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周俊杰先生海聊(已上全文)
书法家的视野与收藏家的视角--兼答周俊杰先生
艺术收藏与艺术评价从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对书法艺术价值的判断乃至于对书法家个体或群体艺术价值的认知,书家与藏家由于标准、目的、价值取向甚至利益上的差异,常常会表现出某种不一致性。同理,基于创作的艺术评论与基于收藏的艺术评论,如在观点上出现不重合、不和谐之处,则实在是非常正常的。
非常感谢周俊杰先生对拙文《河南方阵的投资价值与市场走势》的质疑、批评与点正(《<河南方阵的投资价值与市场走势>质疑》,《书法报》2006年第10期第16版。下称《质疑》)。周老师是我尊敬的学者型书家之一,其书学理论、书法创作都具有很深的功底和较高的水准。二十多年前,当我着手写学士论文《试论书法美》时,周俊杰先生等诸先学的书学论著就曾给我以学术启迪。笔者哲学科班出身,大学求学阶段受时风影响曾对美学情有独钟,又因瑗仲师的缘故而添了习书爱好,但笔者愚钝,于哲学、美学沉浸有年而一无成就,习书则自衬难成正果而成了纯粹意义上的业余雅好,遂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转向经济学研究。所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者,予之谓也。
《质疑》一文让我获益颇丰。感触良多者,一是周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严谨的治学态度,二是周先生对河南历史与河南书坛人物、创作水平、市场现状的熟悉程度,三是周先生溢于言表的对家乡的挚爱之情,四是周先生虽过耳顺之年却仍然豪气干云的年轻心态。周先生于文中一再言及笔者“不了解”河南倒实在不是什么冤枉话,一则我与拙文中论及的河南书家没有一个有过一面之缘,二则与周先生如数家珍般的河南书法界述评相比,笔者唯有汗颜而已。周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字功底,于一篇短文中即展示了河南书坛的全景信息,为此,笔者谨向先生致以衷心的谢意。
但也许是笔者拙劣的文笔让先生对拙文的立意取向产生了莫大的误解。“对河南书法明在张扬,而骨子里是不屑一顾的”,这样的概括,周先生实在是言重了,笔者不会、不能、也没有这样的资格作如是想。完整地读过拙文的同好,我想无论如何也生不出如此感受的。甚至与周先生的猜测相反,近两年来笔者一直留意收藏河南代表性书家的作品,从张海、李刚田、王澄到周先生本人,从胡秋萍、李逸野、米闹到张建才,大凡符合我的收藏标准的,必欲购之藏之箱底而后快焉。行文前大致清点了一下数目,拙藏河南书家的作品总量已不少于三五十幅。笔者不过是工薪阶层中的一员,从嘴巴中省出这样一笔款子来购藏“骨子里不屑一顾”的河南书家作品,那是任谁也难以想象的。我分析不出周先生的逻辑推导过程,便只能作出这样的臆猜:或许是近年来社会上对河南过多的无端指责,让以维护中原文化声誉为已任的河南文化人在心态上失去平衡了(周先生莫怪,仅仅是臆猜。如臆猜有误,祈请海涵)。
下面,笔者不揣浅陋,试着对周先生对拙文的质疑要点作出澄清与回应。
关于张海主席。我的“张海观”有三点:其一,张海先生是文化人;其二,张海先生是当今中国书坛创作水平最高的书家之一(这一点,据笔者所知,圈内有一部分书家与爱好者并不与笔者观点完全一致);其三,张海先生是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最适宜人选。说张海先生是文化人,一是指先生的确有较高的文化涵养与学术功力,二是指先生具备儒雅的文化人气质。中国书法是一门与中国文化契合度最高的艺术,不是文人或文化人没有资格担任这一组织的掌门人。历任中国书协主席人选中,启功先生是文人(有媒体称启先生为中国书法界最后一位传统文人),沈鹏先生与张海先生笔者认为可同列为文化人。