缩减了休息时间,除了有超乎常人的精力和耐力,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也是成就俊京的主要原因。
    刘俊京学习书法有二十年的时间,这中间几经磨砺,直到遇到恩师欧阳先生,才豁然开朗。他在魏碑上用功最勤,《张猛龙碑》、《张玄墓志》、《郑文公碑》、《等慈寺碑》等他都反复临习,在笔法和结构有了比较深厚的基础之后,又对米芾、董其昌、王铎的行书加以研究,旁涉篆、隶,意在丰富处理方法,加强笔墨变化。就是临摹作品,刘俊京也用精巧的构思加以创新,以形式去配合书体和内容,用心体会原帖的意境,每一件临摹作品就是经过作者认真思考、细心完成的成功的创作作品,达到了神似的境界。无论是楷、行、草、篆、隶,在创作上刘俊京都努力展现不同的审美特征,时而沉着痛快,时而自由奔放,时而典雅肃穆,时而潇洒流畅。有了碑帖的结合,更好地展现了力与美、健与畅相统一的书风。
    刘俊京在书法上的座右铭是“高起点构思、超常规发展”,意在开拓探索、博观约取,争取在艺术上全方位的发展,攀登艺术高峰。刘俊京在国画、诗歌、篆刻等相关艺术门类上都有所涉猎,他把这些既当作是一种锻炼,又当作是一种自娱,通过自然而然的融合,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解读他的书法作品,的确融汇了这些因素,蕴含着温温而雅、郁郁芊芊的朴茂气象。流动中带有雄劲,错落中寓含高格,符合大众的审美,又有比较深刻的艺术内涵,雅俗共赏。
    刘俊京曾经是一名中医医师,撰写了许多关于中医养生和简约处世的联句,写成对联、扇面等各种形式的作品,无论参加展览或是赠送亲友都是相当合适的,因此求字者日益增多,对各方面的要求,俊京则是有求必应、不计得失,每一件作品都不潦草行事,对联自己撰、格子自己打、形式自己设计,直到满意为止。他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今年前5个月送出去的字就有800幅之多,由此看出他为人质朴、热诚的品格。
    刘俊京能够把“余事”进行得如此到位,令业内人士不得不刮目相看。尽管在艺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他并不满足,他深知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有更高的要求,就是全面提高自身综合修养,在传统上再下功夫,勇于创新,张扬个性,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现在他正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实的脚步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SDC10508_副本.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DSCN1433_副本.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随艺斋主 于 2012-4-13 16:37 编辑

养生 书法 相得益彰

——记刘俊京的养生书法/种少华


    中医和书法同属我国四大国粹。研究从事中医者不乏其人,研究书法者更为广泛甚众,然把二者相结合者并不多见,刘俊京仍当今把这两者巧妙结合的杰出探索者。
    知晓刘先生书法写的好的人很多,殊不知他还曾从事过中医数年,故刘先生以“静医斋”命其书斋名,是取其静医谦和之意。
    刘俊京从事医疗行业十余年后,因服从组织安排改行。但在其行医期间认真刻苦,学习和背诵了大量的皇帝内经及脉诊、药性赋、汤头歌诀之类专著,且诊治了好多种疑难杂症,在当地小有名气,也为此结交了不少朋友,中国文艺人才研究会秘书长齐建昌就是其中一位。后来齐先生为其作文时如是评价:“十年前,初识刘俊京,他还是一个身穿白大褂的医生。他医病认真,态度谦和,望闻问切,一丝不苟,最后开出一纸字迹工整清秀的处方,好像一件书法艺术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待患者和蔼可亲、笑脸迎送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回忆。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再看刘俊京的时候,颇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觉,他谦和平易的作风未改,而多了几分开拓精神和闯劲。今日的刘俊京,一方面他仍对钟情的书法事业持之以恒,坚持不辍,另一方面他四处奔波,为他经营的企业殚精竭虑。”
    刘俊京先生对书法情有独钟,有幸成为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的弟子。在恩师耳提面命的教诲下,他更加勤奋好学,信心倍增。唐太宗《帝范》卷四中的一句论断:“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这是刘俊京记忆犹新的。他一贯恪守“取法于上”的古训,认为书法资源宝库中的所谓“上”,未必就是以古为上,正确地理解是经过历史检验而存留下来的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为上。他说这不仅仅适用于书法,对经营企业也是同样的道理。“取法”只是手段,而创新才是目标。散宜生的是同样的诗句“因人俯仰终奴仆,家数自成始丈夫。”,对他启发很大:学艺之道原理相同,无论学古人还是学时人,终归是奴仆,只有创造才有生命力,但创造不能一概强求,只能存意识于胸中,待渠成于水到。刘俊京认为,书法创造不能仅停留在技法的层面,而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指导实践,因此在可以寻找古人的那种“博观约取,由博反约,厚积薄发”的境界,就必须要多读书,读好书。他在书法创作的同时,有选择性地阅读与书法文化相关的文、史、哲方面的书籍,甚至他过去所学的中医书籍也找出来阅读,使思想境界得到一次次升华,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书法文化品格。近年来,刘俊京加强自身的学养,不为书法而书法,其学书内涵和格调有明显提高,其作品风格呈现多样化,正楷、草书、隶书、篆书等均有不俗的表现。在多种书体中,他尤以魏碑、楷书、行草见长。其作品章法布局严谨,笔力遒劲,气运贯通、端庄静穆,清秀典雅,朴茂雄健,颇有大家风范,深得书法界同仁称道。“书本小道,要在数文明义,已达性情。至于以为艺术,乃是余事也。作字必有所宗,宗法既定,亦必有已意在焉。望俊京勿为他论所惑。”这是其恩师欧阳中石写给他的一段忠告,至今悬挂在他的书斋里,以牢记师训,勉励自己。
    二十多年的辛勤笔耕,刘俊京的书艺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人其书逐渐为书坛所瞩目,为海内外收藏家所认知,北京有关主流媒体评价他是当代具有收藏潜力的中青年实力派书法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德必得其福_副本.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登高见山水_副本.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养生.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随艺斋主 于 2012-4-13 17:15 编辑

