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朝花夕拾

汉字的综合之美——论书法艺术的存在问题//陈崇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0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和下面将要粘贴的几篇短文有衔接关系,所以自己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2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汉字的综合之美”的问题已经困扰我很久了,再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7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仓促完成的《书法艺术的生长空间问题》、《书法艺术的想像力问题》、《我们不是天然合格的中华文化传承者》、《书法艺术内涵的赋予和解读》、《书法创作与文学创作的衔接》、《书法:一个人的综合艺术》、《从花瓶到痰盂》、《也说旧体诗》等一组短文,是我继《汉字的综合之美》后的一些思考,文章中提出了有关书法艺术存在的生长空间问题、想像力问题、艺术信仰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希望能够作为引玉之砖引起同道的关注与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4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用毛笔书写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炼一下,虫虫的文章不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书法的繁荣昌盛就好像人工培育林木的速生丰产,与原始森林的繁茂多姿不可同日而语。
+ |( p' f8 Y0 ]; z8 V. y4 C( t: C8 K
' n: l- v( V% l) Q. Y0 Z: B妙语!移植人造,即使有名贵品种,毕竟单调.栽之精致小园,又能几何?怎么能比历经风霜雷电而不倒的自然之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林荫下 于 2006-8-1 10:50 发表+ Y: e9 |5 S  f- u8 s

3 P+ F( M( e' A$ z% n
: j: w) W. }2 m! n0 n: I% n) p$ e  @妙语!移植人造,即使有名贵品种,毕竟单调.栽之精致小园,又能几何?怎么能比历经风霜雷电而不倒的自然之木?
, a0 h2 o7 j' R) U8 M$ T1 Q

+ W4 W$ l# J: |4 ?
8 }; X( i% c/ k1 g      记得中学时读过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其中有这样的话:“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达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6 e. n3 Y$ ~4 d: y7 h
     如今的书法也有相似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3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做爱”吸引眼球!
# }% w7 z$ y/ g( h2 `6 H& D& E      其实,我对书法艺术的存在问题的思考已经很久了,现在将相关的帖子顶上来,请批评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7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将在书法江湖网站的回帖搬一些过来.
3 G( ?( q2 L2 C+ B: D/ ?5 r
, s* |1 [$ B  w% ^" J) \0 Q3 A  ?5 T
# ~) a3 J/ e- k( U2 ~1 {, q8 e4 ~" w0 p) [9 f. |- ?- D7 d
                                                  忧患话语
2 \# T/ B4 r9 v- Y, ?9 L: ^! P( [7 s/ ~2 `) i+ O; Z( [
                                                    曾一帆7 S5 x) d. m, a* k% w4 j; `
: |9 U1 X* o6 ~! X* m# a
" P5 s% i0 q; K
; _6 @3 }  q  h( h# c
    书法随着中国社会文明转型,已渐边缘化。这固然有文化嬗变的原因,也与书法自身作为有关。陈崇勇先生的文论指向清晰,切入深刻,真正把书法放在文化精神层面上解构,立论有据,言之成理,与时下不着边际的空泛评说有着天壤之别。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有过久远的辉煌,而现实的书法正陷入困顿。智性的迷失,浅薄的躁动,物欲的放纵,无不蚀伤书法。钟爱中华文明,就应当珍惜书法文化。时代需要睿智敏行,需要责任担当,需要涵养学性。崇勇的思考彰显了文化品质,释放了艺术活力,也留下了深沉的忧患话语。“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先生这句诗曾牵动一代人的思考,今天是否依然如此?
. i3 p' d2 w0 C# i+ }1 b
, I% a8 m0 k2 Q' U* H
* u, ^# v: o& j8 f+ X+ s2 J2 }) ?, p虫甬:. |, f$ a& K8 ^) v
7 p+ o9 k' t  i9 O. N
知我者谓我心忧!
+ G9 u1 o/ |6 Z7 c5 K6 ~" c* k' P" Q. o1 r2 n3 l
谢谢一帆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7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森贺先生回帖:
* V, P0 O% C6 X; `4 r" g2 R" r; N3 a7 d" \1 N
鸿文拜读再三,所论颇有精辟之见,是难得一见之好文!  p! q& ?- V$ }& s+ a8 f# H

