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初 发表于 2006-7-12 10:19

(三)下关茶厂中茶简体字、中茶繁体字8653
此类茶品通常使用下关茶区(保山、临沧及思茅地区)茶菁,然中茶简体字不管从历史渊源上或实质香气口感上,都很有可能混拼西双版纳茶菁。下关茶厂的七子饼茶压制较猛海茶厂紧压、茶菁使用级数亦较青壮叶;所以一般而言,同样是饼茶,在相同的环境下,下关茶厂的饼茶陈化速度较慢,但相对的会有其特殊风味,微微花蜜香即其主要特色,他种茶无可取代。
下关茶厂茶品少有烟熏味,但因此区因素,口感较苦而青涩、香气较沉。从第4~6年开始青味稍降,茶面稍微转亮,香气些许提升、口感微润,但苦涩仍难化。到第8~10年茶菁条索渐明、茶面微亮,清香度持平,口感苦涩稍化、稍有甜味,口感青味犹存。第12~14年条索稍浮,喉底有些陈韵,青味仍明显,有微微花蜜香。第16~18年茶面油亮、条索更明,饼身稍有松开,汤色亮红,口感仍有青味而花蜜香更明显,汤柔甘甜仍微苦涩。第25~28年条索分明,茶面油亮,汤色琥珀,口感有明显花香蜜味,汤润质重,苦而回甘、涩能转甜,因陈化速度较慢,此时咽喉间才出现凉气感。喜欢茶性强茶质重的茶友,此时期为最佳选择。[图片:瓷罐因不能透气,故不是长期储存普洱茶的首选]
(四)普洱熟茶类
从1973年起昆明茶厂开始量产以人工快速熟化的现代普洱茶,也就是坊间所俗称的普洱熟茶,近几十年市场主流都以熟茶为主。笔者从接触普洱茶开始,前十几年也都习惯喝香港茶仓所存放的熟茶,自己收藏种类中,以8592熟饼及7663熟沱为主。从收藏的经验得知,熟茶已经以人工快速熟化,除非再次以高温高湿处里,否则8~10年内几乎不会有任何变化,只有新味稍减,口感变化不大。在正常环境存放下,不会有特殊味道,如樟香或参香出现。

镜初 发表于 2006-7-12 10:20

(五)栽培型野生茶
笔者将近百年来云南茶业的历史文化背景研究后,往返云南茶区多次,了解当地茶园管理、茶树龄等相关信息,并观察所有印级茶与号字级茶品的叶底,发觉那些老茶所使用的茶菁并非完全是栽培型野生茶,而是以当初百姓所阡插野放的茶园茶为主,只是那些?璺N都属于与野生茶相同的群体原始种,不是经人工培育的改良种,所以茶质茶性较强烈。
近代最早完全使用栽培型野生茶菁压制紧压茶,出现于1996~97年三种饼茶,1998年也有数种茶饼与茶砖。但因为这些茶品使用的茶菁与制作工序差异甚大,目前为止还很难整理出完整而明确的纪录。只能大致说明栽培型野生茶在第5~6年的时候就会出现第一次完全褪变,比茶园茶稍快1~2年。但其特色在于喉韵展现身沉与宽广,而香气很快已隐藏于咽喉,明显于吞咽呼吸之间。往后此类茶品肯定能呈现出另类风格,但因其陈化速度太快,是否能成为优秀茶品、或利于长存久放,还有待持续观察中。

镜初 发表于 2006-7-12 10:20

二、特殊环境之存放
(一)瓮
相同的茶品,单饼放置、原竹篾筒身、封存纸箱与存放于瓮中会有明显差异。而目前收藏家多数都认同少量、长期储存的状况,以紫砂瓮所呈现的茶品最佳。紫砂瓮有下列特点:[图片:适度透气、避光隔尘、能够调节湿度温度的紫砂茶罐]
1.透气性佳
2.氧化不至于太快,且能保香气
3.可调节温湿度
4.能隔绝灰尘与昆虫动物等
然,凡事有一利即有一弊,因紫砂瓮密闭性较佳所以能保存香气、口感也较为浓郁,但陈化速度相对较慢,且占空间。并建议消费者置放紫砂瓮处,瓮底要离开地面至少十公分以上,否则容易将水气渗入瓮中,影响茶质。[图片:陶质茶罐是收藏家喜爱的存茶好容器]
(二)高温高湿
所谓高温高湿意指茶品长时间存放于摄氏30度以上、相对湿度85%以上,甚至高达100%的不通风环境。普洱生茶在此环境白霜生长快速、由外而内,时间过久会导致茶品快速熟化、香气下降、口感迅速软化转甜,但完全丧失普洱茶应有的茶质茶性。汤色黑红不清亮,若过度熟化则叶底出现黑硬现象,口感虽甜却无质感。熟茶类如果经过高温高湿,在短时间内很容易产生坊间所谓的熟茶樟香;如果再经过适当往返的出入仓,茶菁出现木质化现象,就会有所谓的参香出现。