说到张海先生的创作水平与创作能力,虽然不同的人自不同的视角对其书法艺术进行评价时存在着一定差异,但笔者以为,张海先生的创作水平位列国内书家一流高手当不存在任何问题。至于说到最适宜的中国书协主席人选,我想涉及到对中书协组织的功能定位问题。中书协肩负着组织、推介、营销(很抱歉,我仍然要用后两个周先生不太认同的词)中国书法的历史任务,掌门人是否具有组织才能,对这一组织的生命力与活力影响极大。而此方面能力却正是张海先生的优势。周先生不满意的是“张海以其非学养的‘字外功’一路狂奔”这种表达方式,并作了周先生式的敏锐解读,但那已不是笔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张海以其非学养的‘字外功’一路狂奔”是一种事实陈述,这里既没有否认张海先生有“具学养”的“字内功”,更没有任何贬低张海主席创作水平与创作能力的含义,而只是表达了两层意思:其一,张海先生的组织才能对中州书风影响的扩大起着关键作用,并直接带动了河南书法的崛起;其二,张海先生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竞争中最具优势的“利器”与“资本”是他无人可及的对书法的组织、推介、营销才能。张海主席固然有较高的学养与很高的书法创作水平,但那只是奠定了担任中书协主席的基础而非决定性的因素,譬如在书学理论方面,张海主席就未必一定比周俊杰先生更为高明。“核心竞争力”是当今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竞争致胜的“必杀技”,我想书法的组织才能及实际成就也构成了张海主席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希望并坚信未来的中国书法在张主席拥有的这种“核心竞争力”带动下,能够创造更辉煌的明天。至于周先生说不能拿张海主席与林散之、王蘧常进行比较,我觉得也未必在理。首先是张海先生有资格与大师们作比较,因为他是中国书协主席;其次,因拙文的本意是要研究河南书家的投资价值,只有在作出纵横向的科学比较后,我们才能较为准确地判断张海主席作品的市场定位,从而为我们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 本帖最后由 一壶紫砂 于 2006-4-11 10:42 编辑 ] 此为第一部份 我有点明白了
1.但既然像先生文中所言,张海先生的主席一职顺理成章,为什么先生还要费这么大的力气来谈理由呢,涉嫌环顾左右而言他也,呵呵,老宫也是
2.既然本意要研究河南书家的投资价值,为什么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脱离市场的预测结果可想而知,不过这种研究的结果收效不会很大,投资价值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扯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先生走上了一条处处荆棘,遍地砾石的坎坷之路
3.“艺术收藏与艺术评价从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说得好,但老宫蠢笨不知仁在何方,智在那里请先生示下,
4.周俊杰的书评、书艺仅仅是河南书法的一分子,虽称不上大家,但其对文字的修炼相信此篇文章一定会解其心疑,隐其口水,使其重新审视先生前文的寓意,老宫也有此感觉
5.先生收藏了那么多河南籍的书家书作,委实令人眼热,呵呵,恭喜了
最后老宫再读读先生妙文 继续啊,老兄!
老兄是章草大师的学生,艳羡! 第二部分会更精彩,老宫已经领略到了前奏,期待先生继续 原帖由 宫恩武o 于 2006-4-6 18:14 发表
我有点明白了
1.但既然像先生文中所言,张海先生的主席一职顺理成章,为什么先生还要费这么大的力气来谈理由呢,涉嫌环顾左右而言他也,呵呵,老宫也是
2.既然本意要研究河南书家的投资价值,为什么不进行充分的 ...
