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钱塘客子

【何水法老师艺术简介;艺术年表;代表作品;文论介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代表作品:
xinsrc_0320305071702656771012.jpg
xinsrc_0520305071810671900732.jpg
xinsrc_062030507181026539273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水法老师艺术简介;艺术年表;代表作品;文论介绍】
xinsrc_0620305071810906952536.jpg
xinsrc_03203050717029682901413.jpg
xinsrc_0520305071810953160693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水法老师艺术简介;艺术年表;代表作品;文论介绍】
xinsrc_5620305071703656597620.jpg
xinsrc_06203050718106091832335.jpg
xinsrc_0720305071810203114533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水法老师艺术简介;艺术年表;代表作品;文论介绍】
xinsrc_23203050717054062389022.jpg
xinsrc_23203050717057341375023.jpg
xinsrc_2420305071705296258932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水法老师艺术简介;艺术年表;代表作品;文论介绍】
xinsrc_36203050718111092318138.jpg
xinsrc_36203050718114212120739.jpg
xinsrc_3620305071811734143274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水法老师艺术简介;艺术年表;代表作品;文论介绍】
xinsrc_37203050718110152586741.jpg
xinsrc_37203050718113281360542.jpg
xinsrc_5620305071703359259091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水法老师艺术简介;艺术年表;代表作品;文论介绍】
xinsrc_56203050717039371746921.jpg
xinsrc_5720305091541640162124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水法文论集 ;
' P2 K5 N; z, V: k+ ]- A0 { ( G  M2 I- }6 W5 q
" i4 @2 E) X: j  H  v9 u

3 j% l; M6 E6 m; V: m5 ~/ g
; \' H/ B1 ^) g: x& h- A8 ?我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生命线; 8 Q7 ]2 M! K5 `
    水是中国画的灵魂;     写生是画家与生活的“对话”;     画家也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中国花鸟画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从表现上看己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特别是各地老年大学的兴办,花鸟画又是一种既能陶冶情操又是一种易于入门之画种,因而上至离退休耄耄长者,下至童稚少年,学画花鸟画之风气之盛,“梅、兰、竹、菊”、“牡丹”、“荷花”皆遍地开花,为历代所少见。然而真正画得好的,颇具深厚功力和个性的却寥若晨星,这是当前花鸟画坛的一个基本现状。可见要画好一幅既见深厚传统功力又独具自己强烈面貌、时出新意之花鸟画是何等之不易。近年来我在多次担任中国美协组织的一些全国性大展的评选过程中,如在“第二届全国花鸟画展”北京评画的时候,我就注意和发现到一个问题,即现在的写意画特别是大写意,画得好的越来越少,其数量明显少于工笔画,而工笔画却明显多于写意画,而且画之尺寸越画越大,多偏重于大场面,大制作。''为出效果,洒盐、倒牛奶、加肥皂粉等等己到了不择手段之地步。笔墨不讲究“写”之成份却大大忽略。为什么会出现重工笔而轻写意,重制作而轻笔墨呢?     我认为:一是相对而言工笔容易出效果。画工笔因为是画在熟宣上,主要是靠勾线来表现,用笔比较单纯相对容易掌握,勾线后(有的干脆用铅笔勾)主要靠色彩喧染,靠制作,一张画起稿时可以反复修改,二、三个月一层一层磨。同时为了达到视觉冲击效果,所谓“起眼”作品越画越大。工笔画画大场面容易出效果,比较讨巧。而大写意要画好则较难,大写意表现之手段跟工笔不一样,要使画面有冲击力,主要靠笔墨功力来体现。靠笔墨的"气韵生动"才能产生出扑面而来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所谓的视觉冲击力,而这需要靠画家做几十年的学问和不断地在笔墨上锤炼、积累才有可能厚积而薄发。     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工笔画就不难,工笔画画得好也难,但是相比较而言,大写意要难得多,另外小写意与大写意比较起来亦要容易些,兼工带写笔头比较小,只要有工笔的基础有一定的造型和传统功力,还是比较容易掌握,大写意画看起来擦擦几笔谁都能来几下,但要笔酣墨饱,既浑扑又苍茫,既厚重中见灵动,下笔信手拈来,所谓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己吞”能达如此境界,难矣。     那应该如何来提高中国花鸟画之水平呢?照我来看,首先要强调中国画笔墨之重要性。张仃先生讲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我则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生命线。中国画如果离开笔墨那就无法谈起,笔墨不是一朝一夕能得到的,它要在正确的万法下干锤百炼才能炼就。笔墨还包含着一个人之修养,作者见地之高,眼力之高,笔墨才能高。我们看一幅画时,为什么有的画耐看,有的画一看就生动,就有一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关键是笔墨到位;笔墨“松动”。即便是工笔画或兼工带写亦要强调笔墨。我看两宋花鸟画,虽然是工笔,但线条很松动,很有笔趣,不呆板,所以显得很大气。大气不是大写意画之专长,工笔画、兼工带写都存在一个大气的问题。     其次,要注意用水。用笔用墨之关键是用水,水是中国画之灵魂。 “枯笔取气,湿笔取韵”,用不好水,韵就即无气韵,苟无气韵,即无生命。而笔墨只有靠水的充分运用、妙用,才能使作品达到出神入化之奇妙境界。     再者,要注意深入生活,写意画主要是表现一种意境,一种境界,意境何以产生?我认为要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去吸取,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即是这个道理。这就要求画家要不断到生活中去发掘,去发现。一个画家要在生活中有所发现,就要有一种悟性,自然会丘壑内营;一个画家能在生活中有所发现,观察时就会达到“物我两忘”之境地。写生是画家与生活的“对话”,只有带着感情去看就会发现其中之美,从中发现前人未能发现的东西,所谓见多识广。我们今天的视野比前人开阔得多,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花卉新品种层出不穷,真是千姿百态,随着国门的敞开,外来花卉日益见多,所以,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几种题材。花鸟花在题材上只亦有所创新,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掘,有所发展。     花鸟画之创新,没有传统不行,但我们所说的传统,不是要死抱传统。我们要学习传统,要继承传统,要研究传统,但学习和研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发展传统,发扬传统,要推陈出新,要借古而开今。我们现在的时代跟古人不一样,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新世纪的伟大时代,这是一个“基因”的世纪,好多发生的事件是古人不可想象的,画家只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在这点上,我很佩服石涛,他在明末清初时就大胆提出“笔墨当随时代”。     总之,我们要用以现代人之思维,现代人之思想去观察,研究生活,再用深厚的传统功力去表现我们对于生活的感受,不断地体察,不断地锤炼,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来。 * d9 o/ i7 R3 f' Y' g" V' w" W

$ o# ?/ i; G2 Z9 x) O4 L8 h' h
xinsrc_3520305071605171278321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6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年元月在“中国首届艺术财富高峰论坛”的讲话
文/何水法
    各位嘉宾、各位同仁:
    今天我们全国书画艺术界同仁会聚一堂,商议中国书画艺术市场、艺术财富与人文关怀问题,很重要。作为艺术市场联盟副主席和艺术家,我受大会组委会的委托,在这里作个发言。     一、 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问题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格局多元化,信息革命和形形色色的思潮冲击着我们的思想。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心社会的公平、正义与普惠,与之相适应的人文主义艺术和人文关怀成为时代主流。当代艺术与人文关怀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当代艺术对社会生活与公众的关注,努力使当代艺术为广大公众所理解和接受;第二是体现当代艺术对人类和平理想的追求,和平共处无疑是当下世界人民关注的重大主题;第三是当代艺术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的思考,建立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永远是人类共同寻求的审美境界。
2080492_85796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