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甬 发表于 2006-7-10 09:06

因为和下面将要粘贴的几篇短文有衔接关系,所以自己顶一下。

虫甬 发表于 2006-7-12 08:57

有关“汉字的综合之美”的问题已经困扰我很久了,再顶一下。

虫甬 发表于 2006-7-17 10:57

我在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仓促完成的《书法艺术的生长空间问题》、《书法艺术的想像力问题》、《我们不是天然合格的中华文化传承者》、《书法艺术内涵的赋予和解读》、《书法创作与文学创作的衔接》、《书法:一个人的综合艺术》、《从花瓶到痰盂》、《也说旧体诗》等一组短文,是我继《汉字的综合之美》后的一些思考,文章中提出了有关书法艺术存在的生长空间问题、想像力问题、艺术信仰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希望能够作为引玉之砖引起同道的关注与探讨。

虫甬 发表于 2006-7-24 09:24

现代人用毛笔书写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林荫下 发表于 2006-8-1 10:04

提炼一下,虫虫的文章不赖!!!

林荫下 发表于 2006-8-1 10:50

原文:书法的繁荣昌盛就好像人工培育林木的速生丰产,与原始森林的繁茂多姿不可同日而语。

妙语!移植人造,即使有名贵品种,毕竟单调.栽之精致小园,又能几何?怎么能比历经风霜雷电而不倒的自然之木?

虫甬 发表于 2006-8-2 09:48

原帖由 林荫下 于 2006-8-1 10:50 发表


妙语!移植人造,即使有名贵品种,毕竟单调.栽之精致小园,又能几何?怎么能比历经风霜雷电而不倒的自然之木?


      记得中学时读过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其中有这样的话:“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达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如今的书法也有相似的地方。

虫甬 发表于 2006-8-13 08:05

果然“做爱”吸引眼球!
      其实,我对书法艺术的存在问题的思考已经很久了,现在将相关的帖子顶上来,请批评指正!

虫甬 发表于 2006-11-17 10:35

将在书法江湖网站的回帖搬一些过来.



                                                忧患话语

                                                    曾一帆



    书法随着中国社会文明转型,已渐边缘化。这固然有文化嬗变的原因,也与书法自身作为有关。陈崇勇先生的文论指向清晰,切入深刻,真正把书法放在文化精神层面上解构,立论有据,言之成理,与时下不着边际的空泛评说有着天壤之别。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有过久远的辉煌,而现实的书法正陷入困顿。智性的迷失,浅薄的躁动,物欲的放纵,无不蚀伤书法。钟爱中华文明,就应当珍惜书法文化。时代需要睿智敏行,需要责任担当,需要涵养学性。崇勇的思考彰显了文化品质,释放了艺术活力,也留下了深沉的忧患话语。“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先生这句诗曾牵动一代人的思考,今天是否依然如此?


虫甬:

知我者谓我心忧!

谢谢一帆先生。

虫甬 发表于 2006-11-17 10:36

森贺先生回帖:

鸿文拜读再三,所论颇有精辟之见,是难得一见之好文!

有关用毛笔写新诗,的确有难度,在这里也补充两句!

为此我们曾经做了大量之尝试,新诗入书之章法布局乃是个大问题,因为无法融入过去已经定下来之表现形式,新书法审美方式又尚未建立起来,再加上这里之实用功能要大于艺术功能(因为新诗既无法用篆书来表现,也无法用草书来发挥),再加上还有标点符号之累赘,要勉强结合起来主要还是要往实用之目的去靠。
新诗不同于旧体诗词,旧诗词很多都为人们所熟悉,新诗无法朗朗上口,能让多数人背诵下来的,非常之有限,写起来缺乏一种互动之***,所以用书法来表现和进行创作,首先必须让人们能够解读,然后才能为人们所接受,无法看懂一切皆告徒劳。因此聪明如郭沫老,甚至敢于创造时势如毛主席之都没有去尝试,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另外简体字入书的问题,也因为简体字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将文字进行无性割裂,这对古诗词意境造成一定程度上之破坏;所以,最少目前这一代书法工作者,是很不愿意用简体字来进行书法创作,其理一也!
用书法来写诗、词就没有这些问题,就连用毛笔书法来创作其他之文体如对联、古文、散曲、歌赋等都能两得益彰,唯独为什么新体诗就不行呢?乃知这两者之间,确实有很大的割裂性。

原文中就说的十分清楚:"....其实,语言文字通常是一种成熟文化交流、记录、传承的主要载体,也是文化的最核心部分,中华文化更是如此。中国古典诗歌及诗化的文字是中国古代汉语精华的浓缩与凝聚,它将古汉语的音与意的揉合之美推向了极致,书法则将汉字的形式之美推向极致。而形、音、意在人的大脑中是先天综合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诗歌与书法的结合就可以将汉字的综合之美推向极致,达到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在古人的书法佳作中,已经十分完美地体现出来了。..."

