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与多远的辩论(兼与丁总商榷)
东南按:这几天一有时间就和新任总办丁剑先生探讨一些假、大、空的所谓的多元××,、后来承蒙丁总青眼,仔细地回了我一次,既然如此,我也仔细一会,看读的透否,希望那个柳总办,闲着也是闲着,一起来玩玩,不要总拿些假大空的东西糊弄人,要不胡糊人也可以,但真的想在篆刻领域弄出些响动一时半回还用不着你,喊着吧先。下文中红色字即是丁总所言,请丁总给予置顶,如果丁总不顶说明护短,如此护短我会公开申诉的有一位叫柳青开的网友写了一篇 “走向××……”的宏文,东南细细的读了一遍,于是发现了一些让人疑惑的地方,因为这种类似于年终总结的夸夸其谈没有切合到真正的篆刻之于其发展的“途”径上,比如说篆刻的实用价值正日渐衰微,艺术价值也逐渐淡化,相比较而言,篆刻的生存环境及发展环境已经有些举步维艰了,若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像相近的雕塑、雕刻……等几乎难有优势,在这种前提下生搬硬套的说成”多元××……“似有泛泛之感。篆刻从发生到发展一直必有一个依托,这个依托就是中国辉煌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大背景下篆刻艺术才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近两百年间的发展尤其值得称道,但这种进步的产生一只没有跳出一个怪圈,那就是篆刻的身份问题,篆刻到底是属于书法的一个门类,还是独立于书法之外的另类艺术,如果是另类艺术为什么非要从书法的角度去品读他,单就因为在雕刻之前用毛笔写下了或者说描下了几个反体的文字?或者说就因为其似书法?
说篆刻就是书法的一个门类?,这从历届的各大展览可看出,独立的篆刻展也需要有一个依托,现在就出现几个问题需要丁总来给我解释一下“篆刻与书法到底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将会存在多久,以什么形式存在下去?”,“我们到底应该撇开书法看篆刻还是以书法的眼光欣赏篆刻呢”,于是又回到你的话题上:你说你朋友的观点很有见地,很独到……在存在着一大堆问题的情况下你的这种带着结论性质的夸赞有拍马屁之嫌,而且这种误导很不负责任。所以我说其观点及其空洞乏味,遍拾他人牙慧,网站为什么不仔细审核后在拿来置顶呢?是有道理的,况且就因为曾经给你认为的几位大家读过?那我想请问丁总你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没有主观臆断的前提下,公正?。
一、“印学资料的依托优势”,这种论调几乎就是我们非常常见的空话,因为印的起源、发展、资料等等相关的资料很多,如今却被楼主生生揪来充数实在说不过去。
说出这种话来,说明你缺乏起码的史学判断和社会学判断,我终于发现你丁总不缺乏基本的史学判断及社会学判断,可惜的是用史学的眼光看出了一个空泛的观点(注:何为史学:亦称“历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用社会学的眼光看高了印学资料的依托(注:何为社会学: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它以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为研究对象,它用科学的态度、实际社……)?这与社会学如何扯的上关系,丁总教我,难不成你也被这位柳性网友同化?
