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6-1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352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0-6-18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 f3 t9 l `9 Q2 Z0 ~5 o
/ E' M c* {" W9 f7 r二:关于书法
7 _8 {6 E( s9 m6 `, u3 J1 H0 w9 Q) L- T' z; r- [
1:看了杨先生的书法,恕我直言,隶书一般般,楷书有情趣,最拿手的是小行草。我也注意了一下,杨先生好像没有入9届国展和3届兰亭奖吧,为什么杨先生在大型的书法国展中没有收获,是你长期喜欢写小字书法形式不突出,还是你的作品在大型国展中还缺少什么?您思考过吗?有没有想到什么解决的方法?要听实话。- d4 y; |3 ^2 b" E& J* _
4 `! z, A, a2 J" {! F5 E0 B 杨:是的,九届国展和三届兰亭奖落选后,我一段时间在思考你说的问题,也有些迷茫,但很快就过去了。对于自己的作品存在的问题,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发现并调整。至于作品在大型国展中还缺少什么真没有太多去想,现在写字觉得享受就行,不是太刻意了。以前看见比赛就想参与,现在好多了,觉得创作一幅参赛作品真的有些伤神。- Q. i0 J/ l/ j: \ _( J
6 m3 `3 p4 B* e. d& k( R/ e
2:我一直觉得现在地域书风就安徽最强烈,许多地方都是面目多样,而安徽就是二王一路的小行草大行其道,不知道杨先生认同我这样的观点吗?还有我看了杨先生的作品说老实话,没有多少印象,个人面目不突出,放在滚滚书法大浪中,我不会一眼就知道是杨先生写的,您有没有想过确定个人面目,想不想写得和安徽的整体风格有所区别?) x7 ]/ A; U0 U, o+ H1 C E
i9 ]" @( E* G" e$ [/ e' `' q( ^2 ~ 杨:我的书法起步受梁老师很大影响,后来逐步在摆脱。至于个人面貌,我不喜欢这种倡导和提法,我们当代学习书法的,入古尚难做到,何言风格——七十以后再考虑吧,我是这样想的。
$ {/ W, L* c2 ^/ Z) f( {8 C- m
9 P U! p1 C2 Q. U* g: j/ Q3:其实每一个书法家对于爱好者说时都要叫他们学习古人,学习古法,我曾经和杨先生也谈过您的楷书有张维忠的影子,而且一看就知道的师法取向,这样的取法我认为不算高明,好的取法是偷学,别人不知道以何为师,接下来我就想问杨先生您是怎样看待师法今人的问题?师法今人的不好我在太多的资料都可以看见,那我就想请杨先生给我和网友说说师法今人的好处,如何借鉴今人?
, |$ o Y4 A, h- A N* p
$ p1 b& ^- p. a 杨:书法在近些年取得长足进步,当代许多高手作品不逊古人,为什么不可以学习呢?说句牵强的话:“笔墨当随时代!”何况当代书家作品有当代人的审美趋向和追求。5 |7 r( }% w& f% o9 f; R4 x) x
/ M, \. X1 f; n2 W6 w
我们都懂得“厚古薄今”、“借古开今”的道理,师法今人可以作为一个阶段的学习方向,我也不主张作为长期学习的范本。其好处是当代人的东西容易上手,可以借鉴的资料丰富。
( `6 i4 G0 p9 w$ M5 T$ U* N# J) Q4 m% \. J3 h
4:我看了杨先生是一位有很深造诣的书法理论家,但我们也翻阅中国书法史,许多书法理论家其实不是一个好的书法家,不是当代一流的书法家,如包世臣,如康有为,如阮元等等,那我也就问杨先生为什么一个书法理论家有良好的书法理论,可以指导他不走弯路的去实践书法的创作,而实际上他们往往却做不到,主要原因是为什么?您会这样吗?6 y" M7 c$ L7 |6 w! S
p" F* a8 F% ~& q. m/ K+ B
杨:我学习书法理论主要从中借鉴一些古人对用笔的论述,然后实践摸索,纯理论的只是看看;其次对于提高书法审美有好处。手和口肯定不一样,能说不一定能写,能写不一定能说,这个我相信。3 S% [3 {* r) ?) o# D, p0 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