镜初 发表于 2006-7-12 10:20

三)高温低湿
所谓高温低湿意指茶品长时间存放于摄氏30度以上、相对湿度却在80%以下的环境。如果新生普洱茶品储存在此过久,茶品易产生入口不快之酸化现象,如果加上不通风则酸化现象更明显。此类高温低湿的通风环境,一般茶商用来快速退仓,能让仓味与白霜迅速消失。但如果经验不足,虽仓味消失,然白霜犹存且出现茶菁黑而不亮的现象,口感犹如熟茶一般。
(四)低温高湿
所谓低温高湿意指茶品长时间存放于摄氏26度以下、相对湿度却在85%以上,甚至到达100%的不通风环境。此类环境以早期香港仓为代表,现今仍有一些茶仓以此法储存。在地下室中,以洒水或湿棉被覆盖,让茶品快速生长霉菌,普洱生茶品容易有劣变与熟化现象。
(五)低温低湿
所谓低温低湿意指茶品长时间存放于摄氏26度以下、相对湿度80%以下,但不通风的环境。目前许多茶仓所使用的方法,虽然所耗费时间较长,但此法较能保持茶性,稍控制得当不容易产生熟化或劣变现象。此类茶仓的白霜是藉由茶品本身的湿气所产生,内外较均匀密布,对于往后茶品的陈化有正面帮助。与高温高湿的仓类似,熟茶类如果经过高温高湿,在短时间内很容易产生坊间所谓的熟茶樟香;如果再经过适当往返的出入仓,茶菁出现木质化现象,就会有所谓的参香出现,只是整个过程较长,熟茶茶性也较能保持完整。虽如此,笔者仍由衷建议消费者,普洱茶品仍应以正常储存环境为佳,以避免产生对茶品卫生有不必要的顾虑。

镜初 发表于 2006-7-12 10:20

(六)通风
由上述几个特殊条件环境中,可以了解除了温湿度以外,通风与否对茶品的影响相当大。如果茶品本身干燥度不足,例如新制茶或刚出仓的茶品,若加上通风性差,将导致茶品从内部产生霉菌,先不论所产生的菌类是否为益菌,很明确的已经知道产生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储存环境。以这个入仓的观点来看,通风度也是影响入仓茶品的一个关键因素。
(七)压力
笔者在开始储存大量茶品时,发现另一个现象。当储存量大到需要以整支纸箱迭放,在翻仓时将最底下茶品取出置于通风处后发现,可能因为压力的关系,茶品呈现香气内聚而茶面较快速出现点状出油的情形。这现象还需进一步观察且量化整理后才能证实,笔者推测与温湿度、通风度交叉影响,对茶品的陈化应该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图片:同一片茶,日晒前、日晒三天后茶质受到紫外线的严重破坏]

结语
左右普洱茶品陈化的关键因素,从茶种、产区、制法工序、包装,到储存环境与年份,每一个因子都可完全改变茶质与茶性,任何人究其一生也都无法参透其奥秘,所以笔者常说「没有人能真正了解普洱茶,在普洱茶面前,茶人永远如小孩般的幼稚。」
在笔者浸淫普洱茶世界近十八年期间,不断的收集资料、研究实验与探访请教先进,有许多阶段总以为自己已经了解普洱茶了,在同侪眼里也被尊称为茶博士,每每在得意之时,才又会发现自己错的离谱,对于错误信息的传达,总觉对不起茶友。多次的矛盾挫折后,才了解自己所收集品尝的茶品种类、数量,相对于整个普洱茶界,真是凤毛麟脚。今天,将所知不断的整理出来,但是否明日又会发觉,自己又错的离谱呢?笔者也实在没有把?眨?幌M?@些资料能有助于所有普洱茶爱好者的储存观念,并找到自己喜好的方向![图片:存放在香港的早期茶品,大都经过湿仓处理。但其中也有仓质相对良好的茶品。这是一块优质的大字红印圆茶。]


2003年冬 初稿
2004年秋 修订 石昆牧

镜初 发表于 2006-7-12 10:21

石昆牧文集-----(五)滇绿与滇青普洱之特点与辨识
笔者在普洱壶艺第六期『普洱茶制作之古今』一文中,曾提及有关滇绿与滇青普洱生茶的制程差异;因许多网友及茶友很重视此议题,且希望更深入了解其外观特点与辨识方法,笔者在此期中就以专文来介绍,盼能厘清二者差异。
云南主要大叶种产茶区位于北纬25度以南的滇南、滇西南地区,也就是普洱茶四大主要茶区保山、临沧、思茅及西双版那地区。就产茶区的气候特色而言,属于高原型热带、亚热带气候,四季温差较小、日夜温差大、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化显著。每年五月中旬到十月中为雨季,十一月到隔年五月初为干季。日照充足与特别干燥是每年三月至五月的气候型态,也是滇青茶在制程中,干燥工序最具关键的因素。滇青与烘青绿茶不同之处,除了绿茶使用茶叶级数为较嫩的1~6级茶菁外,主要在杀青温度与干燥方式为日晒或烘干,也就是温、湿度与时间掌控。当然,滇青经日晒所产生的『太阳味』是无可取代的特色。