“当代的资讯传播是前所未有的”这句名言何解?即使是二十年前也无法比拟,因此对于这句话的正确解读是“印学资料的依托方式优势”错,印学与 篆刻学绝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古玺汉印,我们只提“印学”,而对明清篆刻,才提“篆刻学”;过去沙孟海先生著书,曰“印学史”而不曰“篆刻史”就是这个道理,你把印学泛称为篆刻学几乎就是一个误读,可见你的观点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结论之上的,难怪出了点问题。
二、“创作实践的思维觉醒”以传销的精神再贩卖一次自己的一家之言,既无新意也无新观点,想想你连自己吐出来的东西再回回锅吃进去是什么感觉?何来创新?你为什么视而不见呢?你可以看看陈国斌,你觉得他那种实践倒退二十年或民国时期会有吗?创作实践的思维觉醒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历史的资料充实而接近真实,视野前所未有,二是社会交流的多元横向,你刻印也许可以借鉴的不仅是印了,还有其他,思维也不一样了,所以产生了陈国斌。创作实践的思维觉醒就是想明白了创作的路径了吧,真的想明白了?陈国斌就是一个个例,绝对不说明问题,你看过民间刻工刻的四书五经就不会这样说了,陈国斌是在无意识的思维下的艺术扩张力,也可以称其为创新,陈国斌的东西不单单在民国有,在更早些时候也有,但不是你我所想当然地篆刻领域,恰恰是在其他领域,这和黄敦先生的“三千碗底大户”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相信以丁总的聪明是能够看
得出来的。回过头来再说你的两个方面的观点,仅此一项就说明你丁总很少读篆刻方面的书籍,社会交流的多元横向?难道是一个抄袭的过程?还是一个打着借鉴的旗号肆意抄袭的过程?历史的资料充实……就是抄袭的佐证了,借鉴历史难道就不是抄袭?丁总教我。
三、“网络时代的信息给予” ——过于空泛,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还是思维混乱?网络时代给予你的就是打开“××书法篆刻论坛......”的过客匆匆?这就更离谱了,网络的传播优势明显而明了。想看什么资料网上都查不到,我想你现实中就更难找到了,更在于网络传播的及时性,新的成果容易因此被快速转化,很现实,怎么能说过于空泛呢?丁总你这几句话没有让读者懂的意思,先放一下,或者说有了几个别字容易让人曲解你的本意,我在等,等你把他更正。
四、“市场经济的价值支撑”——说的无关痛痒,在中国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有多少经济价值是由篆刻来贡献的,或者有多少GDP指数的升高与篆刻有关?这说明你没看明白原文的意思!按你的说法,请问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哪种艺术能主导该国GDP?这段文字很明显的说明了丁总你思维的狭隘,在没有真正市场做支撑的前提下,何来市场的经济价值?我想请问这位柳网友,你每年有多少方篆刻作品变成money,又有多少是与经济挂钩的篆刻事件呢?如果你是在路上的探索过程就不要乱下结论,容易让人看出你的无知,我这没有贬低你的意思,这仅仅是你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反馈。作者的意思只是说明市场的看好使篆刻艺术更活跃和发展。说的明白点就是篆刻可以买钱可以刺激搞篆刻的去更好地刻印。实际情况到底如何不言自明,每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及其他渠道的销售市场有多少是篆刻的专场,有多少是因为篆刻作品使定音的那一锤迟迟落不下来?
好不容易有价值的观点仅仅是复制了别人的几句话中的观点,这几乎就是不折不扣地拉虎皮,楼主你到底想说明什么,是想说明自己的无知还是在无知的夹缝中的幼稚?这一段也前后矛盾,你既肯定了观点,就说明你是明白的,可你又不知作者想说什么?我也真不知你想说什么?有肯定吗?丁总你是不是也糊涂了,有价值的观点是说“引用……”的,柳网友既然说出了出处,为什么不分析的更深些呢?你在狭隘的思维方式下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可以原谅,因为你是站在柳的并肩处,说话时自然多了些顾盼。你其实一直就不知道我在说明什么,可就是喜欢大包大揽的拉倒自己身上,这难道能说明你有多大男子汉吗?
还有一点,你的语气,始终是不屑的样子。既然不屑何须多言呢?我对于不屑的人一只就是一种不屑的样子,为什么没有对你丁总不屑实因为你不是那种不屑的人,论坛难道还不让对对方不屑的人发言?这可是一言堂的先兆,丁总不会是想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吧?
