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紫砂
发表于 2006-4-7 10:37
附三:大河日报报道(3.24)(首席记者张体义 )
2006年2月15日《书法报》上刊登了一篇署名汪雷的文章《河南方阵的收藏价值与市场走势》(下面简称“汪文”),随后的3月8日,该报又发表了周俊杰的《〈河南方阵的收藏价值与市场走势〉质疑》,“中原书风”及其相关问题再次引起了国内书法界的关注,网络上也有人发表不同的看法,众说纷纭,各有见解,一时间颇为热闹。昨天,记者就此“笔墨官司”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周俊杰。
河南书法缺乏文化积淀吗?
●批评:书坛书风走向精微的优势在江浙而不在河南,河南缺少这种文化积淀。
●反驳:中州是华夏文化和书法艺术的主要发祥地,中州大地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河南书法崛起的肥沃土壤。
“汪文”的最后一段大致表达了这样的意思:目前书坛精致书风营造的良好市场,不能不对“中原书风”产生影响。河南青年书家中一些人在一定程度上试图对河南“悍野”书风进行改造与校正。但他并不看好河南的这批“精致化”书家,走向精微的优势在江浙而不在河南,河南缺少这种文化积淀。
河南真的缺少这种文化积淀吗?
周俊杰认为,河南书法近20年的崛起首先是基于中州大地深厚的文化传统,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中州是华夏文化和书法艺术的主要发祥地,这一点写在了多种教科书上。
周俊杰告诉记者:“安阳的甲骨文举世皆惊,小篆的创造者李斯、文字学之祖许慎、隶书的集大成者蔡邕、楷书之祖钟繇、北朝书圣郑道昭等河南书家均为古代书法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北宋,即使在文化重心南迁的明清之际,还出现了王铎这样伟大的书家。在我们身边,到处是书法的遗迹,在许多地方随便挖挖就会出现带有古文字的器物碎片。无数的碑刻、墓志,无数的文字遗迹,无数的书法作品和多种书学著作,为河南书家打开了一片又一片新天地,河南的书家就是吸吮着如此深厚的文化传统成长起来的。最近我省正在编纂一套56卷的《中原文化大典》,我是《书法卷》主编,在两年多的编撰中,我看到了河南几千年来在文学、艺术、文物、思想、科技、哲学等方面的成就,河南对整个华夏民族的贡献是如此巨大,恐怕没有一个地方能相比。套句流行的话是‘二十年看广东,一百年看上海,五百年看北京,五千年看河南’。要说河南其他方面确实有许多不足之处,而说河南文化积淀不够,恐怕可以说是漠视整个中华文化吧!以前我曾在《河南书法二十年》中提到当代河南书家底蕴问题,说与江浙相比显得薄弱,但总不能以我们的谦虚来否定整个河南文化积淀的厚重吧。”
河南书法以“野”取胜吗?
●批评:悍霸的中原书风不是以“质、法、韵”取胜,而是以“意、力、野”取胜。
●反驳:河南书法集“法、意、韵”为一体,是鲜明时代感和强烈个性的综合,与整个中国主流的审美趋向是一致的。
“汪文”中说:中原书风的崛起是以其鲜明的悍霸之气为特征的。河南书坛的胜利直到目前为止都不是以“质”胜、以“法”胜、以“韵”胜,而是以“意”胜、以“力”胜、以“野”胜。
周俊杰认为,他有这样的认识起码可以说是对河南书坛的不熟悉或者说是误解。但“汪
文”也说,“据统计,两大展事获奖作者中,河南居全国之首”。国展代表了中国当代书法的最高水平,也在审美上作为主流导向影响了当代书法的发展。河南书法与整个中国主流的审美趋向是一致的,大的基调是正大气象,其特征是深厚的传统动力,集“法、意、韵”为一体,是鲜明时代感和强烈个性的综合。
