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金沙石

书技与道(兼读《九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10-2 17:06 编辑
$ t, U2 \( T& M4 g/ v& @4 R. B
( c0 p3 d. G; `0 l+ L% G历代对笔力骨力筋力的描述很多,唐以前尤其如此。古人历代重视内在因素,因此多有偏向用笔的种种说法,无非是让软笔能从内在找到力量。外在的结字结构固然相当重要,但如果没有内在笔力的运作,一切均无从谈起。所谓“刚如铁画,媚若银钩”(欧阳询《用笔论》),就是这样的思想核心,以内在的力量为出发点,才“合乎古道”(同上)。虞世南说,“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契妙》)。这类说法,均力排从外形取势,而由内在生势。对软笔可以有劲的体会,深刻而科学。唐太宗“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 (《论书》)这里说的形势,便是结字结构。虚实之间,不可以只有虚的,虚由实来,也由实表现。“以心(毫)为筋骨,心如不坚,则字无劲健;以副毫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  (李世民《指意》)阴阳虚实,这样的矛盾统一,是由里及外,无一环节漏掉,都有物理的基础,不是空做姿态,虚张声势而来。副毫之圆相对易求,心毫之坚却往往失而不论。舍难求易,本是人之惰性,却非“自强不息”的本义。对用软笔写出铁画银钩,就必须体会如何使得软笔变硬的道理。没有这个内在的硬,就没法做到。这个内在的硬,或者“劲健”,就是千古不易的笔法基础。笔力云云,首先是这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蔡邕传钟氏,卫夫人的卫家师法钟氏,再往下面传,就是王羲之了。从蔡邕(133-192)经钟繇、卫家到王羲之(321-379),凡约180年。这个尚力尚健尚美的传统。一脉相承,从理论到实践,都确立了几乎完美的标准。
, }3 F: ?& }$ A* m+ g====================昔日王师卫家,如果不是过了长江先至许昌拜钟等,后到洛阳拜读<石经>等,恐怕后来就不会诞生出瑰丽的<兰亭>.{:1_214:}{:1_2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10-2 12:27 编辑 . x3 k3 H$ x" I
# n! e# ^. _1 N% l! D" Q
回复 32# 寒巢___寒石 $ i1 A6 W4 O1 U* g: ^7 k
晋室南渡之前,书法大都都是洛阳的事情。南渡之后,分所谓南北。即使如此,洛阳及其周边也还是北方中心(卫氏亦传崔氏、卢氏,均北方大户),虽然没有王氏新潮,却保留了中原古法,直至北魏灭,隋唐兴,仍旧是书法中心地带。再到宋朝,汴京在附近,还是中心。南宋及元明清才失去此一地位。可以说,书法史上,常常是得洛阳者得天下, 或者,得天下者洛阳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10-19 14:31 编辑
5 V( C4 l; H, f; c
! W5 a  e7 ^& f% k, [) h练少林武功,天天要站桩, 和练习些套路。但不是说,练好了站桩,基本套路,少林拳也能玩好了。书法的技,也不保证能玩艺术了。但没有站桩,没有那点基本套路,也没有少林。没有那点软笔写硬字的本事,也成不了书法。很多人看到眼花缭乱的少林,也跟着眼花缭乱一下。谁也不会就当那就是少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所谈,有点像康定斯基所说的艺术里的“怎么表现”问题,但也是他所说的艺术里的“什么”问题。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载体问题,内在和外在。奇怪的是,古代的这些论述,像蔡邕的这些,却是合二为一的讨论。技法和内容,在绘画里还可能形影分离,但在书法里却往往好像特别能融为一体,没有其一,也没有其二了。这到底是因为书法的工具特别,还是它的手法单一,很难说。也许这是因为它本身就抽象,可刚可柔,由内及外,由点画到结构,都需要从工具本身的特点出发。7 E% }& I/ g3 Y  X4 i  ^9 e

