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邢少平

《阳春》翰墨人生--宋江安先生书论开坛(西安文联会议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7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国家从来就不缺文人,写写画画本来就是文人分内的事情,难的是文人怎样去做人。因为文人识得几个字,读过几本书,路子一顺,不觉就志得意满起来,开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如果路途不顺,自然就感觉怀才不遇,怨天尤人,纵酒放旷,破罐子破摔。因此文人一般会把自己搞得很尴尬,要么高高在上端着架子不食人间烟火成了孤家寡人,要么屈沉下僚牢骚满腹使人敬而远之。
154621f29slcnyvcysz9hh.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7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书法衰微说

    任何一门艺术,如果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只能慢慢走向衰微。书法、中医、京剧等国粹,业已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只能慢慢走向没落。不要指望当今能出大师,有几个大家就很不错了。余秋雨散文《笔墨祭》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为书法艺术的未来深感忧虑。

二、书法闲适说

    书法仅仅是一种自我修养,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武器。以天下为己任的书法家未免显得太傻,就像堂吉诃德。我主张书法闲适主义,先用来娱己,其次考虑娱人。

三、书法涵养说

    书法不是练出来的,是养出来的。烟云供养,方有好的山水;诗书供养,才有文人气息。前一段时间有人提出书法家学者化,大约也是这个道理。

四、书法性灵说

    书法不是练出来的,是悟出来的。苦练可以把字写得熟练,可以练成抄书匠,但练不成艺术家。苦练是训练技法,由“技”入“道”,靠的是“悟”,是需要性灵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7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方式,涉及餐饮、睡眠、工作、读书、运动、休闲、音乐、社交、情爱等方方面面,衣食住行都应该稍安勿躁,一切都慢慢来。慢生活不等于低效率,正好相反,高质量高品味的生活会体现更大的人生价值。毋庸讳言,慢生活确实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关键是我们面对纷繁喧嚣的社会如何适应这种生活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7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慢生活如今已风靡全球。所谓慢生活,并不是散漫和懒惰,而是积极寻求一种回归大自然般轻松和谐的意境,用一种闲适从容的心态去体味生活。慢生活相对于快节奏而言,可谓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值得效仿和提倡。
慢生活何其难也!需要太多的前提作为支撑,需要事业有规划,生活有计划;需要有平静的心态,有举重若轻的气度。未雨绸缪,合理安排时间,方能做到遇事从容,气定神闲。慢生活更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做前提,食无肉,出无车,居无所,整日为衣食奔波,谅你如何有修养,生活也不会慢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7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余秋雨有散文《笔墨祭》,深感当代书法的危机,所虑极是。古代文人每日与翰墨打交道,风流雅集,诗文往还,须臾离不开笔墨,随手写下的诗文草稿和书函笔记,哪怕是最不经意的一张便条,也透露着儒雅和温润,透露着学养和睿智,日后成了我们津津乐道的法帖和范本。今天我们已经失去了书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办公都已经无纸化,信息通讯高度发达,连信都懒得写,书法早已淡出于生活之外。难怪余秋雨写下了苦苦艾艾的祭文。
    如今书法已不是谋生的工具,也不是进身之阶。我努力找寻书法的那份闲适,是把她作为慢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有人喜欢钓鱼,有人喜欢飙车,有人喜欢打麻将,在不危害别人的前提下,只要喜欢就行。我喜欢书法,作为爱好,首先用来娱己,其次才考虑娱人。有空涂抹几笔,偶有满意的作品,独自偷着乐。没兴致了,就看看书,读读帖,上上网,干点喜欢干的事情。没有必要给自己套上枷锁,非要达到什么高度;也不必以振兴书法事业为己任,那是艺术家的事,更与我无干。
    把自己放松了,笔底下的线条反而变得自由灵动起来,抑或这就是书法艺术的真谛?
100_2526y.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7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5个教师节到了。傍晚鞭炮声连成片,我知道这震天的鞭炮不是为了庆祝教师的节日,而是为财神燃放的,今天还是传统的财神节。教师节和财神节撞车啦!

