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6-6-2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512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森贺先生回帖:
, a- q7 o1 Q1 b2 }4 @3 Z2 X
& W4 s6 Z5 r) F3 d- n( ]鸿文拜读再三,所论颇有精辟之见,是难得一见之好文!% X; M& m4 l8 u/ C1 W, s
9 D4 C8 P4 ~& x9 F有关用毛笔写新诗,的确有难度,在这里也补充两句!) v6 |% v- L) H& w
+ V3 p/ T3 D) s/ ?+ {
为此我们曾经做了大量之尝试,新诗入书之章法布局乃是个大问题,因为无法融入过去已经定下来之表现形式,新书法审美方式又尚未建立起来,再加上这里之实用功能要大于艺术功能(因为新诗既无法用篆书来表现,也无法用草书来发挥),再加上还有标点符号之累赘,要勉强结合起来主要还是要往实用之目的去靠。$ Z7 e$ Y) G4 U& A
新诗不同于旧体诗词,旧诗词很多都为人们所熟悉,新诗无法朗朗上口,能让多数人背诵下来的,非常之有限,写起来缺乏一种互动之***,所以用书法来表现和进行创作,首先必须让人们能够解读,然后才能为人们所接受,无法看懂一切皆告徒劳。因此聪明如郭沫老,甚至敢于创造时势如毛主席之都没有去尝试,并不是没有原因的!4 a+ S4 k5 W* ~5 }9 q$ q
另外简体字入书的问题,也因为简体字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将文字进行无性割裂,这对古诗词意境造成一定程度上之破坏;所以,最少目前这一代书法工作者,是很不愿意用简体字来进行书法创作,其理一也!
5 r2 o( I- D v8 p* f用书法来写诗、词就没有这些问题,就连用毛笔书法来创作其他之文体如对联、古文、散曲、歌赋等都能两得益彰,唯独为什么新体诗就不行呢?乃知这两者之间,确实有很大的割裂性。
; P* F6 T" P) j* Z8 i& ?' ?0 w2 w1 Y
原文中就说的十分清楚:"....其实,语言文字通常是一种成熟文化交流、记录、传承的主要载体,也是文化的最核心部分,中华文化更是如此。中国古典诗歌及诗化的文字是中国古代汉语精华的浓缩与凝聚,它将古汉语的音与意的揉合之美推向了极致,书法则将汉字的形式之美推向极致。而形、音、意在人的大脑中是先天综合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诗歌与书法的结合就可以将汉字的综合之美推向极致,达到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在古人的书法佳作中,已经十分完美地体现出来了。..."
0 T' F0 q- d X# m
0 ]+ C! r: K1 Z" H6 c6 y* o拜读本文,产生一些不成熟之感想,写下来就教于诸位大家,并希望诸位关注书法艺术,乃至中华文化之未来! 0 f% }0 J' F, U# e! C; r7 T) \
- R, W' M7 ], k/ } |
虫甬:
- n1 I* ~4 W; |, l+ v2 z% c* t! ~- p2 w# W% p. W
森贺先生所言尝试“用毛笔写新诗”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具体的难处,给了我好些启发。
8 w3 U, U7 h, S# H# N0 S 如何“用毛笔写新诗”的问题我也曾思考过,尝试过。# y4 B% y, j: N3 W* L) P
有一段时间,我尝试着在自己的新诗作品中选了一些自以为简约且有意味的小诗,通过反复的吟诵,努力使自己的情绪返回到与创作该诗时的心境相似的情形,并将诗歌中的“的”字大都改为“之”字(“的”字在文句中出现的频率太高,写起来难免会雷同,而“之”字的写法变化多端,可以适用,且将“的”改为“之”后,对诗韵味传达也无大碍),然后用毛笔书写。总的感觉不是很对。! r0 p+ y8 E+ v. H( M$ t8 A8 V+ o
即便如此,我仍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长期养成的对书法的阅读、书写习惯所至,用“用毛笔写新诗”从理论上说并无不可。不妨将自己感觉不对的地方进行一些分析,原因大约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长期养成的对毛笔书写文言的心理定势很难摆脱;二是新诗与旧体诗相比,语言结构相对松散,句势的承接不够紧凑(新诗的创建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像旧体诗那样要求,可能过了),书写起来不对味;三是自己在对书法的结字、用笔、章法等的把握能力还很欠缺,写旧体诗尚且免强,想对新诗“以手写心”岂易哉!