. M) M. V6 {9 Z  B: j3 k+ M- o有关用毛笔写新诗,的确有难度,在这里也补充两句!
) C; b- o, Z2 c5 u3 L" v( y
& P8 }$ ^1 B: k5 k( P- G为此我们曾经做了大量之尝试,新诗入书之章法布局乃是个大问题,因为无法融入过去已经定下来之表现形式,新书法审美方式又尚未建立起来,再加上这里之实用功能要大于艺术功能(因为新诗既无法用篆书来表现,也无法用草书来发挥),再加上还有标点符号之累赘,要勉强结合起来主要还是要往实用之目的去靠。' D$ k# P2 N4 N1 [
新诗不同于旧体诗词,旧诗词很多都为人们所熟悉,新诗无法朗朗上口,能让多数人背诵下来的,非常之有限,写起来缺乏一种互动之***,所以用书法来表现和进行创作,首先必须让人们能够解读,然后才能为人们所接受,无法看懂一切皆告徒劳。因此聪明如郭沫老,甚至敢于创造时势如毛主席之都没有去尝试,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b; S$ _9 T( t/ \2 Y# e
另外简体字入书的问题,也因为简体字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将文字进行无性割裂,这对古诗词意境造成一定程度上之破坏;所以,最少目前这一代书法工作者,是很不愿意用简体字来进行书法创作,其理一也!
. q1 X% ]0 |( b3 \用书法来写诗、词就没有这些问题,就连用毛笔书法来创作其他之文体如对联、古文、散曲、歌赋等都能两得益彰,唯独为什么新体诗就不行呢?乃知这两者之间,确实有很大的割裂性。
6 _0 L) I$ q' W  B* {7 v; u. s  m5 l+ L4 _! C
原文中就说的十分清楚:"....其实,语言文字通常是一种成熟文化交流、记录、传承的主要载体,也是文化的最核心部分,中华文化更是如此。中国古典诗歌及诗化的文字是中国古代汉语精华的浓缩与凝聚,它将古汉语的音与意的揉合之美推向了极致,书法则将汉字的形式之美推向极致。而形、音、意在人的大脑中是先天综合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诗歌与书法的结合就可以将汉字的综合之美推向极致,达到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在古人的书法佳作中,已经十分完美地体现出来了。...") s( N! u$ V% S7 a) D% h. U
2 B8 R7 p5 j$ |$ ?: B
拜读本文,产生一些不成熟之感想,写下来就教于诸位大家,并希望诸位关注书法艺术,乃至中华文化之未来! 7 @( F. e* p* ^3 T, H+ G

6 f7 k( G! _% o0 E! o$ u! P虫甬:
- z* b8 H9 q/ v' R9 |
- N' N9 d. K- U8 N森贺先生所言尝试“用毛笔写新诗”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具体的难处,给了我好些启发。; S( j; S; {* u% H
    如何“用毛笔写新诗”的问题我也曾思考过,尝试过。
. E+ q6 ^/ b9 d, l* y1 q    有一段时间,我尝试着在自己的新诗作品中选了一些自以为简约且有意味的小诗,通过反复的吟诵,努力使自己的情绪返回到与创作该诗时的心境相似的情形,并将诗歌中的“的”字大都改为“之”字(“的”字在文句中出现的频率太高,写起来难免会雷同,而“之”字的写法变化多端,可以适用,且将“的”改为“之”后,对诗韵味传达也无大碍),然后用毛笔书写。总的感觉不是很对。5 |2 Z6 r6 n) F+ v& d: ]2 S
    即便如此,我仍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长期养成的对书法的阅读、书写习惯所至,用“用毛笔写新诗”从理论上说并无不可。不妨将自己感觉不对的地方进行一些分析,原因大约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长期养成的对毛笔书写文言的心理定势很难摆脱;二是新诗与旧体诗相比,语言结构相对松散,句势的承接不够紧凑(新诗的创建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像旧体诗那样要求,可能过了),书写起来不对味;三是自己在对书法的结字、用笔、章法等的把握能力还很欠缺,写旧体诗尚且免强,想对新诗“以手写心”岂易哉!
) M6 T! {, e2 L2 h7 g. F
" o7 _0 ]4 ~- I4 L5 `    “用毛笔写新诗”已非日常的书写状态,我的想法是,要和千百年来养成毛笔书写习惯相衔接,不妨用繁体、竖排(繁体、竖排,在港台地区及海外华人那里是十分自然的事),标点可以不用。通读一篇没有标点古文,非要有相当的古汉语功底不可。而通读一首没有标点的新诗,则相对容易得多。记得我读初中时,同学间传看繁体、竖排的金庸武侠小说,大家都没有读不下去的感觉,可见在具体文章中,阅读繁体、竖排并没有想像的那样困难,当然书写是另一回事。
% b  k- G8 b; B/ y" s8 |5 [- H! d    再说,以我自己创作新诗的感受,诗歌(新、旧诗都一样)在吟诵阶段,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标点,而诗歌意味的传达也与标点几乎没有关系,只是在形诸于文字时,才考虑到怎样用标点。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一首诗已经写出,而有些部位却不知道该用什么标点才最妥当,所以有些诗歌干脆不用标点,而以分行、空格来提示。1 u5 J! Y7 V2 p8 A. d  h4 A5 s8 I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同样是用毛笔写汉字,新诗和旧体诗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心理差异呢?真想看看新诗草创时期,那些前辈们用毛笔书写的新诗手稿,可惜手头能查到的只有鲁迅先生用毛笔书写的小说文稿的影印件。
6 _  Y7 f3 ~# q) i% j( g6 B7 S    零星地想到这些,手头还有别的事要忙,疏陋处,请批评!
; ?- b7 {# q% N. X# l# {1 @1 y. F8 n3 P

