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网站编辑

黄庭坚专家黄君全面回应《砥柱铭》赝品质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3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谷应为有黄君而含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庭坚《砥柱铭卷》系伪作——驳傅申和黄君的真迹论

对于认为是真迹的人来说:以书风论,简单稚嫩,当推为早期;而以后段题跋内容(书与杨明叔)论,二人相识于山谷贬谪四川时期,当推为老年书法。 前者以傅申先生及见于此卷后人题跋,后者以黄君先生为代表—— 这显然自相矛盾,难以圆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2

下面,先看看真迹派中,傅申先生及见于此卷后人题跋里,认为此卷是早期作品的看法:


傅 申先生在《从迟疑到肯定──黄庭坚书〈砥柱铭卷〉研究》一文中再开始阶段也曾怀疑此卷笔法:


“在用笔速度比其他行楷都要快速,出锋尤为爽利迅疾,多纵而少擒,绝无代表性的战颤波折,线质偏于扁薄,在笔法的比较上,虽然三点水及系字的偏旁,其特殊的结构和惯性都与标准品一致,而最明显的不同是在捺笔的出锋与造型都似利刃一般,而且时常在重按后提笔出锋的形成有棱角的三角形,例如:天、之、合等字。另外是在:也、轨、荒、邑等字的末笔上抛钩,也出现在横笔末端,往往先重压后上挑,有分段性的用笔,往往形成三角形。这些特征是在基准作品中少见的。”


但是后来,他通过种种用笔、结构的比较,最终认为:

“这样相比下来,就知道〈砥柱铭〉所表现的是一个青壮时期的黄庭坚书风,上述各大字卷是由同一个人趋向老迈的书风,犹如每个人的相貌,在不同阶段各有变化,但精神骨格仍有贯穿处,不可以皮相来论。而这种捺笔法,与他早年学颜、柳有关,不时在其一生中或隐或现。”

“其实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的字都能与其他的山谷真迹是一贯的,只有老少时间上的差异,若从字距行间的习惯,也合乎其一生的风格,”


因此,对于认为此卷《砥柱铭》为真迹的傅申先生来说,他根据书风推断,是早年书风。


另外:《砥柱铭卷》後宋元明清各跋中,有一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是元祐年中所作。即山谷早年书法。如第二跋曲肱寮主人、第三跋汪应辰、第八跋黄洵、第九跋陈洙、第十一跋张肃均持此观点。第二十一跋清人罗天池甚至附和「前跋以为盛年书,诚为至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东方一啸 于 2010-8-3 13:32 编辑

3
下面,先看看真迹派中,黄君先生认为此卷是晚期作品的看法:


黄君在《魏徵之铭•山谷之书•稀世之宝—论黄庭坚《砥柱铭卷》》 认为此卷是真迹。 

黄君先生对山谷与杨明叔交往考证令人信服,他说:
“黄庭坚因受朝廷新旧两派政治斗争牵连而获罪,於绍圣二年(1095)四月二十三日来到贬居之地黔州(今四川彭水)。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出峡,在四川贬居六个年头。就在黄庭坚刚到黔州不久,恰好杨明叔也到黔州担任少府监。因为仰重山谷学问为人,杨明叔先此即向黄庭坚投书称好,讨教学问,这对刚到贬所不久的黄庭坚而言,自是欣慰之事,由此两人建立师生关系,并一直保持密切往来,直到黄庭坚出蜀之後。”

黄君先生在率先肯定为真迹的情况下,因此进一步推论:
“《砥柱铭卷》应是在黔州居住期间,为砥砺杨明叔学问为人所作,时间约在绍圣三年(1096)接受杨明叔为弟子之後到绍圣五年(1098)三月离开黔州之间。且极有可能即绍圣五年三月离黔州时,为临别纪念所写。”

总之,黄先生根据跋文内容中对二人交往来判断,此卷《砥柱铭》书于1098年,即山谷54岁,是晚年时期作品。


我的结论:

对比来看:傅 申的《从迟疑到肯定──黄庭坚书〈砥柱铭卷〉研究》与黄君的《魏徵之铭•山谷之书•稀世之宝—论黄庭坚《砥柱铭卷》》 两篇文章,是支持此卷《砥柱铭》 为真迹的重要文章,不用我多做文章,把他们两个真迹派放在一起,他们互相矛盾,信此则否彼,难圆其说,真可谓:正正得负,真真得假。
也就是说,如果你承认傅身先生关于《砥柱铭卷》是早期真迹的观点,就一定会否定黄君先生关于《砥柱铭卷》是晚年真迹的看法。反之亦然。
结论就是:他们都错了。

