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76683|回复: 165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郑付忠(陕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9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6-19 23:23 编辑 - g* D7 Z4 B6 n* J4 {" x0 ~
【八零点将录】* M& F3 P# f9 i9 F4 P
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   >>>   郑付忠(陕西)
3 X& {9 r" C4 q  _7 ], n, l$ d* V- w, m8 ]# M: M5 F
八零点将录-郑付忠.jpg
; K9 X4 {6 p, Q# X8 Z6 P1 P
  w7 R! M. }) j加入【八零点将录】,请阅读相关说明:
( ~. v' b$ C+ p+ g* x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142837-1-1.html

! g& m( _  }: _" f7 V2 Y4 f; j【专题回顾】4 g' i6 J( @4 p' k/ }$ B) T

- {/ d2 x# @! f/ G( j& i3 R
第一期:【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许飞飞(北京). z. I; w$ w* v5 v5 E% W# |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42589&fromuid=25474
# P' r8 R. Z$ e9 @# p

% j' ?+ }( H: T; N- B第二期:【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李成军(山东)
0 W* G4 W8 \1 u' l) v; {; j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44469&fromuid=254747 n7 O0 U+ j& ]8 `) p" e5 j4 C* y
1 V: T1 c! n/ }1 k, C4 _* W& C
第三期:【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张圆满(北京)+ g+ _, ]  `/ u* d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46553&fromuid=25474# g9 O' P$ {+ ?0 f* M. g; j
+ a' t8 ~+ p/ A+ z
第四期:【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柳青凯(北京)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48430&fromuid=25474
- E9 a2 D% J# f$ ?3 ?4 g; K
$ C2 d. L* T# r1 M第五期:【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黄乐辉(江西)$ x$ T, r' \* W4 z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49554&fromuid=25474- a7 Q$ h: q. J7 A
. c/ D: l( D/ F+ Z' n/ e$ [+ N
第六期:【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李立山(北京)
: E5 o7 I- |- G8 B( w' t9 P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51068&fromuid=25474$ H/ ]  l- Q$ `$ v" Z! v
$ B4 _, `3 }6 Y; j4 {; \. Y! Z+ @
第七期:【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     陈锋(山东)
/ S8 T9 C- G" R; M& q. k$ R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53519&fromuid=25474% u, l4 v. K8 n* w) x
( g8 w6 L( p, B- s' ]! ^
第八期:【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彭双龙(深圳)( I/ C  R" d# ^: a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56860&fromuid=25474
: t# F& {. `' c+ m( Z8 ~7 B
0 |' u( \* j( x! h; R4 x
该贴已经同步到 网站编辑的微博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6-20 09:16 编辑
- i+ Q' I. X0 Q2 Q! V
( E4 b4 ~2 B5 I; f' D- k' T/ ~7 T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
( p- G# u4 j1 ]0 g0 V$ F, Q( p
郑付忠(陕西)6 v3 s% r" |# s4 r) t

——专题导航——


+ F) A4 O4 W; z, i2 w! C# A5 m. i2 _% R5 @: X
   作者介绍
  ?' K5 B8 z1 Z) M0 @8 O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79891&pid=1980408&fromuid=25474
* T" o+ m6 b  ?9 I$ g

8 a, z+ A) z' d  推荐理由
- w# {: |' T$ l- R1 q5 X7 I2 K7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79891&pid=1980409&fromuid=25474( S4 E3 }2 w5 X& R
. H! k, O, u9 `
  作者心语
  |# K% R- y  w" Z8 h1 X+ B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79891&pid=1980411&fromuid=254747 v5 m  c5 V5 T( d2 c9 x

+ C- [$ J- q2 m# w0 n   艺术钩沉
$ x; e- T- [; s) F3 B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79891&pid=1980412&fromuid=25474
4 W- ^; E8 T# r0 h. |& q( P" D; }% Z# u  J
   艺术之路
) s$ t/ E6 L( W( C) h9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79891&pid=1980416&fromuid=25474; l0 _3 |0 F6 g
9 }) P5 ?6 l8 _1 S; m# r
   学术论文' H8 a6 |6 \7 s# O( K% m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79891&pid=1980441&fromuid=254741 f) d1 N6 g* P. ?" j4 U