8 B  A/ N8 Z7 y: w( X/ ~* b6 j6 N森贺先生:9 h- z3 D) x8 f/ `& V/ e$ h

; D. I1 [$ Q- d我有不用看法!
/ m5 `4 a1 t# o3 g. d古体诗词不需要标点可以解读!
  Q4 z; g' n4 N- e. {但新诗却非常依赖标点,因为标点如?、!、!!、!!!、!?、?1、或--,甚至....都会给字句赋予不同意义和感情,如果不用标点,非要猜上半天不可!这对于欣赏新诗书法作品将造成诗书无法融合一体而大打折扣.
4 b; v, K3 M. Q$ N) D  O% e; `  L2 J浅见认为,可以直写,横写!
- ?  ~* @) ]$ I但要加上标点.# S* `* `" M( m4 L# Z6 A
一句一段,
) m. N$ y5 i) w1 x; A竖写右起,写成长卷形式;
" T) v% x" M' r1 B" K8 u横写左起,写成条幅.
4 q' l- {- D  T" p如能配合得好,视觉上还不至于太差.; I3 k# e( z; m- l: h. ^
但是,不能草书,篆书.) N4 V' A6 r" P$ y
除了竖写外,连隶书都不适于.
% B# _8 O* R3 ^5 H只能以楷书和行书书法来表现.3 j" }1 e/ H  a$ z9 v- b; g
可以试试看!
) B( q; \! z  i: ^
6 B0 d1 q5 s* a" F) d" J8 I. X' R) u6 f& g5 A7 B2 W& R
虫甬:
$ t5 ?, X5 n5 N" R; W# j8 W. K
, ]& w0 `, a$ s/ q3 `森贺先生对“用毛笔写新诗”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有许多经验和心得,值得参考与借鉴。
5 ?, X: k& r' Y5 F* b. A3 u) b+ ]    我只是在近两年来,思考了与“汉字的综合之美”相关的问题后,才开始进行“用毛笔写新诗”的尝试,尝试也主要是局限在行草方面。但我依然认为“用毛笔写新诗”,特别是在行草方面,繁体、竖排,不用标点,仍是我今后的尝试重点。: G- o0 X/ X0 ?9 c
    诗歌创作在酝酿、吟诵阶段,情绪的起伏、跌宕和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密切相关(汉字本身所具有的平仄就是根据声调的扬抑、长短、舒促来划分的,而平仄是构成旧体诗格律的重要基石之一,值得新诗借鉴),这也是与书写可能产生和谐共振地方,竖排、不用标点就可以使书写的行气更顺畅,也可能一路无碍地通向“以手写心”,甚至达到忘情、忙书的境界。
; z: C& t/ l& D  V5 a5 b    至于繁体与简体的转换,它不与文言和白话的转换相对应,只是在中国大陆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问题,但已既成事实,不知该怎么说才好。我想在书法领域,不妨将“繁体”进行到底(这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承)!起码我会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