镜初 发表于 2006-7-12 10:22

滇绿普洱茶
  绿茶的界定,在笔者个人认为必须包含二种高温制程,一为杀青,二为干燥。目前云南省绿茶杀青工序有炒青、蒸青及烘青,而干燥方式则以手拉百叶式烘干机与阶梯式烘干机二种来处理高温烘干。
绿茶以锅炒或滚筒式杀青,温度都在摄氏210~240度之间,全程约6~8分钟;而在雨季时,鲜叶过于潮湿杀青不易,温度与时间更可能高于此标准。鲜叶杀青完成,叶色由鲜绿转为青绿,一般失重约35~40%。
杀青完后,将茶叶摊凉后进行揉捻,现代制程均以机械操作,揉捻后再以人工将成团茶胚解块,且将特别粗大的茶菁进行复揉,而后进行毛茶干燥。
绿茶高温干燥的目的,在于降低水分以抑制茶叶中酉每的活性,有效保存茶叶内含物质,并藉以提升绿茶的香气,因此绿茶的干燥制程的关键在快速高温。一般滇绿的干燥温度约为摄氏90~130度之间,依当时鲜叶(水分、茶菁级数)与气候状态分二次完成。以国营厂制绿茶,水分含量在7%以下,香气足,以手指搓揉茶菁易碎成粉末状,即达一般标准。
所谓滇绿普洱茶,意指现代使用高温烘青或炒青绿茶所压制而成的紧压茶。云南当地目前多使用滚筒式烘青,锅炒式杀青已较少见。上述高温烘青、毛茶高温干燥制程的成品称为烘青毛茶,如果再加上紧压过后仍以烘房高温干燥、或干燥时间过久,就成为标准的滇绿普洱。以目前国营厂的烘房来说,依位置不同或设备不同,温度多在摄氏45~60度之间,而一些较具规模的私人厂为求时效与香甜口感,烘房温度甚至可能高于摄氏60度以上。
杀青温度过高导致酉每完全停止作用,加上新制品含水量低于9%,甚至低于7%。在长时间存放与空气接触过后,可能只会让滇绿普洱茶快速由清香转为霉味,出现类似绿茶的吸湿受潮劣变而不是后发酵。有一些十多年的生饼,虽未入过湿仓,但品茗之无香无味,其可能与上述状况有关。

镜初 发表于 2006-7-12 10:22

滇青普洱茶
云南传统滇青制法,鲜叶采摘下来后,一般还要经过日晒或风干萎凋,以利于后续杀青温度与时间控制;甚至有些只经过日光萎凋,而没有杀青制程,直接进行手工揉捻;然,这些传统制法现代已不多见。古董茶与印级茶除了茶菁的差别外,是否与这道萎凋工序有关,还待后续研究观察。
现代滇青的杀青温度无论锅炒或滚筒式,应该在摄氏180度上下,全程6分钟左右,温度与时间都较滇绿为少。完成后,叶色由鲜绿转为深绿或墨绿。杀青完后,仍是将茶叶摊凉,准备进行揉捻。传统式或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以手工进行揉茶,且依茶菁粗细,分粗揉与复揉二次,尤其针对梗枝部分特别着重二次复揉。现代揉捻制程与滇绿相同,均以机械代工,而后再人工处理。
晒青茶在揉捻完之后,直接均摊在竹席或水泥晒场,以日晒干燥,晒干过程翻拌2~3次,日晒加热幅射,一般不会超过摄氏40度。传统晒青有一特别注意的地方,通常在早上十点左右会完成采摘、杀青与揉捻,到十点左右开始进行日晒至下午四点左右结束,依晒茶量与气候而定。如果干燥不完全,将会使茶菁过度发酵,甚至可能发霉现象。干燥完全的滇青毛茶,色墨绿或深绿,叶身较薄者为略带黄绿色。
所谓滇青普洱茶,意指滇青毛茶制成的紧压茶。将青毛茶铁瓯之中,以蒸气蒸软后压制,蒸压时间100g沱茶或小方砖约三秒、250g沱或砖茶约五秒、357g饼茶约七秒;紧压摊凉后,解外套棉布。传统干燥方式有二种,一为自然阴干2~3天,或是正反面日晒二小时后,再阴干一天。刚制成的茶品水分含量通常在9%以上,而在静置存放二日左右后,水分含量会渐减(蒸发)至9%左右;但在自然环境存放后,水分含量随环境水分增减而自然调整。笔者的经验,在台湾南部的环境下,水分含量渐增至12%左右,却无损茶质。
有几个制程中所发生的现象必须注意,杀青温度过高会影响滇青茶质,但杀青温度过低,也会让茶菁发酵度过高,成为轻发酵茶。相同的,晒青毛茶干燥不足,或是紧压成品干燥不足,也会导致茶品成为轻发酵,甚至造成发霉现象。由此可知,任一环节出了差池都可能让茶品出现意想不到的任何结果。

