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强调的“形质”指的是字的空间结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而十届国展却是大行其“形质”,注重作品的装池形式和作品用纸的色块集成。 一进展厅,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是作品的形式的拼贴组合。是色块、色彩的炫耀。如果把它定位“美术集大成”应是不为过的。 在美术色块集成的旗帜下,一些带有稚气、俗气、工匠气、村野气的作品登台亮相。如果说带稚气的是评委先生奖掖后进,培养新生力量也无可厚非。而其余的则无论如何也没有更好的托词。 鉴于此,什么书法的线条、线质、点画、神采、墨韵全被这些色块取而代之。 脱离了书法的本体,而去大肆宣扬作品的款式、色调、裝池形式,对弘扬祖国的书法艺术都将是无益的。 不然,怎会导致观者不知所措?我是看美术色块的集成?还是看书法作品?一时晕头转向,不知展览今为何物? 我想这种结果的造成应归“功”于评委的导向。当他们再次走进展厅,再想起王僧虔先生这句话,不知评委先生该做如何感想?这是自己的得意之作呢?还是大汗其颜? 《中国书法》尚且提倡“经典、学术、正大、包容”的八字办刊方针。不知我们的评委先生的办展方针又是什么呢?如果拿《中国书法》杂志的办刊方针除“包容”尚可接近外,其余六字无论如何也是不能等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