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UWEI 于 2010-7-16 15:48 编辑
(一)临——创 急功 所谓书法专业,实际上是研究书法的方法学。真正的书法家只有方法学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古人通过实用锤炼了技法,现代人脱离了实践,还想完备技法就要依赖方法学的成果。遗憾的是学院至今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成果。还沉浸在“临-创”这一翻新古人形状的低层次的游戏中!还以临得逼真和放得合法为荣而沾沾自喜。沉浸在超越古人年龄而成功“成家”的幻觉中,不能自拔! (二)唐楷 可以这样理解:唐楷是楷书的完善阶段,后学者无不奉为法典。但俗人多,大家见到的学唐不成功者多。再兼学唐要下多年的苦功,下不到就得不到,因为唐楷高妙在毫厘之间。不像魏,隶等下过工夫,起码在较大的反差中容易找到特点,写出效果。练武之人常讲“十年太极不出门,一年形意打死人”,唐楷就像太极,魏就像形意。 当代不少人在喜欢书法的时候正碰上“流行书风”时代,先入为主、急功近利、展览效应。唯恐没有个性,唯恐不反经典,唯恐不创新。由此才有唐楷“慢热”、规范,不合时宜。才有“激活唐楷”,产生“今楷”。“唐楷”形成了一个形式,“今楷”是一种风格。都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三)若干经验 1,我只说过虞恭公碑是最精的欧字,并没说为练习的首选!虞碑为暮年书精炼无比,且字小.书家太定型的字不宜初学,因悟不到那么深,反而盲目的学其特性,东施效颦.字小又不宜初学的放大.同样一人的字小和大的美学视角是不一样的!
2,我的经验是拳头大的字是分野.但因人,要看人的风格(放与不放),悬肘写小字可练臂力.但再好也不抵用腕,用肘稳健,自然!
3,以行笔的路线和笔画的外廓为条件,找出运笔的规律!熟练了再加速,你会发现有些轮廓(效果)一定会在笔的翻转中,一定的速度中,和不考虑用笔只考虑内容的情况下完成!这就是我将来要阐述的三级笔迹的一部分.
(四)点滴 1,圣教要体会空中转接时走的圆弧. 2,临兰亭重在了解用笔,写多了浮滑! 3,写米,笔弹入的要酣实,要有撒网、收网的感觉! 点滴 艺术不同科学,要彰显个性.决不能一勺烩!第一本帖是一生的骨架和根基.如果是块材料一定要认真对待.老师临的熟的那本帖学生未必适合!好的老师教的是方法,方法是一通百通的.而专精某一体的"专家"往往只教某一体,到头来多半是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坐,站要看视野和挥洒空间.站着或悬肘写小楷没有必要,坐着写盈尺大字无法感觉字的外延.我的经验是以拳头大的字为限,大家不妨一试.(顺言:拳头大的字也是有一定程度的学习者最常练的尺寸,练好了小及寸,大盈尺都可通.小楷,榜书---另一门学问也!、 (五)精华 临,学的最多的是笔法,结构.得筋骨! 读,查走势,行气.观韵味,精微.得血肉! 写,运用自如临、读所得到的东西.充沛感情,以自己的审美来抒发和表达流淌的文字!
能自然的表达上述内容时即得法(道).道之高下在字外! (六)先天不足 我们缺的是古人的随意(古人没那么当回事儿!所以才是真我)和胸襟(现代人太多人只知练字,以为字是练出来的.写的都是技术)。太强调临和学,没机会自己写和化.用起来都是人家的!资料再多是面,写的好是要看深度.有了一定深度面才起的上作用,要不然面铺开了,散!反而不知取舍!更误人!事倍功半!