至此,就可以说明一个问题,柳网友的“多元××”就是自以为是的想当然,或者说就是一篇蛊惑人心的胡言乱语,多元的不是篆刻市场,而是多远的艺术探索道路,不认真做学问的人永远体会不到。(刚才改正了一个错别字,由于打字问题时常出错,抱歉,好在没有改变文章的本质,请观者原谅)
[ 本帖最后由 河东南 于 2007-6-29 06:14 编辑 ] 我的超级纷丝,感谢你几天来对我的热情关注!和对拙文的精彩解读!
em13
为了方便大家对这个辩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青凯先给大家一个链接:
【走向多元】试述当代篆刻持续发展的时代机遇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default/multipage.gif 1 2 3 4 5 6
并将自己的原文帖出:
走向多元
试述当代篆刻持续发展的时代机遇
柳青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风暴,给中国传统艺术带来了空前的灾难,造成了近二十年的文化断层。 进入拨乱反正的八十年代,因为时代审美渴求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愈是那样的环境就愈发孕育出艺术形式的速效复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篆刻艺术的发展脚步也开始了沉睡后的复苏和觉醒,并迅速以崭新的姿态走进一个新的时代。进入九十年代,印人队伍规模的扩张,印学思想与观念的活跃,流派的淡弱与风格的多样,展览比赛的此起彼伏,理论研究体系的形成等等,使当代印人站在更广阔、更理性的视角上对当代篆刻做出了全面多维的思考。当代篆刻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涌起了太多的现象与潮流,篆刻艺术在社会跨跃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乐观的繁荣与多元。
明清印人的开拓精神,丰富了以秦汉古典印章为主体的篆刻世界。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发展节奏,信息传播的时代优势,在推进社会文明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每一位篆刻人的审美视野。海量古文字载体和入印媒介的翻新出版,以及新出土古典资料的发现与研究,为当代印坛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依托优势和创新机遇;思维方式的逐步解放已成为当代意识的时代特征;网络时代的信息给予又使自由的思维方式有了依托的母体;而市场经济的价值关注又为篆刻艺术的发展繁荣提供了物质保证。
一、印学资料的依托优势
如果说王冕发现花乳石让篆刻艺术进入明清流派印的辉煌时代,那么近当代古典金石遗存的不断涌现则让当代篆刻艺术进入一个更为多元的激进时代。在相对封闭的封建社会,篆刻艺术的交流与学习只能发生在文人士大夫之间,以严格的师徒方式传播,因为视野的局限和师承的恪守,在继承的基础上又秉承了一定的时代程式与习气。
当代篆刻艺术因视野的辽阔使得大量古典印学资料得以广泛传播,为人们提供了极为宽泛的选择空间,体现了时代风格的多样性。进入当代,现代技术使古典精华得以较好的重现和利用。人们对古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楷书、行草书的流变轨,迹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而发生在这个流变过程中的各种演变载体更是丰盛庞杂。今人可以得见的先秦古玺、秦汉官私印以及由它们派生出来的古陶封泥瓦当等,可以作为直接入印的形式依托;甲骨、金器、陶皿、砖瓦、碑版、封范、残纸上的文字痕迹,可以作为间接入印的文字依托;而原始抽象符号、部落图腾徽志、先秦青铜饰纹、汉代画像石刻以及外国现代绘画的视角陌生,又为印章格凋的升华提供了参与时代审美的思维依托。借助当代印刷术的高度发达和信息传播的网络优势,这些资料的普及与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为篆刻创作的参照价值,这些资源使当代篆刻艺术的持续发展拥有了相对完整系统的古典依托。
与此同时,现代审美意识的产生与当代艺术的多样和普及,使得书法艺术行为者关注与实践的领域比以往宽泛的多,内容也更为充实。现代科学技术使得古典精华与现代精华相互生发,交融,为当代意识下的篆刻创作夯实了思维觉醒的先决条件,体现了当代篆刻所处的时代优越,已经远将明清印人的视角局限留于身后,为当代篆刻艺术的飞速前行提供了持续发展的时代前提。
二、创作实践的思维觉醒