拜读本文,产生一些不成熟之感想,写下来就教于诸位大家,并希望诸位关注书法艺术,乃至中华文化之未来!

虫甬:

森贺先生所言尝试“用毛笔写新诗”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具体的难处,给了我好些启发。
    如何“用毛笔写新诗”的问题我也曾思考过,尝试过。
    有一段时间,我尝试着在自己的新诗作品中选了一些自以为简约且有意味的小诗,通过反复的吟诵,努力使自己的情绪返回到与创作该诗时的心境相似的情形,并将诗歌中的“的”字大都改为“之”字(“的”字在文句中出现的频率太高,写起来难免会雷同,而“之”字的写法变化多端,可以适用,且将“的”改为“之”后,对诗韵味传达也无大碍),然后用毛笔书写。总的感觉不是很对。
    即便如此,我仍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长期养成的对书法的阅读、书写习惯所至,用“用毛笔写新诗”从理论上说并无不可。不妨将自己感觉不对的地方进行一些分析,原因大约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长期养成的对毛笔书写文言的心理定势很难摆脱;二是新诗与旧体诗相比,语言结构相对松散,句势的承接不够紧凑(新诗的创建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像旧体诗那样要求,可能过了),书写起来不对味;三是自己在对书法的结字、用笔、章法等的把握能力还很欠缺,写旧体诗尚且免强,想对新诗“以手写心”岂易哉!

    “用毛笔写新诗”已非日常的书写状态,我的想法是,要和千百年来养成毛笔书写习惯相衔接,不妨用繁体、竖排(繁体、竖排,在港台地区及海外华人那里是十分自然的事),标点可以不用。通读一篇没有标点古文,非要有相当的古汉语功底不可。而通读一首没有标点的新诗,则相对容易得多。记得我读初中时,同学间传看繁体、竖排的金庸武侠小说,大家都没有读不下去的感觉,可见在具体文章中,阅读繁体、竖排并没有想像的那样困难,当然书写是另一回事。
    再说,以我自己创作新诗的感受,诗歌(新、旧诗都一样)在吟诵阶段,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标点,而诗歌意味的传达也与标点几乎没有关系,只是在形诸于文字时,才考虑到怎样用标点。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一首诗已经写出,而有些部位却不知道该用什么标点才最妥当,所以有些诗歌干脆不用标点,而以分行、空格来提示。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同样是用毛笔写汉字,新诗和旧体诗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心理差异呢?真想看看新诗草创时期,那些前辈们用毛笔书写的新诗手稿,可惜手头能查到的只有鲁迅先生用毛笔书写的小说文稿的影印件。
    零星地想到这些,手头还有别的事要忙,疏陋处,请批评!


森贺先生:

我有不用看法!
古体诗词不需要标点可以解读!
但新诗却非常依赖标点,因为标点如?、!、!!、!!!、!?、?1、或--,甚至....都会给字句赋予不同意义和感情,如果不用标点,非要猜上半天不可!这对于欣赏新诗书法作品将造成诗书无法融合一体而大打折扣.
浅见认为,可以直写,横写!
但要加上标点.
一句一段,
竖写右起,写成长卷形式;
横写左起,写成条幅.
如能配合得好,视觉上还不至于太差.
但是,不能草书,篆书.
除了竖写外,连隶书都不适于.
只能以楷书和行书书法来表现.
可以试试看!


虫甬:

森贺先生对“用毛笔写新诗”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有许多经验和心得,值得参考与借鉴。
    我只是在近两年来,思考了与“汉字的综合之美”相关的问题后,才开始进行“用毛笔写新诗”的尝试,尝试也主要是局限在行草方面。但我依然认为“用毛笔写新诗”,特别是在行草方面,繁体、竖排,不用标点,仍是我今后的尝试重点。
    诗歌创作在酝酿、吟诵阶段,情绪的起伏、跌宕和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密切相关(汉字本身所具有的平仄就是根据声调的扬抑、长短、舒促来划分的,而平仄是构成旧体诗格律的重要基石之一,值得新诗借鉴),这也是与书写可能产生和谐共振地方,竖排、不用标点就可以使书写的行气更顺畅,也可能一路无碍地通向“以手写心”,甚至达到忘情、忙书的境界。
    至于繁体与简体的转换,它不与文言和白话的转换相对应,只是在中国大陆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问题,但已既成事实,不知该怎么说才好。我想在书法领域,不妨将“繁体”进行到底(这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承)!起码我会这样。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汉字的综合之美——论书法艺术的存在问题//陈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