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鼎 发表于 2007-7-12 17:55

看来艺术是难于表述的,来自个人的感受和众人的共鸣.
而草书恰恰具备这一特征.草书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都没有标准,直到最近于右任才推出标准,成效还的检验.

火木子 发表于 2007-7-12 18:11

草书只能且能充分表达某种、类情感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7-12 18:11

提供一段《书谱》中的话:

然今之所陈,务稗学者。
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
致使摹蹋日广,研习岁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与?
试言其由,略陈数意: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史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
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啴嗳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绘之文。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议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7-12 18:17

回复 #43 琴岛大布衣 的帖子

这里所指:《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史箴》、《告誓文》等都是王羲之的真书,能否表达
艺术情性?!
《兰亭集序》行书就不说了。

火木子 发表于 2007-7-12 18:23

回复 #44 琴岛大布衣 的帖子

大布衣的看法,赞同!

似乎中山兄对情感的理解比较偏哦。难道只有那种猛烈奔泻的情感才是情感、才是好的情感吗?

中山鼎 发表于 2007-7-13 14:14

你拿什么证明《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史箴》、《告誓文》
《兰亭集序》是出自大王之手呢?你怎么又能证明这都是出自一人之手么?

中山鼎 发表于 2007-7-13 14:38

晋(王羲之的时代)在纸上写楷书还不一定呢,都知道二王的行草很有名,为什么呢,是他们的行沾了草的光彩。后人推崇楷书,不过是想找个家谱而已,还是名家之后,我觉得有点可笑

[ 本帖最后由 中山鼎 于 2007-7-14 19:43 编辑 ]

中山鼎 发表于 2007-7-13 14:45

书谱诞生在唐朝,是一个楷书盛行的年代,对二王推崇至极,把楷书加上二王的光环也就不足为怪了

[ 本帖最后由 中山鼎 于 2007-7-13 14:48 编辑 ]

中山鼎 发表于 2007-7-13 21:17

唐太宗曰:“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惟其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比张芝草书,惟逸少笔迹遒润,独善一家之美。且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莫之能学;其理隐而意深,故天下寡于知音。李嗣真云:右军书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廓宏敞,簪裾肃穆;其声鸣也,则铿锵金石;其芬郁也,则氤氲兰麝;其难征也,则飘渺而已仙;其可观也,则昭彰而自在,可谓书之圣也。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瑾瑜烂而五色,黼绣缡其七采。故使离朱丧晶,子期失听,可谓草之圣也。其飞白,犹夫雾觳卷舒,烟空照灼;长剑耿介而倚天,劲矢超腾而无地,可谓飞白之仙也。又如松岩点黛,蓊郁而起朝云,飞泉漱玉,洒散而成暮雨,既离方似遁员,亦非丝而异帛;趣长笔短,差难缕陈。若真行妍美,粉黛无施,则逸少第一。如《兰亭序》、《黄庭经》、《太师缄》、《乐毅论》、《东方朔画赞》、《告誓文》等,右军此数帖,皆笔力鲜美,纸墨精新,不可复得。
大家看看对哪种笔体描述的更为精彩.

中山鼎 发表于 2007-7-19 16:20

大布衣置顶了,还没有谈你的立场呢,不是只为拍胡的马屁吧em4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是草书带领书法走进了艺术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