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9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9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邢少平

《阳春》翰墨人生--宋江安先生书论开坛(西安文联会议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9 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易中天访谈:中国高校形同养鸡场

   □ 记者 吴海云


  央视《百家讲坛》已经不似当初的红火,然而易中天在大陆仍保持着超高的人气。无论是公共讲座还是签名售书,只要有他,前来捧场的人永远满坑满谷。

  生活中的易中天,比电视上少一分“文气”,而要多好几分的邪气、匪气和霸气。这个湖南人,会一边听你的问题一边贼贼地笑,然后冷不丁问你一句:“可以骂教育部么?”整个访谈过程,他几乎没有什么回答是“一本正经”的。

  易中天这样说自己:我就是一个流寇!

  学术要讨论“真问题”

  凤凰周刊:我知道,您的人生经历很复杂,出生在湖南,在新疆当过知青,在武汉大学呆了很多年,后来又到厦门,现在常住上海。这是不是您自称“流寇”的原因?

  易中天:这只是一部分。我做学问也是出了名的“流寇”。比方说,我在《百家讲坛》讲三国、讲诸子,就有人跳起来说,你一个学中文的,怎么可以讲历史、讲哲学?这不是“走穴”吗?然后马上扣一顶大帽子:F•B!他们不知道,我这个“F•B”从读研的时候就开始了!我硕士论文做的是《论〈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答辩的时候,我们系专门找了个哲学系的教授。从那时起,我做的始终是跨学科研究。


  凤凰周刊:您的学术兴趣很广博,但您总有个理论的基石吧?究竟是哪种世界观,哪种方法论给您的学术研究乃至日常生活打底?

  易中天: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马恩,一是鲁迅,一是胡适。对不起,都很不时尚哦!马克思、恩格斯对我的影响主要在方法论上。要知道,我可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读研究生的时候,我曾经把《1844年手稿》从头到尾抄了一遍!而鲁迅先生对我的影响,主要是对国民性的批判上。我对中国国民的劣根性,真是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细心人应该可以从我的《品三国》中读出来。至于胡适,我非常欣赏他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处理,这话只能说到这儿了。

  凤凰周刊:看来无论是世界观还是学术观,您都挺“杂”的。您是不是觉得“杂”的视野有利于做学问?

  易中天:哪里!这纯属流寇的特点。我只希望人们有足够的宽容,不要动不动喊我“F•B”就行咯。话说回来,如果做学问的人都不能搞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哪来的学术繁荣?不过,现在的学术界似乎更喜欢“自娱自乐”。自说自话,没有风险,没有麻烦(至少不怕得罪人),还职称照评、学官照当,何乐不为?学术繁荣嘛,管他呢!

  凤凰周刊:在您看来,中国历史上学术最繁荣的时代是哪一段?

  易中天:那当然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时期了。我还认真地思考过原因,发现学术繁荣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自由的空间、宽容的精神和真诚的愿望。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因为当时的士人很自由,当局也很宽容。士人,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吧,周游列国,朝秦暮楚,今天跑到这个国家,明天跑到那个国家,反正“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各国的君主、诸侯、大夫,也很大度。没有谁搞“思想言论罪”,更没有谁一言不合,就拎起刀来杀人。他们顶多也就是不听你的,然后客客气气把你打发走,打发得不客气、不体面,还要挨骂。这才出现了百家争鸣,才涌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春秋战国也才成为我们民族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

  因此,我非常希望知识界,也包括广大民众,当你听到不同观点的时候,第一不要骂人;第二不要在对方的动机上做道德文章;第三换位思维,想一想对方有没有对方的道理。

  另外,我们还要有真诚的愿望。我们讨论的,应该是“真问题”,不是“伪问题”。争论“伪问题”,那不叫“争鸣”,叫“扯淡”。即便扯得人模狗样,引文、注释、关键词一应俱全,也是“认真的扯淡”。现在我们的学术界,诸如此类的玩意很是不少,有的还能申请“国家级课题”,真让我这样“不想当将军”的“厨子”望洋兴叹,自愧不如。

  莫让高校成养鸡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9 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莫让高校成养鸡场
  凤凰周刊:听起来,您对现在国内学术圈的气氛很不满啊!

