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果 发表于 2008-6-2 01:04

此篇文章我认为谈得很好,也很细致,结合平日的教学实践,摘录文章中的几处具体内容,谈点体会。
  
   “神”本来是不存在的。任何的神都依附于物质基础--形。不存在神似而形不象的临摹,但存在形即使不似而神不错的临摹(历史上成功的意临都这么干)。分析来看,不同效果的神都对应不同的形。通常认为的“神似而形不似”只是读者的一种误度,一种心理认同。
       这正是我平日常思考的一个观点,我常怀疑人们审美中的理论定式,我更注重实事求是。

    把位置与神采对等是古人的一种描述方式,有其意义,但未必准确。
      这句话说的好,我在教学中常说,古人的想象力较强,在文字中常有所表现,所以文化精神的意义由此产生。

  针对被忽略的信息要经过感觉系统的反复检验修正,即培养“修正的眼睛”。很多人临的不象,不会看(观察),甚至临得一塌糊涂还自鸣得意,这不奇怪,只因为他没训练 “修正的眼睛”。
       就是练就“火眼金睛”,我常给学生说,同时也是对事物的观察愈加敏感性。

      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每临一遍都要确有所得
         这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往往不厌其烦的重复错误,美其名曰‘练功”

      临帖是创作的准备。创作完全是一种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带有明确审美追求的艺术活动。
       很多学生常关注于速成,更有碍于临创转换的困惑,所以临的深入,转换就快,创作也就能很快甚至能深入,关键在于怎样临?其实就是不断的有所体会。

      意临法。这是临习法帖气韵、意境的方法.被众多书家广为运用。临习法书时不求一字一画肖合形毕,但求整体气韵生动自然。这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临习方法,不适于初习者运用。
       我常思或疑于此法,不求一字一画肖合形毕是否就是具体单字的笔画和结构,整体气韵生动自然是否指的行气,二者若遵循原帖,意临就是夸张原作的特点,反之就是改变或重组,达到另外一种合理。
   
      临摹互补法。传统的“临摹互补法”为用毛笔(硬笔)先摹后临的方法。笔者在此介绍当今社会悄然兴起的一种新的“临摹互补法”——先用硬笔勾摹出范字的“骨架”。然后再用毛笔在“骨架”上“加肉”。
       也许是不谋而合吧,我在编写教育部《中国书画等级考试教材》中,关于篆隶的摹写方法就很详细的设计过,具体如下:
一级摹写
练习一:将单字放大,用拷贝纸覆在上面描摹,要求笔法正确,线条均匀。
练习二:将毛边纸覆在上面,用铅笔在线条中间均匀地勾出单线后拿开,对照范本进行书写。
练习三:按以上方法进行一组或一行的临写。

二级摹写
练习一:将单字放大, 用毛边纸覆盖在上面,用铅笔在线条中间均匀地勾出单线后拿开,对照范本进行书写。
练习二:将毛边纸覆在写过的字上,对照原字,进行书写,同时修改不准确的部位。
练习三:按以上方法进行一组或一行字的书写。

三级摹写
练习一:将单字放大, 将纸覆在原字上,用铅笔点出每个笔画的端点后拿开,用毛笔对临,要求线条要均匀。
练习二:将毛边纸覆在写过的字上,对照原字,进行书写,同时修改不准确的部位。
练习三:按以上方法进行一组或一行字的书写。
    以上三个级别的摹写方式考虑到其它书体本身的多变性,所以在教材中只是针对篆书而设计的,也许也能通用,这还需实践证明。

       选帖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规律,选择笔画,结构皆法度严谨、规律性强的范帖。以后再逐渐选其他字体和风格的字帖。书体上一般先楷、隶等正书再行草,先立后奔。
      这个观点的讨论是老话题也是新话题,我个人不完全赞同,也不完全反对,当然很少有从行书开始的,就楷书而言,应该具体分析比较,楷书较隶书笔法复杂,唐楷较魏碑更严谨,含蓄,不宜把握,而魏碑的形、势在面上,更适于初学,同时也有因人而宜的因素吧,所以说先学楷书,很多人就从唐楷开始了,大部分都不会把含蓄的东西写出来,易于平滞。

   

[ 本帖最后由 豆豆果 于 2008-6-2 23:46 编辑 ]

daxia 发表于 2008-6-2 11:43

em1 em1 em1 em1 em1 楼上有思想,欢迎这样的研讨

长安佬 发表于 2008-6-2 12:39

em1 em1 em1

用心学习!

刘新泽 发表于 2008-6-2 17:0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千唐邻居 发表于 2008-6-2 22:35

em1 em1 em1 em1

云鹤道人 发表于 2008-6-2 22:49

em1 em1 em1 em1

豆豆果 发表于 2008-6-2 23:56

原帖由 daxia 于 2008-6-2 11:43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em1 em1 em1 em1 em1 楼上有思想,欢迎这样的研讨
谢谢!但此文后半部分较前面多有重复,也许是作者讲课时的记录,并未整理,建议整理后再发一遍,同时也希望各位网友谈谈各自关于临摹的体会,并与忠康先生探讨,如此则更有意义.

竹篱茅舍 发表于 2008-6-3 08:42

肺腑之言,天下人有多少人觅的此中真味.

毛毛虫mmc 发表于 2008-6-3 09:38

感谢教育,也感谢豆豆果的经验之谈em1

小仇 发表于 2008-6-4 15:47

em1 em1 em1 em13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陈忠康谈临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