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读帖 我讲的读帖,不是先读一下再临的读!这种“先读”是一种事先先看一下,了解一下要临的字的用笔和结构的预习,这是从无到有的感性认识。
我讲的读帖,是端着一本帖在那里看,靠心领神会。这种看是在具备了相当的书写基础下的看(临,不过是书写练习中最基础的一部分)。这时候的看(读)是知道想要什么,忽略什么的看。看进去的东西就是消化的东西。这个时候看到了就可以在自己的书写中表现出来!不需要背,就好像工作以后带着问题去图书馆翻书,看懂了,自己回头去干就是了。 读可以是任何东西,有时读的就是感觉,感觉会上升到审美。可以读民间的,可以读自己不常写的字体,可以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中国书法大字典”,可以读当代的作品集,关键的有吸取价值的要用眼一笔一划地跟下来。不重要的可能会一目十行,可能仅仅会瞟一眼。精临的东西更要读,读那些因为临形而无法顾及的其他感觉。。。 二、三十年前很多人不重视临帖,一味地发挥自己的小聪明,表达的技能差,直白得艺术含量匮乏,给当代的学书者留下了极坏的印象。但反过来这些学习者有一味地只知道临帖,好像什么都能在帖里临到,学了不少前人表达的效果,但轮到自己表达的时候,只知道套用前人的结果,却不知道怎么运用表达的原理去自我表达。前人的效果不够用,就去大量的临摹,直到临的东西太多,塞满了大脑而不知道写字时用哪个为止。这又走入了另一个错误的极端! 恐怕临帖不只是“临,不过是书写练习中最基础的一部分”。
最近解放军为阅兵操练,就基础讲,我看三天时间大概就可以完成任务了,那为什么要练半年一年呢?其中主要是练功力,也就是我前面讲的提高“肌肉记忆”的问 ... [/quote] 解放军阅兵的操练可能有几天是示范,照着别人的样子学,讲解要领。剩下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绝大部分就是要自己练了,这就是“自主”的过程。有不够标准的需要教练调整、改进,这就求师的过程。(阅兵是任务,有教练。写字是自己的事,就要去读帖)调整、改进中,笨的,再讲、再做示范都没用,就被淘汰了。聪明的,教练一点就改正了!因为所有的技术性动作都很清楚,不用再花时间重复了,点到时早就心领神会。 教练多么重要!我们如果仅用他做示范,做样子学,仅仅讲解要领的话,就太浪费了!调整、改进更为重要,这种超脱于具象的指导,就好像提醒阅兵式的操练者“挺胸、抬头、要有一种自豪感!”“要有节律、感受一种节奏”“要用潜意识、用余光与周围保持齐整”。这种深层次的内容是不可能仅用示范,照着别人的样子,讲解要领就能感知的! 帖就是古人,就是老师。所区别的是,教练找兵,而我们要找帖! 临,回头就“创”,看似很有效果,实际上就是照搬经典的东西,搬来就用。什么叫经典?模仿的经典都比一般的“书法家”写得好!搬惯了,经典成了依赖,这样写久了,好像自己已经写得很好了,实际上自己已成为搬的高手。别人和自己感觉的高,其实是站在经典的肩膀上。为了不失“高度”,就要一辈子搬下去!这就成了奴书,
学书的人会有不同阶段的觉悟,想不搬经典的自己书写。刚开始的自己比起经典是多么的渺小,比起搬经典时会有很大的落差,但这时的渺小一分一毫的都是自己的,而壮大自己主要是靠读帖的感受、人生经历与自主书写的融合,适当地、重点地临帖是尝试新的或巩固已有的用笔和结构。这时候的临仅仅是技能的补充手段了。当然有些成名的大书家也会临临感觉,可临出来的东西大多是以自己个性为主的“四不像”了,这时临的结果并不重要,因为在临的过程中,找感觉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好的书法作品是在自主的书写状态下抒发出来的,就算“艺术书法”,其经典也应是把艺术性着重为感受而激发出的笔墨,且在无主观刻意地状态下完成的。临,有刻意的追求;创有刻意的追求。而书法中的精神恰恰只在无刻意的状态下才能体现出来!
不想着怎么用笔,才可能真正关注结构。
没了用笔、结构的顾虑,才可能全心感受章法。
不考虑技术性的问题时,才可能抒发情怀。
抑制不住才情迸发的时候,才溢放出神采!
以上的过程不可能在完成一项以后才进入下一项,有时会相互促进,但方向是递进的。在感受用笔、结构,最多是某些局部章法时,临写起到了扎实书写能力的作用,这个部分基础,而在缺乏实用书写的今天尤为重要。但读帖的功用可以涵盖所有学书和实践的过程!对书法理解得越深刻读帖的效果越佳!临不同的东西,是在换不同的方式、方法,适合自己,有效的方式方法有一套就足够了,多了反而混乱、不精。读不同的东西是知识的积累,有用的、需要的自然就存进脑子里,没用的也记不住。读多快,需要时可多读几遍。手底下只要不是临什么才是什么的笨功夫的话,读懂的东西都会适时地出现在笔下,到写的时候连想都不用想。只有这样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东西!
当今的逼真临写、组合放大的参展作品,哪里会有神采?有的是逼肖的惊叹;放大而不走样,组合恰到好处。
为出效果的“作者”,说白了,就是高级的工匠。写着感觉,出来的是效果的才是艺术。
有时艺术家没到自如的时候,还不如工匠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