镜初 发表于 2006-7-12 10:23

今年,参访云南某国营厂时发现,虽然杀青与毛茶干燥均为遵照传统采用低温,但紧压生茶成品在烈日下连续曝晒二日,无论为野生茶菁或茶园茶,其香气特异,而口感非常平顺清淡,厂长说明此为少数民族传统制法。目前坊间不少私人茶号均于此厂订制,后续陈放变化还待观察。
二者比较
  以下为完全高温滇绿制程(杀青、毛茶干燥、成品干燥)与滇青普洱茶,在
新制茶时与一二年后可能变化之比较:
茶菁颜色:滇绿普洱从外观上来看,因为快速高温导致发酵度低,通常会出现青绿或鲜绿色。但过一二年后,茶菁会无光泽;如果湿度稍高,茶菁立即转红,但仍不清亮。
滇青普洱的颜色,如果叶身厚,会是墨绿色;如果叶身较薄,则为深绿色或绿黄色。若茶质佳,一二年后茶菁开始微亮。
茶菁香气:滇绿普洱清香略带甜味。一二年后,香气快速下降,且出现杂味、闷味,类似一般绿茶劣变现象。
滇青普洱则略有青味,孟力海茶厂的茶品许多还带有烟熏味。一二年后的变化不大,香气稍明显。
汤色香气:滇绿普洱为绿色或绿黄色,入口香气清甜。一二年后,汤色混浊,而入口香气变成类似入仓的淡淡霉味。
滇青普洱普遍为黄绿色或黄红色,新制茶因含水量高,所以汤色反较滇绿不清亮,有青味或青草味。一二年后,水气散发、汤色转为清亮,清味或青草味较不明显。
汤质口感:滇绿普洱虽清爽但汤质薄水,清甜但泡水相对较短。一二年后,汤浊而不清爽,闷而滋味差。
     滇青普洱质感浓烈、苦涩度高,有时因茶种关系,会有难转化现象。一二年后,口感变化不大,苦涩难化、能回甘。
叶  底:滇绿普洱叶底多为鲜绿黄色。一二年后快速转黄稍红,若稍不通风,立即转成红色,但韧性差。
     滇青普洱叶底多为黄绿色,或深绿色,韧性佳。一二年后无明显变化。

镜初 发表于 2006-7-12 10:23

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状况,标准滇绿普洱为完整三个高温制程所产生;但如
果只出现一个或二个高温制程,会有何种状况?或是说,在何种状况下无法辨识
滇青或滇绿普洱茶?以笔者个人研究与经验,做以下的整理与判断:
(一)高温制程三者其一:只发生高温杀青影响较钜,虽然茶汤不容易变浊,但茶质会降低很多,外观不容易判断,而汤质薄水。以高温处理毛茶与成品干燥,只要不是很离谱的状况下,只其一,会让茶质稍微减弱,茶汤在第二年会稍微变浊,第四年以后汤色也会回复。
(二)高温制程三者其二:已经趋近于滇绿。目前市面上最容易发生的,就是低温杀青,其余二者偏高温;此类茶通常茶质还能保持一定水平,但第二年开始茶面会出现不亮现象,口感与汤水变浊,时间越久、茶质下降速度加快。其它二种情形,都是高温杀青后,其一制程低温;如此对茶质的破坏比上述情形更大,这二种状况只是差别在茶质劣变时间的长短罢了,无须多作冗述!
(三)只要经过人工快速陈化的储仓,无论是高温高湿、高温低湿、低温高湿或者是低温低湿不通风等环境,经过意图改变自然陈化的任何方式,都将导致无法辨识滇青或是滇绿的制法。

  一日,参观另一国营厂后,完整了解其普洱茶制程后,很纳闷的思考着。210~240度高温杀青、100~130度高温干燥毛茶,但45度较低温烘房干燥紧压成品,偶而天候十分干燥时才采用自然阴干。近几年此厂的茶品多为如此工序,在此国营厂茶品中,已经多年嗅不到晒青茶特有的『太阳味』;此类茶,笔者总主观认为往后二三年的变化在未定之天,难以掌控,成为优质好茶的机率大减。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石昆牧普洱论文集