谢兄明白
文还未完,当然也不会明白尽然:lol
投资价值的事,我在后文中说.本地价格或过度炒作的价格不能作为衡量投资价值的标准 谢太室兄\宫兄捧场
一团雾
原帖由 竹云 于 2006-4-7 08:22 发表呵呵,那就交待一下
首先是笔者应约为书法报<收藏版>写了一篇评论河南书家投资价值的文章(写什么地方、写谁是我自己选定的,与书法报无涉)(见附一),周俊杰先生读完拙作后发了质疑大作(见附二),并有河南大河日报对此作了专版报道(见附三),然后再有笔者的上文回答周先生的质疑(书法报,2006年4月5日16版)。
附一:
河南方阵的收藏价值与市场走势(书法报2006年2月15日)
汪雷
河南首创中原书风,自八十年代以来几无间歇,一代又一代新人活跃在国展及中青展、青年展上。据统计,二大展事获奖作者中,河南雄居全国之首,其气势除江苏等个别省份可与之勉强抗衡外,余者皆不能望其项背。
毋容置疑,张海先生是河南方阵的创造者与领头人。张海先生的组织、推介、营销才能,当今中国书法界罕有对手。故张先生以外省籍身份入主中国书协,实乃张先生多年来苦心经营之果,意料之中,情理之中。所以,河南书法大省身份的确立,张海为第一功臣,这倒不是言过其实的话。
中原书风崛起是以其鲜明的悍霸之气为特征的。这种悍霸的文化根基是八十年代的反传统思潮,书理层面是反帖学,直接挑战的是当时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带书家在全国的领袖地位与影响力。
但是,中原书风与海派书风之争从一开始就不是传统的碑学、帖学之争,而表现为非理性的丑、美之争,河南第一代代表人物拿起的理论武器是傅山的“四宁四勿”,将明清交会时期的几员反传统大将傅山、王铎、张瑞图等人奉为“神灵”,并以河南人的“刚”、“野”来加以现实演绎,而中原书风的胜利则加速了海派书风的式微。河南书坛的胜利直到目前为止都不是以“质”胜,以“法”胜,以“韵”胜,而是以“意”胜,以“力”胜,以“野”胜。
“中原书风”的直接成果是衍生出八十年代声名远播的河南“四大天王”--张海、李刚田、王澄、周俊杰(周与陈天然在其时可相互替代)。此四俊至今仍是流通性极好的全国粮票,但张海以其非学养为主的“字外功”一路狂奔,目前成为中国书协的最高领导者,其市场润格李、王、周三杰已无法与之比肩。张海作品的市场空间还有多大?我以为对此问题的展望不能纯粹从张海书法艺术水平还有多大拓展空间上来谈论,张海书风已渐至定型,日后先生作品虽能臻于完善,但欲达到王蘧常、林散之诸大师的水平,学问、才情似有不足。那么,决定张海作品市场需求量与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未来十年将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我国的中产阶级的数量将会扩充到什么样的水平。如无意外,我国十年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按照目前的收入分配格局,则中产阶级的数量将可能翻二番以上。中产阶级必将成为书法收藏的主力方阵,尤其当这一阶层年龄上步入中年、文化认同上复归传统时,其蕴含市场能量是十分惊人的。由于这一代中产阶级民族文化底蕴的缺失,决定了他们的书法收藏偏好与选择将是表层的,他们对书法的认同极有可能演变为对当代书家职务与地位的认同,则其时整个市场对主席作品的需求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种市场牵引力作用下,张海作品的市场价在目前基础上再上涨100%是正常的;二是张海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任期的长短,即一届还是二届。从既往经验分析,干二届主席的可能性较大,如此,则其市场润格还可再上浮30-50%;三是张海主席创作作品的质量与数量。张海先生当选书协主席后,作品的市场需求量显著放大,而新近先生作品的质量似有所下降。在三五个月出现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但如果创作水平持续下降,则必将影响先生的市场形象与作品的润格。如张海先生在主席任期内能保证流向市场的作品量不滥而质在中等以上的话,则数年之内其作品市场价理性预测可达平尺8000-12000之间。
余者三杰中,王澄、周俊杰颇让人生出廉颇老矣的感受,其作品市场价能跟得上书法市场的整体上扬步伐已属不易了。值得关注的倒是李刚田先生,此老作书如做学问,踏实而厚重,各体皆能,书印共进,且在书协中担任的职务也有可能更上层楼,这些都无疑都是李先生作品市场价上涨的潜在动力。但李刚田先生的弱点似乎亦在程式化上,篆、隶、行结体、用笔的单调恐不利于刚田先生市场的拓展。