$ w! k& r# A" g2 R2 c; ~- @   作品赏析(书法)
& w) M6 p; d' k" y) o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79891&pid=1980452&fromuid=25474
) g8 }" I+ [6 e' M3 N8 {
% l: L: S* ?) V8 {8 ^( C作品赏析(篆刻)' B; z; u# t9 b+ n" N2 v+ @5 C9 g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79891&pid=1980584&fromuid=2547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6-19 22:25 编辑
! S/ _4 b' R5 q7 M& l: [, V/ ]9 |3 D+ }( W& A  H' F8 z& H' w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
+ u* R' F8 S* O1 R3 a
郑付忠(陕西)


2 ~- p* p; {) W! u$ Q

——作者介绍——

' i" r# A% P6 W
2.jpg


& {/ q, {, x  h5 z% I! h6 p( M4 E  x; u
郑付忠(1982~),汉族,男。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中国》杂志特约记者,“金陵百家篆刻家”之一。
) c' l% ]# ^5 |  u# V  p, |3 Y书法作品被石鼓阁收藏;《书法导报》作专题报道;入选第八届国际简帛书法展;第二届“临川之笔”(人防杯)全国书法作品大赛优秀奖;“澄合矿业杯”陕西省职工书法美术作品展二等奖,荣获陕西师范大学园丁奖学金;论文曾见于《中国书画报》,《中国文物报》、《艺术探索》、《青少年书法(青年版)》,《书法赏评》,《中国社科院研究生学报》(08北大核心)等共十余篇,入选“全国首届楷书论文论坛暨名家邀请展”(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 入选第二届全国宋璟碑颜体书法展暨颜体书法研讨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6-20 12:35 编辑
! L; c1 R: a/ C
1 G% r. G: ]/ Z2 y: T0 [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
, q# G3 A$ N3 s: f2 R
郑付忠(陕西)


9 A) e( W5 k" h" E( _4 H

——推荐理由——

# }- L+ e& b( Q( p( n4 _
) V% j  H2 Z7 J5 N
) u8 S% J* m! r- h0 ~# W' V
坚持的力量* L, z* d' U- Y
——记我的大学同窗郑付忠: _& x9 [6 v0 O7 }

