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中华的一门民族传统艺术,有三千年的长久历史,虽天地仅如枣栗,但小中见大,且要兼有古文字、镌刻、书法乃至文学等诸方面的功力,方能称善。宋歌问道于盲十五年,他脚踏实地,溯源而流,上下求索,对周秦古玺及明清流派都做了认真的摹习和梳理,悟其规律,通其要领,结合自己的禀赋,逐渐开始着自己的艺术之路。可喜!
如今,“大奖赛”似乎成了青年印人出人头地的舞台。然而心如止水的宋歌却耐得住寂寞,安于坐冷板凳苦心钻研着。他曾对我说过,作者和作品的高下是不能仅以获奖来界定的。事实上,这见地很对。艺术古今只有一个舞台,唯有与古今的大师比高低,力争在篆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才算本事,才是高人。
笔者以为,艺术的舞台迥异于科学的舞台。科学上的发明创造,是讲新的推翻并无情地打倒替代旧的,不断地去开拓人类文明。而艺术上的创新,是讲推陈出新。“推”是“推挪”,而非“推翻”,是讲“新”的叠加于“陈”的,并与古来的曾是“新”的优秀传统(即今日的所谓“陈”)百世同堂,共存不灭,从而延绵发展着人类文明。宋歌注重于“濯古来新”,尊重学习和消化古来之“陈”,而又不忘怀于努力“孵化”出诚属于自我之“新”。他这条路走对了。因为,它符合于文学艺术“推陈出新”的内在运动规律。这金科玉律是千秋不败、万岁不破的。
宋歌有大志。他向往的不仅是做印人。他还潜心于书法,他还研求拳法、音乐,他还致力于国画的探索。此外,他每天还切出一块时间来读书。年轻人志向大、精力旺,一门为主其余兼及的做法是可取的,也是可能的。书法有益于印与画之线条的把握,画则有益于书法、篆刻的气局开张,拳法和音乐则有益于书、画、印的张弛与节奏。尤其是坚持读书,以学问养气滋心,心润则刀笔自润,心高则作品格调必高。总之,扎扎实实地下功夫,转益多师,触类旁通,多向汲取,其结果决非是一乘一等于一或一加一等于二,它一定会产生出几何级数般的神奇飞跃和突破。这也是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大师为我们提供过的明证。
攻艺之路,是聪明人走的路。但又是诚实的聪明人才能走通的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交万人游,尝万般苦,一定会苦尽甘来!宋歌开始尝到了些许甜头,相信他一定会循着这条正途呼啸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