诱惑和时代的"高速度"让人很难定下心来打好基础.笔法也有失传,误传,会错意
临到老么?(改过一遍) 讲到临,哪怕是读帖,都是在古人的字里讨生活。当然需要,只是学书的一部分!加入字外的东西,高水准的书法艺术要靠不断地自主性书写来完善和提高。
临不临,不在于年龄。而在于能否掌握基本的毛笔书写技能。基本技能靠学,也就是临。但巩固和完善更多的是靠自主地书写。在发挥中进步。有人称作“创”,很豪迈,但超实际。赶熟的的东西不踏实、不稳固。
具有一定书写的能力以后,要锻炼读帖的能力,读比临可以吸收得更快、更广泛。形成一定风格和个性的书家吸收营养的方式可以在人生的方方面面,而不会独钟临写。主要靠临写从古人的字中找自己的人永远成不了真正的书家!
独立于世的书家与古人的区别不是技能,而是心境!微妙不同之处只不过是不同心境时的挥洒而已,技能越好,表现得越丰富。没有心境,或没多少心境的话,也就没什么可以表现的了。 当代人的临多拘泥于形象。看看欧、虞、褚、赵临的兰亭,米临的中秋,董临的古帖,哪怕王铎临的二王,有一个是形象上逼肖的吗?难道古人都不如今人吗?书法是有法度的抽象艺术。学要学法,笔法、字法、章法。抽象是能力,只靠背字形是背不出来的。象现代这种追肖的临法会越临越死,越临越糟!
现代讲的临-创是一个错误的提法!临是学,创是创造、创新。中间还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长时间的实践,消化学习到的知识,领悟经典的时间。这是书法成熟中耗费的最长时间,也是最不可节省的时间。当然人生观的形成,经阅历,能力,知识积累,审美品位也在这段时间成熟。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就让他创造,创出来的东西都是对书本肤浅的理解的基础上的想当然的改头换面。有何价值而言?
书法与其他平面艺术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时间性。临的速度永远跟不上写的速度,临在注意用笔的同时就很难有足够的注意力来关注想学习的部分。尤其是在学习不同字帖时,不同人的用笔习惯、结字习惯已经严重地干扰了学习的重点。书法的学习没有必要掌握那么多家的方法,只要有一个自己可用的方法就足够了!读的速度可快可慢,可以同步。可繁可简,可以只取意识所需。学习的量大,有一定的书写能力的人都要试试读帖。 有网友问:何时可以开始自己的书写实践? 答:笔可自如起始,并基本接近了原帖的形状。在连带运笔中掌握了字的结构以后,就可尝试自己书写了。临写楷、行时,开始要固定各一帖。
在有速度的书写中完善用笔,在有意味的连带中感悟结体的微妙。这个阶段随时可以回头临写。尝试读不同的帖,知道不同的用笔、揣摩其道理。区分不同人的字体,分析结构特色。感知每个人所形成的体系的特色。 “活到老,临到老”。看似不错。可是大家要仔细地看看历代名家临到老时所临出的临作,与原帖还相近吗?很多都风马牛不相及了,相信他们都从临中得到了什么。再看看我们当代的许多人也是临到老,而临作却越来越像原作,临书变成了一个工艺,模仿力练得超强,一脱帖还是写得一塌糊涂。 (八)临米(改过一遍)
确切的讲我喜爱米字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个时候还当真的狂热了一把,那时反而对苏字十分地冷落。
我只写过米芾虹县诗,其它的好像是看多于临。
我认为学米字应该首先有一定的唐楷基础,然后最好是再过一下王右军的圣教序,这样的话硬架子(静态)软架子(动态)都有了,也就是所谓正统的架构形成以后再涉米字更容易取得米的精华,而不是单单地模取米字的用笔和外形。
与前人相比米字外向,神采飞扬,七情上面,很多用笔和结字都一目了然,而且从用笔和结字上面看又个性分明,所以非常容易被初、中阶段的习书者喜爱和接受。
如果把右军的圣教序列为标准正统的话(不是绝对的)那么米字在点、划、结体、走势上进行了更大的夸张,为的是突显性格。米字的点可以加重、拉长、变粗,有时好似不求完美而只为了表现性情,部分主要的笔划也放大或拉长、变粗以至影响到单字的走势;大部分的字,其中笔划精到要放在第二位,以让给全字乃至于全篇的走势。 米字是一个变革,它使得以往匀均的笔画变得幅动加大,对比也突出,从用笔到结构到整篇布白都跌宕起伏,且近于偏执地拉动势头,有一种字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派,很符合当代人的口味!
