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9-3-1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063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1-7-9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中青年书法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二 张羽翔
4 v6 E" k B9 B4 X" A
r) i0 q3 ^% T* u2 j. a
( P9 Y* ?. \3 p- L- a# E6 G傅德锋9 m( g/ y- _: Y3 F, X c
6 K, F/ g. _ I) \6 X) ~6 e) |
, h7 Y6 |, @: o2 h# w
J+ L% d- J5 x' U
7 ~7 f1 G/ r+ [) T- A9 e7 ^" @* E
: B8 P# ^6 O6 I
0 p& P' g6 w9 x3 o提及张羽翔,我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曾经为人广为乐道的“广西现象”。如果说于明诠、刘新德、白砥、徐海等是注重个性体现的书法家的话,张羽翔则是一位致力于书法形式自身的研究以及晋唐经典书法作品的分析与临摹的专门家,是一位靠自身观念和实践影响指导他人走向成功的书法教育家。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十几年前的全国五届中青展上,经他和陈国斌等的精心筹划下,广西在书坛上上演了一出令人振聋发聩的“精采”好戏。“广西现象”让人们关注广西的同时,也永远记住了张羽翔、汪永江和陈国斌的名字。
1 n" M# K0 y. C" u8 U- w; i9 {$ G" b8 U; ?3 T
当代书写工具的变革,使得学习书法无法与日常学习工作自然对接,或专业或业余,都显然需要“专门”留意去做。书法爱好者在社会的绝对人口中占的份额极小,他们对书法的学习只是一种业余的行为。传统书法的优秀技巧与形式因素在当代书法中大量流失甚至异化,这显然与书法在现实中与实用的分离有直接的关系。过去,凡经过科举应试的文士们都有一手不赖的笔墨功底,但在今天,上至政府各级官员,教授学者,下至各个阶层的普通知识分子,是否学好书法已不再是社会对他们的基本要求。因此,当代人对书法的学习大都停留在一个表面化的层次上,且大多各自为战,对古典传统的学习难以系统而深入。欲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通过艺术院校的系统而深入的强化训练来提高学习者的形式技术把握能力与艺术思想品位。# `9 |1 c! S, r8 A1 R2 W5 f8 n, N
0 D0 g! g6 y) `% p6 N, c2 k6 N
而张羽翔则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这样的社会责任。我们知道,任何书法作品都是由各种形式要素如线形、线向、线质的组合构成,而这些形式因素又是由书写过程中具体的用笔的提按转折运用所决定。搞清楚构成书法作品的形式特征和形式规律,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准确把握经典作品的内在含蕴。其实对于各种猎奇涉怪现象层出不穷的当今书坛,沉静与理性显得是多么的可贵,尤其对于一位肩负教育后来者重任的书法教师来讲,其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 g: @6 N" [& _# r* Y
2 x+ y; m! o) |5 Z, h+ b从张羽翔的作品来看,很少有个人才气的张扬,而这种个人风格的不明显,使得人们对他书艺成就的肯定打了很大的折扣。他的书法作品本身的社会影响与他同时代的其他书家相比,显然要逊色得多,但从实践行为上,他又无疑是一个极端的典型,他的学习、研究手段几乎是完全西化的,这与很多恪守传统学习方法者相比迥然有异,但他所追求的却是最纯粹的古典传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分析探究经典作品的各种矛盾和细微变化,竭力恢复古人的本来面目,并大胆采用了西方美术中的形式构成分析方法来进行此项特殊工作,在强调理性作用的同时,注重追求形式技术的价值和意义。这也许才是真正体现张羽翔探索意义的地方。: M: n# p9 `% p, B, O
( i! K o7 x( N“广西现象”,一石击起千重浪,展厅效应从此有了更为丰富的价值趋向,各种材料在书作当中搭配使用成为时下展览的一种时髦。作为“广西现象”的始作俑者之一,张羽翔显然注入了自己大量的心力。他的意义在于让年青的书法爱好者们懂得从作品的形式构成和对诸要素方面的精细程度的注重去创作展览作品。这种努力在确实丰富了展厅视觉效果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个不利的方面,即重形式而轻内含,创作逐渐演变为“制作”,很多追逐者的书作看上去“很精致”,但透过华丽的表面,却是一幅幅苍白乏力的面孔。
0 m4 b l7 i, `3 Z3 }$ Q2 J2 c
+ U& r' P& F: W7 Q5 r但这并不是张羽翔的错,更多地时候还是仿效者的理解和认识产生了偏差。这也就是广西书坛自五届中青展爆出“广西现象”之后便逐渐销声匿迹的原因。虽说“广西现象”已是昨日黄花,但以张羽翔的才干,他完全有能力将自己的作品再上升一个档次,因为能在书坛上造出偌大声势的人,本身就启人深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