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5-24 15:11 编辑
--展览作品欣赏-- 琴画情结 有时独享清静,听一曲“平沙落雁”,那清丽的泛音就像滴泉落盘,清脆明亮;细腻的滑音,如潺湲的小溪,轻虚婉转……整个人都沉浸在舒缓的曲调中,忘却了疲惫,忘却了烦恼……
这支古琴曲之所以能够打动我,是其琴声之外的那虚静空灵的意境,让我总能感受到一种缥缈、淡雅和悠远——在烟波无限之间,群雁归落,上下回翔,漫步沙洲……夕阳灿色的映照,幽谧寂静的河滩和机警灵动的群雁,形成强烈的动静对比。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展开无边的想象。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平沙落雁”是“潇湘八景”之一,为湖南潇湘二水之间的景色,分别有“山市晴岚”“渔村落照”“平沙落雁”“远浦归帆”“烟寺晚钟”“洞庭秋月”“潇湘夜雨”“江天暮雪”。
“潇湘八景”的绘画题材,今所知道的,最早出现于五代黄荃。北宋画家宋迪、赵佶,南宋的夏圭、马远与其子马麟,僧人法常、牧溪等皆有画作传世。最为突出的是北宋画家宋迪,《潇湘八景》是宋迪被贬失意时所作,立意与杜甫流落楚地时写的忧愤之诗相关。所以这些山水画作也被人们称为“无声的诗”。南宋米芾看到这些山水秀 美、气象万千的作品后拍案叫绝,为每一幅画作诗题跋,称为《潇湘八景》,诗情画意,交相辉映。也正是这种诗境的融入,揭开了中国山水画“重意轻形”“以景喻意”“借意传情”的审美境界。
琴境亦如此。“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求之弦中”强调演奏方法和技巧,是琴境中的实;而“得之弦外”是追求修为和学养,是琴境中的虚。虚实相生、情境相融的“弦外之音”才是最重要的。一支好的琴曲,之所以能千古流传,凭藉的正是琴家精湛的演技、高尚的琴德、无求省心的情怀和“弦外之音”的艺术境界。正如明代大思想家李贽所言:“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这才是求真的琴艺呀!
樊怡辛卯之春写于兰馨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