周俊杰说:“作为‘野’的河南书法能在20年中一直入选、获奖居全国之首吗?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20多年来,河南书家,尤其是代表性书家,以中州大地深厚的书法传统为根基,均有着‘法’的扎实功力,有着以中外大文化为底蕴的艺术思维能力,有着海纳百川吸取古今中外所有优秀书家优点的谦虚心态,并有着较为明确的艺术目标。他们不断地研究着古代和当代书家及其作品的特征,寻找着内在的发展规律,并有节度地与自己的风格进行融合。所以,从整体上看,河南书法的大气中又含有耐人寻味的‘韵’和突出个性的‘意’。如果说有‘野’的成分的话,实际是与真正的‘野性’有着本质区别的‘豪放、雄强’,也可以说是‘野逸’。这一点我非常赞同汪先生的提法。我在前不久为人所写的一篇序言中专门提到了‘野逸’这一概念,这也正是河南书风的特点:‘逸’而不‘野’、‘重’而不‘薄’、‘奇’而不‘怪’、‘霸’而不‘悍’、‘韵’浓而不‘媚’、‘法’严而不‘板’,在严谨中充满着天然,在博大中又不乏韵致,可以说基本代表了当代书坛审美的主流,与过去任何时代都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在国家级的展览中,评委们才会在自由竞争的平台上公平地把更多的票投给河南。尽管河南书法目前绝非尽善尽美,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也不能抛开‘法、意、韵’等观念而纯用什么‘野’、‘刚’、‘粗糙’、‘霸’、‘悍’等词来强加给河南书家。其实,就河南书坛的代表人物来讲,尽管主要创作面貌属于雄强博大一路,但每人都能写得一手纯‘二王’的充满雅韵意味的字,也都写得一手干净漂亮的小楷和中楷。他们只是不愿以此为主要追求目标,非常聪明地把‘晋韵’融入自己的或篆或隶或行或草的作品中。书不入晋,难成正果,对此,河南书家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但缺乏了三代、秦汉的豪气而走向轻柔、秀媚一路,河南书家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河南书法市场潜力有限吗?
●批评:河南书法市场与外省相比有很大差距,潜力有限。
●反驳:河南的书法市场在全国应是一流的。河南收藏书法作品的人多、经济发展迅速,河南的书法市场将会越来越好。
汪雷的文章题目是《河南方阵的收藏价值与市场走势》,讨论河南书法的收藏价值和河南书法市场的走向是其重点。作者在文中提及外省毕恭毕敬,可提及河南则是一副不屑,甚至妄言一位河南“最具市场潜力”的书家十年也赶不上外省某书法家。“汪文”中所说的外省某书法家出道早于那位河南“最具市场潜力”的书家多年,书体与风格完全不同。对此,周俊杰认为,作者对河南的情况并不了解。
周俊杰告诉记者:“河南省书法家协会20年前就制定了润格制,书法早已走向市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河南的书法市场在全国应是一流的,在河南有一个顺口溜:‘河南一大怪,书法比画卖得快。’不但快,在同级的书法家和画家之间,书法比画价格高,这是任何一个省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河南书法家的润格,从领军人物到一般作者,与外省相比丝毫不差,并且都是实价,没有像外省一些人的‘有价无市’。河南书法市场是20年来河南省书法家协
会、全体会员及众多书法爱好者、收藏家、企业家等共同培育出来的,我们很珍视这么一个好的书法市场。河南收藏书法作品的人数甚多,加之近来河南经济的发展颇为迅速,连续多年总产值居全国各省市前列,我们相信,河南的书法市场将会越来越好。”
有些话不得不说
●周俊杰:近年来外界对河南书坛总是有些误解,甚至有些不公和不恭,因此我不得不站出来说几句。
作为河南书法“四大天王”之一,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周俊杰是繁忙的,他为什么还要抽出宝贵的时间和汪雷打这场“笔墨官司”呢?