事实是:
尽管黄君先生关于山谷与杨明叔晚年交往的考证是令人信服的,但是也不能说明此卷就是写与杨明叔的书法作品,他不能说明此卷就是山谷所书,因此推断其是老年贬谪黔州所书就变得有些一厢情愿了。
逻辑顺序应该是:先证明是山谷书!再证明是晚年书!
黄君先生正是在没有事实证明这一卷《砥柱铭》就是山谷所书的基础上,就推论出是其晚年所书的。

傅申先生从书法技法的比对中,推论出明显与山谷书风不同的简单幼稚的《砥柱铭》为其青壮年时期的书法,也是难以服人的,因为这种书法技法的比对的方式个人色彩非常鲜明,没有客观标准,属于对书法形质的虚拟把握,付先生本人就曾在《自叙帖》的鉴定中推翻自己这种异常细致琐碎的技法比对。



傅 申的《从迟疑到肯定──黄庭坚书〈砥柱铭卷〉研究》与黄君的《魏徵之铭•山谷之书•稀世之宝—论黄庭坚《砥柱铭卷》》

都是支持此卷《砥柱铭》 为真迹的重要文章。二人的结论很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君:是黄庭坚晚年“变法初期”所特有。

——傅 申:肯定此卷为山谷书风“转换期”的真迹。

这个“变法初期”!这个“转换期”!——深有意味!!!

把明明不同于山谷基本面貌的书法作品《砥柱铭》归结为“变法初期”和“转换期”,真是一种一场巧妙地鉴定方式。

所谓“变法初期”和“转换期”的作品,我们可理解为就是由A时期到B时期某种过渡类型,它既留有A时期的书法特点,由应该显现出B时期的书法特征。

山谷行书大字的确大致有A、B两个时期或两种面貌,早期以《发愿文》《华严疏》为代表,结体略微宽和,用笔稍显舒缓,受颜真卿的影响大些,我们可以称为A型或A时期;晚期以《松风阁》《张大同卷》《经伏波神祠》为代表,书风成熟,结体紧收呈辐射性,用笔纵横开张,我们可以称为B型或B时期。

而这卷《砥柱铭》与A型或A时期作品的宽和舒缓毫无关系,不过是黄山谷B型或B时期的简单模仿,仅存皮毛而又难到其高度,因此,像砥柱铭这种既无A的特点,又与B书法特征想去较远的作品,既与前期A毫无渊源联系,又与后期发展步调不一,这都与书法技法与风格没有任何联系。

说他“变法初期”,他从哪里变的?变到了哪里去?说他“转换期”,他由哪里转来?又转到了哪里去?怎么能用一个“变法初期”或者是“转换期”的方式来瞒天过海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4
山谷之后,学其书法的不乏其人,对于大字行书而言,以南宋宋高宗赵构、明代沈周、文徵明三人最为突出,下面是他们的作品:图表 1
赵构书法
00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5
图表 2 沈周书法
00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6

图表 3 文徵明书法[img][/img]
00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7

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卷《砥柱铭》的水平,也就到了这三个人的层次,或者还要比赵、文二人略低一些。至于跟山谷的距离,就相差的更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8  

余论:

当下,傅申与黄君两位先生都是力挺此卷《砥柱铭》为真迹的大手笔.

然而殊不知,在《砥柱铭卷》卷入拍卖漩涡之前,傅申与黄君两位先生都对此卷是很有怀疑和持否定态度的。

先说傅申先生,他说:“〈砥柱铭卷〉的定位遇到难题,一再的来回推敲而不能决,最后在论文中,将其他各卷定位为黄庭坚的基准作,而将〈发愿文〉及此〈砥柱铭〉两卷定位为疑而不能下定语的「问题作品」。”

再看黄君先生,据傅申先生说:“有黄君寄赠的大着《山谷书法钩沉录》在其附表(传世黄庭坚书法)(作品简表)中的第81号:纸本墨迹的(砥柱铭卷),将创作年月定于「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知黄君兄当时将墨迹本与〈.山谷题跋本)认为是同一件作品,并与其他真迹并列;但在附表三〈伪托黄庭坚书法作品简表)的52号,列有:魏元成砥柱铭卷,海山仙馆藏真续刻,有墨迹在日本,疑是临本”


随后,风生水起,《砥柱铭卷》涌入拍卖大潮之后:

傅申先生来了个“从迟疑到肯定”的思想大转变。最后终于大彻大悟的说道:“个人三十五年前的存疑,至此拨云见日,不知前述同样存疑的张、黄(君)两位,在阅读本文后,是否也已解疑?实企跷以待!”

果然不出傅先生所料,黄君先生也来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认为黄庭坚《砥柱铭卷》是:“魏徵之铭•山谷之书•稀世之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