2 {3 J& y5 i) d文/贺进
# q, P; ]7 n8 A5 Q' W! b5 M# {1 Q7 O! [7 f! I* d
付忠是我的大学同窗,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涯,让我真正认识了这位来自山东的朋友。
3 ?7 X* o8 g% b4 l! _* Z5 n
0 n" r5 e; c- a4 E! a我们是2005年共同考进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在进入学校的当天,我与付忠同分到了一个宿舍,我记得当时我们的宿舍安排都是专业分叉的,也就是说两个专业的四位同学一个宿舍,我和付忠有缘进入同一间宿舍,而且是上下铺,他在我上铺,从此也就开始了我们大学生涯的“上下铺兄弟”情谊。军训结束后就开始了我们的专业学习,我们班当时一共十位同学,男女生比例是5:5,被很多专业同学戏称为“最和谐的专业”,在我们所有同学中,给我印象最深还是付忠,从进入班级开始,我就注意到这位唯一从山东考进来的同学。那时候的他,沉默寡言但是很有灵性,这是我当时对他的认识,从朋友处得知,当时付忠是准备考中国美院的,在无意失利的情况下,进了本校。对于中国美院,我当时还是比较憧憬的,当时听说付忠的这种情况,我也是很钦佩的。
5 n5 i& I: P2 Q- d5 x
. ]) v) Y' o$ d' a6 A$ D' a大学同班同学中,我可以这样讲,付忠是最勤奋刻苦的。从专业学习到文化理解他都是给人一种“奋青”(勤奋青年当解)的印象。我们的教室在美术学院教学楼的三楼,他选择一个背靠墙的位置,与我是对面,每次上专业课,他都是早早到教室,坐在背墙的位置挥毫习书,也鲜有晚到的情况,但是只要坐在那里就开始书法的功课。我们的专业课都是上午半天,基本上半天的时间他都用在书法学习上,鲜有与他人闲聊,这也可能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是对于书法的挚爱我是能看出来的。我俩坐在对面,有时会因为书法的某个问题开始争执,每次争执都不会有统一答案,他是这样,坚持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来展开分析,至于我坚持何种观点,他始终都不为所动。他并不是固执的人,对于艺术他有他自己的原则,在这一点上我是佩服他的。大学毕业前一年年,他开始进入考研阶段,与所有考研的同学相比,他很“聪明”,并不是一味学习英语与政治,每天上午是见不到他人的,他要学习英语与政治,下午就会来到教室学习专业课,这样会让他在文化和专业上都不落他人后面。第一年的考研由于英语成绩不理想,失利了,他去了浙江一所学校教学,没想到在浙江教学过程中,他还在准备考研,这是我后来听说的,直到去年6月,他如愿考到了陕西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在毕业的那年,我们都在准备毕业作品,他利用教学楼楼道的空间,开始疯狂创作,每次都会把自己弄得一身黑,楼道里每次都能见到他在地板上写大字的情形,这也成了美院的一道风景。后来的他的那幅毕业作品就是在楼道完成的。6 W& W+ r2 }2 G. @* S3 C
: ]" B( A* X1 q) g  m
对于付忠的书法,我总体的感觉是“粗中见细”。在上学的时候,他对《书谱》情有独钟,还有就是日夜临习邓石如的篆书。付忠在学习《书谱》的过程中,会关注到《书谱》的各个细节。包括“折纸书”的问题,包括“屋漏痕”的问题,他都会仔细琢磨,甚至后来也都写成了专业论文。我认为付忠的做法很好,学习书法并不是单纯的技法训练,更多的是深入思考。从他临习的《书谱》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他细节的表现,或者用笔显仓率,但是总有细节的呈现,他后来也在《书谱》的细节变化上下功夫,所以我们看他的临摹作品多少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要说“意临”也不是很符合,他极力的在呈现古法运用的基础上强调了个人发挥,在度地把握上没有失掉水准。对于他的篆书,我认为是走了纯传统的路子,从线质表现到空间变化,都在延续篆书的本质。今天我们看到他的两幅篆书作品,也是我在毕业后第一次看到他的篆书作品,现在的篆书越显成熟与稳健了,我发现他在表现上收敛了,更多的是线质的锤炼,我觉得他进入了另一个高度。
/ U  m4 F9 f* j" T/ I/ V
6 B0 ?$ Q: o' e付忠的章草我要专门谈一谈。首先说在上学的时候我看他写章草的情况不是很多,但是最近尤其是现在看到的大多是他的章草作品。我没有想到付忠在这一年多的时间竟然对章草的理解如此到位。现在写章草的书家很多,年轻的书家写的更多,包括陕西的陈亮、张耀虎,贵州的吴勇等,都在攻克章草的瓶颈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记得去年贵州的吴勇曾让我写一篇他的评论文章,吴勇也是写章草的,我当时记得跟他说到,对于章草我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入,等理解到的时候再写也不迟。其实是这样的,章草形成一种书体是多种方面造成的,首先说它没有“公文”的延续,也没有范式的规定性,所以造成了章草的烂漫率意书风。正是率意的因素,对后人学习章草的空间加大了,后辈可以自由变化其特征,很容易走出自己的书风。但是正是容易形成风格,也造成了各种面目的出现。直到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时候,很多人才会认真思考章草的表现性的问题,包括章草的用笔、空间等问题。付忠的章草显然是属于率意的变化的,我们也能看到他在用笔上有大胆的突破,自然生动,用笔灵活,在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到跳跃的东西,也是节奏的变化,我觉得付忠尽管现在的作品还是有部分缺陷,但是在自然表现上高出他人。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他没有“刻意造作”,就是在灵性表达。

* r' `9 k, G$ X9 @
- F- W8 \2 T$ o- K付忠在上学的时候,始终都在刻印,包括我现在用的几方印章也都是出自他的手中。这次展览我建议他拿出一些篆刻作品,他还在谦虚,说退步了,刻不好了。我倒是觉得他进步了,我看到他发来的几方印章,还是有令人震惊的地方。他一直遵循着汉印的风格,当然也有细朱文的作品,归根结底他没有离开传统半步,他是笨人,没有走捷径,也正是因为他的笨,他的印章才会耐看。7 Z- I. i6 V+ ^$ D5 w

  b0 m8 A6 z' \; g付忠我俩从毕业到现在还没有见过面,多是在网上聊。他现在的情况也都是在聊天中知道的。他从金陵辗转浙江,后又到西京求学,我相信他会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 [+ W( u" F$ j% i. A
郑付忠(陕西)

