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xia 发表于 2008-5-30 15:52

二、“临摹”的方法:是用艺术的方法去表现技术
“临摹”首先要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古人曾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因此,用笔是书法的灵魂,学书者首先要学会用笔,就如同人要先学会走一样,不会走何谈其行、何谈其跑。简单的说,用笔就是毛笔在汉字笔画的轨道上行驶,一笔一画都要严格地按照技术方法、艺术思想进行运动。这个技术包括执笔、行笔,以及在行笔过程中节奏上快与慢的变化,在用笔上有高与低、前与后、上与下、转与折、连与断的变化,在形态上有大与小、宽与窄、斜与正的变化,再加上对艺术的理解,达到心手相应,用技术手法表现艺术思想,使技术和艺术达到完美的统一。
“临摹”是用艺术的方法去表现技术。艺术是什么?艺术是节奏。“临摹”就要去表现节奏,表现快与慢的节奏。在书写中所谓的快和所谓的慢都不能表现节奏,节奏是快与慢的结合,缺一不可。对初学者来说,在行笔时快与慢一定要分开。具体地说:在“临摹”时 严格地按照笔画的书写规律进行,我们知道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在书写笔画时都存在起笔、行笔、收笔这些基本过程。在这些过程中要用艺术的手法去表现,那就是慢、快、慢。在书写中的表现是:起笔慢、行笔快、收笔慢、空中行笔快、再回到起笔慢,这样不停地循环。就如汽车,起步慢、行使快、结束慢一样,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常说的书法的练功,就是练这样的功。练在行笔中的节奏、练在运动中的变化、练对艺术的感觉,如能感觉到笔书写时的节奏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节奏相吻合,就一定会有很爽的感觉。这时笔的运动与情感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临摹”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在书写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摹”,“摹”是衬着字帖用笔法进行书写,“摹”到了一定程度后,就要进行第二步:“临”,“临”就是看着字帖用笔法进行写,“临”又分为“实临”和“意临”两种,“实临”的基本要求是写出的字和字帖一样为佳,侧重点在“形”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形似”,这是临摹的初级阶段,而“意临”则要求形神兼备,它可以加入自己的思想,是高层次的“临摹”。不论是“实临”或者是“意临”,都对用笔有严格的要求,这一点是一样的。此外还有“空临”和“背临”,“空临”就是看着字帖用笔或指在空中写;,“背临”就是在“临摹”的过程中,用心把字帖记下来,背着字帖进行书写。在此看出“临摹”的方法很多,用那种方法都可以,只是实临要受条件的限制,必须有桌子、纸和笔,而空临和背临随时都可以进行,是不错的临摹方法。“临摹”不是简单的模仿,它是掌握技术的捷径,简单的模仿是学不会技术的。