    撞车不是第一次,我印象深刻,是因为有教训。上一次撞车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我还在学校教书。遇上教师自己的节日,傍晚几个同事到酒馆小酌以示庆贺。也是鞭炮声响成一片,我们疑惑不解,悄悄议论,教师过节能有这么隆重吗?一身肥肉的女店主满脸写着不屑:什么啊,今天是财神节!

    我参加工作走上讲台是1984年,第二年就有了教师节,感觉还是蛮自豪的。第一个教师节过得轰轰烈烈,又是开会又是表彰的,很热闹。教师会餐,每个老师还供给一瓶青岛啤酒。教师节一晃而过,教师的命运没有改变,仍然备受社会歧视。在我们学校,教师的地位远不如伙房师傅和后勤工作人员,分房子先有他们的份儿,一个烧开水的勤杂工家属也敢公然欺侮老师。在社会上就更不消说了,教师基本上就是小气、算计、促狭的代名词。人们编教师的笑话,说是三个教师分一盒火柴,每盒100根,每人分33根,剩下一根就没法分了,每人掰一截,分了带火柴头的占便宜。最后实在没法,其中一个拿了这根火柴“嚓”的一声点着,大家共同看了光亮,这才解决了难题。

    也难怪教师社会地位低,在计划经济年代,物资缺乏,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都是凭票供给,不用说没有钱,有钱也买不着。权力集中在计划、物资、商业、粮食等部门手里。流通部门和服务行业的职工,即便是普通的商店售货员也牛逼哄哄的。车间工人也能倒腾点下脚料焊个鸡笼子什么的,教师除了求他们还能干什么啊?所以腰杆一直弯着。非农业户口的女孩,宁可嫁给车间的工人,也不肯多看教师一眼。小伙子那个惨啊,怀揣着本科学历本,硬是找不着吃国家粮的媳妇,哪怕她是小学毕业!

    教师地位逐步提高,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也不是教师的待遇提高了多少,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靠计划经济生存的部门和行业已经风光不再。国有企业或改制,或破产,员工失业,工人下岗。相对稳定的教师职业就显得有些尊贵起来,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啊!

    对教师的非议也逐渐多了起来。这种非议不再是嘲讽教师怎样分火柴,普通教师自驾车上下班早已不是新闻。社会质疑的焦点指向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论文抄袭、有偿家教、体罚学生、贪图利益、不一视同仁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网上一出现这样的帖子,就会成为热门话题,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

    教育是一个特殊行业,而且是从业人口众多、社会体系庞大的行业,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牵涉到千家万户,教师在社会上产生各种影响,引来各种议论也属正常。根据我的了解,教师跟其他行业相比,劳动强度相对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初中和高中的老师,起早贪黑,异常辛苦。绝大部分教师教书育人,敬业爱岗,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撑起了教育这片蓝天,他们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不否认会有一些素质低下,甚至道德败坏的教师混迹其中,干出些有辱这个职业的勾当。尽管他们占少数,但造成的不利影响却呈几何倍数。少数几个人会降低整个行业的声誉和社会认可度。就像对公安的评价,出了几个黑警察,就说成警匪一家;就像对医院的评价,一旦出现医疗事故,所有医生都成了刽子手。

    行业之间的陌生也容易产生隔阂,似是而非,或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就会变得面目全非。举一个真实事例:一个学生家长托关系把孩子送到一所重点学校就读,孩子不遵守纪律,老师批评教育,说继续这样下去,影响其他学生学习,会被学校开除的。学生回家告诉家长,学校要开除我。家长急了,找有关领导告状,就变成了学校随便开除学生。老师该多冤枉啊,以后还怎么敢管教孩子?

