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李欣书法

墨潮金刚--三秦碑派大家杜仲信榜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部墨潮金刚--三秦碑派大家杜仲信
杜中信老师强调,作为内行来欣赏中国的书画,他除了整体效果,意境深远,还要主要看作者的笔墨技巧。比如说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作品的整体效果,还要看作品中间的每一个字,不仅要看每个字的结体,还要看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笔画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以及用墨用笔的技巧,这就如同欣赏像有些画家的画,他画一个叶子,一个枝子,都很随意,很有跳跃感,非常生动,越看越耐看,这些作品,很值得欣赏和学习。

[ 本帖最后由 李欣书法 于 2009-5-29 16:49 编辑 ]
P102052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常与朋友说起杜中信先生,说他如何博学,什么音乐、地理、电器甚至黄老玄易,都无所不通晓,说他如何幽默善言,三句话不出就有一个新鲜而活泼的词汇,常使人忍俊不禁。说他如何边写边吟,使观者身体随之节奏而几欲摇摆。听的朋友很是向往,几次催促能得一见,见到之后,果然与我有同感,感慨大师就是大师啊,人不俗,字不俗,言语不俗,见地更不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长安大学教授,颇负盛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崭露头脚的也不在少数。杜中信先生自然也是当之无愧的书法教育家。他身上饱有睿智却少有学究之气。因从音乐,摄影,山水和经史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诗外之功”,因而他的书法灵动隽秀,他的身上散发着足智博学的光辉也就不足为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部墨潮金刚--三秦碑派大家杜仲信作品
P102036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家

人们知道杜中信是因为他的书法。这不仅仅因为他是西安市书法家协会的主席,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

他的魏碑书体通古融今,苍劲清雄而不失秀丽,形态恣肆而不失稳重,他将行书笔意融入魏碑的书写当中,使得原本单个的传统书写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产生出流畅而又刚柔互济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他独有的艺术风格。

杜中信对魏碑书体的独有情钟,源于他对书法的爱好和不懈的追求以及追根溯源的学术精神。

杜中信在二十多岁时特别喜欢王羲之的字,那个时候临的主要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但写了好长时间,写不进去,写出来的字很像赵孟绂,秀气有余,雄气不足。因为王羲之的字是清雄,秀气流畅中还有雄壮的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写不出王羲之雄壮的一面,所以杜中信很苦恼,就翻了些历史资料,他发现写行书的基础是楷书,他的楷书学的是唐楷,学的是颜真卿和欧阳询,他用唐楷的基础写晋人的行书那肯定本末倒置了,于是追根溯源,他找到同一时期——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碑帖。因为南北朝的楷书流传下来的只有小楷,同一个时期的大楷就是这一时期的魏碑,杜中信找到的是北朝的魏碑。
IMG_005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时他开始潜心研习魏碑的技法,学了一段魏碑之后反过来再写王羲之的《兰亭序》,他觉得非常轻松,马上就把王字的雄气写出来了,不仅能把它写小,而且能把它写大,在西安电视台为杜中信录制电视专题时,他现场临写王羲之的《兰亭序》,信手拈来,毫不费力,而其王书的味道十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部墨潮金刚--三秦碑派大家杜仲信作品
IMG_006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有了这样的心得之后,杜中信对魏碑愈加喜爱,用功尤勤,每遇一碑帖,便不忍释手,反复揣摩,终得魏碑之真谛。他的魏碑书体通古融今,苍劲清雄而不失秀丽,形态恣肆而不失稳重,他将行书笔意融入魏碑的书写当中,使得原本单个的传统书写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产生出流畅而又刚柔互济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他独有的艺术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学者型的书法家,杜中信关注的不仅仅是魏碑留存下来的碑帖,他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这种书体产生的时代和他的时代特征。他了解到魏碑的书体产生于民间,对于民间的工匠来说,他们在刻凿的时候,是很难去关注所谓的笔法的,每一个字的中段线条要一刀刀刻出,因此魏碑中段便异常的富有奇趣变化,因此他在研习中发现:抓住了线条的中段就抓住了魏碑的本质。
IMG_005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