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
- 注册时间
- 2011-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 h& L0 X; |, O% y; Y8 C
+ u8 @, E7 T9 l* s, F+ j* t; u
太保的话:我在中国书法家论坛发现有郑志刚的这篇文章,感到非常客观,并且一针见血。对书坛人物的分析,需要这样的文章,有无声处听惊雷的味道。特转于此,大家瞧瞧。
2 I% o8 {' c3 P: K
$ X$ ^* H7 s$ b$ c 3 G& ~. y' v% e5 g
“履豫书画人选论”之——李刚田
' ]* W3 Z) a* ~8 ^8 l- N& o+ w4 i/ f
) ?7 ?) @* z: s( l; ?5 \8 z* x 郑志刚
& d( X0 o/ F$ t% P2 _
* H7 w [% o4 Z' K+ c- M5 Q6 R { 李刚田是勤奋、理性治艺的标本式人物。他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坚忍的力量,相信积沙定然成塔,有着超强的计划性与执行力。李先生当然会有冲动和爆发的时候,但终归要被巨大而又无处不在的理性裹挟与牢笼。故而,他的感性“起义”绝不会是粗声大嗓的爆玉米花,充其量是肉虱遭遇指甲时所发出的一声“噼啪”而已。5 C* z8 {6 G* m( v- @
% }% G* H2 j. k 若然个性,在现实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无论从事何种具体门类,成功的几率都是异常之大的。李刚田在书法篆刻界的名望,也证实了这一点。咂摸他的成功,当予文艺人以深沉的启迪。) y5 Z Y9 U3 N: ~: I3 S. X
% [' L. m6 p; b1 j$ n& [$ W3 w) X7 V
数十年来,李氏在刻印、写字、作文这三件事情上全神贯注、强力累积、持续推进,声名与劳作是成正比的。他较早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出道至今,没怎么豹变过,有的只是局部改良。这符合他的性格,审慎、冷思、步步为营、积微而著。
" I7 n" ^/ N9 U' a/ A- o3 x7 I# D+ w0 N: t7 x2 v* n. i, T
我观察到,李先生的书法篆刻,一直在古代金石与墨迹之间做嫁接与杂交的试验。这是他的主路子。他的印,受黄士陵和来楚生影响大,近年来,白文线条那种细腻而温润的自然崩裂,或许是齐白石刀法的“和平演变”?这种效果,其实也是以刀石求笔墨的心思表达。他的字,其实并无扎实沉厚的童子功,点画缺乏“咬人”的力量。其篆书笔法是清人与先秦简帛书的交混,隶书也是相应的招数。行、楷书,魏墓志其体貌,二王其血肉,还是一种杂交水稻般的弄法。字势恒左高右低,呈雪雨纷零状,有悖常态,似乎借鉴了金农,意在标榜一己之“独”吧。$ e9 r, r# v( [; s1 G
( Y% H+ s6 c# Z9 B* i6 q 事实上,为数不菲的国内书画家,都吃了过早确立“独特面貌”的亏。这种为“独特”而“独特”所强行造作出来的所谓“面貌”,多未经过作者真实性情与渊深传统的双重检验,反倒在现实名利的粗暴左右之下,操持着矜奇嗜怪的流行心态,在某个残垣断壁的冷僻角落,撮凑些支离破碎的零件,匆匆捏塑出一张“务求独异”的脸谱,便兀自雨骤风狂地纵横江湖去了。 P# h* r7 |# J3 d, Z( ?7 o% V% X
5 {9 D3 a4 Q% s' Q
这样的书画家,往往在名利俱获之后,就立即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迷惘与痛苦之中。不合脚的鞋子,无论如何华贵真皮,都只能给虚荣的履者带来日复一日的强颜欢笑的折磨。名位与润格的耽耽逼视,使他们根本不敢有推倒重来、自千载不替的传统经典入手、循序渐进地涅槃新生的想法。被鲜花和掌声浸泡久了的他们,也根本经受不得寂寞与冷落的挑战。就这样,在既定的泥沼之中,他们的艺术生命一步步沉陷直至没顶。
' s. x) H: J0 v- L+ |, Y1 f {. v8 p5 [- N7 N- b
在国内书画界,这是不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悲剧呢?类如这样的悲剧性人物,是早已闭目塞听地陶醉在“物质幸福”之中,还是可贵地抱持着自己清醒的疼痛?大概没有人去作这样的调查,也许连进行这样的思考本身,在时下都显得相当无聊。
- S( T3 v3 { K( q( f4 m ^0 ]" {, w6 M0 L' C/ x; ~. ~
勾回来再看李刚田先生的理论文章,朴素流畅,实战性强,不爱讲空头道理,不显摆,有着紧凑的思考与诚恳的表达。尽管学术纯度稍欠(这一点他自己也有提及),较之那些动辄洋洋万言却垃圾一堆的所谓理论家们,当令人脱帽行注目礼。此外,他还余事散文,情感真挚,娓娓道来,绝无孟浪乖嗲。从字里行间,可以品出他努力读书、刻意补课的紧张、自励的心态。
\% S3 V$ ]) }) I, S3 {+ A3 P/ U7 Q2 q
总之,做什么事都要缜密地计划、精细地打算,绝不懈怠地一步步朝着既定目标走,这是李刚田的风格。这当然是好习惯。这样做很少闪失与不测,成品率很高。看他的作品,一般人都会有这种精谨邃密的印象。但文艺创作,有时候似乎真需要冒一点险,失一点足,来一点喝高之后把控不住的感觉,如此才有意外之象,不期之趣,令观者怦然心动,历久难忘。何绍基的怪异执笔法,求的就是自我失控。李先生何尝不谙于此,亦曾有过相关尝试,但他的性格主局决定了艺术主调。* v5 X6 r- y# {5 p
2 ~( _ d: Q x* c: W+ P 实际上,就行楷书而言,赵之谦、于右任走的也是“碑表帖里”的杂交路子,李刚田受他们的风格启迪几乎是肯定的。这中间有两点要害:一是天性气局,一是旧学根柢。这两点因人而异,故而结果各别、高下立判。当然,我们不能拿赵、于去衡量李先生。因为有些问题是时代造成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