    再有一个误区就是家长给老师送礼。现在社会上好像形成了一种风气,干什么事情都要找关系请客送礼,缺了这个环节就担心会吃亏,多了这个环节就感到冤屈,有了冤屈难免发发牢骚。平心静气想一想,以现在的生活水平,谁还会在意一顿饭?谁还会在乎仨瓜俩枣?本来是社会风气使然,何必把罪过推到教师身上?如果真是教师索贿,或是强迫吃请,不但应该鞭挞谴责,还要举报,砸他的饭碗。如果是担心不送不请孩子会被另眼相看,那是自己误入了一个怪圈,教师不该被无端送上道德的审判庭。

    既然是一个职业,教师难免有职业病,说职业病难听一点,不如说是职业习惯。其实哪个行业都有职业习惯,到医院看病,不管病人有多危险,病人家属有多着急,医生照样不慌不忙,天天在这个环境中,习惯了啊!教师也是这样,整天居高而下教育学生,顺便也居高而下教育着学生家长,习惯了啊!学生家长肯定不爽,当面唯唯诺诺,背后就会骂娘。

    鞭炮还在响个不停,人们在期盼着发财。我突发奇想,两节相撞,不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撞吗?什么时候鞭炮是为教师节而燃放,社会精神文明肯定会进步一大截,物质文明自然能进步更大一截。



                                        2009年9月10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7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雨淅沥,睡梦依稀。

    早晨一觉醒来,雨点敲打着窗户玻璃,声音清脆无比,像敲打着我的耳鼓,就知道外面在下雨。今天是星期六,想想没什么事情可做,干脆再睡上一会。迷迷糊糊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上午十点钟了。