  易中天:太差了!我就举一个例子。现在学术界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学者之间由于学术观点不同,发展为人身攻击,发展为两边的学生分成两个阵营,然后互相整对方的学生,比如说你的学生来我这里答辩,我就不让你过。

  因为看不下去这种现象,我和厦门大学的杨春时教授曾经搞过一个教学实验,就是在课堂上,我们两个人针对实践性美学这个问题进行辩论,争得很厉害,让研究生们在一旁听。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明白,我们俩虽然学术观点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成为好朋友。

  凤凰周刊:这个教学实验的效果如何?

  易中天:没坚持多久,哈哈,主要是因为我们发现学生们听不懂我们在吵什么。

  凤凰周刊:好像您对现在的学生也不太满意。

  易中天:他们确实不行嘛!现在一些小愤青成天说我学术功底不行,我看他们才不行。不过话说回来,错不在他们,而在于现在的高校教育。在我看来,自从教育部对高校进行所谓的教学改革,也就是采取量化管理之后,中国大学的学术氛围和教学质量就不断下滑。陈丹青先生在谈起这个问题时用的是工具理性批判的思路,而我更同意李零先生的看法,那就是量化管理把高校变成了养鸡场。在这个鸡场里,老师根本没有心思好好做学问,好好带学生,光忙着生蛋了。

  凤凰周刊:养鸡场?

  易中天:对啊。就是规定从讲师变成副教授,你要生多少个蛋;从副教授升成教授,又要生多少个蛋。还规定这几个蛋要生在什么地方,比如权威刊物、核心刊物什么的。天天都在那儿数蛋,就在最近,又突然对你说:哎,你得生些“创新型”的蛋!我的回答是,滚你妈的蛋!

  凤凰周刊:哈哈,那在您看来该怎么样呢?

  易中天:有蛋则生,无蛋则养。孟尝君还养士三千呢。

  凤凰周刊:但问题是,从助教、讲师,到副教授、教授,总是需要一个评定、审核的机制,不用量化,用什么?校长一声令下么?那也会有F•B问题呀。

  易中天:这个问题,我还真的好好想过。要想评出真教授,而不是“真的假教授”,首先要相信评审人的学术良心和学术眼光;其次,评审人与申请人应有一定距离;第三,就是要有一整套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简单地说,是“一本书主义”。

  凤凰周刊:听您的意思,这方案您已经想得很明白了,愿闻其详。


  易中天:首先,要评选教授的人得提交自己的代表作。代表作最好规定为一件,至多三件。现在学风之所以糜烂,就因为太讲数量。别人的成果车载斗量,自己的材料薄如蝉翼,就觉得脸上无光,也有风险,只好利用电脑拷贝拼贴,滥竽充数。这是学术界“非典型F•B”病源之一。如果规定代表作之外的成果均不算数,此风立刹。

  到具体评定那天,申请人作一次学术演讲,内容规定为代表作中最有创见的精华部分。演讲之后进行答辩。答辩委员会由听过演讲的本系或本专业全体教授、外校同行和本校非同行若干人组成。在答辩之后,即行投票,投票结果即为终审。校职称评审委员会不再投票,只受理举报和申诉,也只有在发现上述过程中有不正之风和程序错误时才能行使否决权。

  这一方案有四大特点。第一,“以代表作代硬指标”,将促使所有教师在学术质量上下工夫。第二,“以答辩代武断”,给了申请人申辩的机会,职称的晋升也不再操纵在少数人手里。第三,“以学术代行政”,答辩委员会主席权力最小(不能提问)风险最大(唯一公开投票者),玩弄权术者无用武之地。第四,“以公开代暗箱”,几乎全过程都在众目睽睽之中公开进行,因为谁都知道,越神秘,越F•B;越公开,越公正。

  凤凰周刊:您有没有向教育部提交这一方案?