近人多论米字偏锋云云,我认为正、侧、偏锋等是教学时提供给学生的一个识别,以帮助学生学习的人工分类而已,而书者书写时任马由缰哪里还有那么细的分解,顺讲一下:笔笔中锋者死,多偏少中者骨力弱,多侧少中者薄,中锋象是房屋中柱大梁,笔墨顺锋入纸,墨涵丰沛。侧与偏似房屋中的飞檐,平台等修饰,虽不居主干,但为房屋生姿,取妍。笔侧或偏的入纸,注墨只相当于中锋的部分,或只有笔表面的一层,自然质感会差许多,所以说中锋与偏侧锋的比例不同也影响了字的质感,也表现出来书写者的风格。世人多标榜笔笔中锋。那么请大家用中锋去还原王右军、苏东坡去,根本就不可能。宋以前使用的多为不甚濡墨的纸,故只要把笔毫铺开(万毫齐力)一样有相当厚实的感觉,只是改用生宣。写大字以后相对来讲用中锋的多了,因为古纸不甚洇墨,所以多用储墨少的硬毫即可,因爱用其弹性,而今人用生宣,生宣吃墨量大,故不得不用羊毫或兼毫,这样才能笔畅其流,但相对也就失去了很多古人用笔的弹性部分,所以今人凡用生宣去临“兰亭”“寒食”者,多半带有做的成份在内,而硬笔光纸弹来弹去是无法由生宣表达的那么充分的,所以清朝康南海倡碑,以力大笔沉来充入大中堂、大对联、条幅,似与宣纸吻合,今天有人论书法则必以宣纸为材,实在是只知其一而不知还有其二也。我想这恐怕也是倡碑的原因之一罢。
米字在宋四家中相对写的快一些,这也是外向的因素之一,要夸张如果再写的慢时,做的感觉就太明显了。此外,势永远都要靠速度去拉,尤其是米字那么大,那么强的走势。
所以临米字要多看,把感觉找好了再下笔,因为米字字字势连,要是单个字去写就感觉不到这些互动了,而这些互动正是米字立世的根本。临过之后某时再写同样一个字时就会发现看懂、悟出的那部分被记住了,其余都多半忘记了。而得到的往往只是一些写字的意味,而不是具体的形状!
临米很容易写俗。
写米需要快,如果领会米字的精微处不多时就容易写光,也就是在临写时使用笔的弹放过程中缺少人为意识中的微调。就像唱歌,是直着嗓子唱,一点变化都没用,光光的俗就像油头粉面,衣着光鲜,肚中无货。
写米有夸张,但是如何能拿捏到恰如其分,这就要靠读整句,整行,而不能只看一个字,看米字的错落,他的夸张取势都镶嵌在一行的行气中,所以有些人临起来改了行,或有些人把作品由手卷改成立轴,临后会顿然失色,这就是破坏了行气,过于夸张就像人们做事时大呼小叫,小题大作,俗。
写米也容易公式化,米字多左立右伸,右竖右捺也多放纵,但细察起来并不是每字都如此,一行之中亦有角度摆动的变化和反复的当力放势,想来米颠刷字,每向右下方刷?能最附合人体力学的原理,也就是手指拉动的最大和最顺。但米字与吴琚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米字刷的沉稳,开刷按住,刷下时紧弹在纸中,收刷时不随势走尽,而将笔弹回空中并稍停,这样再接下面字时又把势带入,有些人认为“米字四面出锋”便势力四射,笔放开来刷,然后回头再入,这样的空中走笔轨道全然没有连动的感觉,更成了几个方向的平动,所谓公式化就是把学到的米字一些走势到处去用,公式就是学死,以为找到了黄金率,单字用,全篇机械地运用,比文革时的歌曲还难听。