谈起此事,周俊杰显得也很无奈:“本来吧,有人在报纸上写文章关心河南的书法和书法家,是应该表示感谢的。河南书法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正像汪雷文章开头所说的那样:‘河南首创中原书风,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几无间歇,一代又一代新人活跃在国家级重要书法作品展上。据统计,两大展事获奖作者中,河南居全国之首,其气势除江苏等个别省份可与之勉强抗衡外,余者皆不能望其项背。’尽管这样,近年来外界对河南书坛总是有些误解,甚至有些不公和不恭。‘汪文’虽在谈河南书法的市场,但是文章有些地方流露出来的看法似有偏颇之处,而这些看法还涉及河南书法的一些关键问题。因此我不得不站出来简约地说上几句,今后我也不准备就此问题再多说些什么了。”
相关链接
中原“七剑”纵横中国书协
在2005年12月17日结束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次全体代表大会上,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协主席张海以高票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成为中国书协历史上第一位由地方书协产生的书协主席。同时,张海、王澄、王宝贵、李刚田、周俊杰、宋华平、王荣生等省书协7位正、副主席还被推选为中国书协理事,使河南成为理事最多的省份,再次在中国书坛上巩固了河南书法大省的地位。
在整体风格上,河南以雄强豪放为特征的书风在全国独树一帜,被理论界推为“中原书风”,在当今书坛以地域命名而得到书法家公认的,只有河南一家。“中原书风”以继承传统为前提,强调在继承中创新,广收博取,形成丰富多样的开放式格局,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书法的许多分类领域,河南均有当今中国书坛的代表人物,如张海(隶书、小行草)、王澄(魏体行书)、李刚田(篆书、篆刻)、王宝贵(篆隶、篆刻)、周俊杰(隶书、书法理论)、宋华平(行书)等。
一壶紫砂
发表于 2006-4-7 18:46
大河日报的这位张首席记者则更有意思:)
宫恩武o
发表于 2006-4-7 22:49
的确有海聊的意味,不过这种海聊对事情有帮助,事倍功半的出过力,不错
书法侃客
发表于 2006-4-8 23:45
河南书法不可小视,楼主的本意是很见苦心点,被人误解也是人之常情,不要停下自己的脚步,就算他是探索的脚步
一壶紫砂
发表于 2006-4-10 16:56
哈,版主要置顶就两篇文章一起置顶:)
一壶紫砂
发表于 2006-4-11 10:41
关于文化底蕴问题。笔者在原文中写过这样的一段话:“走向精微的优势在江浙而不在河南,河南缺少这种文化积淀”,周先生解读成笔者批评河南没有文化积淀与河南书家缺乏文化底蕴,并由此而对中州的灿烂历史与书法底蕴作了系统的阐述。但周老师似乎将笔者认为的河南缺少精致(精微)化文化积淀与河南缺少文化积淀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混同了,这种误读对周先生、对笔者都是致命的。自己自认为还是一个做学问的人,做学问起码必须坚持学问人的道德操守,情绪化与***化的学问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所以,我一直是近年来社会上一度流行的“妖魔化河南”思潮的坚决反对者,而周先生的解说却会让人误将笔者归入“妖魔化河南”圈子,甚至会认为笔者是“妖魔化”河南书法的先锋或打手,岂不荒谬?笔者想要表达的是,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与文化传承是有差异且有各自的优势的,就如陕北人一吼信天游就足可荡气回肠,而浙江人一开口“哭灵”就能感天泣地一样。文化传承是根,可以丰富但不能背离,就如陕北人觉得越剧挺动听,就将其拿来改造信天游,但你必须保证唱出来的是信天游而不是“哭灵”,否则陕北信天游就没有了立足之地。同理,河南书法可以精微,河南书家也可以走向精微,但这种向精微的靠拢不能以牺牲河南书法的“雄强”特征为代价。这本是笔者对河南年轻一代书家在风格选择上的建议,与周先生阐述的“但缺乏了三代、秦汉的豪气而走向轻柔、秀媚一路,河南书家也是不甘心的”立意完全一致,不知为何却招来了周先生如此的不满与批评?
