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一下
篆刻学学科理论,它是一种包罗万象的理论,但又是具体入微的理论。说它是包罗万象,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学术框架中,大凡篆刻史(印学史)学、篆刻美学的所有内容,都被作为分支有序地收纳在内,比如篆刻史学这一部分,即包括如下一些多层次架构起来的内容:①篆刻史:
印学史(先秦两汉以降)——篆刻史(宋元以降)
②篆刻史学之分类
作品风格史
理论典籍史
传授教育史
③篆刻史学之哲学视点:
篆刻家创作观念心理之史——(主体史)
篆刻的社会生态(环境)史——(客体史)
篆刻艺术形态之史——(本体史)
而要谈“篆刻美学”,也同样会有这样的多层次架构而成的内容:
①篆刻美学(印章美学)的原理、原则:
作为门类美学的对象、内容、方法
“印章”与“篆刻”的不同美学指向
②篆刻美学范畴的一般展开:
制作与创作
抽象与具象
实用与赏美
表现与再现
抒情与写意
返古与开新
金石气与书卷气
③篆刻美学(印章美学)之比较:
篆刻与古符玺
篆刻与书法、国画
篆刻与视觉艺术(油画、版画、雕塑、设计)
篆刻与音乐、戏剧、舞蹈
篆刻与文学
篆刻与文字形式
篆刻与现代艺术思潮
④篆刻美学理论的层次:
最具体:材料美学、技法美学理论
稍抽象:形式关学理论
再抽象:思想表现对应于形式表现之理论
最抽象:篆刻美学中的哲学理论
其他:批评与鉴赏等应用型理论
“学理证明”的过程,是一个思想旅行的过程。许多构成“学理证明”的课题内容的,并不一定即是具体的篆刻家所关心或承认它是至关紧要的。这就好比一个普通白领未必会去关心萨特与海德格尔;一个老百姓不会去关心国民生产总值或经济增长率再或是宏观经济调控一样。具体到文艺领域里也一样,一个创作小说的作家不会去关心“文学”在将来的命运或它作为学科独立还有哪些破绽;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奏的小提琴家也未必去关心音乐美学原理的建树。但是,这些人类思想的精英或社会结构上层在抽象层面上的操作与牵引,却会无微不至地反映、投射到每个人的具体生活中来,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行为与选择都施加巨大的影响。具体到篆刻,则正是走向学科意识与学科理论构建,才会使得篆刻之所以为篆刻的理由更充分,篆刻艺术家的创作更具有思想内涵,篆刻作为一门艺术也更见有序而易于把握。而我们在讨论篆刻的各种成功与失败、优势与不足之时,也才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青红皂白地张冠李戴、南辕北辙,而可以迅速将每一个讨论课题“秩序化”,并对它进行分类,判断出它在整个篆刻学科结构中所属的层面与方位,以及它的意义指涉。概言之:学科的分类,是一个分析与梳理的过程。而学科的结构,则是提供了一个清晰有序的内容体系。在一个“学科”视野关照下,一切篆刻学(印学)的学术研究与讨论,无论是形而下的如技法,或形而上的如观念,都呈现出一种秩序井然的、可按可检的、有望获得学理证明的特征。
目前已有的篆刻类学术成果中,以此项最为匮乏。如果说,相对较具体实在的印学史、篆刻史的资料整理,已经有一定的初步积累的话,那么围绕着篆刻的学科建设的各种纯理论研究,至今而论,成果极为稀少。篆刻向来是“小道”,“不登大雅”,难以与书法、国画争锋而不得不处于偏师地位,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而篆刻家们较习惯于面对具体现象,而不太愿意亲近“哲学”、“美学”等纯思辨的学问,恐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再如篆刻较少以独立的姿态进入大学高等教育,似乎在学术上也缺乏一种需求的急迫感,这应该又是一个来自社会文化层面上的原因。但我以为,最根本的一点,还是在于长期沉浸在这种传统的学术与艺术格局中——篆刻又与古文字学、古金石学、古考据学等密切相关——使近代以来从事篆刻艺术研究的学者,其知识结构大抵偏向于古典类型,缺乏对思辨、逻辑的稔熟运用的能力。而“学科研究”在本质上是一种“学理证明”的过程。它更依仗于研究家们的思维能力——演绎、推理、分析、归纳、逻辑因果关系的证明。这种抽象思辨的能力,并非先天即有,而是需要在一定的学术环境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坦率地说,过去的印学研究氛围,可以培养出极优秀的考据家与文献整理、解读的专家,但却很难培养出篆刻艺术的哲学、美学与学科研究专家,此无它,因为过去的篆刻学问,仍属于“旧学”之故也。