" ?( I$ e! L4 O) F毛笔是个神奇的发明。而这样使用毛笔,则是第二个神奇的发明。
1 y/ @$ g: R0 B* ~0 Y5 P
% p0 y3 J& ~1 B: [; }2 p6 _柔软的工具,在得笔的人手里,是可以“自强”的,正可以体现“天行健”的大道,可以表达“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样的内在力量,外柔内刚,由内而发,无需张扬,无需虚张声势,无需咄咄逼人。这到底该是中华文化的真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1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em2em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em2em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米芾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看来也应从此角度看。董其昌谓米芾悟晋人笔法,皆为“以势为主”,固然与蔡邕所言之“势”相同。# B9 f4 ]6 H$ N+ ?4 Z
' H! K9 a) i1 o; z: Y: k
这篇分析颇有道理,值得读读:  http://www.yhsf.org/bencandy.php?fid=22&id=158968 x5 _2 N, T% ^

/ b8 A# E/ B. S1 F2 ~" c“董其昌从米芾处得到启迪,以势论运笔,窥破晋人笔法奥妙,在《容台别集》卷二《书品》中,董其昌讲:“米元章书,沉着痛快,直夺晋人之神,少壮未能立家,一一规摹古帖,及钱穆父诃其刻画太甚,当以势为主,乃大悟。脱尽本家笔,自出机轴,如禅家悟后,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骂祖面目非故。”董其昌这里借钱穆父之口道出了他对米芾书法的认识,董其昌认为米芾书法直夺晋人之神,其关要是“以势为主”。董其昌还由米芾参得“无一实笔”和“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之妙,究其实质,还是“以势为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读《九势》。我们还有几行没有读完。" f' z+ g, I, M) f3 C! a

. _& h% w* f7 I4 {. V( p# e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 x/ d; c1 k; q! D6 w$ T) M

: ]! Y1 @/ U0 t( n     这句很奇怪。藏头为了筑势,但护尾如何理解?继续用弹簧的比喻,是要力不能突然放松,还要按住,直到尾巴,直至势尽(加力,而不是减少力),做法是 “力收之”,以保证善始善终,尾巴也不能弱,和开头一样要勒紧,甚至是“势能最大的时候(我看这是”势尽“的”尽“的意思),不然”力收之“难。问题是这个“收”,读法就多了,做法也多。也许也该多样吧。我倾向于理解为勒紧收,比较合乎蔡老说法。( b* z% ^" W) O
金沙石 发表于 2010-9-7 18:59

4 |: h7 h, `! W
2 O$ n8 ?( p- V/ k: R  E6 ?, e我看米芾所云“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即蔡邕所言之“护尾”收法。非明人所言“垂露”等等所说的“回笔”皮毛看法。董氏没法“实证”, 为其没法用言语明言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12-21 16:15 编辑
% Q. q  f: C: U0 @2 L$ U- [  _& }( A3 t0 F1 Q1 X
近日读孙晓云《书法有法》,里面多提到蔡氏《九势》。多有语焉不详之处。转笔固然是古人常用笔法之一。蔡氏九势里所说的转笔一势,是否正是孙氏所说的,倒是值得探讨。* ]+ w  v/ x! N4 Y6 t$ o# l5 s2 D
( R1 v, V2 Z3 Z: P+ [# f( F8 h
蔡氏:“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 j$ [% B5 ]. }( |孙氏:“右手有规律地来回转动笔杆的用笔方法”。& S& m- K' `1 i8 [

- a7 R5 D8 c0 Y  l% f7 C. Q孙氏所说,明显和我上面所理解的蔡氏不同。也许孙是对的。“节目孤露”,具体指什么,一时难以确认,因此存疑,待以后慢慢琢磨。! v+ l; o% {  G0 t$ L

& K3 f$ ?1 a" Y! q  _5 c9 @+ ?而且孙氏独推转笔,蔡氏所提九势,她实际上只谈此一势(另一为结字)。我个人认为,中原古法,围绕毛笔笔锋弹性。转法固然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甚至是比较主要的办法,但不是唯一的。用逆是关键,转动笔锋完全可以归入此类,但不是简单来回转动。邱振中先生所说的绞动也是此类,但也忽略了本意,用词区别了一般的转动,但仍嫌突兀。平动也不是拖着笔走,而是顶着锋走,今人沃兴华言之颇明。无怪乎古人对此无法明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