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当代篆刻的先行实践者们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在字法梳理、刀法演练、章法构成等方面开始了全境式的革命。他们的实践经验使当代篆刻的发展进程迈开了步伐,实现了当代篆刻艺术继明清流派印风之后的又一次递进。
韩天衡建立在强大古典阵营之上的创新意识,在给人带来雄强、奔放的大美的同时,表达了更为精准的古典语境,拓宽了篆刻艺术的技法舞台,使篆刻语境的表现空间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技术层面。王镛从出自工匠之手的秦瓦汉砖中找来朴实稚拙,玲珑雅致的情趣,或大写江湖侠义,或笔触山林野致,让遗落在民间的古砖朴瓦成为新的古典,使人们在思想逐渐松绑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感受到一缕久违的自由空气。石开从汉代旌文和鸟虫篆中找来缪篆文字庸懒、蜿蜒的诡异、烂漫,用轻松、活泼的细碎冲切,以诙谐的人生态度轻松表现他对 “市井风情”的微妙理解。吴子建从三代古器中寻找给养,以及散落在各朝各代简金泥范的原古美感,生成一种“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苍浑与神秘,于古穆流婉之中表现出自信从容的萧散情怀,对汉代鸟虫文字的精神意境有了新的发展。李刚田、刘一闻等以文人的矜持与严肃,坚持着传统印章的纯粹基调,在尊重古典的基础上,把新意把握在一定的法度之中,深化古典印章的表现力量。陈国斌巧妙依托类似原始图腾和西方现代美术的诡异,凭借怪诞与迷离制造出的原始意象和标新立异的胆略和突破传统的勇气,试图加速篆刻艺术从传统向现代跳跃的美术化进程。崔志强,朱培尔等通过扎实的刀笔技法,拓展印面视角的写意空间,以新古典主义的立场开拓篆刻艺术的大写意风格。刘彦湖通过逻辑数理和西方视觉心理学直面形式构成的微妙机理,把白石老人纯粹的琢刻理想,置入对远古图腾的神秘符号的理解,会通中西于方寸之间。葛冰华先以他的“公章系列”表现他的“革命”热情,又借“道教画符”的诡奇与震慑,表现他对篆刻艺术的生命***,以创造的精神感动印坛。戴武以古典意境原始、抽象的审美诱惑,在空间处理和章法安排上打破传统印章的陈旧格局,通过暗合于古人的新的构成秩序,续写原古语境的陌生感触。徐正廉通过机狡的变通,固守着自己的巧妙与稚拙,以返朴后的童真使自己的篆刻语言更加宽泛、新颖,以区别于古典印章的审美概念。……
“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科技的、文明的社会,它甩掉了中国历史上以往任何时期的封闭和落后,它的发展和进步对艺术的影响更是深刻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当代印人特别是青年印人的视野更加广阔,思维更加活跃,而不仅仅满足于对传统文化观念的沿袭。”①他们着力对历史上各种印堂思想的学习、消化和批判,广泛汲取当代中西方艺术观念的成份,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印学观。他们崇尚个性化的审美理想,追求新思维、新观念、新目标的真诚和勇气,使当代篆刻的审美语境趋向自由与多元。他们的开拓意识体现了所呈现的时代特征,为当代篆刻的思维延伸引领了方向。所以,我们要感激那些为我们提供创作范例的开拓者,准确地切入古典的语境,形成自我的风格体系。然而,他们的成功范例在开拓思维的同时,也产生了太多迷惘的追随者。人们在感受时代恩赐的同时似乎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彷徨与浮躁,篆刻爱好者操刀刻石的目的似乎更为明显且复杂,“抵触或是接受”一直困挠着一大批人,更为明显的是有了太多迷惘者的复制或恶追。如何避开篆刻审美在当代下的糟杂环境,又能切入篆刻艺术的本体,已成为现阶段篆刻发展的不可避免的矛盾。这样的现状要求我们的眼光不能再一味停留于原有的篆刻秩序,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实事上,我们的印坛所需要的不是既有风格的复制和恶追,而是建立在“继承与创新”之上,可以与前辈们并列的开拓精神,或是更为清醒的超越意识。
三、网络时代的信息给予
当超越的思维觉醒为时代审美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之后,就剩下实践的过程了。因为网络时代的信息便捷,使得这个实践的过程有了更为强大的交流平台。艺术创作的结果必须得到业内的认可,当我们的作品通过各种信息媒介展示给别人之后,当然需要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排除宣传自我的功利目的,回到学习交流本身,当代意识形态下的展览印屏展示、纸媒平面展示和网络信息展示都在以区别于封建时代的传播优势繁荣着篆刻艺术的审美历程。当代环境下的学习交流是发生在群体互动之下的,信息的给予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脚步。当艺术交流的方式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发生改变时,艺术成果的进步也在同步递进。
