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记者一一一王金桥先生文章: 读2007年第8期《振风》杂志样刊,上面刚好有安庆市书协主席余龙生先生写冯老的文章——《学人书家冯仲华》。细细读罢此文,不由得对这位德高望重的书坛前辈愈加崇敬,同时也勾起了我的一些记忆…… 第一次幸睹冯老尊容是在1997年,那时我还是安庆师范的一名学生,学校请冯老为我们书法特长班的学生讲课。对书法的痴迷,对艺术的渴望,我们一帮“书法小子”一下子就被冯老渊博的学识,精辟的见解,儒雅的风范所深深吸引。那时,我们只知道他是一名皖籍著名书法家,全然不知他竟是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弟子,全国著名书法家尉天池的同窗好友。但无论怎样,我至今不得不承认:在工作这么多年后,我还能一直把书法坚持下来并取得点滴成绩,与那次聆听冯老的讲座有着直接的关联。可惜后来许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去向冯老请教,只是不时地在各类报刊上拜读到他的墨宝。 2005年秋天,我的新居装饰完毕。书房是我精神的栖息地,在我摆满一壁书籍,悬挂好著名篆书家陈曙明赠送的对联后,蓦地觉得书房“耕耘轩”应该请冯老题写。这是一个天高云淡、秋意正浓的日子,我和朋友驱车来到冯老家,他早已在家等候。时隔数年,冯老富态了许多,精神异样矍铄,谈话依然儒雅睿智,可谓“句句蕴涵艺术精髓,字字解读做人真理”。 当我们提到他的老师林散之时,他始终以学生的口气述说着和散老在南京交往的点点滴滴;当谈到当今书坛现状时,冯老稍稍皱起眉头,说:“浮躁之风盛行,踏实写字做学问的太少太少,几乎凤毛麟角。”后来,在他为我一位朋友书画集所作的序言中找到了应证:“时下书坛很是热闹,什么‘大展’、‘大赛’闹个不停;‘专集’、‘选集’、‘辞典’、‘名录’汗牛充栋;这个‘现象’、那个‘旋风’此起彼伏;什么‘经典’、‘主义’,什么‘门派’、‘书风’铺天盖地,五彩缤纷,真让人眼花缭乱。热闹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书家’、‘名流’,乃至‘超迈古今’的‘世纪大师’。于是,潜心治学,甘守寂寞,做真功夫的人少了。……古人习书,或意在适用,或注重怡情,没想到当什么‘家’和‘大师’之类的,当然也就无所谓习书的‘功利’之心了。……像林散之先生那样‘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连有个‘书协’且自己身为‘名誉主席’都不知道的‘桃花源中人’,恐怕是没有了。” 我把带去的楷书长卷《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几幅习作拿出来请他指教,他轻轻调整一下眼镜,逐行逐字的看后,称赞我“欧楷”写得好,至少有十年功底(我15岁习书,适时刚刚十年有余,不得不佩服他老人家的眼力);隶书在《曹全碑》上还要下功夫,一一指出我笔画质量上的欠缺,并亲自示范给我看,教导我要多读书,多做日课,领悟“功夫在字外”的艺术真谛……我知道,这一切都是他在鼓励提携后学。如此融洽而亲切的交谈,如此跨越年龄鸿沟的沟通,不禁让我受宠若惊又倍感幸运起来。冯老1938年生于安徽安庆,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分会艺术顾问、安庆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他196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早年从书法大家沈子善研习书法,后师事“草圣”林散之,得以亲授。1981年,他的小楷作品就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随后草书、行书作品频频亮相国展;著作《书法略论》影响深远。 去年春天,我曾去看望冯老,他虽年届古稀,身体仍然健朗,可谓“人书俱老”。余龙生先生这样写道:“他现在每天除睡觉之外的时间,三分之二用来读书临帖,三分之一用来创作与应酬,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日子过得挺充实。先生如此淡出嚣尘,修身养性,不屑名利,乐观处世之高尚节操情怀,若达士拔俗,如君子善行,实令后学晚辈敬慕景仰,尊以楷模!”我读到此处,不禁抬头仰望冯老题赠的“耕耘轩”,隐隐地又似听到他那蕴涵从艺做人真理的谆谆教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