河南书家中最具有市场潜力的恐怕要数胡秋萍女士了。除功力较深厚、风格突出外,胡女士的市场优势有二,一谓优秀女性书家优势。优秀女书家素有“南孙北胡”之说。在“南孙北胡”的较量中,当前孙晓云先生的市场优势是十分显著的,其小字行书平尺3000元的润格十年内胡女士恐会望洋兴叹,但比价效应一定会较大幅度拉高“北胡”作品的市场价;二谓豫籍优势。张海先生在任中国书协主席期间,可提携且能提携得起来的河南女书家“舍胡其谁”?虽然这种潜规则不宜明示,但书法市场研究者与参与者却不能不加以充分注意。同理,除胡秋萍外,同样具有这一因素的其它河南中青年书家,如张建才等,亦值得市场关注。
有市场研究者注意到书坛“帖学”之风的兴起,陈忠康、陈海良等以精致书风营造的良好市场,不能不对“中原书风”发生影响。河南青年书家中米闹、夏京州等到人都在一定程度上试图对河南“悍野”书风进行改造与校正。但笔者并不看好河南的这批“精致化”书家,走向精微的优势在江浙而不在河南,河南缺少这种文化积淀。或许,我们能从河南书家李逸野的名字中提练出河南书风的发展方向,即野中求逸,逸中求野,未来河南方阵中领军人物,大半会是将野逸两种风格完美结合起来的书家。我们期待着这样的书家早日出现。 附二:《河南方阵的收藏价值与市场走势》质疑 (书法报2006年3月8日)
周俊杰/撰文
倾读《书法报》2006年第7期第16版所刊登汪雷先生《河南方阵的收藏价值与市场走势》一文(以下简称《方阵》),很感谢有人关心河南的书法和书法家,并花大力气写了一篇涉足河南书法各个方面的文章。文章多处对河南书坛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读后颇受启发。但文中有一些无意中(?)流露出来的看法似有偏颇之处,这些看法涉足到一些根本问题,故提出与汪先生讨论。
汪先生对河南书法明在张扬,而骨子里是不屑一顾的,你看,“但张海以其非学养的‘字外功’一路狂奔,目前成为中国书协最高领导者”,“但笔者并不看好河南这批‘精致化’书家,走向精微的优势在江浙而不在河南,河南缺少这种文化积淀。”这些言论很代表了一部分人对河南书法的看法,经常可以在报刊看到类似的文字,只不过不像汪先生如此的直率罢了。在有些人眼中,“河南书法大省地位的确立”(汪先生文中有此语),不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上,因为河南“缺少”这种文化积淀,而是“字外功”“组织、推介、营销才能”的结果。你想,中原书坛的第一号代表人物如此,其他人在“缺乏”文化积淀的环境中最后还能有什么大的发展和成就?
这里我必须先说一下,张海当选中国书协主席,固然有“组织”才能的一面(但也非“推介”和“营销”),首要因素他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以及在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南北书坛在艺术倾向上的差异,使个别人不欣赏中原人作品中的豪放和对传统的突破,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和标准否定对方(下面我还要谈这一问题)。张海的入主中国书协和河南书坛在近20多年中的崛起,首先是基于中州大地深厚的文化传统,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中州是华夏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发祥地,这一点写在了多种教科书上。河南博物院陈列着20多年前在河南出土的带有近似成熟甲骨文字的甲骨片和能准确吹奏各种曲子的骨笛,证实了远在8000年以前河南已有了让世界震惊的文化遗迹。甲骨文和中国最大的商鼎均出土在安阳。小篆的创造者李斯,文字学之祖许慎,隶书的集大成者蔡邕,楷书之祖钟繇,北朝书圣郑道昭等河南书家均为古代书法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这情况一直延续到北宋,即使在文化重心南迁的明清之际,还出现了王铎这样伟大的书家。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是书法的遗迹,在许多地方随处挖挖就会出现带有古文字的器物碎片。无数的碑刻、墓志,无数的文字遗迹,无数的书法作品和多种书学著作,为河南书家打开了一片又一片新的天地,河南的书法家就是在汲吮着如此深厚的文化传统中成长起来的。