进入21世纪,人类科技的信息数字化优越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显著特征。网络时代的信息给予正在以不可抵挡的革命力量推进历史的进程。回到篆刻艺术的学习行为上,网络所搭建的信息平台就有了极为实用的意义。网络平台的信息优势主要凸现在参考资料的数字化传播方式和创作交流的零距离实现。打开电脑登陆书法篆刻论坛,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迅捷的书印资讯和丰富的学习资料,还可以以书印网友的身份直接参于一个大众学习圈。这个圈子的庞大使篆刻创作及印学交流活动实现了全国乃至全球化的互动。没有官方语言,没有身份差异,以真实、本体的态度切入自身的创作状态。这个平台的存在拓展了篆刻艺术在传统意义上的发展秩序,也正好体现了当前篆刻艺术持续发展的时代机遇。为篆刻艺术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跨跃式挺进的条件。
便捷的现代生活,使得艺术行为者在享受大主流的福利之余更渴望体现自我,因为它的实现显得比过去更为容易些,这种欲望改变了以往以家庭氏族为重的格局.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创作野心愈加强烈,就使得创作的视野与创作的内容跟随作者目的游走起来,也使那种以宗派为单位的艺术批评演化成一个人为单位的批评了.这种创作环境与创作人的关系要求我们重新检查我们的艺术活动,调整它,使它符合现实目的。它的出现是对过去缺失的一种补充,也是很多人愉快地接受它的原因。
四、市场经济的价值支撑
在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艺术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市场的支撑,篆刻亦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行为已完全不同于封建士大夫时期。在市场作用下,艺术的最终价值虽不能于其经济价值等同,却也得到了非常现实的体验。因为篆刻艺术在当代意识下的受众,依然发生在以书画家及文化拥有者周边,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经济价值是得到篆刻受用群体认可后的价值,更是篆刻家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当市场开始认知篆刻艺术的经济价值之后,篆刻艺术的发展目的就相对明确并随之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讲,篆刻艺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价值支撑也决定了篆刻艺术的发展导向。
“近二十多年来,伴随着国家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书画艺术的热潮日渐升温,篆刻也开始加热,篆刻艺术的独立性越来越明显,篆刻创作的探索越来越深入、越纯艺术化,篆刻队伍日渐扩大,其中一些优秀的篆刻家已享有很高的专业知名度乃至社会知名度,篆刻作品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也日渐被社会所认知。”②但篆刻艺术市场的真正形成与繁荣健康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还需要篆刻界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篆刻界要在把古老的篆刻推向当代、把象牙之塔中的篆刻推向社会人群方面多做工作,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目前篆刻市场的存在还是以隐性市场为主,大多篆刻家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还是以课徒或应邀的方式流通。这种方式似乎与正常的润格有所出入,但还是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的,只少说明了篆刻行为者在极力实现自我的价值。从关怀篆刻发展的意义上讲,尽管现实的市场处境看似尴尬,却是篆刻意识的觉醒,篆刻的经济价值只有在得以实现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回到艺术本身。除却传统的市场流通之外,近两年通过网络产生的新的交易平台也在逐步形成,一些网站推出的当代中青年印家作品备受藏家欢迎,成交价格也普遍高于同等书家或者作者本人四尺对开书法作品的价格,结果让人为篆刻感到欣慰。
