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8-9-1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7540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9-9-18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2-24 03:56 编辑
4 X: a3 T, m2 y5 f1 R s* W) J% F9 {9 i. g9 u c7 i
结论$ J% s( z4 r, `3 t# d
" j3 ]0 s' m+ l; C' k) ~# T明了所谓贴学与碑的关系,才明白黄庭坚所说的“兰亭面”学不好。杨疯子“下笔已到乌丝栏”,到不到乌丝栏,其实都不要紧,表面的东西总是变的,古人早称之为“流美”,流美着变化也,时髦也。今天也还有人力主形态之学(正如“兰亭面”),忽略了相同形态的东西,内容可以天差地别。例如神龙定武赵临《兰亭》什么的,即使形态是用双钩什么方法复制,形态无异,却无法重现形态的来历。这才是关键的不同。
2 H& o& i7 d! O7 [& u5 E( ? A1 n/ C/ v2 `: U- Z/ r# D% v
康有为指出从方笔开始学书。我觉得即使是为了学贴,也是正确的。虽然他也没有说明为何必须如此。要学好贴学,其实先要写好方笔。因为那是“法”的出发点。没有方笔,就没有八法。其实从汉晋朝的碑石也可以看到,但多是隶书或隶意很浓的楷。而且,也太规整,没有龙门那样保留了多样性,那么专注地表现方笔的使用。有时候我感叹北魏时候怎么如此坚守只用方笔。我至今也不太明白,所以有这么多的话要说。只能猜想,那也是当时的“流美”。但这却也是书法的基础和站桩功夫,中原古法。
: `% ~9 B5 R1 _) G; _% n; S# X& L" e
从王氏开始,兰亭面给人的印象,是使转厉害。真迹的缺失,以及王羲之用锋的精细,使得他方笔的特点比较隐蔽。他取的意象和龙门那些大为不同。也许是江南的秀丽山水,烟雨,池塘青草,让他做出了这种选择。也许是大量写经需要速度,让他采取了一些取舍,入笔的方式,和后来一些写经手已经无异。也许是他要在意象上,和北朝(现在是敌人了)的区别开来。也许是他另外一个老师,王廙的教导,让他要写自己的风格。无论是什么原因,我们得到了新的书体,完全没有隶意的楷书。这种楷书,特别是行书,笔画不再像原来洛阳流行的那么粗,也不在一味方用按顿的那种方,而是提的的那种方,在转折的地方,也不再明显地表面上“笔笔断”,而是提笔暗中转锋,方向转好了之后再用方笔的笔法。这是充分理解了方笔之后,采取的两个改进:改按为提,改折为转。现代楷书的面貌就出现了。最重要的,是笔力得以保持。因为方笔的实质,是逆锋利用毫的弹力,并不在于使用了更多的笔腹或副毫。北朝碑版上看到的方笔,其实是最基本的方笔,初级阶段的方笔。兰亭里或者《圣教序》里的方笔,就复杂和高级多了。但无论笔法如何变化,最基本的,却是古老而新的方笔。* {" f% u) F, h1 q+ [/ n
# k: L! X7 }$ R& k# G0 q- q
此种笔法,如果用在写碑,速度不再是一个考虑因素的话,那就是欧阳询褚遂良那样。吴玉如所说,取掉使转,那就是北朝碑版了。基本如此但不完全对。还要增加按和多利用副毫。因为北朝人喜欢看上去就雄强,而不是隐藏起来的雄强。到了隋唐,对笔力以及方笔的理解,已经比北朝人深刻。但宋时,阁帖的流行,重新模糊了这种认识。唐以后书家概叹古法之不存,以至有人直接埋怨王氏父子起而古法失(《衍极》,22),是有道理的,但却不知道从哪里找回,到康有为以“贴学兴起,人不能复为方重之笔,千年来几于 之不祀也”,奋起而呼吁,作矫枉过正之举,也就可以理解了。**的推崇统一,往往统治意识形态。此种统一的意识形态,加上新体笔法的复杂,可以蒙蔽人的眼睛几百年。书法史上方重之笔的丧失和重新发现,是个绝好的案例。+ U6 }9 |# j6 V4 _( J1 x4 r1 l& {6 I7 D
3 S( c+ p' ~, O# j) D2 s8 w
回头看方笔的形成,贯穿汉隶直到真楷的形成过程,逐渐放弃了所谓的传统篆书中锋(尤其顺笔那种)。顺笔(卧笔)的笔法,基本废除。废除的原因,是无法随时用力,也就无法体现笔力的雄强。八法,无一不是讲如何利用反力的。从蔡氏九势、钟繇卫夫人圣病之论,都是围绕笔力而谈,欲尽其势而已。这也是方笔出现引起的美学革命。方笔不是形态的问题,是“力”的自觉,锋的理解,进入书法的第一步。到了王氏父子提转的使用,参入圆笔的快捷与变通(但逆锋,形圆而实仍方),这是对方笔的笔法的增加,和旧时的顺笔中锋,已有本质的不同。但此类用笔,在宋之后,阁帖的泛滥,侧锋看不见,笔强调正,中锋在意识形态(正,中)的支持下重新复辟。许多事实,就掩盖在一统天下的中锋论中,多样性及力的运用,基本一并丧失。其中有天才异禀之人,偶有复得,也不敢犯**正确的禁忌而明言。方笔大势已去,直至阮元康氏出,才有回天之力。冷落了千多年的石碑,终于有人去抚摸致意。
. j: k% k- q2 l7 A! K4 p9 H/ r& G$ Y& n! V( z. R
这是我中年偶然接触书法,看碑临帖学习三年多的初步体会,算是一个小结。由《比干文》引起,直到王羲之。读、临都有限,见识不广,又无师承;陆续写成这样的东西,也是朋友催促的结果,谢谢。望读者赐教,以免谬种流传。8 E" u( J' a1 z! L3 E( \
9 z2 h6 E5 z" F2 {: w, `4 H* D W, e. B, R$ S
6 s4 [. e, ^. e7 l5 w
[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09-9-18 22:5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