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书者2021》
(1)临帖是日课,但不是每日都临,不临不等于不看,用心细看,细细琢磨,如此与亲笔效果相同,甚至更好。“临帖日课”的另一层意思是指爱好艺术书法者是永远离不开临帖这件事的。*传近些年作品共享,也欢迎指正与交流心得。
抄《圣教序》。我早已过了“亦步亦趋”的年令,但不是说临的象原帖是一种挑战,而是到了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了,只不过原帖是个不大的依附罢了。
本帖最后由 易书客 于 2021-5-15 21:36 编辑
“二田”写了一辈欧阳询《九成宫》,但却不见临写欧的行书,那才是真正的欧体。
欧行书有:《卜商帖》、《张翰帖》、《梦奠帖》、《千字文》,论水平,《卜商帖》应排首位,其次是《张翰帖》,最差的是《梦奠帖》,那个《千字文》估计是个伪写本。
欧行书的风格是“俊拔刚断”,方笔居多。
下幅字引自偶书手卷部分。
#对于书札类的技巧要求是“运笔不马虎”,细节要完美而自然,必须有“灵气”和“活力”,不能有丝毫的“匠”和“僵”,下笔和收笔要干净利落,不能迟疑和拖泥带水。
我觉得临《书谱》的人不再少数,但运笔多偏薄,只顾一味连属或尖锋满目。
我临时极力厚重,笔划顺畅贯通。
本帖最后由 易书客 于 2021-5-19 16:33 编辑
真书给人的固有印象就是“整饬”,一排排的,当然整饬美也是一种美,初学者和大部分人都接受这一整齐划一。
然而写字追求这种美也是无可厚非的,不过艺术书法就有些乏味,谁家里挂个“印刷体”作为装饰?即使有也是文革时期。
的确有人对楷书印刷化的追求功夫慨叹不已,但回望历史却绝没有对这种如同活字印刷所谓“书法”大佳赞赏,历史文献是查不到的。
偶以为真书必须“通草”(草即指行草),否则匠化与僵化,毫无生命活力的字,凭啥让我们止足赏析?!
学习,这里还是有高人。 燕子离昙14 发表于 2021-5-19 19:48
学习,这里还是有高人。
相互学习。{:3_147:}
本帖最后由 易书客 于 2021-5-20 21:04 编辑
我所理解的“临帖”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学古法用笔的“规矩”,在头脑中不断地沉积。
《书谱》中说:规矩暗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
所谓俗体就是很少临帖或临法相悖,没有继承古法中的“规矩”。
为什么又要终身临帖呢?
因为善书者的“个性”总是与“规矩”抗争,这就是为什么不可能临的与原帖一模一样的缘故。
长时间不临帖,“个性”就会占居主导,最终越写越俗。。。
必须隔一定时间就要临,也可以读,在心中临也是一种有效抗击个性侵占的好方法。
那么为什么还要拟创作?是让个性与头脑中已经固化的规矩交合杂柔,进而产生新体。
很少见人临写《韭花帖》,更很少见人拟写《韭花帖》。
《韭花帖》真迹已经遗失了,也许人们早已经忘却了五代还有个绝顶的善书高手杨凝式。。。
下图为偶临写和拟写。
本帖最后由 易书客 于 2021-5-20 21:04 编辑
《书谱》语:心不厌精,手不忘执。看来古人在写字方面也是下了狠功夫的。
“精”用的好,运笔就是要“精”,初看沙孟海的作品时,给人感觉运笔有些“糙”,二十年过去了,逐渐体会了沙运笔不是“糙”,而是精于运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