daxia 发表于 2008-5-30 15:52

三、“临摹”的意义
1.“临摹”是快速定型剂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学习书法和学习其它姊妹艺术一样,也需要练功。但练什么功?怎么练功,说起来是很简单的,不就是天天写、天天练吗!是的,不写、不练成不了书法家。可怎么写、怎么练?这里包含着很多技术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例如一架钢琴,谁都会把它敲响,但不同的人敲出来的音响效果却不同,有的悦耳动听,是一种艺术享受,有的杂乱无章,构成噪音,纠其原因,就是技术手法和艺术思想上的差别,而技术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它是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加上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够达到的。书法也是如此,同样是一只毛笔,有的人用他可以写出或令人心旷神怡、或令人振奋激昂、或令人有小桥流水之明净感的书法作品,而有的人却不能如此,其原因也是对技术的运用和对艺术的理解不同。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问题上,首先是要解决技术问题,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技术娴熟,才能衍生出巧,也就是说,才能发现艺术规律,掌握艺术规律,从而掌握艺术的表现手法。因此,学习书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技术问题,而技术问题怎样解决呢,主要依赖于大量的临摹,而临摹又必须按照正确的方法,在临摹中逐步掌握技术,只有契而不舍的按照正确的方法临摹,才能事半功倍,从而上升为艺术,达到好的效果。因此,“临摹”是艺术升华、艺术再创造的基础。反之,如果不按照正确的方法临摹,整天又涂又画,忙得不亦乐乎,结果一无所获,不要说升华、再创造了,就连比猫画虎也画不像。因此,要想在书法艺术上有所造诣,就要打好基本功,在临摹上很下功夫,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好书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临摹,可以使书法技术快速定位。书法是从“临摹”开始的,临摹得多了,对字帖的理解会逐步加深,这时,字帖中的艺术思想、表现手法等规律就能潜移默化的进入你的脑海,很自然的就会形成一些和无意识的习惯动作,因此,大量的“临摹”能使书法的技术动作快速定位,形成良好的习惯。古人对书法家的评价有“临摹功夫”之说,说明了书法“临摹”的重要性。学习书法只有走正确的路,才能快速定型,才能克服多余的笔病,少走弯路或者不走弯路。
2.“临摹”是“创造性临摹”的基础
“临摹”是“创造性临摹”的基础。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的“临摹”方法。初学者的“临摹”和书家的“临摹”是不一样的。初学者的“临摹”主要是掌握书写的方法和技术,把握行笔速度的慢、快、慢的节奏规律和笔画之间的连接的技术,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而书家的临摹,除练功之外,最主要是掌握字帖内部的东西,比如字帖的特点、形成的原因、思想的表达、思维的方法、艺术特点、书写的技巧等,这种临摹可以叫做“创造性临摹”,它不要求和字帖完全一样,只要把它的精华即神提取出来进行消化、吸收,并把这种信息储存在脑细胞中,为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打基础。当然,这不是初学者所能达到的,但是,这种临摹是建立在初级临摹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创造性临摹”的境界是达不到的。因此,“临摹”的目的就是为“创造性临摹”打基础的,就如同人天天吃饭一样,一切营养都来源于你所摄入的能量。如吃下的鱼、水果、蔬菜、馒头等,在机体被消化、吸收,从而变****体所必须的营养,只有营养充足,才能保证肌体的正常运转,才能精力充沛的去做你想做的事。历代留传下来的名碑、名帖,就好象我们每个学习书法者的饭菜,我们必须不断的从里边吸取营养,才能健康的向前发展,经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因此,书法创造来源于“临摹”,是“临摹”使书法得到了继承,是“创造性临摹”使书法得到了发展。“临摹”就是要继承古人的技术和思想,“创造性临摹”不但要继承古人的技术和思想,而且更重要的是融汇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个性”。王羲之的书法平和、自然,是阳刚、阴柔的完美结合;王献之继承了王羲之,不同的是王献之的字比王羲之的字更峭拔;米芾在王献之的基础上又得到了发展,字体更加俏丽、险拔,而且横细竖粗,产生极力的反差;苏东坡的字则是向厚重、大气上发展;王铎在书法学习中一日“临摹”,一日“创造性临摹”,把继承和创造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洒脱的笔法,去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在王羲之的基础上,他们出自一家而又风格各异,这正是他们结合自己的特点(或者说是自己的个性)而形成的是“创造性临摹”的产物。
2007-1-12 12:15 涓河名士
3.“临摹”是修身养性的良药

  “临摹”是修身养性的良药。现代的科学(经过仪器的实验)证明,在书写“正书”的时候,脉搏、血压能恢复到正常,使血压高的降下来,使血压低的升上去,使人的心理平静,达到生理的平衡,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调理的作用。古人早就提出“书法养性”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它能除去人思想中的“燥气”、故在“临摹”时一定要不急不燥,心平气和地按照慢、快、慢的节奏去做,按照艺术的节奏去做,这样就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四、总 结
 “临摹”是获得纯正的用笔技术的捷径,是体会古人用笔的技巧的方法,是克服自己不良“习气”的良药,是快速掌握书法技术的定型剂,是通往书法大师的必经之路。我们要重视“临摹”,在“临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味地脱开“临摹”的创新,那必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造出的书法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一切的创新必须在“临摹”的基础上进行,这样的创新才会有牢固的根基。同时“临摹”也是一个矫正器,当远离传统的轨道时,可用“临摹”扶正。如果在书法的创新中,感到困惑、迷茫、无路可走时,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临摹”。所以说:在书法学习中“临摹”得再多也不为过。在当前的书坛,有这样一种现象,过分强调了“创新”,只要是创新的就是好的,而忽略了对传统功夫的认定,结果怎样创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新却给忽略了,造成书法理念上的混乱,使那些急功近利者打着书法创新的旗帜、披者书法创新的外衣蜂拥而至,去争抢书法头顶上那闪耀的皇冠。书法和其它艺术一样也有书法的道,在书法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这个道,离开了这个道就不是书法了。这个道就是“继承”和“创新”,就是“临摹”和“创造性临摹”。“创造性临摹”使书法艺术得到了延续、继承和发展。我们只有好好的继承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真正的学好书法。因此,学习书法必须从临摹开始。

daxia 发表于 2008-5-30 15:53

我仔细通读了全篇,感到很有见地,发上来与大家共享!希望书法道友们认真看一看,也许会有很大进步!

随厂 发表于 2008-5-30 16:57

em1 em1 em1

墨缘斋主人 发表于 2008-5-30 17:12

已经下载完,
我要好好的研读
em4 em4 em4 em4 em4 em4 em4 em4 em4

851 发表于 2008-5-30 19:06

em1 em1

冷眼向洋 发表于 2008-5-30 19:15

em1 em1 em1

管布坤 发表于 2008-5-30 19:38

拜读!

em1 em1 em1

jyt 发表于 2008-5-30 19:51

em1 em1 em1

沐兰居士 发表于 2008-5-30 20:32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陈忠康谈临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