近几年河南投资2000万元准备出版一套56卷的《中原文化大典》,笔者为《书法卷》主编,在两年多的编撰中,我看到了河南几千年以来在文学、艺术、文物、思想、哲学、科技等方面的成就,河南对整个华夏民族的贡献是如此地巨大,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地区能与之相颉颃,故现代有句很流行的话:二十年看广东,一百年看上海,五百年看北京,五千年看河南。要说河南其它方面确实有许多不足之处,而说河南文化积淀不丰厚,恐怕也可以说是漠视整个中华文化吧!以前我曾在《河南书法二十年》一文中提到当代河南书家底蕴问题,与江浙比显得薄弱,并在多种会议场合提及,这是真情实感,但总不能以我们的谦虚来否定整个河南文化积淀的厚重吧。
《方阵》中关于书法标准的评价也流露出了对河南书法的不屑:“河南书坛的胜利直到目前为止都不是以‘质’胜,以‘法’胜,以‘韵’胜,而是以‘意’胜,以‘力’胜,以‘野’胜。”在汪先生眼中,河南书坛的“意”和“力”其实都是虚幌一下,归根结底要说的是落脚在一个“野”字上。我不想问也不想知道如此评价是出于一种什么心态,但起码可以说是对河南书坛的不熟悉,或者说误解。这里先不说汪先生所论到的书法审美中的“质、法、韵、意、力、野”内涵的区别和高下之分,即以汪先生开篇指出的“据统计二大展事获奖作者中,河南据全国之首”的事实而论,可以说国展代表了当代书法最高水平,也在审美上作为主流导向影响了当代书法的发展,难道作为“野”的河南书法能在20年中一直入选、获奖“居全国之首”吗?实际的情况是,河南书坛与整个中国主流的审美趋向是一致的,它们大的基调是正大气象,其特征是深厚的传统动力,集法、意、韵为一体的具有鲜明时代感和强烈个性的综合。20多年来,河南书家(尤其是代表书家)以中州大地深厚的书法传统为根基,均有着“法”的扎实功力,有着以中外大文化为底蕴的艺术思维能力,有着海纳百川吸取古今中外所有优秀书家优点的谦虚心态,并有着较为明确的艺术目标。他们不断地研究着古代和当代书家及其作品的特征,寻找着内在的发展规律,并有节度地与自己的风格进行融合,所以,从整体上看,河南书法的大气中又含有耐人寻味的“韵”和突出个性的“意”。如果说有“野”的成份的话,实际是与真正的“野性”有着本质区别的“豪放、雄强”,也可以说是“野逸”(这一点我非常赞同汪先生的提法),我在前不久为人所写的一篇序言中专门提到了“野逸”这一概念,这也正是河南书风的特点:“逸”而不“野”,“重”而不“薄”, “奇”而不“怪”,“霸”而不“悍”,“韵”浓而不“媚”,“法”严而不“板”,在严谨中充满着天然,在博大中又不乏韵致,可以说基本代表了当代书坛审美的主流,与过去任何时代都有明显的区别,故国家级的展览中评委们才会在自由竞争的平台上公平地把更多的票投给河南。所以,我很希望如果真正要评论河南书法作品的话,不妨以公正、公平的心态坐下来真诚地、认真地研究一番,尽管河南书法目前绝非尽善尽美,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但也再不要抛开 “韵”、“法”、“质”等观念而纯用什么“野”、“刚”、“粗糙”、“霸悍”词汇强加给河南书家了。其实,就河南书坛的代表人物来讲,尽管主要创作面貌属于雄强博大一路,但每人都能写得一手纯“二王”的充满雅韵意味的字,也都能写得一手干净漂亮的小楷和中楷,但他们不愿以此为主要追求目标,只是非常聪明地把“晋韵”融入自己的或篆或隶或行或草的作品中。书不入晋,难成正果,对此,河南书家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但缺乏了三代、秦汉的豪气而走向轻柔、秀媚一路,河南书家也是不甘心情愿的。康德说:“趣味无争辩”,本来艺术上由于种种因素不同地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趣味,它们之间不应有上下高低之分,各种风格的作品都应在书坛百花园中占一席之地。要说区分的话,只有艺术上的高低之分,任何风格都会出现杰作和劣品。
《方阵》一文中指出,作为中原书坛的代表人物张海的学问、才情不能与王蘧常、林散之相比,这样相比很没道理,请问,现在哪个省书坛领导者的学问、才情能与这些大家相比呢?我们应历史地看问题,一代有一代的优势,当代各地的领军人物在艺术观念、艺术视野和在对中外大文化上的关注,在组织、协调、统筹及现代化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是那些前辈大家们所不及或者说所欠缺的。我们看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要多点辩证法而少些绝对化才好。