  易中天:为什么要向教育部提交?在我看来,教育部最好什么都别管,学学“无为而治”,好好领会“不折腾”的精神。大学的事情就该让校长管。像武汉大学的刘道玉、南京大学的曲钦岳,都是我最欣赏的、深深敬佩的校长。  

     没必要“整体性地”走出书斋


  凤凰周刊:话说回来,您现在已经不用受“养鸡场”那份气了。大众媒体让您成了文化名人,并且——我猜想——改变了您的人生。对于当代的中国学者来说,没有什么媒介比电视更能帮助他们学术思想理论的传播了。

  易中天:你说得一点不错。所谓“媒体”,也就是媒介、载体的意思,相当于交通工具。对待交通工具应该是什么态度呢?也就是“利用”吧!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自己走,但肯定快不了,也远不了。要想又快又远,就得坐飞机。不过坐飞机可能会失事,肯定比自己走路风险大。可惜,我还很少听说为了保险,不坐火车或者飞机,自己从厦门走到北京的。电视,就是媒体当中的飞机。它的好处,是传播迅速,面也广,坏处是会放大你的缺点。问题是,你既然选择了这种传播方式、传播手段和传播媒介,你就得连同它的坏处一并接受过来,不能得了便宜还卖乖。

  凤凰周刊:那您建议中国知识分子整体性地走上屏幕,跟您抢饭碗么?

  易中天:说实话,我不赞成。“整体性地”走出书斋,走向大众,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干嘛倾巢而出呢?总得有人看家吧?再说了,统统出走,走得出去吗?你以为走出书斋、走向大众就容易呀?实话实说,难得很!首先,你要豁得出去,比方说,不怕别人说你“不务正业”,不在乎丛林中的暗箭难防,舍得掉体制内的种种好处;其次,还得能让大众接受。别以为你是什么牛逼哄哄的“大学者”、“大人物”,肯“放下架子”走向大众,大众就会感恩戴德夹道欢迎。没有的事!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谁也不在乎谁,人家凭什么呀?你得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才行。由此可见,走出书斋要有胆,走向大众要有才。这两条,我看十有八九做不到。所以我的意见是十之八九留在书斋,百分之五走向大众,还有百分之五不妨观望游移。依我看,那百分之五能够不受干扰地走到底,就阿弥陀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9 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问中,科学学问(自然科学)从科学原理到理论模型到技术手段,都是西方引入。人文学问(社会科学)我们自度拥有,其实研究规范、基本原理,也是由西天传来,民国时期学界老辈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但不同学科进展不一。经过若干年来的搅乱,遭到的破坏,远甚于科学学问,因为科学学问毕竟还有一个参照物,有一个较为客观的标准,可供对比,容易了解我们偏谬的程度,从而逐渐纠正。但人文学问则不同,数十年间,我们自以为是地别立了一套似是而非的标准、准则,同样也是远离世界通例的,很不幸的,这套古怪标准,还故意践踏世界通例,所以身在其中的学者,要么蠢掉,要么随之烂掉。
客观地讲,哪怕是环境较好的民国时期,我们对近代科学毫无贡献,对人文科学,其实同样毫无贡献,这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的。
所以今天不是出不出“大师”的问题,首先是回归正常的问题。然后通过若干年努力,比如一百年,大师或许来到我们中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9 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是抽象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是以后生发出来的绘画、雕塑、戏剧等各类艺术最基本的元素,也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艺术。它通过线条、字的结体和通篇气韵来表现,其浓淡、快慢、苦涩饱满等与音乐的节奏与旋律相似,是情感的表达。因此被称为线条的艺术,但是过于注重线条是没有生命力的。像现在北京上海很多书法展览特别追求展厅效应,讲究排场、营造气氛,甚至为了视觉冲击力进行后期加工处理,我认为都是过度地强化技术,甚至还有人用头发来写字,那当然更变成一种杂技的展示。尤其一些年轻人,心情浮躁,不是从文化修养着手,想从技术入手急于求成,很难有真正的提升。