# F0 l) U6 s$ \/ K

——作者心语——

- f$ R% z9 e' [% }
* h2 `, i/ j! A" p$ u: v% [
临摹与创作的问题8 `- G0 B3 d+ u3 A0 m5 I
! G, H2 p: U. m. e
文/郑付忠
/ ~. G: \( S0 S: `& v7 R
+ J- ~: N" v1 V我是从05年正式开始学习书法的,写草书和篆书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个人兴趣的问题。余秋雨先生曾言,我们今天之所以没有孔子出名,不是因为我们读的书少,而是我们读了太多的书。我很赞同这个说法,今人之所以落后于古人,某种程度上看是因为我们身边的字帖太多了,往往不得专攻。想古人所谓“学富五车”,“汗牛充栋”,“才高八斗”之语,其实在汉简盛行的年代,一车竹简又能记载多少汉字呢?古人有得二王法帖数行,一生临摹便可成名的传言,又传有“日书万字”、“退笔成冢”的典故,今人都把这些当作教育意义上的故事来口传,殊不知这些故事远非夸夸其谈,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书法首先是个体力活。
3 |: Q% v0 v, i  s/ x2 H5 G7 t) [5 {  P/ h! B
临摹和创作的转化是我最近关注比较多的问题。一个方法就是“草临”,可能很多人喜欢临《二王尺牍》,我觉得《二王尺牍》虽然从结字和用笔上看丰富多样,但正因为如此,其风格不够统一,行草夹杂,规律性不强,往往很难在短期内形成一套系统的创作技巧和方法,相比较而言《书谱》这类的作品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相对于二王的其他尺牍有以下优势:1,字数多,便于创作采字;2风格统一,利于创作的协调;3,是墨迹,笔锋清晰且很好地继承了二王的笔法;4,草法相对规范,草字丰富。这些特点给我从临摹到创作的过度提供了便利。于是我开始试图用各种方法,包括放大或缩小、加快或放慢、通篇或采取局部的实验性临摹,果然有了一定效果,创作初见成效,这勾起了我创作的热情。于是每临一通后我便尝试进行创作,但篇幅选取要适中,太长或太短都会影响效果。要说明的是,创作最好写书论,因为《书谱》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书论,它的某些语句和书写习惯便于引入其他相关书论中去,所以创作初期我很少写唐诗宋词之类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都是语言的重新提纯和组合,难以与《书谱》中的现成语句联系起来。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捷径”吧。但《书谱》之类的作品又有“千字一面”之弊,所以我常和《十七帖》,汉简,章草结合起来写。0 D" m9 {! q$ G& D

( ^" O' r) K$ d7 L' H0 [此外,临摹在学书的初期应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临摹应该是带动创作的。但过分强调临摹恐怕是有问题的,往往会抹杀创作的动力和能力。回过头去看大学期间的学习方法,我觉得过分强调临摹的现象很普遍,甚至很多学生本科四年竟未有过创作的构思,毕业展成了临摹展。临摹的问题不能正确对待的话很容易导致临摹虽佳创作却严重脱节,提笔有畏惧感离开字帖后无从下手的情况。不仅仅是初学者,甚至有些“老手”也存在这个问题,每逢创作,总习惯于事先把每个字都查一遍,这就是长期没能正确看待临摹问题的结果,这个问题在高校书法教学中已然成了“顽疾”。我有个不成熟的认识,凡创作前一一查字的人,是很难学会创作的,所以身边最好不放各种书法字典。有位老师告诉我说,如果你想学搞篆刻,那么起码得通《说文》,拿着篆刻字典翻半天才查出一个字来是学不了篆刻的,我觉得有道理。学习书法首先应该从临帖入手,此毋庸置疑,但临摹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和再造”,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临摹,所以当临摹的时候我会有意地识记字帖,无论是字法、章法还是笔法,“就地取材”地引入创作,可能这种方法有点急功近利,但只要始终不割裂临摹和创作,我想终会有所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之路——


& a3 R" e  p0 y" C. i9 N* z- H$ D9 d4 w* o
06年在南京与周玉锋老师班级同窗留念。稚气未脱,恍若隔世。朱恒青,刘妍,邓刚刚,原以静,孙一,周老师,华若帆,杜岩,贺进。
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之路——


! w' W. x" Z$ \, z0 P' W+ F. i$ ]7 i, Q( t6 S
2006年与大学同窗游于无锡太湖。
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之路——

" }* V8 W: A& S0 c* y

* s- {0 J  ?# D西子湖畔有沙老,玄武湖畔有林老。我常独自漫步在玄武湖畔追慕前贤。
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之路——


+ k5 j& Y5 H: H# Y1 I9 d$ A% r- R8 _. j. f( n
游学南京四年留下了血多遗憾,很多名胜都未曾涉足,唯独总统府一直割舍不下,毕业后的一年又又反回南京总统府,特此留念。
1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6-19 14:32 编辑 5 M8 d( q+ |! r6 u4 t
; ~/ n2 y! Y% C8 x, @' Q

——艺术之路——

! j$ f1 V! W& a; P/ Y' v& \
8 G4 t$ a0 b4 i3 y& R% l
在浙江工作留下的照片。
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