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9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9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网站编辑

【濯古来新 刀笔自润】宋歌篆刻作品网络展>>精品回帖赠题跋印蜕、作品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3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的印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师古不泥古,大气豪放之风格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愿能得一 本作品集学习。谢谢!
    邮编165012
       地址: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工商分局   张建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的印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师古不泥古,大气豪放之风格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愿能得一 本作品集学习。谢谢!
    邮编165012
       地址: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工商分局   张建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的印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师古不泥古,大气豪放之风格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愿能得一 本作品集学习。谢谢!
    邮编165012
       地址: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工商分局   张建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网落慢发重了,请管理员删除2个

由于网落慢发重了,请管理员删除2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祝贺祝贺!!!
  欣赏、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印虽小,但能容万物。
技进乎道观宋哥印方寸之间尽显人生本色
用刀“横冲直撞”挥洒自如,融百家之长于一炉,以古为师,以今为鉴。
结字左右腾挪,上下穿插,得之于心应之于手,稳中求趣。
章法上搭界、破边信手拈来,境界悠远。
印如其人--志存高远、闲适、淡然而又充满情趣。
非常好!
来一份
福建省古田县凤都中心小学
胡起贺  收
352253
谢谢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先生的印风格多样而内蕴统一,古玺类的如<<贺敬之》《吉》《唐》等印古意盎然《黄梅四祖寺佛法僧三宝印》以简帛书入印,《黄胄精品限印百幅》用刀爽利,《刘世民》如铸如凿一如汉印。《孙龙德印》隐隐有悲厂之风。《一色唐》单刀直冲类白石而少霸悍之气。

当今印坛学古玺者甚多,但普遍存在以生僻字,异体字入印,无端分割空间,挪让的习气,让人难读难识,以为只有如此才能有古气,此识未免过于浅薄,印作也多是野气有余而静气不足,徒具面目。然宋先生不随时流,古意之中隐含一种静气,可谓于古人精神相往来,这大概与个人修养,心境相关。

《雨过野风堂》这几方视乎有些残破的过了,古人做印受工具技术限制欲求工而不工,今人刻印有钨钢刀之利,攻玉有先进的电动工具,铸印则古人有独到之处。古人做印以使用为主流,今人做印以艺术为指导。矛盾,矛盾。。。。。。。。。!如何完美统一矛盾?这将是我们共同的探索的方向




拜求印拓,作品集学习em13 em13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大凡篆刻,要在这方寸之地上玩出些什么新花样,途径不外有二:一是传承,即向古人学习,取法高古乃前进的原动力;二是创新,熟透古人,作品自见性情,入古出新而自成面目。
    学养对一个人的艺术创作及艺术格调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篆刻艺术的创作,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作用。统观宋歌先生的篆刻作品,一如其人。先生有着谨慎稳重,中规中矩,不激不励以及不事造作的性格,此外,先生文学素养及生活阅历所熏陶出来的儒雅温婉,静观惮悟而不鸣不跃的低调风格及不受时风影响而笑看古今的从容气度,都在其篆刻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得到了畅快淋漓的阐释和倾情的表述。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先生从稚拙嫩滑到厚重圆熟精到,从摹仿古人到融入自己性情感悟,走出了一条站在传统经典巨人肩膀上探寻之路。
    篆刻篆刻,顾名思义,先篆而后刻。因此,篆书在篆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篆书的取法,或取上古之甲骨金文,或秦篆,或汉印篆,或明清诸大家的篆体糅合变化,都是可取之法。其实,在篆刻界,特别是篆刻大家往往又是篆书大家,如吴昌硕、齐白石、邓石如……等等概莫如是。先生篆书取法较广,以秦篆得力尤多。但又已不再是纯粹的秦汉。已完全综合了先生的见解和性情,有了另样的生命。先生的长处在于用刀稳健而不失柔和细腻、变幻莫测,且善于从古人前贤的闪光点上嫁接糅合渗化自己的情绪。固先生的作品文字成印后,已是先生之“篆”字而已非古人之“篆”字了。
    在先生的篆刻作品中可见,于浙派及汉印一路印风用功极勤,得力亦多。浙派的切刀法在先生的创作中多有体现,且融入汉印之神髓。如“五台山”、“九华山”、“孙龙德印”、“刘世民印”、“楼亦亮”等印中都可窥浙派用刀痕迹及汉印规整的分朱布白。
先生对古玺及汉封泥印亦极有体会,揉变组合,浑然无迹。先生大胆化用古玺及封泥面目,往往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正如丁敬《论印诗》“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唐宋六朝妙,何曾墨守汉家规”。不墨守成规,便要变化,需要创新。从“卢树彬”、“宝库之玺”箸诸印中都有精致的表现。固因先生篆刻,受传统影响甚深,对流派印风、汉将军印、元押印、历代官印及进现代名家经典他是有批判地吸收,并非一味照搬跟风,而这也正是先生高明处。
    先生的篆刻作品在谋篇布局上常见匠心独运之妙,自出机杼之趣。随形取势,精细谋篇。而刻印之人于随形章最难分朱布白,先生随形印尤多见旨趣。如“一捆蕉叶半卷经”印在谋篇布局上独具匠心,似有秦玺的韵味,在篆法上加工处理使得印面对比强烈,又在刀法上冲切并施,浑然天成。方形印中“一色堂”、“逸竹草堂”、“用神”等印都可看出先生不随人后的独创精神。 那个圆形印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虽说篆刻是中国的,在这里我们似乎发觉这门艺术也是世界的。
先生在思考中,他时刻注意把握自己的创作方向,以传统的技法,结合现代的审美意识,既重视刀法的精准,又有意于形式的别致新颖,以期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刀法简洁流美,章法极具匠心,艺术创作呈现鲜明的个性特征。
先生在创作之中则是始终坚持以意为先,有感而发。我们在欣赏他的篆刻作品时,是不难发现这种良好的创作心态的。先生的印,无论是朱文、白文,抑或是仿封泥、仿青花,还是以楷书入印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拙朴中表现出一种灵巧,浑厚中体现出一种轻灵,苍涩中展现出一种秀丽。具体到某一方印时,我们又会发现他不仅十分注重印面的章法构成,更强调用刀的率意性,处处表现出浓浓的书卷气息与厚重的金石韵味。


以上仅是对先生篆刻艺术的一些粗浅的印象,望教正。 祈求先生墨宝以学习珍藏,拜谢!


[ 本帖最后由 达达大师 于 2009-11-5 01:5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宋老师!!!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