既如此,则今天的篆刻学学科研究在不偏废“旧学”的前提之上,着力培养一种新型的学科分类结构意识,着力培养一批有深湛“旧学”积累、但却有极好的抽象思辨能力的新型研究家,将是这个时代贡献给历史的标志性成果。时代要求我们接受这样的新挑战,我们也有能力应对这种挑战。 请回贴者认真看过陈老师的文章后再发言,切莫不懂装懂,尤其是不要假借曾经参加过什么什么论坛,入选过甚么什么典籍就不可一世的胡言乱语,谢谢 不才烦请老宫给予置顶到与那个帖子一样的高度,因为在我看来老宫最能够体谅草根阶级的心情了,谢谢, 丁总有一句话让人好不费解"……想看什么资料网上都查不到,……”请注意这个不字在这一句话里的作用,所以东南说“丁总你这几句话没有让读者懂的意思,先放一下,或者说有了几个别字容易让人曲解你的本意,我在等,等你把他更正。”这是善意的提醒,却被柳网友恶意的曲解为“自知理亏,并继续耍赖”,这位柳总还有其他漏洞百出的不知所云,有时间一一道来,不过柳网友这样的低IQ实在难让人与其辩论,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对手,可叹
[ 本帖最后由 河东南 于 2007-6-30 00:34 编辑 ] 原帖由 啄木帮 于 2007-6-29 07:50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看得出河东南网友是一位篆刻方面的行家。
这是一篇很有深度的商榷文章。
柳青凯总版应该以严谨学术的态度来参与讨论,不应该总摆出一幅蔑视人嬉皮相。
谢谢夸奖,东南就是在陈先生班下旁听过几节课而已,那位柳总天生一幅得意便忘形的嘴脸,不值得一轮高下 原帖由 喜鹊登录 于 2007-6-29 08:02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欢迎更多象河东南这样的警世文章,来揭开网络伪学术的面纱。em1 em1
谢谢兄长提醒,em13 em13 em13 em13 原帖由 柳青凯 于 2007-6-29 15:12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我很关注自己的一个新“粉丝”,因为本人上网以来还没有受的如此热情的关注。拙文《走向多元—试述当代篆刻持续发展的时代机遇》(原文收入当代篆刻艺术大展论坛作品集)是为受当代篆刻艺术大展论坛征稿才 ...
看着就想笑,这位柳总真的被逼急了,快跳墙了
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只会继续误导读者,你真的很无聊,除了夸夸其谈没有实际东西了 希望大家尽量不要转借别人的文章来作为自己的论点;如要转借,亦希望在其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为上。 em1 em1 听课em11 说实话,我不太明白河东南
先生想谈说什么?你目前所罗列的文字几乎和柳青凯的文章没有任何关系,你纠结于“印学”与“篆刻学”的术语上,实际上毫无意义,我想除了先生,几乎没有人会对柳青凯文章中的“当代印学”的“印学”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即便是你所讨论的所谓“印学”、“篆刻学”的观点我也不敢苟同,这原本就是历史特定时期的称谓,却顽固不化出分歧,有什么意义,就好像“书法”一词,大学历史课上说的明白,书法产生于东晋,那么,东晋以前的是不是书法呢?
我们的书法史却几乎包罗了整个文字史。
关于你的篆刻学与印学,你去看看邓散木的《篆刻学》好像里面不是专讲宋元以后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