  真正的书法应该是文化修养与精神境界的结晶,我们看李叔同的书法,有一种摄人的静虚感,可以让你顿时安宁下来,那是佛教信仰的一种折射。而毛泽东的书法不拘形式,如天马行空,豪放洒脱,充满个性,这是具有开阔的胸怀、丰富的经历的开国元首才具有的特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9 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和篆刻都是以中国文字为载体的艺术,不同的是前者用笔,后者用刀;其次空间大小不同,前者大尺幅展现,后者展现在方寸之地。篆刻与书法相通的地方在于方寸之地也可言事状物,表情传意。

  “印从书入,书从印出”,故书存金石气、印含翰墨意。书法是篆刻的根本,字尤其是古文字是篆刻的原料。书法讲究线条、结构、章法布局,篆刻也同样如此。篆刻艺术的核心是文字造型,将古文字安排得当称为章法。明清篆法家大多为书法家,他们力求书法入篆,要刀中见笔,笔中有刀,刀笔相生相辅。章法即是印文整体布局的安排,在参差之中求得统一与和谐。经过作者进行艺术处理,运用虚实、挪让、屈伸、呼应等加工,给人们以精神上无限的艺术享受。

  篆刻家对于章法严格的要求无形中会贯穿到整个书法中,对书法的笔画布局、经营位置很有影响,还有篆刻带来的力量与顿挫的力度使书法充满金石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9 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近两千年的篆刻史,大致可以寻求出一条创新轨迹,篆刻创新不外乎字形、章法和刀法上的变化。只有扎实的传统功底,方能推陈出新,心腕交融。

  首先,篆刻艺术以汉字作为素材,把要组合的文字,纳入方寸之间,创造出与前人不相雷同又不离法度的字形美。历代治印大家,无不以古文字变化为本,作创新之源。

  章法变化,是创造篆刻艺术瑰丽多姿意境的重要一环。历代印家对章法布局颇多精当论述,诸如分朱布白,虚实照应,疏密错落、顾盼有情等原则,印家自然当深谙其理,然而并非掌握了这些原则,便能创造出自己的新面目。同是“疏可走马,密不容针”,治印各家仍面目迥异,意境别裁。赵之谦肃穆秀逸;吴昌硕淳朴古茂;齐白石故斜险奇。凡出自大家之手,布局构图如天马行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苦心经营,却毫无摆布之感。

  创新,还得在刀法上下功夫。浙派碎刀渐进,吴攘之运刀如笔,赵之谦单刀直切,黄牧甫小刀切冲,吴昌硕钝刀硬入,齐白石快刀斫阵,或清刚、或浑朴、或醇厚、或爽利、或雄强、或霸悍,意趣大不相同。

  字法、章法、刀法三者决非孤立,融于一心,胸腕昭然。创新是一个长期积累过程,纳古今而新意自出,融百家则神奇自生。总之,历代大家都在继承基础上创新,于传统人之愈深,出之愈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9 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篆刻可以说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如今传统文化正在慢慢地渗透到各个艺术门类。篆刻的根本是古文字的研究和把握,中国的古文字、印章用在设计上如今成为最时尚的元素,大家也认识到最民族的才是最世界的。不仅奥运会上的中国印,现在很多公司的LOGO、产品的设计大多采用书法篆刻艺术,甚至住宅小区的标志、大学城的标志也都采用特别设计的印章,这是很让人感到欣慰的现象。在公共场合出现的书法篆刻越来越多,就是一种很好的导向,对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视和爱好正是需要慢慢引导和培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9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为中国人  也作为一个对艺术爱好的人 更应该热爱我们的传文化  不断学习 发扬光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9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想有自己的风格,首先要打好基本功,临名家贴是必不可少的!!em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9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篆刻艺术博大精深,一方刻石,几把刻刀,凿出万般情趣,意味!!em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