2 W& {9 `! y! n( ^8 K
: L. c$ K% W! [ r “用毛笔写新诗”已非日常的书写状态,我的想法是,要和千百年来养成毛笔书写习惯相衔接,不妨用繁体、竖排(繁体、竖排,在港台地区及海外华人那里是十分自然的事),标点可以不用。通读一篇没有标点古文,非要有相当的古汉语功底不可。而通读一首没有标点的新诗,则相对容易得多。记得我读初中时,同学间传看繁体、竖排的金庸武侠小说,大家都没有读不下去的感觉,可见在具体文章中,阅读繁体、竖排并没有想像的那样困难,当然书写是另一回事。0 G- ?$ y( q* [3 R) t) K1 k
再说,以我自己创作新诗的感受,诗歌(新、旧诗都一样)在吟诵阶段,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标点,而诗歌意味的传达也与标点几乎没有关系,只是在形诸于文字时,才考虑到怎样用标点。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一首诗已经写出,而有些部位却不知道该用什么标点才最妥当,所以有些诗歌干脆不用标点,而以分行、空格来提示。
8 p2 x) o4 E" f! _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同样是用毛笔写汉字,新诗和旧体诗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心理差异呢?真想看看新诗草创时期,那些前辈们用毛笔书写的新诗手稿,可惜手头能查到的只有鲁迅先生用毛笔书写的小说文稿的影印件。& L( b: B# ~5 p
零星地想到这些,手头还有别的事要忙,疏陋处,请批评! + H& k6 f J2 L
1 u6 d( a, f+ T2 [) S- C, Y4 s
! I; X5 [) a t0 Y森贺先生:* T( |! {* G1 R! j% P1 o6 [
3 \& J/ P7 r& k2 A+ {+ B9 U3 c) Q
我有不用看法!2 v3 r0 L; {$ N) F* T% k
古体诗词不需要标点可以解读!6 Z# r" Z! P: T0 v
但新诗却非常依赖标点,因为标点如?、!、!!、!!!、!?、?1、或--,甚至....都会给字句赋予不同意义和感情,如果不用标点,非要猜上半天不可!这对于欣赏新诗书法作品将造成诗书无法融合一体而大打折扣.' ] }7 O4 S! s- N, J |
浅见认为,可以直写,横写!# [. i D) P: r% r% C: U5 E1 D X( c
但要加上标点.' t' [( \( F( X$ Q" e6 }4 q) h7 i2 `
一句一段,% d, L& ?$ V& ~
竖写右起,写成长卷形式;
& e4 f) M% [! i0 ]4 U+ U' c& n横写左起,写成条幅.- U! L( s1 n, ]; ^) X
如能配合得好,视觉上还不至于太差.
2 l. U$ a$ O7 @' n但是,不能草书,篆书.% `/ Q7 W% O! O8 j, N
除了竖写外,连隶书都不适于.1 Y/ @: c2 r0 y) M) b0 u
只能以楷书和行书书法来表现.6 }4 l0 e" j2 K2 W. R- r) o
可以试试看!2 E2 s6 r) N4 ]
: R' R5 f, \# F6 v
( H; N% ]: ]5 y7 O5 y2 |% e
虫甬:
) R; j% [/ d, {8 A8 Y3 @# [
. ?8 p8 a) S1 V. J森贺先生对“用毛笔写新诗”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有许多经验和心得,值得参考与借鉴。' i- H3 I2 D. i* N" K6 w
我只是在近两年来,思考了与“汉字的综合之美”相关的问题后,才开始进行“用毛笔写新诗”的尝试,尝试也主要是局限在行草方面。但我依然认为“用毛笔写新诗”,特别是在行草方面,繁体、竖排,不用标点,仍是我今后的尝试重点。- X- x: \4 u0 u+ j! O$ G: e
诗歌创作在酝酿、吟诵阶段,情绪的起伏、跌宕和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密切相关(汉字本身所具有的平仄就是根据声调的扬抑、长短、舒促来划分的,而平仄是构成旧体诗格律的重要基石之一,值得新诗借鉴),这也是与书写可能产生和谐共振地方,竖排、不用标点就可以使书写的行气更顺畅,也可能一路无碍地通向“以手写心”,甚至达到忘情、忙书的境界。. f8 o! h: J Z8 O/ L) M9 N
至于繁体与简体的转换,它不与文言和白话的转换相对应,只是在中国大陆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问题,但已既成事实,不知该怎么说才好。我想在书法领域,不妨将“繁体”进行到底(这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承)!起码我会这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