日前在京举行的北京长风2007年春季拍卖会上,“中国当代篆刻艺术专场”成交率高达100%,引人瞩目。北京长风拍卖公司此次春拍是其成立以来的首次拍卖。其别开生面,组织中国当代篆刻艺术专场,不仅得到了市场的热烈回应,也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有关专家认为,篆刻艺术在当代的进程是一个值得总结的艺术史章节,在中国画与油画、雕塑等接踵获得市场追捧之后,中国当代篆刻艺术理应得到市场的检验,由此而拥有独特的地位。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是一个带有印章形态的设计图案,定名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这对正在升温的篆刻市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势必会引起一些有实力的单位和个人对篆刻市场的关注,希望能把篆刻做成一种产业,篆刻市场将被“中国印”所激活。
“没有哪个时代是这样艺术地审视篆刻,没有哪个时代是这样集权地创作篆刻,没有哪个时代是这样***地拥抱篆刻,没有哪个时代是这样独立地呐喊篆刻。” ③蔡树农充满***的话语表达了这个时代赋予当代印人历史责任和美好愿境。在这个充满生机的新世纪,历史的纵向与横向交汇而来,古典依托与现代意识的思维觉醒形成了当代篆刻艺术的时代特征,加之网络时代的信息优势,为当前篆刻艺术的秩序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又充满遐想的空间,使篆刻艺术的持续发展有着更为美好的前景。随着2008“中国印”奥运会徽的国际性传播,一个“篆刻时代”的到来将会成为一个乐观的现实。剥离时代的弊病(浮躁与浅薄),明确正大的艺术理想,机遇必将成为道路……
①原文见《“同一方印”近十多年中国青年印坛精英人物作品集》崔志强序
②原文见《中国书画》2006年第11期《“当代篆刻名家谈篆刻艺术市场” 》
③原文见《书法网》【当代书坛、印坛评批】+【书论印论争鸣】蔡树农《篆刻时代》
注:柳青凯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署名,并需注明出处。
[ 本帖最后由 柳青凯 于 2007-6-29 14:57 编辑 ] 有益的讨论!em1em1支持这样的方式em5 em5 人最擅长的本领:一、找理由为自己辩护;二、找理由批判别人。
人最缺乏的本领——自我批判。em4 em4 em4 原帖由 柳青凯 于 2007-6-29 00:24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我的超级纷丝,感谢你几天来对我的热情关注!和对拙文的精彩解读!
em13
你越来越让我反胃,况且你这种回答只能说明你的IQ不超过50。别人的成果你硬要贴上自己的标签,看来还是与受教育程度有关,可叹
仔细看一下,我解读的仅仅是一种篆刻现象,以及丁总的概念化思维,还有我与丁总之间的观点差别,在多元的问题上我还是那个观点,你就是拾了别人的牙慧而已,现在你竟然居之不疑得到沾沾自喜,好可笑
你的这种态度很让我对你失望,既然如此,那就请你远离这个话题,这里不欢迎你,我也不想同这种的底IQ的人讨论话题,谢谢 原帖由 曾惊花落 于 2007-6-29 01:29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人最擅长的本领:一、找理由为自己辩护;二、找理由批判别人。
人最缺乏的本领——自我批判。em4 em4 em4
人最大的问题是:自以为是,最小的问题是:低IQ的厚脸皮
人最多的本领是:人云亦云,
所以感谢你的光临em24 em24 em24 em24 em24 em24 em24 原帖由 dou_客龙 于 2007-6-29 00:38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有益的讨论!em1em1支持这样的方式em5 em5
谢谢支持em11 em11 em11 em11 请楼下的的朋友发言时尽量说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不要像前两位那样不负责任,谢谢 看得出河东南网友是一位篆刻方面的行家。
这是一篇很有深度的商榷文章。
柳青凯总版应该以严谨学术的态度来参与讨论,不应该总摆出一幅蔑视人嬉皮相。 欢迎更多象河东南这样的警世文章,来揭开网络伪学术的面纱。em1 e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