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魏春雷 于 2010-11-8 01:46 编辑
行草十家展览已经搞了四回,人不变, 作品在变,其实,每个人也都在变的。个人偏好,我关注更多的是王厚祥、刘京闻两位。当然,**诸位不消说都是人物,办杂志的胡传海,中国书协的陈洪武,以艺驰名的政府领导张学群、张纬东,声誉素孚的洪厚甜、李远东,笑傲展览的王乃勇,学院背景的林峰,官方与民间、学术与创作、教学与展览,怎么划分,我们都会发现此十家“亲如一家”,自给自足,要啥有啥,不知道当初是怎样的因缘际会才有之后接二连三的值得回味与期待的精彩?
第一次注意王厚祥的名字,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中国书法》杂志上,一个什么班(好像是青岛中国书法学院)的教学汇报,配发了他的作品图片。中间多年,没有更多的关注,直到去年,还是《中国书法》杂志,发了他的专题,我读到他的几件精彩的作品,还有创作手记,对他和他的草书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印象。之后近一年时间,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王厚祥和他的作品——我喜欢上了他的大草。 读王厚祥的大草,很容易联想到唐代的两位书法巨擘——张旭、怀素。他的作品在面貌上似乎张旭的东西多一些,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的处理和特征明显的字法上,而其笔势的一气贯通、痛快酣畅,线条的盘旋跳荡、柔韧劲挺,似乎更近乎怀素《自叙》诸帖。我多次观看王厚祥通临《古诗四帖》的视频,很受启发。他的动作扎实稳健,而笔下的点画则郁勃飞动,如折钗曲铁,前线讲太极拳谱“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运劲似百炼钢,何坚不摧”之论,王厚祥大草庶几近之。 王厚祥虽主要以大草示人,但走的绝非单打一的路子,他写章草、写二王一路小草,也作行书、小楷,从偶尔一见的作品看,都能各尽其妙,可见工夫非止一日。厚积薄发,才能让人涵咏不尽,这是王厚祥的高明之处。 王厚祥的作品很少花哨的东西,真正以“质”取胜。再平常不过的中堂、条幅、横幅、斗方,在王厚祥笔下,都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通篇矛盾迭起,绝不平铺直叙——看似寻常的错落开合、纵横歪倒,其实无不暗藏机锋!一向对所谓的“实力派”的提法不以为然,但说王厚祥是实力派,我以为当之无愧。 “充实之谓美”。王厚祥的大草写得真力弥满、生气勃勃,具有动人心魄的感染力。也许,王厚祥会继续探索更个人化的艺术语言,但他目下的艺术风格,人们一定不会忘记。
注意刘京闻书法,是近几年的事。最初对京闻书法的印象,是时人的面貌,不太引人注目。短短三两年时间,京闻作品频繁亮相于各种展览会、作品集、报刊、网络,其作品已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可谓勇猛精进,颇有“士别三日”之感。 我以为京闻最精彩的东西是小字行草。尽管京闻的小楷写得也很熟练,大字行草则更多生猛的东西,笔挟风雷,动人心魄,但我更喜欢的还是他的小字行草。 京闻的行草毫无疑问是典型的帖学路数,与二王一脉经典作品若即若离,清雅出尘。品赏京闻的字,会发现不少字明显脱胎其间,行笔沉着痛快,可见其成竹在胸,功力不凡。起收笔姿态万千,绝无雷同流弊,因以“势”为主,一气贯注,因此尽管点画形态丰富,但能出以自然,看上去绝无牵强扭捏之感。提按转折得心应手,时有惬意之笔,盘旋跳荡,让人眼前一亮。京闻对作品的处理,似乎总是殚精竭虑,全力以赴,毫无“放笔一戏”的潇洒,正如其人,谦谦君子,举止合度,不惟悦目,更能赏心。 粗服乱头也是一种美,但并不妨碍人们对雍容典雅的追慕——我喜欢刘京闻的书法。 100142 北京市海淀区亮甲店130号恩济大厦B座4层《中国书画》编辑部 魏春雷 131411277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