《方阵》主要谈书法市场问题,但我感到作者对河南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所以在口气中一提及外省便于钦慕中又充满毕恭毕敬,而提及河南则是一种不屑。如谈及孙晓云、胡秋萍时,说孙的“市场优势是十分显著的”,恐胡会“望洋兴叹”。且不说孙出山早于胡多年,书体与风格又不相同,二者是否有可比性,而同时在作者笔下“十年内”也赶不上外省书家的胡秋萍竟然又成为河南“最具市场潜力”的书家,按照作者如此奇怪的逻辑这样不负责任地比来比去,河南书家的日子在汪先生的笔下应该是够惨的了,你看,一位河南最具潜力的书家“十年内”也赶不上外省,那么其他人则更不在话下了。其实,河南书协在张海领导下20多年前就制定了润格制,书法早已走向市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河南的书法市场在全国应是一流的。在河南有一顺口溜:“河南一大怪,书法比画卖的快。”不但快,在同级的书法家和画家之间,书法比画价格高,这是任何一个省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河南书家的润格,从领军人物到一般作者,与外省作同比,丝毫不比任何省份书家的低,并且都是实价,没有像外省一些人的“有价无市”。整个河南书坛不但如汪文所指几大“天王”们的情况甚好,或者说极好,就连书法刚出道者,如参加过什么展、获过什么奖的年轻人也有了吃好饭、过上好日子的资本,难怪有不少外省青年书法爱好者纷纷到河南安家落户,大都取得了为世瞩目的成绩,最后在此购房置地、娶妻生子,早已过上了小康的日子。河南书坛市场是20年来省书协、全体会员及众多书法爱好者、收藏家、企业家等共同培育的,我们很珍视这么一个好的书法市场。河南收藏书法作品的人数甚多,加之河南经济的发展颇为迅速,连续多年总产值为全国各省市的第五位,我们相信,河南的书法市场将会越来越好。
《方阵》中涉及笔者几处,很感谢将我置于河南书坛的“四大天王”之列,但笔锋一转:“王澄、周俊杰让人生出廉颇老矣的感受”,王澄此我小,且不论,此话于我从字面上看也颇中肯,余已过耳顺之年,从年龄上可谓“老矣”,但汪文中的涵义却并非此,不用解释,其义自明。其实,我多年来以一直有着甚至比年轻人还活跃的心态。前几天与沈鹏先生通电话,他说,他没任何资本可言,每天都在思考着、探索着,我说,我更无资本可言,每天面对的都是新课题,都要从零开始,这是我们的真心话。况且,书法家,真正要写好字,达到人书俱老,恐怕要在60岁以后了。我以前说过,我60岁以前的艺术实践统统是序幕,正剧要从60岁开始。近几年来,我仍不停地读书、创作、作文,我感到,我正进入第二个艺术上的春天。即以近几年来看,我发表的文章还不能算少,创作上一直坚持探索,国内外不停地访问,大概60岁以上的书家不会有几位比我更忙碌的。我相信我会一直以一个年轻人的心态在艺术上不断地进行探索下去,虽“老矣”,但“尚能饭”,且“尚能文、尚能书”。
《方阵》一文在“廉颇老矣”话后,紧接着说:“其作品市场价能跟上书法市场的整体上扬步伐已属不易了。”这又是一个误会。就我的市场情况来说,绝不能也不敢与沈鹏、张海及一些副主席或占据着要职的人物相比,但我还可以负责任地说,我的书法作品市场实际情况以及“上扬”的速度要比汪先生想像的好得多,为什么?因为我的作品风格为圈内人和收藏者所喜爱,加之我写字极为认真,自己不过眼者不能出书房,故多年来在河南一直处于除张海第一梯队后的第二梯队之前,而收藏者除河南外遍及国内外,这些可能又是汪先生所不了解的。这些可算做“秘密”,本不该说出,汪先生短短一句话迫使着我又多写了以上一些文字。
还有一点也必须在此说一下。《方阵》在谈及我的朋友李刚田时说:“且在书坛中担任的职务也有可能更上层楼”,听话听音,此话似在为别人做广告。但很使我迷惑的是,河南书协班子下一步的变更,还将有一大段时日,其结果对我这个驻会副主席来讲还是个让人猜不透的谜,何况书协人选是由大家推举,上级部门考察,再经过投票选举后才能产生,真不知汪先生从何处听到此风声,并抢先在报上公示。我们认为,如此行事,总使人感到大有搅乱河南书坛“方阵”和“干涉别国内政”之嫌,实际上对刚田也很难起到“更上层楼”的作用。
我之所以撰写此文,主要是感到多年来外界对河南书坛总是有些误解,甚至有些不公和不恭,且《方阵》虽在谈市场,而实际上所涉及到的问题很多也很关键,故质疑几点,以就教于汪雷先生。因我工作极忙,以上问题均只能简约地说上几句,当就此打住吧,今后我不准备为此再说些什么了。
二OO六年二月十八日于中州挥云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