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西蜀罗岗

临永禅师《真草千字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2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帖楷书结构不准,时见怯笔。楷书、草书起笔都有毛病,虚尖太长。

自运作品尤其糟糕,笔画肥软,字形拖沓,无甚章法可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帖楷书结构不准,时见怯笔。楷书、草书起笔都有毛病,虚尖太长。

自运作品尤其糟糕,笔画肥软,字形拖 ...
只说真话 发表于 2012-4-22 20:43



    在看不到真迹而印刷术又不发达的时代,比如60.70.80年代,人们看到的是非常差的印刷本,误解了古人经典的作品。而现在不同了,印刷术很高超,人们才看到了古人经典作品的真正面目,而且,好作品一定经得住数倍放大看。数倍放大看,用笔仍然很清细,经得住推敲,笔笔分明不含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如何,决定个人对书法理解的高度。再者,你先要看懂古人经典的作品,站在对传统认可的角度来讨论用笔上的问题才有意义。比如“虚尖太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蜀罗岗 于 2012-4-23 09:36 编辑

晋唐经典的作品多数属小字,不放大数倍看,你无法看到入锋瞬间的“虚尖”,笔在运行中留下的一丝一亳动作。自宋以后,由于诸多原因,作品中这些细节没有了。(元赵松雪小楷中尚能做到)。
入锋取势也。晋唐作品很重视取“势”。而且,侧锋用笔多于中锋用笔。宋米元章深知晋人法度,故曰:八面出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看不到真迹而印刷术又不发达的时代,比如60.70.80年代,人们看到的是非常差的印刷本,误解了古 ...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4-23 09:14



    唐人书灵飞经,放大数倍看细节
)_AMTKQX87DC5Y75ZL4$F.jpg A8K]{I(~$U7GU_J49_RVA6X.jpg JTS7G]58HEFYZG4[V$]TNPE.jpg ND[3{A@90E9HNY`QU3$AC`V.jpg PW3UV1(V]@PS`A3SRQ59~~A.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此中可以看到用笔完全有别于明清。我以为,明清书法不如晋唐书法耐看,于此可见一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3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3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人书灵飞经,放大数倍看细节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4-23 09:51



字形大小变化,笔法变化很大,拿小楷放大,自然看的到虚尖,因小楷基本露锋起笔。
在字形很小的状态下,虚尖并不明显,古人有几个拿着放大镜看法帖的?
翁先生也爱出虚尖,这点兵不高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3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晋唐经典的作品多数属小字,不放大数倍看,你无法看到入锋瞬间的“虚尖”,笔在运行中留下的一丝一亳动作。 ...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4-23 09:23



    你的字不用放大,大家都能很清楚的看到“虚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3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看不到真迹而印刷术又不发达的时代,比如60.70.80年代,人们看到的是非常差的印刷本,误解了古 ...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4-23 09:14


“在看不到真迹而印刷术又不发达的时代,比如60.70.80年代,人们看到的是非常差的印刷本,误解了古人经典的作品。而现在不同了,印刷术很高超,人们才看到了古人经典作品的真正面目,而且,好作品一定经得住数倍放大看。数倍放大看,用笔仍然很清细,经得住推敲,笔笔分明不含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如何,决定个人对书法理解的高度。再者,你先要看懂古人经典的作品,站在对传统认可的角度来讨论用笔上的问题才有意义”

你说的理论,都是你老师翁先生的那一套。
批评你的作品就是对书法理解浅?没看懂古人的经典作品?你的作品经过了传统的认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3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话先生只说真话,哈哈-----当然说的也在理,再当然,罗先生写得也是挺好的,“虚尖”再收那么一点就好了。我们在面对古人的法帖时,要带着严谨的审视和思辩去看待,也就是说,不是所有古人的东西就是好的,很多法帖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