    很少这样睡懒觉了,有点奢侈的感觉。下雨天容易嗜睡,想起早些年在生产队里劳动的时候,特别盼望下雨,因为下雨天不下地,可以美美的睡个懒觉。最近特别爱怀旧,大概有了几岁年纪的人都这样。尽管还没到衰老的程度,毕竟经历了岁月的沧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7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开始碰到有人索字,很兴奋。人家看得起,自己也不拿捏。不管在什么场合,或许在酒席,或许街头偶尔碰着,有时候辗转传话,甚至从别人嘴里提起,都认真创作了,或是送去,或是捎去,或是寄去。不知道地址的,通知来取。如此算下来,几十年间,被索去的作品往少了说也有上千幅。
    时间久了,对有些索字的人,或是有些人索字的态度渐生不快。譬如说,有些就是逢场作戏,别人索字,他就跟着蹭便宜,实际什么也不懂,你随了他愿,他顺手就不知扔到哪里去了;有些人略懂一二,但来的太轻易,也不当回事,随手转送,没有了再索取;有些则以师友尊长领导自居,命令着写,写慢了就不高兴;甚至还有人抬举你,你给我写幅什么什么样的字,我挂在客厅,我交往的都是级别很高的领导,给你宣传一下,言外之意,我给他写字,还得感激他。不管索字的人或索字的背景如何,一旦答应了人家,我不愿爽约,很多时候亲自送过去,或是找人捎过去。有时候就寄过去,很多没有了下文,至于收没收到,都懒得回个信息;有时候通知来取,直到现在我抽屉里还有署着上款的作品。即便如此,还是经常欠债,每每受到半熟不熟的债主指责。
    求字就有些学问,显得有品位,读书人的事,说的委婉些,实际上也就是索字的方式不同罢了。说白了,就是要你赔上时间,赔上材料,无偿的为他贡献上一幅幅书法作品。石开有句名言,说是作品出门,有种“嫁女心情”,自己的女儿嫁出去了,恋恋不舍啊,心疼啊,别人再拿着不当回事,心里不是滋味,慢慢也就懒散了,发誓不再干这些违心的营生。
    拒绝别人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人家当面开口了,一旦拒绝,感觉就像欠人家的,很愧疚,支支吾吾,王顾左右。有一次,有个陌生人拿着一张宣纸到办公室索字,我说某某画廊有我的作品,你去看一下。不一会就打回电话,说画廊要钱!很委屈的口气,弄得我不知道说什么好。还有一位老先生,坐在办公室磨蹭,不仅索我的字,还让我代索其他好几位书家的字。我委婉着拒绝,说我可以给你写,但别的书家都有润格,不白写的。老先生竟然说,我没有钱,我还喜欢字,你说怎么办?真是哭笑不得!
    赠字则不同,是自己愿意的,所以主动赠出去的都是满意的作品。受赠的对象,一般是亲朋好友,或是圈内知己。秀才人情半张纸,留着做个纪念。公益事业也责无旁贷,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事业单位收藏,或是文化下乡,或是义卖、义捐、义拍,一概允诺,倾力相助。以我所学,能为亲朋好友装点下空间,能为社会做点贡献,感觉很是满足。
    至于卖字,不敢有多大奢望。一是水平低,不值得别人掏腰包;二是地方小,人们还不习惯掏腰包。多亏了有些管事的朋友,帮忙解决了笔墨纸砚的费用,我则报以书法作品,偶尔还得些零用钱,也算是变相的卖字了。
    画廊里有作品,一年到头挂在那里,有人问津,没有多少人肯掏钱。卖不了也还罢了,反倒成了活广告,启发着索字者辗转着找上门来。有一次碰到个想掏钱的,被一个据说跟我很熟的朋友果断制止了:“他的字还用得着买吗?我给你要,让他写多少他就写多少!”一笔眼看要成的买卖就这么砸了。以后再碰到为别人索字的,我就生疑:不会是砸买卖的那个二大爷吧。
    网络是个好东西啊!把字贴在网上,还堂而皇之标上润格,这就等于挂上了钓饵,专等鱼儿上钩了。天不负我,偶尔也能糊弄几个小钱花花,不至于总干赔钱的营生,在老妻面前也好有个交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7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有空闲,我喜欢泡上一杯绿茶,拣一枝小楷狼毫,随意地抄录一些格言警句或诗词文章,时间一长,竟也成了习惯,便请朋友刻了一枚“品茗抄书”的闲章,每每钤在抄成的尺幅上。品茗倒在其次,重要的是在抄书,渐次成瘾,乐此不疲,局外人是难以体味其中妙处的。

    品茗抄书,难得一个“静”字。人生在世,终日为衣食和名利奔波,难得有个清静,“偷得浮生半日闲”,不妨用来抄书。这时候你可以什么也不去想,只管握笔濡墨,潇潇洒洒地一路抄下去,素笺上,一行行墨迹在延伸,仿佛是诗文的主人在与你交谈,也像你在向他们深情地倾诉,笔底下流淌的不再是单纯的墨痕,仿佛幻化出鲜活的生命。这时的你,早已听不见窗外的喧嚣,也暂时摆脱了尘世的烦扰,不知不觉间走进了一个静谧、空灵的清凉世界,时间已经凝固,空间也没有了界限。有人将书法比喻为气功,此时的境界大概就是气功的“入定”,那一份清静,真正是心如秋水,波澜不惊;又似菩提明镜,不染纤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7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品茗抄书,难得一个“漫”字。我等碌碌之辈,说了就算的事实在不多,但抄书就不同了,一枝柔毫,半张素宣,完全由你自己支配,不管是唐诗宋词汉文章,还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不管是长篇巨制,还是片言只字,只要是喜欢,拿来便抄。不去计较字的好坏,不用担心错字漏句,也没有作公文时的忐忑不安,当然也无须担心“画眉深浅入时无”。就这样散漫的抄下去,不知暮蔼将至,也不知东方欲晓。偶尔用茶烟熏一熏有些发涩的眼睛,欣赏一下散散淡淡的墨痕,一时便满足于对时间和生命的暂时主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