敬•净•静

——读刘俊京养生书法的三境界\彭一超


    记得那是2004年夏秋之际,中国楹联界首届自撰楹联书法展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刘俊京的名字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了,他创作的一幅“五味清鲜身康体健;七情稳敛络畅经通”自撰魏碑八言联,从全国各地的两千多幅来搞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十名银奖中之次席,这无疑显示了他书法创作上不俗的实力和过硬的功夫。近几年来,他在经历了获“兰亭奖获奖提名”,全国第八届、第九届书展,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入展,北京电视书法大赛获银奖等系列颇有影响的书法展赛活动的历练之后,他的书法创作逐渐成熟起来,成为以追求碑学为间架,以二王帖学为意蕴,碑帖结合的书风。大约是2007年,他正式提出了“养生书法”的理念,我眼前为之一亮。现在回过头来看他五年前的那件获中国楹联界首届自撰楹联书法展银奖的对联,我猛然发现那其实就是一件地道“养生书法”。
    己丑年孟春一日晚上,他百忙之中携夫人来寒舍串门,出示了一张刻有他近百幅“养生书法”作品的光盘给笔者欣赏,并希望我能提出一些参考意见。后来我认真拜读了俊京君的那一幅幅充满鲜活张力与灵动气息的“养生书法”新作,便激发了想为他写点文字客观记录他这段书风的蜕变轨迹。当时,他提出其书法创作追求的是三个字:“敬、净、静”;我说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有治学三境界,他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如下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对于刘俊京来说,我联想到他的“敬、净、静”书学三境界,也许这正暗合了刘俊京“养生书法”的三境界。我当即问俊京君,这能否概括其多年来探索“养生书法”的演变历程,他欣然应诺。
    “敬”是俊京君的书学实践的第一个境界。表明他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态度,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入世的态度。他把“敬”摆在了为人处世的首位。可先从源头来说说“敬”的含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敬,肃也。从攴茍。居庆切。”是会意字。从攴( pū),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从苟( jí),有紧急、急迫之义。其本义是恭敬、端肃。也有“恭在外表,敬存内心”之意。他在当今社会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书界书法家,他对待不同界别和层面的人,俊京君总是恭敬有加,言必信、行必果。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彰显一派谦谦君子之风范。这从他以严谨、整肃、规范见长的养生书法作品中可窥其对书学的“恭敬”与虔诚。他的书法作品风格多样,无论是他所吸取的赵之谦笔意的魏碑书体,金冬心古拙厚重的隶书样式,还是飘逸流畅的“二王”书风,总体上均属于正书系列,彰显其工整儒雅、正大气象的一面。
    “净”是俊京君的书学实践的第二个境界。他崇尚“净”,却映射出他心底里的纯净,洁净。这也是他修身养性、做人从艺的基本准则之一。《说文》云:“净,鲁北城门池也。”形声字。可假借为“瀞”。从水,争声。本义是指春秋时鲁国北城门“争门”的护城河。赏读他的书法作品,使人品味到一种“净”的信息,无论是创作哪种书体,他的运笔轨迹仍然是一丝不苟、干净利索,毫无拖泥带水之痕迹,通篇字体讲究造型的变化,凸显其用笔的节奏韵律感,笔力遒劲,章法气息连贯、浑然一体。大凡书家能够做到作品“卷面干净”并不容易。观俊京君书作的第一印象是清新、干净、悦目,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净”的境界。
    “静”是俊京君的书学实践的第三个境界。这与他的人生阅历、个性风格不无关系,也与他曾经从事过医务工作很有关系。现在他的书斋名号还是“静医斋”。《说文解字》云:“静,审也。从青争声,疾郢切。” 静是形声字,青是形旁,争为声旁。徐锴注:“丹青明审也”;王筠句读:“采色详审得其宜谓之静”。审美之“审”字的本义是——色彩思维,或视觉思维。因此,“静”的原意不是安静,意思是: 色彩安排很合理,很有章法。静的本意是不争,不争则能知足常乐。不争意味着不贪求名利,顺守自然。“静”的引申义是指一种悠远的境界,宁静可以致远,可以获得智慧灵感;一个静字,蕴含了古人圆融通达的智慧,更让我们感念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哲人云:“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如果能不争,心就能静,静是一种安详平和之态,是一份怡然自得。所以古人赞赏:静居则安。这大概也是养生学主张的观点。
    俊京君现避居北京西山脚下一隅,笔者曾有幸拜访,此处远离市区,居所背枕燕山山脉,四面开阔,沃野纵横,这里无都市车马喧嚣之声,却时闻鸟语嘤鸣,显得格外宁静,堪称修身养性、读书游艺之所,难怪他钟情于此。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任何人往往难免处在紧张急躁的心绪之中。因此只有夜阑人静时,他便能安处静医斋中,享受几许入静之闲逸与自在,或任情恣肆地挑灯夜读,或纵情挥毫抒写心中之快慰……诚哉。每当品读俊京君的养生书法时,笔者脑海里总会蹦出三个字来——“敬、净、静”!难能可贵之三境界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DSC_3079_副本.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形神兼俱.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