关于书法评价标准问题。首先笔者要声明,拙文《方阵》主要探讨的是一个区域书法群体作品的收藏价值与市场走势,是一篇市场分析文章,而非严格意义上的书学论文,故无法阐述学术上的书法评价标准和范畴。因而,笔者只是借用了非常中国化的质、法、韵、意、力、野六字,作为区别河南书法与其它地域书法的感受性“标准”,而不是学术化的规范标准。笔者说河南书法非以“质”、“法”、“韵”胜,绝非讲河南书法无“质”、无“法”、无“韵”,无“质”、无“法”、无“韵”的书法不是书法,但河南书法吸引观众(还有收藏家)眼球乃至赢得大展评委们“更多的票”(周先生语)却不是“质”、“法”、“韵”,而是“意”、“力”、“野”。“意”、“力”、“野”是什么?意是一种博大的气象,力是“悍霸”之力,野是“雄强”之风。博大的气象+“悍霸”之力+“雄强”之风,造就了河南书法卓越的展厅效果,也是中原书风留给中国书坛的一笔宝贵财富,尽管它可能还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天下没有那种书风是没有缺陷的。质、法、韵、意、力、野只存在风格的不同,在笔者这里绝无高下之分,但周先生如此的在乎质、法、韵与意、力、野的差异,并一再拒绝“悍霸”、“野”等词,恐在先生的评论词汇中,这六个词是有俗野高下之区别的。
关于河南书家作品的市场问题。感谢周先生给我提供了很多河南书家作品的市场信息,笔者学术之余,对艺术品市场兴趣颇浓,一直想致力于对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研究,期望构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并奢望书法作品能于其中占据重要角色,惜一手资料短缺,故常作有心无力之叹。河南书法交易之盛,笔者早有耳闻,却未能获悉如周先生介绍的这么详细。周先生自己作品的市场情况,笔者的确是知之不详,亦感激周老师提供的一手交易信息。我作《方阵》一文所作市场预测,主要是根据拍卖会与网络交易市场的价格信息,而不大采信书家自定的润例与地方性市场的交易价格。在地方性市场上,本地书画家往往因地域优势而存拍价虚高现象,但将书画家作品放到网络市场上自无底价起拍,其最后成交价基本上就是该书画家作品真实的市场价。2005年,我曾在网络上购下数幅周先生与王澄先生的作品(1998年至2003年创作),价已不低,比较了时隔数年的作品质量后,擅自说出了“廉颇老矣”的感觉。其意大约是:一,两幅相距三五年的作品,拙眼未见线条质量有质的飞跃;二,因交易价已高,故思来增值潜力有限。因未见先生近期作品,上论恐为臆断,敬请俩位先生海涵。至于说到“南孙北胡”的投资价值比较,则笔者绝无贬胡仰孙之意。这有两个视角,一是绝对价孙高胡低,且市场上差距甚大,故笔者认为十年内胡难以追平;二是增值潜力,胡与孙相较因绝对价低,且有利于作品成交价上升的因素较多,故其投资潜力倒有可能比孙大。此二论,笔者并不认为存有周先生所言自相矛盾之处。
行文至此,应该打住了。只是有两点小问题,还须说明一下:一是对李刚田先生的预测问题。那是投资者的投资预测,投资总想控制风险,并总期望获取收益,故对影响风险收益的诸种因素作出预测是业内常见之事。预测相当于臆猜,故不敢以肯定语句见诸文字,而冠以“可能”一词自避风险。预测有误,则信者风险自担;预测正确,则投资者增加收益。扰乱“河南书局”、“干涉内政”云云,笔者是既无此主观故意也无此能耐的。二是周先生言及笔者的“直率”,我想这不是批评而是表扬。许多书法家都喜在书作上钤盖“率真”一印,但真要在圈中做到率真其实是很难的。师承、朋友、利益等等因素,都会影响书家评论书家的“率真度”。笔者不参加书法展事,不需要靠书法谋生,甚至连收藏家都不是,而只是一个普通的收藏爱好者,故而论及河南河北张三李四,皆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直率”而议。周先生是长者,想必会海涵笔者的直率的。况先生有斋曰“挥云”,后学有斋曰“归云”,一眼望去,犹如孪生,逢此笔墨官司,亦为人生一缘也。 2006.3.8于归云斋
一壶紫砂
发表于 2006-4-11 12:11
此文发表于书法报06年14\15期
书法侃客
发表于 2006-4-12 12:14
道出了原委,辛苦了
书法侃客
发表于 2006-4-12 12:16
道出了原委,辛苦了
一壶紫砂
发表于 2006-4-12 19:07
原帖由 书法侃客 于 2006-4-12 12:16 发表
道出了原委,辛苦了
其实我一直要想,老周无非是借题发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