米字外向,韵律感很强,学楷知道如何站立,学圣教序知道如何动,而学米就是在学如何扭。看好帖感觉到他怎么扭法,然后用笔吃入纸去扭,千万不能只看效果去描,感觉得到,笔跟下去,可能写得不那么像,但是找到势,笔用沉、实就好。学米字就是要学他怎么拉开的势,而不是去学米字如何造型,造型其实只是拉势的结果而已,拉势的过程中要争取悟到并养成潜意识的是每字局部的紧松,笔在空中的走动。成行成篇中每字有走势,还要有留势,每字把势做尽了,就变成一个个字都很完美,但像一个个算子一样了,这就需要一口气临几个字,甚至说像讲话念稿子一样,要看几个字以后或下一句,而嘴里要念的是前一句。这时的势才能连接,这样看来读帖的优势就出来了,读更容易跟上帖中字的书写速度,但是必要的临习还是要的,否则看懂了,写到笔下永远是两回事。
学米要用硬一些的毫,如有好的兼毫最好,兼毫可使笔划出层次,硬毫有弹性才能体会到米字的弹放,纸也以亚光与半生熟宣为好,这样不滞笔可保持一定的畅快,走好势时而不需要,就不做势了。
米字可看看临临交替进行,每次临帖后最好要放手自已写一点儿,如果看到有感觉,用笔也顺畅,出来也像,那叫得法,最有用的其实是这个法,最怕的是只是出来逼真,可是自己写时也没感觉,用笔完全都在随帖上的字而转,这样没用的逼真,再像也没有用,与自己创作时的反差会越来越大,到头来有些人就只会展示自已的临品了。
学米字时要多关注米字大体上势的运用,不要太拘泥于点划和字形。有了楷字与右军的行书做底,米字只是将正统的书法拉开形、势而已。底打得好学米只是走向自己出体的一环,这样出来后还有根底。如果一上来就入米或底子没有打好,米学像了,再也难出来了,因为出了米就什么也没有了。因为米字太有特点了。
写写米,放一放,自己写一下,不是去回忆米是怎么写,而是要看一看经过了米自己能把正统的字变成什么样子,可否自己因字取势,米字只是一个进阶,既不是基础,也不是目的地。
王羲之字于小字上多取势,在点画、大势较弱,直接放成大字显呆。而米字的夸张正像一个人在厅堂上讲演,抑扬顿挫、***迸溢,正适合大字的书写。后代借来放大者不在少数,确是一径。 当代人的临多拘泥于形象。看看欧、虞、褚、赵临的兰亭,米临的中秋,董临的古帖,哪怕王铎临的二王,有一个是形象上逼肖的?难道古人都不如今人吗?书法是有法度的抽象艺术。学要学法,笔法、字法、章法。抽象是能力,只靠背背字形是背不出来的。象现代这种追肖的临法会越临越死,越临越糟! 现代讲的临-创是一个错误的提法!临是学,创是创造、创新。中间还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长时间的实践,消化学习到的知识,领悟经典的时间。这是书法成熟中耗费的最常时间,也是最不可节省的时间。当然人生观的形成,经阅历,能力,知识积累,审美品位也在这段时间成熟。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就让他创造,创出来的东西都是对书本肤浅的理解的基础上的想当然的改头换面。有何价值而言? 书法与其他平面艺术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时间性。临的速度永远跟不上写的速度,临在注意用笔的同时就很难有足够的注意力来关注想学习的部分。尤其是在学习不同字帖时,不同人的用笔习惯已经,结字习惯已经严重地干扰了学习的重点。书法的学习没有必要掌握那么多家的方法,只要有一个自己的方法就足够了!读的速度可快可慢,可以同步。可繁可简,只取意识所需。学习的量大,有一定的书写能力的人都要试试读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